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

1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存在的困境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2015年度中国电子商务人才状况调查报告》中提出,电子商务人才问题主要体现为: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电商企业利润的降低与人力成本的上升之间的矛盾;企业对电商人才素质的要求与传统教育模式之间的矛盾。电子商务作为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专业领域涉及信息技术、经济、金融、市场营销和管理等诸多知识,其人才需求本身也是多样化、复合型的,传统的封闭式教学模式,偏向性地重视培养电商专业的课本知识灌输,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和拓展较少,存在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创业指导等诸多问题,已不适应现代信息社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有必要对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进行系统性的、更全面深入的研究。

2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与内涵

多维开放式课程教学设计包括突破传统校内课堂限制,创建开放性教学空间,还包括理论的开放式收集、教学内容的开放性选择、教学材料的开放式组织、理论教学的开放式实施、教学过程的研究性运用和实践教学的开放式开展等。实施多维开放式教学,从课程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封闭式课堂教学逐步向半开放混合式课程、完全开放的社会化课程教学转变,充分发挥了电子商务的专业优势,有助于实现教学时空、师生关系进一步多元化,能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更能满足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是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提高的最佳途径,更能体现相应学科和相应课程的特点,推进学生创新创业,拓宽学生就业途径。

3多维开放式人才培养机制设计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途径,本文通过建立“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大教学模块渗透融合的多维并重的教学体系,构建了“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3.1理论教学维度

3.1.1知识体系模块化

根据社会经济不同领域对电子商务人才的需求,设置人才培养多元化目标,考虑到电子商务专业多领域交叉、知识密集的特点,将电子商务培养方向细分为“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商技术与开发”、“网络商务营销”、“网络美工与多媒体制作”等专业方向。根据学生的年级层次和专业课程进度,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创业基础”、“网上创业”等创新创业知识模块和知识单元,并结合专业培养方向重构知识体系,突破传统课程体系中各课程、授课老师、教学班之间的界限。

3.1.2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在高校本科通识教育的基础上,对技术经济、管理等主干课程进行合理搭配,并结合各专业课程的教材内容和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中适时安排、渗透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将创新创业、各类竞赛、实践项目、科研活动等成果进行分级量化,纳入学分评价体系,促进电子商务人才综合素质的提升。

3.1.3教学方法多样化

探索专题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式教学、慕课(MOOC)、翻转课堂等多样化教学种形式和手段。加强课程考核体系改革,综合考核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素质:知识要求包括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结合,能够及时衔接新知识新技术;能力要求包含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管理实践、创新与创业、沟通协调、人机交互等方面的能力;素质要求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网络素质、身心素质等。

3.1.4开方式教学模式

推动专业课程间的共享和互联,尝试对知识体系中有时间关联或技术关联的课程实施开放式教学,构建创新创业驱动的开放式课程群。打破课程之间的界限,鼓励教师协同教学,共同制定授课计划、实验指导和考核体系,学生可以跨专业班级建立学习小组、共同完成课堂作业和课程设计,相关课程可以共享教学、实验资源,互认学分。

3.2实践教学维度

3.2.1动态调整教学目标和内容

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建立电子商务毕业生创业、就业信息库,跟踪记录毕业生创业、就业的现状,及时掌握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根据行业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实践教学的培养目标和相关内容。鼓励更多学生积极参与调查实践,了解社会及企业现状与发展,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认知能力。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系统性地开设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系列实践课程,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将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实践的时间计入相关教学实践学分,并与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有机结合起来。

3.2.2“赛-教”结合,以“创”促学

依托校内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鼓励学生参加“挑战杯”、“大创”、“互联网+”等比赛,对前期研究与探索予以立项支持。定期举行“双创型”专业技能大赛,并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构建“赛-教”结合的教学机制。组织学生开展社团活动,组织各类人文类竞赛、文体类和社会实践类活动,鼓励学生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引导创新创业思维。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成果评价指标体系,将学生参与的创新创业实践和竞赛活动转化为实践课程学分,激发学生的参赛热情。

3.2.3推进电子商务“双创型”特色实验室建设

引进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平台、百度搜索营销模拟实验室、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实验沙盘、网络行为分析等系列实验平台,强化模拟性创新创业的具体实践和分类指导。推动电子商务虚拟仿真实验室建设,并以课程群体系为基础,组织跨课程、跨专业的综合模拟实验教学项目,形成规范性的实验指导书和实验规程,培养学生成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熟练专业技能,具备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能主动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

3.2.4开展深度校企合作

与企业共建模拟创新创业平台,从传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合作进一步提升到顶岗实习、订单式人才培养协议,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企业的具体管理和动作环节,并根据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制定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聘请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技术骨干担任校外导师,指导学生体验企业的项目管理和企业文化,并对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出建议。

3.3应用创新维度

3.3.1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

在本校“创新创业特色专业建设”课题的支持下,筹建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孵化室提供网站开发与管理、网络营销、网络用户行为分析、网站美工、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等方面的软硬件平台和设备,从学生组建的创新创业团队项目中选拔出一批有创新性和实践意义的项目,分配指导老师,入驻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孵化室进行针对性指导,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项目的实施,并将优秀作品推荐到区级、部级竞赛中,推动学生的创新意识向创业实践转化。

3.3.2实施“项目牵引、团队协作、企业化管理”的培养模式

鼓励和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探索,或在导师指导下承接企业咨询、企业网站建设、企业网络推广、网络广告制作、网络市场调研、企业电子商务策划与实施等实践课题,例如,结合广西本地方特色,扶助本地小型企业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从而提高学生们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切实做到“高校服务地方”。

3.3.3倡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

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倡导学生参加外语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各类职业资格、专业技能的培训和考证活动。探索与“淘宝大学”、“百度营销大学”、“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大学”等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合作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的模式,通过假期短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现代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模式的认知,增强学生对电子商务平台及工具的操作和管理能力,拓展就业渠道,启发创新创业思维。

3.4科学研究维度

3.4.1提升科研能力

鼓励教师以科研课题为依托,指导本科生参与科学研究,提升科研能力。实施专业导师制度,将“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与学生“双创”团队建设相结合,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自主创业、学科竞赛等项目为牵引,形成跨年级、跨专业班级的项目梯队,导师从职业规划、选课指导、考研指导、竞赛指导、学年论文、实习实践、毕业论文等多方面为学生提出针对性建议,并组织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参与相关科研活动,撰写科研论文。

3.4.2奖励科研创新

建立电子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奖励制度,奖励科研创新,对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申请发明专利、申报软件著作权等创新性研究活动,给予经费支持和相应奖励。在科研创新能力教学方面,组织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创新型实验和开放实验等活动,拓展学生创新性学习和探索的深度。

4结语

本文基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应用创新、科学研究”四个维度提出“多层次、多领域、模块化”的开放式创新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未来将以桂林理工大学电子商务本科专业为研究对象,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试行,拟设置实验班和参照班,跟踪项目的实施情况,收集学生和人才市场的反馈信息,根据实践的具体情况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

参考文献

[1]贾扬蕾,鲁美娟.适应开放环境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模式构建研究[J].中国商论,2014,(10):191-192.

