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自我教育的定位和优化研究范文

自我教育的定位和优化研究范文

时间:2022-07-13 03:43:27

自我教育的定位和优化研究

一、积极心理学引入自我教育实践之意义

积极心理学作为上世纪末兴起的全新的心理学观点和研究取向,为自我教育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向度:必须让人们从积极的角度对待问题的发生和自身的不足,从而既解决问题又激发自身潜能。它“不满于传统心理学过分关注人类消极方面的状况,注重研究积极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制度”,摒弃长期以来心理学主要针对心理障碍、问题、痛苦、困惑等消极心理状态进行治疗的模式,提倡人们在对待身边的人和事时可以多从积极的视角看待,包括个体的心理现象(或者心理问题)和遭遇的社会现象。一改以往心理学从消极方面观察对象、寻找心理问题及其解决的途径、方法的思路,转而从积极的角度,强调开发人的心智,实现激发个体自身已有的积极特质或者潜在的积极力量的目的,让人们发现优点、发扬优点,也就成了目前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意图。积极心理学认为,快乐的人在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更会出色、名列前茅,在学校和工作岗位中会更加容易成功,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激发人们灵活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它在告知人们愉悦、幸福、积极的思想、性格的力量、价值等概念的现实意义后,鼓励并帮助人们去追求这些美好的事物和品质。它提示人们要善于发现、发展自己最有价值的地方,并且充分开发自己的潜力去利用、完善这些能力、天分去追求更美好的东西——同样包括帮助别人以及造福整个社会。“积极心理学的任务是提供它所研究现象的最客观事实,从而使得人们和社会在每一天都能够做出充分的决定,去追求合适条件下的合理目标。并不是所有有关新闻都值得欢呼,但能够提供关于美好生活前景的信息就都是有价值的。”积极心理学还更多地关注不同的文化社会中,在既定的社会层面上有助于营造美好生活的各种特质。积极心理学还强调要形成人的积极观念。积极观念的人与消极观念的人相比,在遵守社会道德、法律制度方面有更好的表现,在应对压力、困难时前者具有更为明显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在具有积极观念的人身上体现出的积极品质其实存在于每个人身上,它们好比是藏在体内的源泉,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作用就是将潜在的源泉开发出来,唤醒每个人的优质潜力。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我教育的运行机制

自我教育作为人的主体性活动之一,其发生机制的作用在于了解自我教育是如何产生、如何作为动力因素推动人的活动。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自我教育进行有效结合,还可以寻找到自我教育的目标、主题和实践路向。自我教育方法的运用离不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即是自我教育产生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自我意识是指对自己身心活动的觉察,即自己对自己的认识,具体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外部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和现实世界之间关系的反映结果。“自我意识,即主体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适等方面越发展,自我教育越自觉。”在自我教育过程中,自我意识可以将个体自身与现实生活进行参照和对比,引导个体,实现理想我和现实我的有效转化;自我意识从产生到显现效果就是个体实际活动的思维主导和行动依据,也是自我教育成败的主要因素;自我意识的有益激励可以促进个体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积极心理学提倡的幸福、愉悦、价值、积极的人际关系都是从个体心理角度出发,引导个体形成积极情感和积极情绪。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六种潜在过程的递进,可以形成健康的心理环境:“自我接纳——对现实的准确感知——自主性(从容的应对社会压力)——对环境的掌控能力——成长、发展、成熟——人格统一完整。”基于这六种进程,个体在对心理把握能力和自持能力方面会有一定的提高和进步,个体在自我反省、外界帮助的过程中,保持一种愉悦的心情,对于自我教育的效果也是大有裨益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对自我教育的理论贡献还在于,它为自我教育确立了一个“心理—社会”运行机制。在克里斯托弗•彼得森那里,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愉悦、感激、成就;二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个性力量、天分、兴趣、价值;三是积极的机构,包括家庭、学校、商业机构、社区和社会。其中,“积极机构可以促进积极特质的发展和体现,进而促进积极主观体验的产生”。而在马丁•塞利格曼那里,积极心理学的三大基石是:“第一是研究积极情绪;第二是研究积极特质,其中最主要的是优势和美德,当然能力也很重要,如智慧和运动技能等;第三是研究积极组织系统,例如民主的社会、团结的家庭以及言论自由等,这些是美德的保障条件,美德进而又能增强积极的情绪体验。”两位学者都在关注心理要素、心理过程的同时,特别强调了积极的机构或组织系统对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三、积极人格的塑造:自我教育的新目标

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一定意义上是培养人的健全人格,自我教育对于受教育者人格的影响就显得尤为深入和典型。笔者认为,在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自我教育的目标就在于,让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呈现出个性中的共性,即不同个性的人均有共同的积极、健康的人格。人格是由性格、气质和能力等组合成的复杂的人性特征,与人的成长经历、生活经验和受教育程度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一,性格是表现在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中的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是一种与社会关系最密切的人格特征。性格包含有众多社会道德层面的意义和内容,一方面因为性格反映的是一个人对于周围世界事务和人际关系的态度,另一方面由性格产生的态度会显现在此人的行为举止中,在交流和交往的过程中对他人产生影响。积极心理学对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和性格的意志特征都给予了充分关注,因为它们对于构成一个人的幸福感、个性的力量和价值等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积极人格的塑造离不开积极性格的后天培养。

