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学语文教学与古代教学的探讨3篇范文

中学语文教学与古代教学的探讨3篇范文

时间:2022-06-19 11:25:28

中学语文教学与古代教学的探讨3篇

第一篇

一、引导学生构建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

当前社会,青少年大多沉溺于网络的世界,都是网上聊天,发短信、看电子书,很少看见有学生捧着名著苦读,也没有几个人还在书信来往,浮躁、浅薄、功利化的思想在青少年的心灵里占据着越来越多的位置,这已经严重影响着国家、民族未来的建设者的素质。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成为语文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重要职责。在学习《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写了一篇对幸福的感受的短文,有的学生写到天天有个电脑陪伴,随时随地能玩游戏,没有太多的作业束缚,就是很幸福的;有的学生写到当父亲从外面挣回钱来,买了好多新衣服、好吃的,自己能够买到自己想买的东西,就很幸福。我又深层次地提问,这些幸福的源头是什么呢?学生回答是父母的付出,以及劳动人民的辛勤。再进一步想到什么呢?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新课《谁是最可爱的人》,当年的志愿军战士在冰天雪地为国献身,他们想到的是国内人民的幸福安宁的生活。现在我们的战士在南海、在东海勇敢地保卫着祖国的海疆,那我们也要为国家的未来努力学习,抛弃狭隘的幸福观念,俯下身子,潜下心来,为自己、为别人的幸福的生活开始打基础。学生在课后的日记中,都表示自己的心理开始了变化。

二、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和精华

古老的汉字可以称得上是最富有想象力、最神奇的表意最准确的文字,可塑性强,构词能力强,区区几千个汉字,就能组成无穷无尽的词汇,能组成精美隽永的诗歌,能组成形神俱备的散文,许多成语数千年来,仍然琅琅上口,经久不衰。可当前,一些网络语言充斥着学生的作文,连日常交流也都“偶”“偶”(第一人称“我”)不断,一些流行歌曲里面,又有英文词语,又有网络词语,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学习语文,肯定会带来汉语言文字传承的弱化、变异。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和美感,使之深深爱上祖国的语言文字。例如,陆游诗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似写景,实写心情更透出了一种人生哲理;再如,“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个名句,指出了人们要积极进取,不要被眼前的流言蜚语所左右、影响。在表情达意以及特定环境的支配下,作者熟练运用汉字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学生需要细细品味,不断分析、积累、吸收,扩大自己的词汇量,研究作者所在时代特点以及作者性格、水平,从而体味汉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蕴含的生活哲理。

三、培养学生全面的审美情感

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教学任务,这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所决定的。审美情感产生于人类对美好事物欣赏而引起的一种特有的情感体验,是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出现的反映形式。审美形象是客体自身的美好形象,是美感的前提和基础。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中学语文教师必备观念浅析”一文阅读,以情感人,借助美的形象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通过对美好的艺术形象如优秀人物、感人的事件、美好的景色的描述,使学生感受美、发现美。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对瀑布的描述,散文《春》对春雨、春风、春花的描写,都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教师要借助优秀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教会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美的形象给人以情感上的愉悦,让人感到快乐、享受、陶醉,让人的情操得到陶冶,给人以哲理上的启迪。语文教师要不断通过对课文中美好的因素的挖掘,使学生追求真、善、美,使学生会欣赏美、创造美,养成健康的、积极的人格。

四、将写作教学与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写作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写作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和水平,而写作能力的提高又反过来促使学生关心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在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感。在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教师要激励学生从自己日常生活琐事出发,通过以点代面,让学生通过对身边的人和事的分析,去了解社会的变化,了解世间百态,从中悟出人生哲理。通过学生自己命题作文,使学生学会通过现象看到本质,小中见大,感悟人生,实现思想上的升华。教师可以在学习一篇文章后,指导学生进行类比,展开联想,进行仿写。例如,教师可在学完《小桔灯》后,让学生根据作品中的小姑娘形象,写一篇随感,写写现在自己的幸福生活,从中感受到新社会青少年的愉快、幸福、舒适,学会珍惜、感恩。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是所有语文教师的重要职责。教师应该不断完善自己的道德情操,以自己较高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不断研究、学习新时期德育教育规律,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秦来红单位:河北省清苑县清苑镇中学

