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接受范文

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接受范文

时间:2022-11-23 04:50:33

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接受

一、逆反心理因何而生

大学生正处在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自我调控能力较弱。论文百事通当个人欲望和需要不能按自己的主观愿望发展时,常会引起心理矛盾的激烈冲突,造成心理失调,产生逆反心理。综观前人对逆反心理的研究,我们可以得出,逆反心理不是德育接受中所特有的,德育接受中逆反心理的产生不仅与接受主体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还受到家庭、社会以及德育本身的影响。

(一)逆反心理产生的理论依据

逆反心理的存在不仅有主客观的原因,在理论上也有其依据。首先,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是逆反心理存在的哲学依据,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人的复杂性,人是复合体,人性有内在本质的丰富性和外在关系的复杂性。人是双重的存在,人是为他自身存在,但同时人是对象性的存在,所以,人一方面是自在存在,有表达自身愿望的需求,但同时人又不能摆脱对环境的依赖。人有发自内心的想法但不得不压抑在现实环境的允许范围内。当现实环境与自身需要产生矛盾时就容易产生逆反心理。其次,心理学关于人的情绪情感的研究,让我们知道,逆反心理的存在是必然的,是一种普遍现象。

(二)德育接受中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原因

青年逆反心理的产生,首先是和青年时期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紧密连在一起的。

首先,青年思维的发展和逆向思维的形成掌握是逆反心理产生的心理基础。青年时期随着大脑的发育成熟并趋于健全,脑机能越来越发达,思维的判断、分析作用越来越明显。特别是思维方式、思维视角已越出童年期简单和单一化的正向思维,向着逆向思维、多向思维或发散思维等方面发展。此时的大学生对大众媒体以及德育工作者传递的信息不在做全盘接受,而是要通过自己的思考和鉴别,如果符合自己的需要则可能予以接受,否则易产生抵制。其次,青年时期处于心理上断乳期,有渐趋强烈的个性意识、独立意识、成人意识。这些意识的形成,使他们认为自己已长成大人,理应自己管理自己,决定自己。面对老师的教育,家长的指教,有意无意的回避、反感甚至背离。第三,青年时期尽管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有了极大的飞跃,但其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又是不平衡甚至是矛盾的。这种矛盾和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生理上的成熟和心理上的不成熟.具体来说青年在}L}理学认知发展中,由于阅历和经验的不足,造成其认识的不坚定性和易动摇性;他们的思维虽然具有独立性、批判性,但他们认知事物和看问题时的偏差太大,从而出现认识上的片面、偏激、固执和极端化。对老师的正常教育往往从对立面去思考,把老师的劝说、要求、批评,把家长的指点、提醒、督促等看成是“管”、“卡”、“压”,是和自己过不去,是对自己自尊心的伤害,进而把自己放在施教者的对立面上。

(三)逆反心理产生的客观原因

我们在研究接受主体逆反心理产生的主观因素的同时,还需要对我们青年所处的客观环境做出认真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找出原因,进而提出解决方案。

首先,家庭不良因素的影响。家长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劣对青年的成长影响深远。家长对德育的不重视或家长人生观、价值观的偏差,甚至部分家长言行不一,这些因素会减弱学校教育的影响,甚至造成青年德育接受中的心理混乱,进而对德育产生逆反。另外,家长教育方式的简单粗暴或命令式、专断式等惯用的教育方法,以及在生活、学习等方面期望值过高,要求过严等,这些都无形的在孩子心理上造成一种压力,当这种压力不断积蓄,青年又找不到良策排解时,便在情感上产生抵触,在情绪上不满,进而产生逆反心理。

其次,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回避的是社会上的不良因素。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社会上一些领域和一些地方道德失范,是非、善恶、美丑界限混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滋长,见利忘义、损公肥私行为时有发生,不讲诚信,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以权谋私,腐化堕落现象严重存在。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必然影响到德育的可信度,影响和侵害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是若此时传授者不能以身作则,给学生作好榜样,学生必然对德育产生抗拒和逆反,影响接受效果。

第三,大众传播及社会文化的影响。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及大众传播事业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对青年的影响日益扩大,不仅给青年提供了学习、求知和受教育的新途径,也扩大了青年的视野,但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选择、制作上因着力大众,而忽视了对青年受众群体的关照,使良芳不齐的文化同时进人青年的视野,这与德育中所倡导的主流文化必然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导致青年德育接受复杂化,提高了道德接受难度。

第四,德育本身的影响。德育本身的一些特点和德育过程中教师的一些处理不当是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又一重要原因。首先与知识接受相比,德育接受的更多是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所以是否选择接受是关乎是否放弃或更正自己原有思想体系的重大问题,即便德育中所传授的思想得到了学生的认可,但出于对自身的维护,学生也会选择对该思想信息的抗拒,这也是为什么德育接受中更容易存在逆反心理的一大原因。其次,教师自身的可信度也是导致学生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德育教师若自身人格偏离,课堂说教和自身行为处事完全不同,则会导致学生对该教师信任度下降,甚至对德育传授的思想产生反感。三是教师在德育过程中,不尊重青年学生,不顾及他们的心理感受与体验,当他们出现问题时,不是站在青年的角度分析问题,德育不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而是仅仅就德育讲德育,凭空说话,使学生觉得德育所传授的跟自己无关,进而导致他们因对德育本身的排斥,产生逆反心理。