第二,气质是人在认识、情感、言语、行动中,心理活动发生时力量的强弱、变化的快慢和均衡程度等稳定的动力特征。虽然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但是它却是构成人们品质的基础。与性格相比它是居于从属地位的,但气质可以比性格更容易被外界识别,“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气质的培养可以对人格的魅力进行有效的提升。

第三,能力是人在任务或者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行为技巧,它的体现主要是指通过实践活动的印证,在具体事物的活动中一个人智力、知识和技能的调动和运用效果。能力的强弱、高低也是现代人适应社会、体现个体价值的重要因素。基于性格、气质和能力对于组成人格的重要性,教育在塑造性格、培养气质和锻炼能力等方面尤为关键。积极心理学中对于积极人格的塑造较为明显地体现在“个性的力量”。首先,积极人格可以塑造受教育者,培养出思想开放、坚持、热情、正直等优质的性格因素。开放的思想可以实现个体全面透彻地思考问题,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根据客观事实做出判断,并调整自己的思想;对论据的把握追求充分、公平。坚持,即要求人们学会善始善终;在艰难险阻中也坚持完成自己的行动;对成果保持充分的愉悦感。热情就是教会人们充满激情和力量地去追求生活;做事情不半途而废或心不在焉,时刻保持生机和活力。正直就是要求人们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人,不过分强调个人的感受,忽视他人的情绪关照。其次,积极的人格塑造可以培养人们在面对困境时拥有审慎、谦卑、自我调节的能力。在当前社会中,很多人抗挫力普遍较弱,积极人格的塑造就是教会人们在面对学校、社会等环境中的困难、迷惘时不要迷途,通过自我调节来调节自己的感受和行为;遵守纪律,控制自己的欲望和情绪。审慎地思考面临的情境,学会慎重地做出选择,获得成绩时也不要过分表现自己。这些人格因素的培养看似简单,但是对于人们的实际的交往、生活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四、积极教育环境中的积极教育:自我教育过程的完善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自我教育提倡积极教育,这种积极的自我教育还需要在积极的教育环境中运行,这构成了自我教育的外部促进机制,可见自我教育过程的完善化离不开教育环境的净化和提升。人的思想品德和人格素养是在一定的环境里形成和发展的,自我教育也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开展和进行的。环境的塑造是自我教育过程完善化的重要内容。环境的优良对于自我教育效果的好坏有重要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环境的改变和人的互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变革的实践。”这意味着,一方面,人和环境之间的作用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环境、创造新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环境制约着人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风俗伦理的转化会深刻影响人的道德观念。另外,教育环境是社会活动的产物,教育环境中包含的社会性要素对教育环境的发生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探讨积极教育环境的意义一方面有益于优化育人环境,实现自我教育与社会各个环境因素的良性互动,另一方面有益于自我教育实效的加强。自我教育的环境实际上是一种微观的教育环境,无论是以经济、政治、文化、军事为核心的宏观环境,还是在以学校、家庭、社区为中心的中观环境,它们产生的影响要想能够和个体自身相融合,都需要个体本身经过认知、接纳、学习后运用和实践。可以说,每个个体都有属于自己一套体系的微观自我教育环境。积极心理学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改造就是调动个体个性中的共性,寻找个性微观自我教育环境的共性,即建设环境中积极的部分。积极的教育环境既包括校园建设、教育者队伍建设,还包括受教育者所处的心理环境。不过,其中心理环境的意义更为重大。

心理环境的健康、积极与否将直接影响自我教育接受程度的高低和效果是否持久。心理环境是自我教育的初始产生环境,它影响着自我教育的发生;对于外部机制塑造出的自我教育,个体的心理环境对其产生的效果有重要的接纳、吸收作用,一个已经对外界建立起心理防御的个体是难以轻易接纳其他观点和建议的。塑造积极的心理环境对于帮助个体吸收外在自我教育的效果十分重要,对于个体自身自我教育的发生、发展起着基础性作用。积极的组织系统也是积极的教育环境的重要载体。在积极心理学中,学校、家庭、社区,乃至宗教都是从属于“授权机构”。对于这类授权机构的特质,克里斯托弗•彼得森指出:“关于机构水平的特质,我的意思是指整个集体在道德层面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其个体成员特征的简单组合或汇总。”授权机构的美德一方面在于自身发展的成功,另一方面它们更大的成就应该来自于身处机构中的个体的美德的塑造。具体地说,在家庭教育环境中,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于儿童今后的社会性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在独裁型父母、权威型父母和纵容型父母三种不同类型家庭环境中,儿童会收获不同的性格、气质和能力;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良好的学校教育可以将学生塑造成明确终身学习目标的人,这样的学校“首先提供给学生感到安全的环境,通过明确指导使学生成为富有爱心、有责任感并最终成为建设性的社会成员”。只有在积极的组织系统中,才能保持积极的教育环境,才会有真正支持积极人格发育的自我教育。

五、结语

积极的教育环境的塑造还包含物质条件的完善,比如优美、安全的校园环境建设,比如积极的校园文化,以及教育工作者们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的学术建设。这些都会从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影响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它一方面通过环境熏陶人的精神气质,通过教育者的关爱和引导培养教育对象的学习能力、生活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对于教育对象的价值首先在于其引导、帮助和参考的作用,而另一方面,这还要求受教育者发育自主性去观察、去领悟,而不是一味地跟在老师身后行走,缺乏自主思考能力。这样的自我教育才是研究者的理论追求,也才能达到自我教育的积极目标。

作者:吴迪戴锐单位: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自我教育的定位和优化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wjylw/6488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