[2]黄丽娟,谢国杰,邹春芳等.基于“五力”协同创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评价模型及实例分析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4):125-130.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促进专业教学

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学校工作永恒的主题。而科研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推进器,以科研促进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它不仅可以增强教学的深度、拓展教学的广度,而且可以更新教师知识结构、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没有科研的支撑作用,教师便不能对学科的前沿、动态有及时和深入的掌握,无法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学科特点以及相关学科之问的关系,往往沦为有限知识传授的输送者,难于启发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科学是源,教学是流,只有把教学和科研有机结合起来,才能真正为社会培养所需人才。

一、科研带动了教学改革

现代科学的发展速度惊人,新思维、新方法、新成果、新观点层出不穷,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更是如此: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际贸易学科的发展有了很大变化,主要表现为:第一,国际贸易研究对象出现了新领域、新课题,诸如“跨国公司与国际贸易”、“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第二,国际贸易理论出现新理论、新原则。伴随各国经济发展,利用外资理论、新保护主义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国际贸易非零和竞争理论、国际贸易“双赢”理论诞生。第三,国际贸易实务出现了新方式、新岗位。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快发展,出现了以计算机为媒介的网络上所达成以货物(或服务)所有权或使用权转移为标志的电子商务。新形势下,外贸行业内的分工趋向细化,新的岗位不断涌现,如外贸跟单员、报检员等等。

如果我们对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不加研讨,对社会需求不予荚注,对本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不进行改革,所培养的学生显然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因为国际贸易学科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既能掌握国际贸易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现代化经营管理模式,精通国际贸易相关法规惯例,又能独立完成各类企业的进出口各项环节的运作。而我校原人才培养方案无论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上还是在专业课设置上都存在很大问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环节脱节,专业技能课程缺失。正是从国际贸易学科发展角度探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学,我们才大胆提出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要改革。相关论文——“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探讨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建设”于2007年公开发表。实际上,课程设置是高等学校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也是专业教师科学研究的一部分。更广义地说,教学研究可视为科研的一部分。我校新制定的09版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方案,就是本校国贸教研室专业教师深人研讨国际贸易学科发展所完成的科研成果。

通常而言,脱离科研工作的教师,往往没有机会或热情对本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课程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难以实现对本专业知识的掌握和综合应用。其教学内容必然容易枯燥、过时。专业教学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在其专业方向领域拥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了解最新的学术前沿的动态。这一目的得以实现则需借助科研,科研推动教学与时俱进。

二、科研提升了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本科生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阶段中一项重要的工作,是全面检验学生四年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指导是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质量和水平是检验四年教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指标。认真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也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所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毕业论文的写作是一个收集文献,调查资料,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提升学生研究问题能力的一个过程。带领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最直接、最重要的举措。人才的培养不仅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必须经过实践丁二作的锻炼。在05级国贸专业论文设计中,大多数同学都参与到我的科研课题。如虢威同学毕业论文课题“湖北粮食物流产业外资进人现状分析”正是我所主持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湖北粮食物流安全问题探讨”中的部分内容。梁华迪同学的毕业论文题目“湖北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同样是我参与的省级项目——“中国农产品国际营销环境研究”中的一个分支。在没有参与论文课题申报前,多数学生对论文的架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论文研究目的是模糊的,对收集的资料也不假思索地填充在论文中。论文没有太强的逻辑性,中心也不突出。通过反复指导并阐述自己在科研论文所表达的观点以及课题研究所要实现的目标,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帮助他们归纳提炼论文所要表达的观点,经过多次比较国内外相关论文,激发他们独立研究并找到与课题有关论据,使他们在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巾得到切实锻炼。这种启发式的指导学生参与科研,并严谨负责地把守论文质量关避免了学生盲目抄袭或草率应付。教师在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敬业精神、创新意识、强烈的进取心,往往对学生的创造能力、探索精神、治学态度有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学生对知识整体把握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科研过程中得到全面提升。

三、科研有助于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往往涉及到本专业的多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对于国际贸易专业教师而言,需具有宽广的知识,能够将专业课教学中涉及到的多个领域的知识如国际经济学,国际商法,国际金融,国际商务管理,国际贸易实务,WTO规则等融会贯通。而要做到这些的前提则必须在科研工作中不断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动态,不断积累丰富的研究成果资料,了解技术发展的现状和趋势,这样才能将专业最新的前沿带进课堂。大学专业教学内容虽有基础性的一面,但其流动性,变异性最强。确保教师和学生一起站到最前沿,其保证就是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和传播者,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依据,它包含教学的内容并反映学科的最新进展。《外贸函电》是我校双语教学的示范课程,身为主讲教师,在对该课程近40本国内外教材深入学习同时,不断总结并探索新的教学内容,大胆摒弃国内诸多《外贸函电》教材中已完全过时教学内容,例如,电传的格式及运用根据学科发展,把电子商务运用及电子邮件的运用充实到教学中,并主编了《商务英语函电教程》。在完成这本教材的同时,视野开阔了,创新意识、实践精神、独立探索的能力得到提高。由此可见,科研是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增强教师底蕴的重要途径。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当前全国高等农林院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同质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在人才培养方面区分度不高[1]。云南作为一个边疆民族省份,有着许多不同于其他省份的特点,因此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要从边疆民族地区的特点出发,改革现有的培养模式,构建区域性与专业性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为云南边疆民族地区培养一批有扎实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知识,同时又了解、熟悉边疆民族地区农村社会、经济、文化、资源与环境的管理人才。

一、云南边疆民族地区特点

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一个集边疆、山区、多民族为一体的省份,全省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659万人。全省16个地州市中,有8个自治州,29个民族自治县,195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占全省总面积的7O%。云南除具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一般性特点外,还具有以下特点。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云南具有我国从海南岛到黑龙江的各种气候类型。由于多样性的气候和环境,云南拥有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地区的多种生物资源种类,被誉为“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花卉之乡”“药材之乡”和“生物资源基因库”。云南旅游资源品位高、种类全,拥有除海洋旅游资源以外的其他各种旅游资源,实现了秀丽雄奇的自然风光、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悠久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完美融合。云南是亚洲许多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或上游流域区,有6大水系,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云南矿产种类多、储量大、经济价值高,近年来云南十种有色金属的产量也已跃居全国第1位。

(二)优越的区位条件云南是中国通往东南亚、南亚的门户,地处约占世界总人口一半的中国、东南亚、南亚三大市场结合部。全省边境线长达4061公里,占我国陆地边界的五分之一,是我国毗邻周边国家最多、边境线最长的省份之一。

(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种类最多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1400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l/3。人口超过5000人的世居少数民族25个,其中15个为云南独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民族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也为云南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持久和强大的动力。

(四)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多年来,云南省生产总值在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排名24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14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名28位,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另外,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主要标志是“四低四高”,即社会发育程度低,地区发展不平稳程度高;生产力发展水平低,自然半自然经济比重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低,文盲半文盲比重高;人民生活总体水平低,贫困人口比重高。

二、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块

云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前主要由四个模块构成,即课程实验、专业实践(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拓展训练、农村社会调查)、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各实践教学模块内容如下。

(一)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又叫课带实验,是指带有实验课的课程,主要在实验室、计算机教室完成,这类课程实验包括市场营销实验、会计电算化实验、会计学原理实验、企业经营实务模拟、经济计量软件实验、统计学原理实验等。