第二篇

一.孔子德育思想阐述

孔子身处在一个动荡的社会大环境中,纵观历史,但凡乱世,学者们的思想必定是积极活跃,孔子思想的产生顺应了“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的时代背景。目睹动乱的孔子希望能用自身的积极思考去化解当时的社会矛盾。在孔子看来,社会制度的演变是天命的必然,但人的发展却是可以精心塑造的。孔子在这种矛盾的关系中,逐步的创立了自己在塑造人、教育人方面的思想体系。孔子的德育思想在整个孔子教育思想中占有很大比重,品德教育是后世儒家学派诸贤者在宣扬政治思想、治学思想等方面依赖的理论基础。从大方面来讲,笔者认为孔子希望自己以及自己的弟子能够实现自己的“仁治”、“礼治”的政治理想,所以在品德教育的过程中孔子极为注重“仁”、“礼”的教化功能。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孔子的德育体系中,“仁”被视为道德的最高准则,孔子将“仁”解释为能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礼”则是道德的行为规范。“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罚不中,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这二者之间的统一,贯穿于孔子整个教育体系。在儒家经典著作《论语》中,“仁”字被提及多达上百次。包括“为仁”的基本素质要求,“为仁”的方法、内容以及“为仁”的成就等。孔子力图维持周朝礼制,修复遭破坏的礼乐,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十分强调人际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体现了孔子在君臣之礼,父子之礼等多方面人际关系中维持已有秩序的决心。经过孔子后儒家贤者的完善,在孟子对“仁义礼”之中加入“智”,汉代董仲舒对“仁义礼智”加入“信”后,儒家学派的德育内容最终定格在了“仁义礼智信”五个方面,后称“五常”。

(二)孔子德育内容影响简述

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的近两千年时间里,“五常”从来都是社会、家庭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由于“五常”的内容根本上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统治,中国在汉代以后实现了孔子梦寐以求的治国理想,进入了儒家一家独大的漫长历史进程,在传统道德方面,孔子以及儒家学派对人伦纲常的影响是积极的,培养了古代人忠贞有信的理念,但是,孔子及儒家学派的德育思想中一味寻求遵守纲常,致使革命党人在撰写革命纲领时仍然将“仁义礼智信”作为革命奋斗的目标。在这种影响下,中国人逐渐养成了一种安于现状的心态。但就总体而言,孔子及儒家学派对传统文化,中国人道德修养的影响仍然是积极方面大于消极方面的,我们要妥善汲取孔子及儒家传统文化的精髓,让孔子德育思想继续发挥其特有光辉。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德育缺失的现状

中学语文教学历来属于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难点。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对语文的理解局限于学生对文本知识的完全掌握,这导致了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对学生人文关怀方面的缺失。

(一)教师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缺乏时代性

语文在基础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不必多言,不同于其它学科的自身知识特点,语文课程在独有的课程知识之外,还拥有与现实生活最贴近的教学内容。无论那篇课文选材,总是离不开现实生活。语文教材在编排过程中,选择的是经典的,耐人寻味的作品。而且现在的课程体系,如果能够按照进度进行教学,将会对学生产生十分积极的影响。但是,即时是拥有了先进理念编排出的教材,由于具体执行的人水平参差不齐,课程三维目标之一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很难很好的实现。例如学生在学习中学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相当部分的老师在按照教参的编排,一步步的讲解词汇、翻译课文,之后介绍很多学生已经可能烂熟于心的孔子生平,简单的介绍孔子在这篇课文中体现的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但是就这篇课文而言,教参并没有考虑到课文在此体现出孔子在道德教育方面的考量。可以看出孔子在这篇课文中提倡出的谦逊有礼道德核心价值。教师在教参不完备这种情况下,应当自主地多研读相关书籍资料,将孔子的德育思想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再如鲁迅先生的著名作品《祝福》,作品中封建思想的卫道士鲁四老爷,在熟读经典明知“仁义礼智信”后为什么仍然对祥林嫂的遭遇嗤之以鼻,这就说明了知道“仁”而不仁的鲁四老爷,在道德的考量上是不合格的。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将此作为反面教材,倡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真正体现道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脱离

中学语文教学环节中,除去教师水平的问题外,语文教材的编者是造成语文脱离生活的又一个因素。不容置疑的是,语文教材的编者都是在语文学科非常具有建树的权威的学者专家,这些人在选编语文教材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了作品的工具价值以及文学性。但是,随着社会时代的发展,语文教材的内容也应该随着社会潮流发生改变,在考虑文学性的同时也要兼顾到学生日益更新的生理、心理上的成长变化。以人教实验版的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课文数量较之以往明显变少。现代文阅读中,出现的文章依旧是传统的经典名篇。我们不能否认经典名篇在培养学生文学性上的作用与地位,但是仅靠着这些长年累月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存在的“名篇”来实现对学生道德素养方面的提高是不现实的。孔子有云“天生德于予”,认为上天赋予自身品德,主张人性的发掘。“名篇”固然经典,但是在培养提高学生人性、道德素养方面的作用却值得商榷。

