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范文

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范文

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

摘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农村剩余劳动力适应城镇化发展的前提保障,但由于经济水平及历史等原因,小城镇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应该在立法、培训内容及就业指导、资源整合、经费投入等各方面加大政府参与的力度。

关键词:城镇化;职业教育;政府参与

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与农村劳动力不能充分就业紧密相关,很多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能力明显不足,这就使得小城镇的职业教育问题显得尤为突出。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在职业教育改革方面所做的尝试基本上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劳动力大量剩余、更需要职业培训的小城镇及农村在这方面的发展却比较缓慢。我国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一)教育资源匮乏影响小城镇职业教育水平

我国各层次的优质教育资源都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小城镇的教育资源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与之比拟,职业教育的发展也受到较大的制约。

我国城乡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别,农村人口受教育年限明显偏低,这种差距直接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进而影响其接受职业教育的质量。

我国曾经有过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制度相似的职业教育模式,即隶属于各行业或大企业的技术学校,为企业定向培养技术工人,在当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随着国有企业的改革,技校与企业脱钩,教育资源需要重新整合。大,中城市的技校大多采用合并的方式,形成规模优势,向高层次学历教育发展。而小城镇的技校却因为失去了企业及行业的依托,发展陷入困境,造成了小城镇教育资源缺少而现有资源又不能充分利用的矛盾。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高等职业教育,完成了义务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及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效衔接。但是,与中等职业教育相比,小城镇的高等教育资源更加匮乏,而且小城镇的大量劳动力更需要的是劳动技能的培训,正规教育机构不能为其提供所需的服务,在小城镇中开展的劳动技能培训大多是个人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而进行的,教育水平受到较大的限制。

(二)劳动力单向流动影响小城镇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劳动力的流动日益活跃。但是,和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劳动力基本上呈单向流动的趋势,即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镇,城镇剩余劳动力流向大、中城市。这种劳动力流动的特点一方面使得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大、中城市,另一方面也给按地区实行的职业教育带来困难,难以形成有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三)经费不足影响小城镇职业教育质量由于小城镇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职业教育资金严重缺乏。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侧重培养具有较强动手能力的应用性人才,因此实践性教育环节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师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由于缺乏实习基地和实训设备,教学手段落后,教学仪器设备陈旧,图书资料短缺等同题,小城镇职业教育质量无法保证。

(四)办学模式单一导致专业设置不符合地区经济需求

小城镇职业学校绝大多数由普通高中改制而成,长期以来形成了以专业定向为主导的教育模式。政府的指导及直接参与较少,这就使得一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不顾自身办学条件,不管地区经济是否需要,师资设备是否具备,盲目招生,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商业化倾向,什么专业赚钱、投人少就办什么专业。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各地区的职业教育中管理类、财经类、电脑类培训出现了较严重的过剩现象,而需要高投入的制造类专业培训却很少。

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参与的必要性

目前政府部门在职业教育立法。职业学校管理、就业指导及职业资格考核等方面已经作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小城镇的职业教育与大、中城市相比存在着更多的制约因素,这些问题单纯地靠市场整合是无法完全解决的,必须加大政府参与的力度。

(一)政府参与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整合

目前小城镇的职业教育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专门的职业教育学校。从行政管理上隶属于教育局。招收对象主要是应届的中学毕业生,实行的是学历教育,国家财政有相关的教育经费,但是数量有限,在教学内容上缺乏统筹管理,大多数学校为了生存会选择资金投入少的热门专业。另一种是各种短期技能培训班。由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管理,招收对象主要是各种就业及再就业人员,培训内容与国家的相关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密切相关,劳动管理部门只负责考核,不直接进行培训,国家资金投入很少,主要靠市场化经营。

由于没有明确的职能划分,职业教育存在双重管理的现象。一方面教育部门设立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及成人文化学校,在这些学校里既有学历教育也有短期的职业培训;另一方面劳动部门按照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举办各种职业资格培训。这种双重管理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小城镇职业教育的对象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这些受教育者处于社会的底层。一方面自身的文化程度较低,经济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所处的环境比较封闭,信息不畅,在职业教育的选择上处于弱势。在这种情况下,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是无法保证受教育者的利益的,也不利于地区经济的长远发展,政府必须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起到一个桥梁作用,一方面对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对教育机构进行引导和规范;另一方面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指导,提高实效。