(二)专业实践1.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模块主要针对本专业大三学生,教学时间为一周,教学任务主要由院系具有相关技能的教师负责。设置此模块的目的旨在培养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及其他相关技能,如农村社会经济调研技能、社区发展规划及管理技能、企业经营管理技能,调研报告、专业论文写作技能,组织、沟通、协调能力及音乐、美术、礼仪社交等方面的素养或技能。2.职业技能拓展训练。职业技能拓展训练实施对象主要是本专业大二学生,安排一周时间,主要聘请校外专家和有成就的校友举办与专业有关的各类专题讲座,注重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习校友工作中的经验。设置该模块的目的,一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让学生了解当前农村发展存在的难点、热点问题及国家相关政策措施等,三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适应大学生就业需要。3.农村社会调查。农村社会调查的实施对象为本专业大三学生,主要采取外出实习形式,实习时间为两周,地点为校外实践基地或由带队教师根据实习内容自行联系校外相关单位。实践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发展相关专题,如农村贫困及扶贫情况、土地流转情况、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及经营情况、农民增收状况、新农村建设情况等,旨在让学生结合课堂所学实地了解云南农村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产生的原因,并尽可能为解决这些实际问题出谋划策。设置专题调查的目的在于通过实地调研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专业调研能力。

(三)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模块针对本专业大四学生而设。实习时间为大四下学期,时间为1个月。实习地点由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根据所指导的学生论文选题与学生共同协商确定,由学生采取分散的方式实习。此间要求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选题自主实地调研,为论文写作搜集第一手资料,在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归纳的基础上及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的撰写。设置此模块的目的在于培养、强化、检验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论文写作技能[2],是不可缺少的专业实践环节之一。

(四)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时间大约为1年。大四上学期,学生上报毕业论文题目,教师上报毕业论文指导方向,师生进行双向选择,确定指导的学生,师生见面确定具体的论文题目和写作内容,学生在大四上学期要完成选题报审表、开题报告、论文写作提纲。大四下学期,学生针对论文选题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毕业实习,实地收集论文写作第一手资料,完成毕业论文初稿,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修改定稿,5月底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三、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培养出能够满足当地农村经济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就云南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人才需求而言,所培养的人才除了应掌握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一般性的知识和技能外,还应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自然环境资源等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从以往云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效果来看,并未达到其应有的目标。上述专业实践模块在运行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体系不完善一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缺乏专门的实践教学规划、管理、研究、评价机制。二是实验课完全依附于理论课程,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由理论课教师根据需要安排实验课时和实验内容,实验室和实验教师处于较为被动的位置。三是在实践教学中,专业技能训练一般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自主决定,确定教学内容时随意性大,系统性不强。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在于专业负责人及相关教师对专业人才定位及培养目标的认识不到位,专业实践缺乏相应的统筹、规划与设计;此外,专业实践师资队伍现有的知识结构和技能不足也是问题产生的原因之一。

(二)毕业实习形同虚设出于毕业生论文质量的考虑,专门制定了一个月的时间进行毕业实习,但由于经费和管理的原因,毕业实习采取学生分散实习方式,导致毕业实习缺乏监督管理,有的学生要么就在家待着,要么就去找工作,到公司、加油站、超市等从事一些与毕业论文写作无关的实习,最后毕业论文写得一塌糊涂,毕业实习形同虚设,效果不佳。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与现有的招生规模相比,已建成的实践教学基地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要,在安排实践教学的时候,与其他专业争抢实习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为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有时带队教师要借个人的社会关系自行联系、确定实践地点。由于实习地点的选择多少属于个人行为,而实践教学本身往往不能给对方带来直接的利益,甚至给对方添麻烦,所以这类实习地点往往不具有可持续性,选择实习地点时常常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导致实践教学地点的不固定。

(四)实践教学未能凸显边疆少数民族特点边疆少数民族往往具有分散、杂居、偏远的特点。受交通条件、实习经费、实习时间的限制及安全的考虑,实习基地或实习地点往往选择那些离城区相对较近、交通条件相对较好、食宿方便的村庄。而这些地方往往不能凸显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特点,专业实践结果很难让学生亲身体验到边疆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生产生活方式及农村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这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需求不相符。

(五)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首先表现在实践基地的建设和维护投入不足。由于基地建设维护投入不足或几乎没有投入,现有实习条件往往依托建立之处基地所具有的地方性资源。由此带来了问题,一是实践教学资源贫乏,基地实践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的选择余地不大;二是对基地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重的挑战。实践教学经费投入不足还表现在外出实习生均实习经费不足,现有生均实习经费涵盖了外出实习期间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包括教师学生的交通、食宿费、当地人员的劳务费、带队教师补贴等。生均实习经费不足带来的问题,一是无法将专业实践地点选择在相对偏远一些的农村地区,而这些地区往往是边疆少数民族的栖息地;二是无法保证必要的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外出实习天数)。

(六)师资队伍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主要表现在现有师资结构与实践教学的需求结构不尽吻合,满足不了教学活动需要。一方面,有的实践教学活动无从开展,与此同时部分教师却有很多空闲;另一方面,现有教师的教学质量达不到应有要求。有学生反映,部分讲座内容或技能培训,实际上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翻版,课后收效不大,部分学生甚至产生厌倦情绪。

四、边疆民族地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一)制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专题规划针对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学校的办学定位和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我们制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实践教学专题规划,构建了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结构框架。提出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精心设计实践教学计划和内容;精心组织校外实习和校内实训工作,使实践教学工作落到实处;完善校内实验室的建设,提高实验室利用效率,力争实现实验室的全面开放;进一步开展校企协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做好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做好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规划措施,使实践教学环节的组织具有连续性、系统性、相互协调性和衔接性。

(二)立足边疆民族地区实际,系统完整地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块1.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模块。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具有广阔的前景[3],作为边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生,更应该具有从事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素质和能力。该模块主要是组织学生深入基层,参与生产劳动,使其亲自体验农业生产劳作,参观农业产业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感受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前景,了解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管理及村委会的日常管理,培养学生从事新型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素质和能力。2.农村发展和社区治理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是未来乡村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4]。农村工作有很多特殊性,尤其是在云南这样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对未来从事农村基层工作的大学生提出了较高的素质和能力要求。该模块主要注重学生在农村区域、社区、园区,研究、规划及农村发展项目实施、管理、监测、评价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实践内容及方式上则结合边疆民族地区“多民族”“自然资源丰富”“文化多元”及各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等实际情况进行设计。3.创业实训模块。创业是目前大学培养的重要方向。因此我们在实践教学中要注重大学生创业的各类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能力。学院组建了20支电子商务创业团队,共同探索适合大学生创业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模式,这20支电子商务创新团队均由在校学生和指导教师组成,每个团队负责一个电商村或电商专业合作社,并根据市场的调查和实地考察情况,分别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电子商务创业,销售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或与企业合作建设电子商务网站,搭建创业平台;或对农村合作社进行指导培训,帮助合作社开网店,从而通过实践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能力。4.企业运营和管理模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最多的去向是各类公司企业。为满足边疆民族省份大学生企业运营能力的社会素质需求,我们在实践教学中采用行动研究法,以经济管理学院“企业经营实务模拟”“组织行为学”等课程为实践对象,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以团队为单位,模拟企业经营实务,团队和团队之间进行虚拟对抗,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构建知识体系的积极性。

(三)编制相应的专业实验教学大纲针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如“市场营销学”“统计学原理”“会计学原理”等,除了理论教学外,还专门设置了实验课程。每门实验课程都编制了专业实验教学大纲。大纲具体规定了教学目的、任务、内容、措施及考核的依据,杜绝实践教学内容上随意性大、系统性不强等现象。