三.将孔子德育思想体现在当前语文教学中

语文教学在1999年经过了一场思想上的洗礼,后称“语文世纪大讨论”,在这场讨论中,涉及到了语文教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师素养等关乎所有语文教学过程的方方面面,讨论内容虽然略显偏激,但长久以来对语文教学的不满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释放,相比较讨论前语文教学偏重的工具性,语文人文性的体现在讨论后得到了广泛的重视。语文教学要定位于学生人格的完善、精神世界的扩展、语文素养的提高,语文的学习无处不在。因此,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课内课外语文知识对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进行系统传输。孔子及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主导地位,孔子的道德培养观念应当被语文教育工作者熟知掌握。做“君子”。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君子是具有良好道德的人。“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智仁勇”这三种品德是“君子”所具备的。在当前物欲横流的社会环境中,中学生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攀比、炫富现象层出不穷,让物质条件好的学生感受到一种超出心理年龄的优越性,让一定数量的物质条件稍微困顿的学生产生对社会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语文教师就应当肩负起树立学生良好价值观的责任,最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也有明确规定,要求语文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在面对困境时,《论语》记载“子路温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

因此,要在日常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师对这一信念的坚信与理解,用自身的行为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施“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艺所,而众星共之。”“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虽然这两段话意在施政,但我认为,这在教导学生树立良好道德方面有其独特意义。语文作为基础学科,无论学生今后身处何职何位,都需要普遍广泛的应用语文这种工具。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知识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融入孔子的道德观,让学生认识到仁德的长处与优点,知道敦厚中庸对树立个人威信的树立上具有的重大作用,在学生认识到这些后,就可以积极主动的追求这些好的品德,让优良品德促进学生更健康的成长。良好人际关系的培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希望的,不要强加给别人,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标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认识到,我们的每个学生都是身处社会的自然人,拥有自己独特的个性和心理。这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问题,在语文这门学科的教学上也能得到相应体现。我们不能一味要求别人趋同于自己,不能以自己的评判尺度衡量别人。同样,在语文教学中,由于审美意识,文化体验的不同,语文教师应该广博宽容,对学生提出的新的不同于自己的观点应该给予大力支持。我们要培养不同的个体,而非如工厂流水线制造出来的机器。要让这种思想充分融入到日常教学环节中,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这过程中也能体现孔子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让教师学生双方共同成长。语文教学集众家之长,既是一门学科,又是一种工具,更是一种心理上的美得体验历程。而孔子毕生之力提倡的“仁”、“礼”恰恰是语文这门学科在当今时代主题下应该赋予学生的道德感受。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与道德思想,能够给与当前语文教学众多启示。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了解其中蕴含的丰富的思想内容,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让自己在教学工作中得心应手,让自己能够更深远的影响学生而非浅显的给予语文学科知识的赋予。随着时代的发展,孔子传统道德思想中的优秀方面,必将会得到不断地被挖掘,展现出更为崭新的亮点。语文教师作为文字文学工作者,应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让孔子的思想道德深入学生的心中。

作者:梁春阳单位:延安大学文学院

第三篇

一、突破传统藩篱,明确学科性质

目前很多老师仍然受前苏联的凯洛夫教学原则和我国古代私塾教学的讲授式影响,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的机器、仓库,没有创新意识、没有创新手段和能力。苏联学者尼•萨多夫斯基说:“客体是一个整体的构成物,其属性既不能被归为其组成元素的属性,也不能从其组成元素的属性中引申出来”。语文学科的属性是工具性、思想性和美育性。在这“三性”当中,应以工具性为基础和核心,“语文是个工具,进行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凡属工具,最重要的是准确地操纵它,熟练地运用它”。进行美育、德育是明确“工具”使用的方向,思想性和美育性只是语文的构成因素的属性,不能等同于语文的属性,我国“”时期以及前苏联的语文教育在这方面的教训犹在眼前。有的老师提出起码要用1/2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训练使用“工具”,那老师一节课内讲不讲?要让学生了解文体文学文化常识,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启发诱导思考,要传授使用工具的方法、原则,要点示重点难点,要激活巩固非智力因素的积极作用,当然讲。关键在讲什么,讲多少。

