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范文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范文

时间:2022-11-28 10:37:35

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摘要】语文学科拥有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与语文教材有着紧密的关联,语文教学是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而语文教材正是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滋养,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和完善。因此,在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全面挖掘、整合和利用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要素,全方位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材 ;传统文化元素 ;教学渗透

语文学科本身就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语文学科及其教材编写源于传统文化,并以传统文化为支撑而得以发展 ;传统文化为语文教材的编排提供了基本的逻辑理念和内容,如果不谈文化, 语文教材的编排就会变得毫无意义。另一方面,语文教材又为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语文教学过程就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手段和媒介,能够让传统文化的内涵更为丰富,实现文化创新,最终构建起新的文化。如果缺失语文教材这一媒介,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其育人价值的实现将会面临更多的困难。当前中学语文教材文化内涵多层次且十分丰富,正是帮助青少年了解、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好素材和好时机,因而中学语文教师必须要对现行语文教材的内容和内涵有全面的分析,注重教学过程的创新,重视传统文化的渗透,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一、语文教材文本分析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紧密关联,那么在中学语文教材的建设中,传统文化要素是如何体现的呢?自教改后,新的教育理念不断被普及、深入,教材也应随之做出改变,中学语文教材必须跟上教改步伐,与时俱进。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加强学生的文化教育作出了强调, 在教材的编排中增加了古典文学的内容,这是语文教材改革的特色,希望广大学生对我国优秀文学作品有更多的了解,对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认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更多的营养。自7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使用的初中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很多课文就被替换,文言文占比越来越高,对比原先的人教版语文教材。古诗词课文的数量大幅增加, 总篇数甚至占了语文教材中全部课文的一半。在课外阅读中,也更加强调语文教师要推荐学生多阅读古诗文、文言文、名著散文等国学经典,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色愈加明显。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比例也大幅增加,文学作品占比过半,选取的课文虽风格多样,但文化内涵极为丰富, 时代气息也十分浓厚,这也说明了中学语文教材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对今天的国人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中学语文教材对于传统文化要素的选择主要是古诗词和文言文,重在给学生传播其中所倡导践行的优良品德。例如,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离骚》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力图振兴国家的政治理想和爱国感情;《无衣》表现了军民团结互助共御外敌的乐观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 ;《蜀道难》借描绘蜀道的奇绝艰险,抒发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深厚情感;还有劝人豁达怡然、热爱生活的《将进酒》,悠闲、自得其乐的《归园田居》。学生还可以从《念奴娇  过洞庭》、《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苏幕遮》等文本中感受其诗情画意。在文言文篇目中,《劝学》给人以学习目的和意义、态度和方法上的启发 ;《师说》说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 ;《赤壁赋》传达了身处逆境、不失积极乐观的处世哲理 ;《陈情表》道尽人间感恩的真谛。当然,不管是高中语文教材,还是初中语文教材,其中所选取的古诗词和文言文篇目还有许多,语文教师能给学生推荐的课外文本更多。当学生学习理解了每一篇文本,所获得的不仅仅是有关诗词和文言文的理论知识,更应当包含情感态度、精神与价值观上的共鸣,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净化和升华的过程。