(四)强化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培养目前的专业实践师资队伍中,有部分教师是从其他学科领域“迁徙”过来的,对于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究竟应具备何种知识和技能不甚了解,因而满足不了专业实践教学的需要。针对这一问题,首先,我们通过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研讨、专业教学科研交流等方式,使这部分教师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人才定位及专业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有正确而清晰的认识。其次,根据专业实践内容、目的和要求,对教师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并通过“传、帮、带”等方式,使之尽快适应专业实践的教学要求。再次,鉴于专业实践环节、内容等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专业实践教师一经选定则不宜轻易变动,以免造成因“错位”而无所适从的现象。最后,教学管理中,应切实将教师专业实践教学的履职情况作为其评优、职称评定的考核标准之一。

(五)加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针对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的问题,近几年,在原有实践教学基地的基础上,我们又与寻甸县、富民县等多个县乡签订了合同,建立了多个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挂出“云南农业大学实践教学基地”的牌子,保持长期的合作共建,在基地的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双赢”原则[5],并给予适当的经费投入,保持日常的联系沟通。

(六)加大对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在经费比较紧张的情况下,学院仍然加大对实践教学的投入,每年用在实践教学上的经费达到40多万元。大一学生每学期实践教学经费增加到每人200元,大二学生增加到300元,大三学生增加到500元。同时在富民等县投入40多万元建立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可以让研究生、本科生进行专业实践教学。增加的专业实践教学的投入,一部分用于增加师生在专业实践中所需费用,以解决实践教学中“去不远、待不长、完不成”等问题;另一部分则用作专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或维护所需。

五、结语

本文从边疆民族地区的角度入手,研究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区域性与专业性如何相结合,构建了适应边疆民族地区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块、结构与体系,提出了培养途径、手段和模式的改革创新思路,旨在进一步丰富农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黎东升,许家林.论面向新世纪的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3,5(1):20-22.

[2]许家林.论现代农林经济管理实践教学体系的基本结构[J].中国农业教育,2001(4):36-37.

[3]李炳莲,黎东升.经济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创新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29-231.

[4]尹民,杨伦,庞岚,等.实践教学思维方式特征与教学方法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6,23(3):98-99.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4篇

由于我国电子商务行业迅猛发展,急需电子商务专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行业和社会的需要,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合理。文章对我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深入分析,从而探索出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通过分析现有的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

应用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兴起和发展,社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但是,目前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比较低,就业的综合满意度也很底,人才流动比较频繁,使得电子商务专业人才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造成这种局面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诸多问题,培养的学生不能适应社会和行业的需求。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课程体系,完善、合理的课程体系有助于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可以有效地解决电子商务人才的供需矛盾。因此,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对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进行积极探索和研究,能够健全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多角度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机制,提高电子商务专业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目前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全国高等院校电子商务专业委员会确定的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大纲来构建课程体系,从课程设置上来看,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涵盖了经济、管理、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四大领域,每个领域都有涉及,但是都没有深入,按照这样的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一般意义上的通才,而不是社会所急需的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商务并未融合。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和应用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和技能,既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又具有商务经济理论知识,而且能够把这两种知识灵活地交叉应用。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这种特征就决定了电子商务课程体系的内容,既要包括与计算机信息技术相关的课程,同时也要包含与商务经济相关的课程,并且这两种要能够很好地融合,但是实际上,这两者在我国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是孤立的、分离的。我国电子商务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一般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为主,学生花费过多的时间学习技术,没有能够掌握系统营销理论;另一种是以商务类为主,学生只掌握了传统的商务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来从事商务活动。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开设的课程没有特色,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课程都要开设一些,但都没有深入,培养的学生是“万能型”的电子商务人才,没有自己的专长,毕业后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导致毕业生的就业率很低,这对于以培养电子商务应用人才为主的地方院校来说,尤其处于不利的地位。

2.课程体系定位不明确,课程进度安排不合理。

目前,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技术型、商务型、技术+商务型,因此很多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就比较混乱,在构建课程体系时没有系统的科学规划。课程设置范围比较广泛,除了学科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外,一般都会包括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程序设计、网站开发与设计、物流管理等课程,既有计算机技术类的课程,又有商务管理类的课程,但都涉及不深、不精,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人才培养目标,没有特色。在这种课程体系培养出来的学生,对于未来的就业方向和职业定位完全没有概念,不能掌握电子商务行业所必需的专业核心技能,更谈不上创新应用能力,与社会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另外,课程进度安排也不够合理,通常都是在大一、大二安排大量的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较少涉及电子商务理论类课程,只是在大二下学期才会开设电子商务概论这一门课程,而在大四,学生又开始毕业实习、毕业论文撰写和找工作,学习电子商务专业课的时间只有大三一个学年,学生在短时间很难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更不能应用和创新。同时,一些应用型地方院校在设置专业课时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任意照搬研究型高校的课程设置,随意进行拼凑,先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之间的安排顺序也不够合理。

3.课程设置受限于教材。

由于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专业知识更新比较快,各个高校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开设的重点也不相同。目前电子商务专业的系列教材版本很多,编写缺乏规范性和科学性,比较混乱,这主要是由于电子商务学科体系还不完善,教材包括的内容不统一。各个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在选择教材时就面临着较大的困难,是选择大部分高校都选择的规划教材,还是选择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教材,这样就束缚许多高校专业课程的开设。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快,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现有的教材内容比较陈旧,落后于行业的发展,不能传输给学生新的知识和观点,使学生对电子商务的认识和理解与社会脱节,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同时,现有教材中比较偏重于传统的理论内容,实践操作内容比较缺乏,缺少相配套的实训项目。电子商务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的许多核心课程,其教材内容差别比较大,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相互之间还存在重复和冲突。这些都给任课教师在教材选择上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4.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缺乏。

电子商务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因此实践环节在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实践环节既包括课程内的实践操作环节,也包括独立设置的综合实验(实训)课程,通过这些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在真实的电子商务环境中施行操作或是仿真模拟,对电子商务知识能够有更为深刻的理解。但是现有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中实践环节大多是课程内的实践环节,课时较少,缺少综合性的模拟实训课程,而且由于条件的限制,大多实践环节并没有真正地开展,只是流于形式。另外,大多数实践课程内容比较宽泛,没有结合电子商务岗位工作的实际,针对性较差,因此也就不能起到实践操作锻炼的效果。

二、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原则

电子商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课程内容涵盖了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专业知识,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课程建设时,不能简单地把这些相关学科的课程内容进行组合,需要结合应用型本科学院的特色,遵循一定的原则。具体来说,构建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应按照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则。

1.以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构建课程体系时应紧紧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有利于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突出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因此,人才培养目标是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据,按照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课程体系,可以体现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与学校人才培养定位一致,能够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社会需求为导向。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要适应社会、行业和企业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将电子商务最新的理念、技术和知识融入课程体系,以使培养的人才满足社会需求。

3.以应用特色为主线。

课程体系建设的基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手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应用型特色,突出应用,强调实践,因此,必须遵循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应用特色为主线构建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对于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来说,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尤其是职业能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对电子商务行业和岗位进行分析,把电子商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融入到课程体系。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体系,既有利于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又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