二、改进教学方法,着眼创新目标

其实,对“讲”的处理就体现了教学方法的优劣,即使用相同的内容教的方法也高下不一。类似这样特点各异、高下有别的教学形式各地可能都有。什么教学方法才是好方法?“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的教学内容有不同的特点和规律,也就有相应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学习主体是相同的,所以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的。首先,应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使之产生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保持坚强的意志,形成学习情感;其次,根据不同内容,启发学生寻求或点拔传授获取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三,训练学生多种思维方式,培养各种思维良好的思维品质。没有训练和活动不行,但没有方法和目的、没有量的合理控制的训练更不行,劳民伤财,得不偿失。

三、课内辐射课外,实现大语文观

顾炎武说:“读千卷书,行万里路。”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要放实践中去检验,课堂上所得的经验、心得要拿到实践中去运用才能变成自己纯熟的技能和深蕴的素质。更何况“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一个问题要有更深的、更独到的见解,不面对现实、分板问题和想办法解决问题,怎么会有真知灼见?语文能力的形成,靠的是涵养。只有广泛的吸收和实践,才能步步深入、登堂入室。不过,语文课外阅读等活动要真正起到作用,要有一定的效率,也不是件简单的事情。

1.纠正错误认识。

有的家长和学生认为:完成课内的书本中的东西是天经地义的,看课外书看电视甚至遨游因特网,那是不务正业,这话看似正确。但是,现代社会要求的是高素质人才,只有涉猎广、积累多、能力强、应变快,才可说是为以后的工作或深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还须认识到: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不广为涉猎就不能了解语言现象的富有民族特色的特定内涵,更不懂得其运用的外延;语言运用是一项技能,不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锻炼思考、去锻炼听说读写,能力就不会形成。很多人都知道“大山”这个人,他作为一名使用表音语言的加拿大人,要掌握好表意语言汉语谈何容易,可他却能用汉语唱歌、演小品,甚至主持节目。怎么会这么好呢?运用!这是最重要的原因。死记硬背、现炒现卖,或许可以应付一两次考试,但在长期的工作、生活当中,其幼稚和脆弱是毕竟遮不住的。

2.“找点时间,找点空闲”。

专家和学生曾呼喊:“给我们的眼睛一点绿色,让我们的头脑想想蓝天”。阴魂还没散尽的“应试教育”和题海战术把师生的时间表都塞得失去了渗透性,把师生的头脑都烤得失去了想象、联想的弹性和创造的生命力。现在,高考改革、大学录取率的剧增,带来了素质教育的春天,那么,走向科学、走向创造吧。

3.提高活动品位。

当然,部分家长和学生“不务正业”的说法也是“言出有因”的。这主要体现在搞活动受赶时髦和过份热衷活动的情节性、趣味性。读课外书从武打小说到言情诗文到泊来卡通,写作诗文则从港台语言到纯文学流派,听说话动则从“课前一分钟”到“演讲”到“辩论会”。我们应看到这其中的发展和提高,但也应看到:这么一潮一潮地赶,非新鲜时髦而不为,无论如何都不利于语文水平的整体提高和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小孩偏食尚且营养不良,语言的变态发展呢?对中学生,我们不能要求在境界上作高品位的苛求,但是在活动的科学性方面要追品位。

四、重视情商因素,培养创新素质

但我们的语文教学却忽视了这一点,因此学生心理抵触,不热心不参与,仍然丝毫不起作用。即使最先进的理论,如果不能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推动实践发展,那也是迷信,是反动。令人心痛的是这种“目中无人”的教学绝不是少数。怎样“面向全体、面向全体的每一个方面”呢?首先,重视个体的存在。正如威廉•詹姆士说的,个体如果感到被重视、被关心,那么他就不仅仅受到外驱力,而且通过自信和热情、兴趣产生内驱动。其次,尊重个性差异,固势利导努力方向。读写听说,爱好不一,但要求全面;牵一发则动全身,肯定激励一种则促进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也就具备并形成了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最后,变兴趣为情感,变习惯为品质,调动集体行动促进个体努力,完成创新意志的塑造。个性化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求老师要长期随机调控,学生创新意志的形成需要老师的坚强意志作前提。

作者:曹艳华单位:湖南省汝城一中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学语文教学与古代教学的探讨3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