二、逆反心理对德育接受的影响

(一)前接受环节中的逆反心理

第一,逆反』L}理将产生受的戒备。理想的前接受活动应该是施教者通过种种信号向受者开放其施教趋向的先兆信息,暗示受者的接受指向调整,唤醒受者的以往记忆,使其处于准备状态,也即唤起受者的接受期待心理。而逆反心理的存在将起到相反的作用,它使受者从心理上树起防御的武器,受者从心理讨厌德育的实行,抵制施教信息的进人,严格防止施教信息对自己产生影响。

第二,心理闭锁的产生。闭锁心理,一般是指青少年进人青春期后,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自我封闭,不轻易外露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等,甚至把自己与别人隔绝开来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的存在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接受过程中,进行自我封闭,隔绝与外界的心理交流,拒斥思想的内化。闭锁心理有封闭性、隐蔽性、两面性、自我中心性和自我防卫性等特征。在德育过程中,闭锁心理使主体的各种心理冲突以及对事物的情绪体验埋藏于主体的心灵深处藏而不露。施教者很难了解到受者的实际需求,无法很好地根据受体的需要制订出科学合理的施教方案。

第三,受者的有意回避。德育中受体的有意回避是指受体由于对德育所传授信息的逆反而表现出对可能的德育论题不感兴趣,以潜心于其它业务为借口将德育所传授的思想信息拒之门外,或者认为德育就是一种干扰。

(二)现接受中的逆反

第一,加大接受中的冲突。在德育接受活动中,受与教之间的思想冲突是必然现象,接受总是在思想的矛盾与冲突中完成的,教与受之所以必要,正是因为受与教思想差距的存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德育接受过程就是一个新旧思想的冲撞,是一个汰劣趋新扬弃的过程。但是因为接受活动中思想差距的程度不同,施教者方法手段优劣的差异尤其是心理状态不同,冲突的剧、缓程度也就有所差异,接受者期待接受活动的开始,或者心态比较平稳则冲突就比较缓和,也比较容易解决,相反如果接受者产生逆反心理,则冲突就比较剧烈,就不仅有思想上的冲突,更有情绪上的冲突,严重的可导致接受效果不良甚至接受的中断。

第二,接受中的异变。在德育接受活动中,往往会出现思想接受形态的改变。出现对教育信息的解读变异,受者所理解的非教者所传授的思想原形,即曲解愿意。受者逆反心理的存在,往往会促使受者为维护自己原有的思想而对教育者所提供的思想信息做有利于自己的解释。接受中的异变所导致的严重后果是思想信息在传递中的逐层偏失,与德育接受的目标渐行渐远。

第三,逆反所导致的接受虚假。由于逆反心理的存在,接受者不愿接受德育所传递的思想信息,但迫于现实的压力,比如考试、评优评先等而不得不虚于应付,向人呈现出接受的假象的状态。这种现象应备受重视。因为虚假接受从表面是不易分辨出来的,但从实际上并没有接受所应达到的效果,结果是容易使受者表里不

一、言行不一。因此有时候接受虚假比不接受更有负面性。

(三)后接受环节中的逆反

德育接受必须经过反省、验证、践行才能算是真正的接受,而德育接受中受者的逆反心理则容易导致对已接受的放弃、接受的中断、思想接受后不能及时赴诸行动,还因为德育接受活动是一个循环不断的过程,人们总是在原有的前见、前识、前有的基础上开始接受活动,同时每次接受活动也总是对下一次接受活动产生影响,所以德育接受中的逆反还容易导致一个后果,即对即将开始的新的一轮德育接受产生抵抗。新晨

三、正确认识青年的逆反心理,提高德育接受效果

(一)正确认识逆反心理的实质是消除德育接受中逆反的关键

从表面上看,逆反』合理产生时常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反向的心理倾向。不服从、抵制、反抗和别出』合裁往往构成逆反的』L}理特征。但逆反』L}理的实质并不是表现反抗的意向,而是通过反抗意向的表达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进而维护自己在人际关系中的地位。所以,教育者要想达到预定的德育目标,首先就必须要充分尊重受者的主体性,因为在今天,人的主体性高扬,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才是德育所追求的根本目标,任何抑制人的主体性的德育都是一种思想专制。其次教育者的角色定位应为引导者角色,教育只是把人的已知引导出来,使受者知其不知,并在接受新知中发挥作用。最后要把“和而不同”作为德育接受的目标。要承认受授之间的差异的合理性,承信授受之间的双向互补性,更要追求接受中的创造性。

(二)正确引导,适度宣传

这里主要是对社会上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而言的。德育失去了以往单纯而有利的社会环境,这虽然是对德育的挑战,更是不可避免的事实。德育工作者要转变以往单纯教授所谓正确思想的教学方法。首先应正视社会上出现的负面现象,让受者感觉你是真实的、坦诚的,同时应客观而科学地分析负面现象存在的原因,以及解决的进程。只有让学生正确认识这一现象,才能避免极端、偏激的思想出现。其次,对学生正确引导,教会他们面对复杂问题的分辨识别能力。避免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上走弯路。

(三)言教不如身教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中国古老的教育智慧已经充分论证了言教不如身教的正确性。在德育接受中,教师的自身影响力更不容忽视。德育不仅体现在课堂上,更体现在生活中,教师在课堂上的说教仅仅向学生传达了一些理论知识,而真正的德育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的。因此德育教师不能仅仅是为了工作而教学,而要把它当作一项事业来完成,在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德育的典范,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道德之美,体会德育的无处不在,才能促使学生从内心接受,并转化为行动。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德育活动中德育接受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xxdylw/55837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