1.将技术与商务融合,构建特色鲜明的课程内容体系。

在构建课程内容体系时,要把信息技术和商务管理真正地融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特色。首先,电子商务专业是一个复合型的专业,信息技术和商务管理两个方面的知识需要相互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地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因此,在确定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内容时,既要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又要包括商务管理的系统知识。其次,电子商务的本质是商务,需要依靠技术来实现,在确定具体的课程时,并不是把信息技术类的课程和商务管理类的课程简单地组合在一起,而是要根据电子商务行业的实际,确定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知识,以此确定所开设的课程。最后,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确定地方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特色,据此确定开设具有鲜明特色的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

2.确定明确的课程定位,合理安排课程进度。

构建课程体系时,根据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明确课程的定位,对课程体系进行科学系统的规划。

(1)依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课程定位,设置课程结构。

确定课程结构时,围绕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进行,依据社会需求导向,满足学生适应电子商务行业对能力、素质、知识结构的要求,同时考虑到科学的学科分类和分工规律,制定合理的课程门类数量、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比例,注意纵向课程结构符合认知规划和逻辑顺序、横向课程结构的学科融合和交叉,进行课程优化,避免课程内容和知识的重复。

(2)确定灵活、合理的教学内容。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内容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不但能够培养学生深厚的理论基础,而且更要注意培养创新应用能力。一方面,需要对电子商务行业的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其能力、素质和知识要求,根据要求构建其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动态、灵活的教学内容。电子商务行业发展比较迅速,知识需要不断的更新,为了适应电子商务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需要根据社会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实际,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实现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的零距离,体现出教学内容的先进性、针对性和现实性。

3.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教材一般都是选用普通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但是电子商务行业发展速度迅速,教材内容严重落后于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要求。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传授电子商务基本理论外,更需要在教学中反映出电子商务学科理论和电子商务技术的最新发展,保证能够把最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按照学科知识的逻辑体系编写的电子商务教材虽然有利于电子商务学科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对学生掌握电子商务行业实践技能的知识非常不利。在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教材建设中,必须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强调电子商务行业所需的综合能力,要能够实现学科知识与行业知识能力的有机结合。为了让学生接触到最直观、最新的行业发展素材,可以将课程特点与本地电子商务行业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组织专业教材与企业专家共同合作开发校企合作教材、与其他高校合作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的精品教材和引进国外高质量的应用型本科教材。这样就可以解决当前应用型电子专业教材建设的滞后问题,使教师教学能够有相应的依据。

4.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养体系,实践性教学是电子商务专业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助于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能够有效地提高目前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需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对具体实践训练内容进行筛选、整合及拓展,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创新精神、实践操作能力、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具体改革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时,可以分层次地设置教学内容,按照学生接受专业知识的顺序分为电子商务专业认知实践、电子商务专业课程设计、电子商务综合模拟实验、电子商务专业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几个环节。这种分层次设置实践教学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使学生按照认知逻辑顺序理解和掌握实践知识,持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和综合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起到实践教学的效果。

四、总结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迫切,为了切实提高电子商务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应用能力,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势在必行。结合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特点,积极推进应用型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根据行业、企业职业岗位需求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将会极大地增强应用型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杨坚争,健全.电子商务创新型人才培养问题分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20)

[2]张佩.电子商务专业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9

[3]刘晶.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历程

我国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大致经历了4个阶段:

1.科研试点阶段。1983年以前,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以理论研究和试验准备为主。以1979年财政部直接参与和支持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的会计电算化项目为代表,此阶段主要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比较普遍的是对工资的核算。此阶段发展比较缓慢。

2.自发发展阶段。1983~1987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以此为契机,不少单位自主开发了一些电算化软件并应用于具体的工作中,各大专院校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会计电算化理论研究开始受到重视,但此阶段会计电算化发展比较盲目,重复开发现象严重。

3.稳步发展阶段。1987~1990年,随着IT技术的发展,在财政部的支持下相继出现了一批专业的会计软件公司,通用会计软件的研制得到发展,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初步形成,使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工作走向了持续稳步发展的轨道。

4.深入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和财政部一系列制度法规的出台,我国的会计电算化开始由原来的单纯的核算向综合管理迈进。

二、我国会计电算化演进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总是要受到周围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而会计电算化作为支持企业参与竞争并取得竞争优势的支持系统就必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计划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计划经济条件下,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完全按照已经制订好的计划进行,企业完全没有自主权,更不关心市场的变化,因此,那时的会计只是机械地记账而已,缺乏对会计信息的敏感度。而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变成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实体,市场瞬息万变,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趋于多品种和多样化。为了赢得竞争优势,企业不得不时刻关注市场的变化,而企业对市场的关注多是由会计信息提供。

2.从传统人财物竞争到信息竞争。传统工业时代企业竞争力依赖于人、财、物,然而,在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已成为企业提高竞争力的关键。大量信息的飞速产生和通讯技术的发展迫使企业千方百计去快速准确地获取信息和知识。知识和信息已成为企业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将来能否实现持续的发展取决于是否具备最大限度、最快速度获取知识与利用知识的能力。

3.从区域竞争到全球竞争。入世之前,大部分企业是在本土竞争、区域竞争。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正面对着更多的国际强手:它们积累了雄厚的资金,掌握了先进的管理思想,拥有具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出类拔萃人才,向社会提供一流的产品和服务,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并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企业从区域竞争到全球竞争已成必然。

(二)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企业信息化的目的首先在于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即通过电子和信息技术对生产过程的设计、制造、测量和控制实现自动化;企业信息化的另一个目标是实现计划、财务、人事、物资、办公等方面的管理自动化,并通过Internet使企业内部信息交流畅通,监控物流的整个过程。信息是管理的基础,会计产生了企业70%以上的信息,不实现会计工作的信息化,也就谈不上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许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都是从“甩账”开始的。通过会计电算化,许多企业第一次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管理且从中获益,企业也培养了一大批既精通会计业务又懂计算机的人才。

现有会计信息系统是为工业经济时代服务的,重在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求,是对传统手工会计的一种计算机模拟,是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与企业外部社会信息系统相互阻隔,远远滞后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一种封闭式的信息系统。而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科学的管理思想和方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开放式的企业管理系统,要求在一个广泛的领域中建立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以及企业与社会间的联系,适应信息时展的需要。在这个新型的系统中,会计信息系统的重要作用决定其仍处于核心地位。因此,企业管理信息化必然要求会计电算化不断变革、发展。

(三)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大多数的业务数据和会计数据完全电子化和无纸化,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信息管理发展的要求,主要表现在:

1.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信息的处理大多以财务部门为核心,以替代手工核算为主,账务系统的数据入口往往只有一个:凭证的录入,然后对录入的凭证审核后记账,完成期末的结转工作,最后结账,完成相关报表的编制工作。主要完成事后的核算反映功能,缺乏对数据的深度综合利用,难以进行事中控制与事前决策。

2.在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材料、销售、工资、固定资产等各个子系统相互独立,各个子系统间通过转账凭证方式传递各种数据,基本上只局限于财务部门单一应用,其他部门如企业的领导和管理人员要看财务报告、报表,还需要打印出来,而不能与整个企业的管理相结合,更谈不上进行远程操作、实施在线核算和在线管理。

3.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与企业外部的信息系统隔离,不能进行电子单据处理和电子货币结算,如:网上支付、网上报税、网上报关、网上采购、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等均难以实现,所有的商务交易还是要通过手工方式先开据纸张单据,然后再输入电脑。

