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探析范文

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探析范文

时间:2022-03-03 03:44:31

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探析

作者:王红霞  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美国课堂教育实践

美国的课堂教育十分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这种关注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

(一)课堂环境利于精神自由

1.环境布置的自由

自由的课堂环境有助于学生与世界建立联系。[4]这种布置的自由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一是桌椅的摆放有利于学生交流与走动的自由。二是每个班级学生人数不多,如此,学生与学生、老师与学生的交流时间有着充分的保障。三是学生上课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学生围坐成一个圆圈,参与教师组织的活动;有的是学生个人思考,专注于自主的探究;还有的是三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进行合作探究。老师不强求学生在课堂内的坐姿,关注的是他们的思维状态。四是上课的地点自由。地点的选择依据上课主题而扩展,有的课堂放到走廊上,有的延伸到室外,有时候博物馆也会成为课堂,方便学生与外界接触交流。自由的环境、多样的空间,为丰富学生内心世界、拓展学生思维联想的空间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寻找更多的机会,与周围世界接触,也方便了学生与生活、与自然、与知识世界建立更多的联系。如果教育能保证每个学生和周围世界都能建立起丰富多样的实际联系,保证集体中成员间的平等的关系,给每个参与者创造参加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的机会,那么就一定能够达到丰富学生精神生活的目的。

2.依据学科特点布置课堂,激发学生学习诱因

知识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基础,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最佳动力。在美国,教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即办公室,每个学科的教师都会根据本学科特点和所教学生的特点来布置教室。如历史教室,教师会在墙面醒目的位置标示出历史学科的价值:历史学不是简单的历史事件的再现;历史课不会注重对史实或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盖棺定论,而是非常注重对各历史事件的横向和纵向的分析、比较和评价,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观点分析同一问题或同类问题,让学生逐步形成尊重历史的态度。数学课堂也是如此,不仅传授数学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关注数学学科的历史发展。[5]课堂环境的设置都着力于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的精神,而学习诱因恰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因素。

(二)提问、评价与教法均围绕思维成长

缺乏批判和怀疑,精神世界也就残缺了。美国课堂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和批判思维,使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和精神成长。

1.课堂用语、提问与评价鼓励质疑

没有提问的开放性和对话的平等性,就难以有观点的新颖性。“你们有什么问题吗”是美国教师最常用的课堂用语。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然后师生共同讨论和探索。[6]对回答问题有新意的学生,教师会加以肯定和表扬,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思维。美国课堂上没有观点的对错,只有观点的不同,师生间平等争论。属于见解类型的问题,教师不会判定谁是谁非。教师不可以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也不会用自己的见解作判断是非的标准,他们总是让学生自由地探索世界。教师喜欢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期望学生质疑,表达自己的观点。学生的参与程度是教师判断学生对于课业理解的依据。

2.探究、研讨与辩论养成批判思维

美国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更多的是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他们注重现代科学技术的恰当运用之于学生思维展开的作用。在教师启发、学生自主探究中,学生的思维得到启迪和激发,学生在不断想象、抽象、归纳等过程中提高和评估自己的思维能力。讨论或提问式教学关注的不是如何给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对一个主题不间断地提出一系列批判性、求异性的问题,从而不断迫使学生深刻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过程中,批判是为了崇尚真理,不以自己的利益或好恶做判断,而是用客观标准来进行评估,不屈从于自己的感情、利益,或是朋友、家庭、社会的利益。总之,教师们十分注重在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运用能启发、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方法和手段。[7]

(三)活动、参与和自由,促进精神成长

1.以活动为主的学习,使潜在精神变为现实

美国教育学家莫菲特(J.Moffett)认为,精神在实践中成长。[8]无论是心理层面还是道德层面的成长,都离不开实践,只有体现在实践中的心理认知或道德规范才真正构成精神成长。课堂中学生的精神从潜在变为现实的实践途径就是活动。美国课堂上老师讲授时间不多,大部分功课需要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是开放式的,充满灵活性。各种动手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这就使得从小就开始的动手实践生活成为学生精神生活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动手本身就是一种创造,能给人以快乐,充实人的精神生活。在动手中学生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禀赋和天才,从而能够确立人的尊严。[9]在游戏和活动中,学生的多种潜在精神慢慢转化为现实精神。