(二)政府参与就业指导才能有效提高受教育者的就业能力

农村剩余劳动力面临着就业信息不畅的困难,而市场化的职业教育机构并不能起到较好的指导作用,这种属于公共性的服务,企业出于经济利益考虑是不愿意主动承担的。在小城镇中,可以充分发挥我国行政机构健全的优势,由政府组织建立就业指导体系,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我们在广东省调查时了解到,一些地区由政府出面组织已经建立了较完善的职业教育及劳动力管理网络,具体措施如下:

居(村)委会在职业教育与就业指导方面起到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居(村)委会不直接组织培训,而是将本社区内相关人员的资料上报到上级主管部门,由市、镇政府统一组织培训及推荐就业。

由于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是劳动力输入型地区,劳动力需求较大,因此,政府在劳动力培训及就业指导方面采用了上述的管理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种模式在一些经济不发达及劳动力输出型地区并不一定完全适用,但是政府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参与就业指导是完全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受教育者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培训内容,提高就业能力。

(三)政府参与才能促进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目前国家在服务行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培训管理及考核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未参加培训及考核不合格人员不能进入相关的岗位就业。这种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很多职业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直接与证书考试挂钩。但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目前的职业教育缺乏系统性,存在单纯为考证而培训的现象,培训机构良莠不齐,培训质量难以保证。而且有一些企业没有严格执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存在无证上岗的现象。我国目前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与实际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很多持有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并不一定真正具备实际劳动技能。市场化的职业教育机构不会主动承担这种责任,而只能由政府组织相关机构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职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监督制度。

(四)政府参与才能促进教育界与产业界的合作

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与经济建设联系最直接、最紧密,而校企合作就是实现这种联系,并发挥职业教育功能的最佳方式。我国小城镇职业教育校企结合相对薄弱,缺乏有效的运行机制。由于经济利益的原因,企业只希望招收有职业技能的劳动者,但是不愿意承担对其进行职业培训的责任。要想解决这一矛盾,必须由政府进行协调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保证产业界在职业教育中承担相应的责任,提供实训场地,进而保障职业教育的质量。

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中政府参与的方式

(一)完善法律法规及监督机制

根据我国小城镇职业教育功能和发展状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职业教育法》中关于小城镇职业教育发展的规定,规范和支持小城镇职业人才培养发展战略的实施,制订同《职业教育法》相配套的企业人才录用法。用法律的手段使职业培训与国家职业标准相衔接,提高职业教育证书的权威性,依法规范教育行政职能,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认证制度,以法制化推进小城镇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加大对小城镇职业教育的投资

随着职业教育在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重要性程度的提高,教育资金来源更倾向于多元化,除了国家投资外,企业、个人的投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但是目前大多数国家的职业教育投资还是以国家投资为主。例如:新西兰的职业教育经费有70%是政府投资,22%来自学费,8%来自社会资助等;美国社区学院的经费有50%来自社区税收收入,25%来自政府拨款,25%来自学费。我国小城镇的职业教育对象主要是农村人口,其经济能力与大、中城市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完全靠个人无法负担高昂的教育费用,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因为贫困无法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因为没有接受良好的职业教育无法提高就业能力摆脱贫困,只有国家加大对小城镇职业教育的投资,才可以改变这一状况。

(三)对现有教育资源进行整合

小城镇中社会力量办学的职业教育机构规模小、师资力量薄弱,主要以赢利为目的,除了学费高之外,教育质量也难以保证,且办学者大多没有将教育培训机构做大做强的长远目标,而职业高中、中专院校等却普遍存在着生源不足的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应对本区域内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效率重复,实现优势互补,把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达到规模效应。

(四)对职业培训内容进行指导

政府部门应对培训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大纲编制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指导,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对培训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由政府组织专业人士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调查市场需求变化,分析各职业所需要的主要专业能力,随时对职业培训内容进行具体的指导。

(五)促进企业与学校的合作

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的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活动,为受教育者提供实训基地及就业机会,并加大与其他地区企业的联系,为流动劳动力提供相应的职业教育,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收集企业用工信息,和企业开展“订单式”的培训,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

(六)选择适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模式

职业教育的需求是由经济发展状况、生产技术水平等所决定的,对于小城镇职业教育而言,其使命就是为城镇化建设培养人才,为当地产业培养人才,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人才,为劳动力输出培养人才。我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因此不可能有适应所有地区的统一职业教育模式。政府应根据本区域产业结构、劳动力流向、企业类型及数量,摸索或推广某种适合本地区的职业教育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