4.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中,缺乏大型的数据库作后盾,小型桌面数据库极易造成死锁,更谈不上多任务

多用户群的并发性需求。

基于上述原因,为更好地推动电子商务的发展,应尽快开展会计信息化工作。

(四)信息技术的支撑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不断地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1.存储技术。从存储介质看,与纸介质相比,磁介质和光介质不仅提高了数据采集和存储内容的准确性,而且由于更容易传播,极大地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因此,采用磁介质和光介质存储技术,必然促使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质量产生新的需求。

2.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是以共享为主要目标,它具有:数据通信、资源共享、远程传输、集中管理、实现分布式处理、负荷均衡等功能。因此,计算机网络可以大大扩展计算机系统的功能,扩大其应用范围,提高可靠性,为用户提供方便,同时也减少了费用,提高了性价比。使用计算机网络,可以在企业内部和企业间建立方便、快捷、高速的信息传递和资源共享平台,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为会计电算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3.数据库平台。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数据库平台应该理解为数据库管理系统,它是能够定义数据库的逻辑组织结构,并对数据库进行存取访问,对数据进行操纵和管理的系统软件。目前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比较多,采用大型数据库已成为企业级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趋势。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看,数据库中存放大量数据不是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数据库中能够定义数据、处理数据、管理数据,利用数据对业务流程进行实时控制,为有效地利用和管理资金、降低成本,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五)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

为使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能够满足信息发展的需要,一方面需要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不断改进会计信息系统的功能,另一方面还必须从主观上提高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认知水平。

1.客户关系管理。随着竞争的加剧,企业管理不得不从过去的“产品导向”转变为“客户导向”,只有快速响应并满足客户个性化与瞬息万变的需求,企业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方式不得不让位于多品种小批量的生产方式,企业取得市场竞争优势最重要的手段不再是成本,而是技术的持续创新;企业管理最重要的指标也从“成本”和“利润”转变为“客户满意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RelationshipManagement,CRM)理论不断完善,并随着Internet技术的广泛应用而推出客户关系管理软件系统。

2.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就是在商品供给的连锁中,企业间就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管理活动加强相互间的合作,改革原来分散的物流管理方式的一种新型物流管理体制。显然,在新的体制下,各个企业不再从事个别的经营管理行为,而是在连锁中加强合作,通过信息的共有化、需求预测的共有化等等,来明确物流机能的分担,实现商品运动全过程的效率。它具有系统集成性、信息共享性、快速响应性、利益协同性、组织虚拟性等功能。

3.企业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Planning,ERP),就是将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包括财务、会计、生产、物料管理、品质管理、销售与分销、人力资源管理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连接成一个整体。在ERP管理平台上企业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显示,不同管理人员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通过自己专门的账号、密码,可以从网上轻易获得与自身管理职责相关的其他部门的数据,如企业订单和出库的情况、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库存的状况等。E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实现对整个供应链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有效管理。

CRM、SCM、ERP等新的管理理念的引入,本毕业论文由整理提供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管理认知水平将会不断提高,从而有利于会计信息需求的扩张,为会计电算化的发展增添新动力。新晨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校企合作;电子商务;事件;课程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兴起,越来越多的院校设置了电子商务专业,并且也有一大批电子商务人才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真正参与到电子商务行业中,为企业创造价值与利润。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很多学校由于对电子商务行业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一定的问题,进而导致毕业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到所学的知识,企业也难以通过校园招聘寻求到适合的人才。基于此,很多院校联合当地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开展了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并取得了相应的成果,同时也为其他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我们也发现基于校企合作角度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只有明确问题的根源所在,才能真正提升电子商务专业的教育质量,让院校为社会、企业培养综合素质更强、业务水平更高的电子商务人才。

1基于校企合作角度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现存问题

1.1实践内容相对简单,环节过于单一

技术类课程实训、商务类课程实训是电子商务专业实训课程的两大类型,但是,目前很多院校的实训课程内容都主要以基础技能实训为主,很少有院校能够真正在实训中融入企业运作过程中实际内容,甚至会存在实训内容过时的问题[1]。并且,在企业实际运营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交杂着多种专业知识,但是很多实训活动往往只针对涉及一个专业知识的问题开展实训活动,这就导致学生在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所涉及到的环节、处理问题的方式也相对简单,难以充分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很多院校仅仅针对电子商务客户端开展了实训活动,但是学生很难通过这样的实训活动了解企业供产销一体化操作流程,难以让学生对电子商务宏观运转模式形成直观的印象,进而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得不到有效提升。

1.2顶岗实习和专周实训的问题

顶岗实习和专周实训是实践课程主要的开展形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实训却难以得到落实。很多学校会组织学生在固定教学周内参观电子商务企业运转状态,并邀请业内资深专家为学生开展技能培训,但是这种走马观花式的专周实训很难让学生了解到电子商务的精髓所在。目前,有部分院校也认识到走马观花式的专周实训难以达到校企合作办学的教学效果,因而组织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开展为期1~3个月的顶岗实习,但是在顶岗实习过程中我们也发现,由于很多学生必须在完成顶岗实习后回到学校继续完成相应的学业任务,所以很多企业认为在这段期间花费时间和精力培养一个会走的人才是不值得的,也不会让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运作过程中,只能参与一些可有可无或者并不重要的工作中,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的目的[2]。

1.3电子商务企业的缺乏

我国很多地区的高校都设立了电子商务专业,但是我们发现大部分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企业往往聚积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经济发达、交通便利的地区。因此,很多地区的学校难以在本地寻求实力相对较好的合作企业,实力较差的中小型电子商务企业又因为其运作形式存在种种的问题,难以真正让学生学习到先进、完善的电子商务运转模式,但是让学生远赴千里之外进行学习和交流,其时间成本、金钱成本都相对较高,也是相对不现实、不可行的方式。因此,电子商务企业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基于校企合作角度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的开展[3]。

1.4教师实践能力达不到理想水平

由于电子商务本身属于一种新兴行业,所以,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并没有形成相对成体系的理论,因此理论和实际兼备的教师数量相对较少,很多教师都是从市场营销、心理学等方面转型从事电子商务专业教育,这就导致教师虽然在市场营销、心理学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是在电子商务实践上却缺乏相应的经验。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难以拿出典型的电子商务分析案例,即使拿出了相应的案例,也无法做好案例分析与讲解工作,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以及学校也难以构建起与实际电子商务运转模式相统一的实践平台,学生也难以通过相应的平台锻炼自身综合素质[4]。

2基于校企合作角度的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优化方案

2.1构建学校、企业互惠体系,借助企业力量培养教师实践能力

通过研究我国电子商务企业人员构成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领导以至于员工中,只有少部分人真正接受过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等专业知识的培训,但是高校中往往有很多教师在市场营销、消费心理学等方面取得过相应的研究成果,如果能够将这些教师以企业特约咨询者的身份投入到电子商务企业运作过程中,一方面企业能够了解更为科学系统的市场营销知识以及消费心理学知识,教师也能通过与企业沟通咨询的过程中,了解企业的运转模式,并掌握电子商务运转手段的细节,从而为后续教学工作的开展、实践活动的设计提供丰富的素材[5]。