2.学习方法注重学生的主体参与,促进学生深刻认识自我

美国课堂最常见的学习方法有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它们强调学生的主体参与,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形成。以合作学习为例,主要分为三个步骤。首先是角色选择,这种选择建立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合作小组中的每一位学生都要了解自身的兴趣和爱好、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自身的不足;老师和同学也会给予建议;然后形成小组内不同的分工合作。学生的自我认识由自我评价、他人的态度和评价共同构成,有利于学生全面和深入地开展自我认识。其次是任务承担、进入学习过程。合作学习的开展,是学生分工承担学习任务的过程,是知识习得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兴趣、爱好等投入实践的过程,是学生自我体验增强的过程。最后是学结。通过合作学习,学生学习到怎样思考、读写、观察周围世界和表达自己的思想。在总结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中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增强了自我控制的能力。因此,学生个体每一次积极参与学习,都会对自我意识的形成产生积极的影响。随着主体参与的强化,自我意识不断完善,自我形成的过程亦逐步深刻。

3.表达和思维的自由,让学生情感丰富

思维和言语的发展在学生精神成长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课堂注重发挥语言在学生精神成长中的工具作用。一方面,教师注重引导学生对阅读的热爱,[10]因为阅读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另一方面,宽松且平等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的自由表达。美国课堂通常以活泼多样的形式展开。学生在一种关系融洽、思维活跃、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学生在自由表达中不断丰富语言,丰富情感,进而丰富内心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思考,是美国教师课堂教学的重点。美国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自由学习,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没有统一模式,学生在课堂上主要以自学为主,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进行学习。“尊重学生的思维自由”与美国政府强调的教育主张密不可分,即最好的教育应该包含有某种“选择”,最基本的某一种教育方法并不一定适合每一个学生,教师应该为每一个学生寻求到一种与别人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

美国课堂注重学生精神成长的特点

美国课堂关注学生精神成长的丰富实践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道德信念为学生的精神成长奠基

精神成长是个性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个性发展不是一个自足的标准,需要用社会标准进行解释。个性发展也是在社会中实现的,作为理性存在的个人,在精神成长、个性发展的同时要具备社会要求的道德信念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道德和责任是人的精神成长的方向。人类对善与恶、正义与非正义的基本概念是一致的,它是各民族、各地域跨越时空实现相互对话和精神沟通的媒介。美国课堂注重学生道德信念的养成,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行为引导上。这些行为小至对他人的关爱与尊重,如教室外的温馨提醒———不要带花生入内,因有学生过敏等;大至公民意识和爱国主义的培养,如每个教室都挂有国旗、每天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的面向国旗的宣誓仪式等。同时,美国鼓励师生从事公益活动,让学生在为他人做事中获得快乐,体现个人尊严。伴随着人的修身养性,道德可以提高自我认定价值。从认知上看,道德是真正促使人们认知社会、参与社会,加快人的社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

(二)师生交往涉及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

教师是学生精神成长过程中交往频率最高的对象之一,教师与学生交往的深度与广度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成长。美国课堂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师生间持续不断的相互交流。交互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十分突出,教师不时走近学生,不停观察学生。这种师生相互交流的本质是真实的、互为主体的,保证了师生交往的平等、互动和互惠。而教师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布置的教室,启发式、谈话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以及教师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或布置任务、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探索的方式,保证了师生的交往深入到精神生活的多个领域。要强调指出的是,教师不仅在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学生交往,教师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精神成长。[11]这也是《不让一个孩子落伍》法案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12]