二、中学语文教学过程的分析

当代中学生处于非常优渥的物质环境中,他们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其中所要表达的理念和精神是相对比较陌生的,因为传统文化跨越时间较长,他们在学习古诗词、文言文时,很难真正设身处地的去感受诗人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经历其心理活动,领会古人的精神世界。就过去很多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来看,教师的教学也往往形式化,工具性特征明显,只满足于对学生基本理论知识的传授,对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并没有作重点的讲解、传播与弘扬。这明显地忽视了语文学科的文化教育功能, 语文学科的文化育人价值并未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这既是一种资源上的浪费,也有悖语文学科教学目标。因此在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非常必要且十分迫切。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语文学科日常教学活动有机结合,学生以阅读为铺垫,逐渐参悟其中所想要表达的主题思想,领悟传统文化的真谛,对中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现行语文教材中不仅汇集了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字里行间无处不彰显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的工作就是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和探究这些文化内容。笔者认为,中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首先,捕捉教材中所提供的一切信息。不仅是课文本身,更要利用教材所给出的一切信息,使学生可以从中挖掘有关传统文化要素,如注释、插图、引语等。其次,把握课文情节,学生要在对课文内容有整体感知和理解的基础上来挖掘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另外,参悟课文主题,结合主题展开思考,学习其中的优良传统和品德。还有,要结合对课文的理解以及课外资料的补充来更加全面地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最后,通过课后练习来让学生感悟其文化趣味。语文教师要明白,不同的课文教学要寻找不同的文化教育契机。例如,教学古诗词时,就要将课文中的注释和引语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降低理解难度。如《琵琶行》一文中,注释就简要交代了作者生平和创作背景。而在学习《窦娥冤》、《草船借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类课文时,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名著以及其他历史典故, 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故事情节。教师不仅仅要以课文为线索, 更要深入挖掘其中的人物性格、故事情节中所想要传递的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构成中,古诗词有着很大的占比, 并且学生从小就开始接触语文古诗词,对于古诗词的理解相对来讲要更为容易,在讲解古诗词的过程中渗透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如杜甫的《登高》一文中,作者先描写景物,“风急”“天高”“猿啸”“落木”“流水”,单独来看似乎并未表达出什么思想感情,但同后半段联系在一起,“常伴悲秋”“多病孤独”“两鬓斑白”“潦倒落魄”,无不让人感怀作者境遇不佳,营造出一种苍凉凄清悲苦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的悲哀之情。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先写实景,后写虚景。单独看每一句,只能够看出其中的一些景物描写,无法同作者的思想情感融合在一起,但如果把作者的生平境遇、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结合起来,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就可以将学生对诗词内容、内涵、主题和情感的审美和欣赏提升到新的高度。还有,中学语文教材中还对中华传统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音乐文化等等作了一些论述,这些内容与当今中学生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能够引起学生深入探究的兴趣,有利于扩展学生视野、增长学生见识,使语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得以有效提升。阅读是学生课堂学习的必经环节。首先,语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展开对传统文化作品的诵读活动,鼓励学生通过阅读相关作品来加深自身体会,结合教师引导、个人理解和集体互动来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的解读和吸收,敢于表达自己的各种想法,解决自己在理解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把自己所汲取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潜移默化中实现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在开放性的课堂上,语文教师的教学准备要十分充足,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专业储备,更需要利用各种教具和参考材料,保证其真实性,保证传统文化教育的严谨性和有效性。其次,除了课堂上的优秀传统文化作品诵读活动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当大力提倡、鼓励学生展开课外阅读活动,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阅读喜好的前提之下,给学生推荐一些经典的国学作品、国外优秀的文化作品,给学生设置一些必要的阅读要求,让学生在阅读同时做好读书笔记,助推良好习惯的养成。比如语文教师可以以每学期为单位, 组织班上的学生拟定传统文化作品阅读计划,每周或是每月组织班级学生展开读书分享会或是交流会,给学生布置一些以传统文化为课题的作业,关注学生的阅读情况,鼓励学生相互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阅读成果,并给优秀的学生提供一些奖励,以激发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优秀传统文化作品的阅读活动中。最后,开设第二课堂也是中学语文教师可考虑的教学决策,依托于学校的支持,积极展开各种以宣传、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活动,比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古诗文朗诵比赛、优秀文艺作品鉴赏活动,甚至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当地各类文化遗址,加深学生的文化体验,这都是加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方法,能够丰富语文学科教学内涵,使其育人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开发。语文的基础是语言文字,这也是传统文化之一。从语言文字入手,加强对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也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语言文字本身就是重要的载体和媒介,汉语有着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先辈们共同创造的智慧结晶。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了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以《过秦论》这篇课文为例,作者笔墨恢弘,将秦始皇描述得十分威武。秦始皇自称始皇帝,语文教师就可以向学生推演“皇帝” 这一词语的由来。一般认为,秦王嬴政初并天下后,认为自己功德盖过三皇五帝,因此把二者名称合并起来,以“皇帝”作为自己的尊号,希望自此以后子孙永久传承。如果深究,挖掘更多文献甚至考古资料,可以发现“皇帝”一词确实把秦始皇的雄心展露无遗。“皇”字的甲骨文像灯火辉煌、王戴冠冕或冠冕之形,本意为灯火辉煌或美丽的鸟羽。“帝”字的甲骨文上两横,下像“星星”形。不论是上还是星星,都指代天上,表明了古人的崇拜意象。《商颂  长发》中说“帝立子生商”,即帝立儿子为商王,帝与商王就是父子关系,因而“帝”的读音近似“爹”。那么这样来解释“帝”字,表明“帝”字的至高无上,所以,“皇帝”一词更能匹配秦王嬴政。如此一来,通过教师的拓展与延伸,学生能够了解到更多古老的文化知识,课堂专注力也由此提升。

三、结束语

当前,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受到了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语文学科中有着众多的传统文化要素,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性取决于语文教师,故而中学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的传达,也要引导学生了解和理解、传播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 ] 肖 红 霞 . 刍议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J]. 新课程 ,1(18):8.

[2] 程 翔 . 传 统 文 化 视 野 下 的 语 文 教 材 古 文 选 编 [J]. 语 文 建设 ,5(7):14-17.

[3] 拉毛 .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J]. 中国民族教育 ,1(6):36.

作者:李玲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谈中学语文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元素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