2.2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增加实践活动难度

实践活动设计策划过程中,可以跳脱出传统参观式、讲座式的模式,可以组织学生以月、学期、季度为单位,在学校模拟运营小型电商平台,通过这种方式,模拟现实的电子商务运作,并借此给学生提供分析消费心理、市场发展趋势的机会。教师需要定期评价学生的小型电商平台的运转模式,评价过程也可以让企业真正参与进来,对于想法较为先进、模式较为完善的方案,教师和企业都可以对其进行引荐,从而将校园内的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生活中的电子商务模式或者互联网营销模式。这种实践互动,一方面增加了实践本身的内容和不确定性,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难度也有所提升,如果问题过于复杂,教师则需要对学生提供相应的帮助,教师也可以将其实践过程作为今后教学分析的案例,成为丰富学校教学模式的重要素材[6]。

2.3适当延长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鼓励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

很多学校顶岗实习的单位是学校选定的,也有部分学生的实习单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其中很多企业具备相对雄厚的实力,也有很多学生有期望在相应公司工作的愿望,所以学校应该为学生创造与实习企业签订就业协议的环境,这样也能让企业提高对顶岗实习生的接纳程度。对于实习时间的安排,可以将其安排在学生最后一学年的第一学期,并鼓励学生将实习的内容形成毕业论文或者毕业设计,并在毕业答辩上进行分享和讨论。这样,学生不仅能够有充足的时间与企业进行沟通和交流,学习电子商务运作模式,优秀的毕业生还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效益,在这种模式的促进下,企业也会更愿意接受学校的毕业生作为自身的人才储备,可谓是一举多得[7]。

2.4鼓励教师“走出去、带回来”

由于电子商务行业发展十分迅速,固步自封、闭门造车的人才培养方法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所以,学校也应该鼓励教师主动走出学校,与外界建立良好的联系,并将获取到的知识、素材、理论、案例在学校内部进行分享与讨论。同时也建立教师与实力雄厚的电子商务企业构建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通过日常合作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行业变化趋势。同时,教师也需要与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较高的学校进行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学习其优秀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并根据学校自身情况将这些模式和理念内化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校教学水平的提升[8]。另外,由于电子商务往往涉及到农副产品、服装行业、机械工程行业等等行业的技术知识,所以电子商务专业教师也需要主动学习其他专业的基础知识,做好电子商务与其他专业知识的融合,保证实际教学能够与工作实践相联系。

3总结

本文从电子商务专业建设工作现存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明确了目前存在实践内容相对简单、环节过于单一,顶岗实习和专周实训制度不完善,电子商务企业的缺乏,教师实践能力达不到理想水平等问题。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具体可以通过从构建学校、企业互惠体系,借助企业力量培养教师实践能力;丰富实践活动内容,增加实践活动难度;适当延长顶岗实习的时间长度,鼓励学生与企业签订就业协议;鼓励教师“走出去、带回来”等措施,实现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潘飞静.产教融合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研究[J].智库时代,2019(35):46+48.

[2]侯琰.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思考[J].现代营销(经营版),2019(09):13.

[3]华丹,宋洁.高职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路径与对策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9):291-292.

[4]唐红涛,罗琼,张俊英.基于校企协同的电子商务“双创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12):51-53.

[5]范红召.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电子商务专业实践教学探索——以北京商贸学校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12):394-396.

[6]柯戈.互联网视角下的高职经贸类校企合作课程开发模式研究——以广东生态职业学院为例[J].市场论坛,2019(06):57-59.

[7]周游.电子商务专业“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中旬刊),2019(06):183-184.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7篇

应用型本科教学改革最重要而且难度最大的一项是加强实践性环节。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展实践性教学的做法包括:一是在校内建立实训室,如电话营销实训室、ERP综合实训室,商品学实训室、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等,进行仿真模拟实训;二是建立综合性的机房,安装各种专业教学软件,如零售与分销软件、电子商务软件、CRM软件、南京世格、硕研单证等;三是与企业合作,让学生顶岗实习、观摩教学等。这些形式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不能真正达到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综合素质高、富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与高职高专的实践性教学模式没有太大的区别。因此,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如何改革实践教学模式成为该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二、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职业专门技术能力诉求

应用型本科与研究性本科的一个重要区别是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移。社会对市场营销专业本科人才的技术能力要求包括:具有市场调研预测能力;市场营销方案的策划与市场开发能力;市场营销组合策划与实施能力;产品组合策划与产品开发管理能力;运用适当的方法、策略制订商品及服务的价格;营销渠道策划与控制能力;促销方案策划、实施与控制能力;运用消费者心理行为规律、进行推销能力;商务谈判的基本知识与技巧运用能力;公共关系策划和实施的能力;广告策划和组织实施能力;品牌管理能力。

三、应用型本科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围绕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能力需要,进行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具体程序如下:

(一)确定实践教学的形式

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的方法有:公司集中实习,课内实验(设计),市场调研,模拟实验,毕业论文,计算机、外语类培训,学科竞赛,职业证书考试培训等。公司集中实习,可以由学生自己联系和学校建立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相结合。课内实验(设计),依专业教学大纲按学期设置实习项目,以实验室或机房为主。如:电话营销课程开设了PhoneCRM软件操作、寻找客户、与客户电话沟通、约见客户、客户异议处理等实训项目,与企业合作,以真实的产品作为推销对象,调动学生的实训积极性。市场调研,可以由学校集体组织对特殊地区、特殊行业进行重点考察,也可以利用学生假期,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广泛的国情社情考察,并写出考察报告。如组织学生前往国有大型企业参观,领略国企改革的成就,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增强对国家改革开放的信心。组织学生到农村,进行农民生活状况的调查,了解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模拟实验:一是利用ERP沙盘模拟企业经营实验、模拟法庭、模拟招聘会等;二是在校园内开展“模拟市场”实训活动,活动采取“注册、竞标、经营、管理”完全仿真市场的形式,以模拟公司为单位成立形式各异的营销小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以有形或无形的产品进行销售活动,并对摊位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毕业论文,是各教学环节的继续深化和检验,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通过毕业论文,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对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外语类培训。通过培训,学生的计算机达到非计算机专业二级水平;英语达到国家教委规定的大学四级水平,能运用外语从事营销工作。学科竞赛。鼓励学生参加部级、省级、院级组织的各种学科竞赛,如大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大赛、大学生ERP沙盘大赛、大学生信息大赛;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大学生科技创业计划大赛等。职业证书考试培训。市场营销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或技能等级证书有营销师证、电子商务师证、报关员证、跟单员证等。

(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管理

本科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学分一般为160~170学分,实践环节的学分一般为30学分左右。传统的做法是学生被动地接受学校的实践教学安排,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新的方法是学校制订各种实践教学形式的学分,由学生自行选择,努力去实行,达到不同的等级,得到相应的学分。这样,既可减轻学校的实践教学压力,又可以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

(三)建立实践教学考评制度

实践教学的评价往往是难以把握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方面。既要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又要考核学生的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评价的范围包括学生的基本技能、自学能力、学习态度和毅力、独立思维、创新思维、学习自主性、合作态度和竞争意识等方面。这些方面正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1.实践教学的考核原则

一是课程考核、综合实训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二是笔试、操作相结合;三是成绩评定与等级鉴定相结合;四是教师、学生、专家评价相结合;五是学校、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六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2.实践教学的考核标准