(三)学生在体验中实现精神的成长

关注学生精神成长要避免一种倾向,即过分强调精神性,而无视学生的体验性,认为人通过人的历史而显示其存在意义,仅仅在著作、书本和学校中便可以成长起来。[13]缺乏实践和体验,学生在真善美等领域的潜在精神需要将难以变为现实的精神生长。美国教师在课堂关注的首要问题是,在课堂上学生真实体验到的是什么。教师理解的学生的体验并不重要,学生真实的体验才至关重要。以活动为中心的学习,尊重学生自身的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书中场景,体验社会形态,体验生存方式。活化的课堂,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考、行动的能力。心理学研究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深刻。学生体验也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的体验,使学生从书本里走出来,放眼社会和生活;把学生的体验引入课堂,将精神成长的相关内容与学生的实际体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包括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让学生体验各学科知识,体验情感,体验审美和道德。

启示

精神成长是生命成长的内在诉求。人不仅是自然生命的存在,更是精神生命的存在。精神成长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以人的精神成长为主导的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人的精神成长一旦缺失,必然导致人的素质缺陷,并进而影响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而关注精神成长的美国课堂在这方面给了我们一些启示。

(一)学校教育应让学生精神自由

教育应该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教育诉诸自由,教育应当以从自由中不断获得的东西为其内容。如果以权威的方式实施教育,那么教育注定是失败的。美国课堂关注学生精神的自由,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让学生自己参与、让学生自由选择并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是关注学生精神世界的重要表现,虽然精神生活不仅限于此。鉴于此,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应该尊重学生的自由,要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课程和学习方法的选择,要允许他们质疑教师,当学生不是出于服从权威而学习,并心甘情愿地尊重他们值得尊重的教师时,[14]才能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正的精神成长。

(二)学校教育应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

教育说到底都是自我教育,而自我教育与精神成长的关系十分密切。人很多时候是自己一个人面对周围的世界,只有学会自我教育的人才能够健康地实现精神的成长,才是真正的教育。[15]

自我教育表现出学生内心的需要,是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在自我教育意识的基础上会产生强烈的进取心。因此,自我教育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内在动力。美国课堂注重学生主体参与,其目的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自觉的锻炼与改造,学会自我教育,实现自我发展。如果在学生的生活中,自我教育没有占到应有的比例,那么一切关于把教学过程变成教育过程的争论和思考,都只是空洞的议论和无意义的思考。没有自我教育,没有为了认识和自我认识的需要而去集中智力和意志力,知识教学就不可能具有教育作用。离开自我教育,精神的丰富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三)学校教育应关注美育

对美体验深刻的人通常是关注精神世界成长的人。只有当一个人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的精神美的一部分的时候,他才是真正开始了自我教育,[16]也因此具备了精神成长的内部力量。学校教育应关注美育。美育能促进人的审美发展,包括审美需要、审美能力和审美趣味等方面的发展。学校教育要积极开发和拓展学生的审美活动空间,增强学生的精神成长的整体性与丰富性。美育的功能实则是一种系统的开放结构,它直接作用于个体的情感生活和人格。它虽然不是直接的知识传授和道德培养,但它以感性、直观、形象、有趣的情感教育方式,把丰富的价值体验渗透到不同的教育内容中去,从而实现教育的完整性。而精神的成长意味着个体人格的不断完善。美育作为一种心理培养和人格整体教育的活动,有利于人的心理结构的完善。

(四)教师应做学生的精神引领者

雅斯贝尔斯曾指出:“教育依赖于精神世界的原初生活,教育不能独立,它要服务于精神生活的传承,这种生活在人们的行为举止中直接表现出来,然后成为他对存在的关注和国家的现实态度,并在掌握创造性的精神作品中得到高扬。”[17]也就是说,精神命运必然决定教育的内涵。教师在学生精神成长过程扮演着重要角色:要让学生习得知识;要教给学生思想的方法、思考的工具,并对其进行训练;面对价值的困惑,要让学生知道必须做出选择,但又不能强迫学生的立场。[18]

儿童精神生活的特点在于,对于影响他感情的各种因素具有很大的敏感性。所以教师要关注他们的思想状态,体验他们的情感生活。教师要成为学生精神的引领者,就要求教师把责任视为自己教学活动的“普遍命令”,在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丰富学生精神生活中要有坚定的教育信念。课堂教学意味着师生双方心灵的相互敞开,意味着使学生在灵魂深处发生某种程度的深刻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做好学生的精神引领者。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生的精神成长教育探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wjylw/616074.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