电子商务毕业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课程群;电子商务;构建

1、研究现状

将多门课程进行组合来进行课程建设,提高教学效果,在我国已有近30年历史。许多学者已经从理论与实践的角度对课程群建设的内容、框架体系、评价标准、实施方式等进行了探讨。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的课程群建设日益得到高校的重视。课程群(CurriculaGroup)一词来源于国外,它是针对现代教育中学科门类过多、过细的问题而提出的。针对原有高等教育中主要是单门课程教学模式,学者提出将若干门相关课程进行整合,进而形成了课程群的概念。课程群打破了原有单一课程的界限,按照专业或方向进行设置,根据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将课程中的知识模块、内容、方法等重新规划,形成由若干相关课程组成的课程系统。目前高校中的课程群主要按专业和学科门类进行划分。前者如电子商务、国际贸易课程群,后者如电子商务专业基础课课程群、专业课课程群等。与原来单一课程教学不同,课程群改变了原有课程之间孤立、割裂的关系,通过知识体系与内容的融合使得课程群中的课程有相关性和互补性。就电子商务专业而言,在我国高校开设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发展迅速,使得电子商务课程具有综合性、融合性、边缘性的特点。电子商务涉及的课程门类比较多,其中的专业知识的板块中就有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科学、消费者行为科学等等,它们之间都具有密切的关系,通过组成统一的课程群,能使学生在具有连贯性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知识体系。

2、课程群建设的必要性

为加强学校的特色建设,提高课程建设的规模效益,课程群建设成为高校教学研究新的亮点,研究课程群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专业建设、学生能力培养、突出办学特点等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课程群建设有助于相关课程的融合与分解。在课程群的构建过程中,融合使相关课程内容不再割裂,让具体的教学目标始终贯穿在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也能使学生掌握课程的脉络和主线。本科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的构建研究文/朱湘晖电子商务专业性强,涉及学科门类众多,如计算机、经济学、管理学等。该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电子商务技能与素养,具备商务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如何进行课程设置,明确课程的前后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学生学习四年后,经济管理计算机各个学科均有涉猎,但都不深入与精通,自然无法达到培养目标和企业的需求。目前高校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设置基本上是两大模块,商务类课程和技术类课程。但在具体课程开设和教学过程当中都是以某一门课的教学大纲进行讲授,未体现课程的相互联系。此外课程内容陈旧,重复过多,开设课程的先后关系颠倒等也是突出问题。

(2)提高教学质量。教学活动依托课程来完成,教学活动是依托课程来进行的。完整的课程内容和合理的课程体系是良好教学质量的保障。电子商务专业的课程群设置应该根据培养目前来展开,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及相关资源合理地安排课程。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和学生的专业特长来设置课程群的构成和内容,合理安排课堂讲授、课内实践、课外创新创业等活动,通过课程群完成专业教学目标,使整个教学环节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3)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电子商务在中国经过二十年的发展,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随着各类企业纷纷“触网”,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需求日益旺盛。但从以往电子商务课程设置来看,杂而不精,理论与实践相互脱节是共性问题。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和企业对人才实际要求的矛盾仍然十分明显。通过课程群建设,实现课程之间的整合和有机联系,突出课程的主线,根据该领域发展和企业的实际要求,更新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4)为教师发展与师生互动提供了基础。原有电子商务课程体系大多是单一教师负责制。一名主讲教师只负责一门课程的教学与建设。课程群模式的出现打破了原有课程之间封闭、没有交集的情况,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方向设置的电子商务课程群,是的相关课程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群体,既能优化课程内容,也能突破原有单一课程的边界,促使教师之间共同学习,取长补短。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日千里,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不断出现,企业对电子商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电子商务课程群建设需要与时俱进,改变原有只依靠课堂教学的单一教学模式,通过慕课、翻转课堂、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形式,利用线上线下的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推动师生互动。

3、电子商务课程群的构建

课程群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不同课程,不同任课教师,可能需要集合不同专业、院系的资源。在课程群建设过程当中,需要注意一下几个问题。

(1)课程群体系建设根据教育部电子商务教指委颁布的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质量标准,明确了电子商务类专业培养具备现代管理和信息经济理念、掌握信息技术和电子服务综合技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具备一定的互联网创新创业素质,能适应现代社会商务运营、专业管理和技术服务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专业人才。根据培养目标,课程群在相关课程设置上,要能反映电子商务与技术的变化与趋势,结合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将内容陈旧、重复的课程删去或者合并。针对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类方向和电子商务工程技术类方向,设置不同的课程体系来满足培养目标的要求。结合我校对于电子商务专业的方向设置,将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群设置为学科基础课课程群,核心专业课课程群和实践系列课程群,主要课程设置如下:管理学原理、经济学、市场营销学、运筹学、统计学、会计学原理、数据库管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网络营销、电子商务、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网页设计、电子商务网站开发、电子商务高级编程、.net程序设计、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等。具体安排如图1所示。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群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按照教指委的要求,电子商务类专业知识体系涵盖电子商务基础、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电子商务工程技术和电子商务综合四个知识领域。每一个知识领域涵盖若干个相关的知识模块,全部共计十六个知识模块。每一个知识模块可根据其内容设置为一门或若干门相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根据技术方向和商务方向需要各有侧重。因为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日千里,在课程内容优化选择的同时要重视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可以根据实际应用补充电子商务的前沿知识进入课程内容,做好课程之间的衔接,处理好相关课程的开设时间。为了实现培养电子商务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需要合理科学地选择课程内容,使课程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重增加大量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如:大数据应用、电子商务物流技术、电子商务推荐系统、跨境电子商务、移动APP开发等。还可结合高校综合资源、教师的研究方向来突出课程特色。如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可以考虑将电子商务物流、跨境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设置为该专业的特色方向。课程群教学目标的实现出来课堂教学还包含实践教学环节,电子商务专业需要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电子商务类专业作为行业应用性、学科融合性和模式创新性很强的专业,实验、实训、实习类教学是贯穿于电子商务本科教学全过程的必备教学内容,其形式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项目实训、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相关环节。在实践类课程群环节,可以让实践、实验、实训、创新创业形成一套完整体系,通过各种项目和比赛训练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课程群建设的实施与评价课程群实施是指把课程群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群建设涉及到不同课程、教师甚至不同院系,实施过程需要各方协调配合。具体实施过程一般可以按照课程群体系建设、课程内容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方案评价与优化、实施与评价的流程进行。分步骤有计划的完成课程群建设工作。当前课程群建设的一个问题是重申报,轻建设;重形式,轻效果。其中重要原因是缺乏标准合理的评价标准。现有评审体系大多与原有单门课程相同或者重复。对于课程群建设者而言,只能套用原有单一课程的建设和评价体系,难以发挥课程群的系统优势。因此在课程群的评价体系建设上,不仅要考察课程群中单一课程的建设情况,更要考察课程群的规模、课程间的相关联系、实施效果、学生满意度等综合指标,确保课程群的综合协同优势。课程群建设具有建设协作性、系统开放性、成员团队化等特点,通过课程间的相互融合,教学团队的互助协作,依托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来实现教学目标。通过完善课程群体系,优化课程内容,建立针对性的评级标准,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陈晴光.基于课程群构建电子商务“三创”实验教学体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3):157-159.

[2]周明.电子商务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研究[J].广西教育,2016(9):68-69.

[3]王乐鹏李春丽.基于电子商务课程群的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继续教育,2017(8):56-5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