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系统哲学观下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范文

系统哲学观下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范文

时间:2022-04-22 10:54:27

系统哲学观下赛前竞技状态调控

摘要:

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对运动员来说至关重要。本研究立足系统哲学观视角,从生物节律调控、训练强度调控、心理状态调控、营养搭配调控4个方面对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进行了理论探讨,并对其与竞技状态形成的关系、如何进行具体调控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为提高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提供帮助。

关键词:

生物节律调控;训练强度调控;心理状态调控;营养搭配调控;系统哲学观

竞技状态是运动员在参与竞技的过程中身心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阶段性的综合状态。由于比赛过程中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不断变化,加之运动员调控能力的有限性,运动员竞技状态将随着这种变化而出现波动。项目之间的专项本质特征不同、个体之间的调控能力存在差异,导致竞技状态呈现出项目和个体差异性。[1]运动员运动能力的提高不仅需要竞技状态调控,而发挥获得的最佳运动能力才是获得比赛胜利的关键。赛前竞技状态是运动员比赛前身心反映出来的一种状态,它是竞技状态的基础。赛前高质量的训练成果未必能在比赛中表现出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赛前竞技状态调控得好坏,直接影响比赛结果。由于竞技状态受个体心理因素、赛前训练质量、比赛条件因素、生理状态因素等影响,本研究从系统哲学观角度,从生物节律调控、训练强度调控、心理状态调控、营养搭配调控4个方面对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调控进行系统性探讨,旨在为提高运动员的赛前竞技状态提供帮助。

1赛前竞技状态调控体系研究

1.1生物节律调控昼夜节律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机体随着自然界晨昏变更而出现生物节律波动。运动员参加比赛,经常要进行长时间及长距离的跨时区飞行,导致出现明显的时差效应,造成其昼夜节律系统与环境时间系统之间失去原有的平衡,最终出现入睡困难或睡眠质量下降,疲倦、瞌睡、胃肠不适等症状,从而导致其反应能力及竞技水平下降。为了深入探讨昼夜节律与身体机能状态的内在关系,笔者从血压昼夜节律与机体内在分子调控机制的关系,体核温度与血皮质醇的近似昼夜节律特征,昼夜节律与消化上皮细胞、脑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之间的关系,昼夜节律与明暗信号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总结,旨在寻求科学的昼夜节律调控手段。时钟基因是机体生理生化日周期波动的上游控制基因,其正负反馈循环的交错构成了血压生理节律的分子机制。时钟基因bmal1、per2是体内生物钟系统运行的关键基因,其表达水平和节律变化直接调节血压的昼夜节律。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药物纠正时钟基因的异常表达,如ang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2]体核温度和血皮质醇具有明显的近似昼夜节律,前者的峰相位约在晚上九时,后者的峰值在上午八时左右,其相位平均迁移率分别为52.16%和51.21%。[3]因此,运动员为了更好地调整时差,必须提前到达比赛地,以适应当地的时区反应和使身体机能符合比赛需要,以保证良好的竞技状态参赛。当光亮与暗淡周期发生转移后,机体主要依靠视交叉上核(SCN)来调节和控制生物节律的变化。出现时差的原因主要是SCN内分子振荡器之间再同步速率出现了差异。据研究表明:科学高效的针刺手段能调整机体时差。导引节律再同步具有依时相性是针刺的主要功效,一般来说,针刺调整时差的效果在上午尤佳,在凌晨和前半夜针刺无明显作用;在后半夜针刺可能有延缓节律再同步的作用。[4]针刺能促进倒相条件下机体褪黑素等激素节律紊乱的恢复;[5]针刺足三里对机体体温节律有一定的整复作用;[6]针刺足三里可使急性时间相位转移倒相节律加快恢复,从而整复消化系统部分失常的节律;[7]针刺头皮有促进脑干中单胺类神经递质节律特征恢复的作用。[8]神阙穴位敷贴可促进睡眠剥夺后人体可的松昼夜节律紊乱的恢复。[9]明暗信号与昼夜时间的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脑功能的正常运行,从而最终导致运动行为的失常。[10]因此,我们可以改变光信号向大脑的输入,调整睡眠持续时间、清醒的状态、觉醒状态的质量和睡眠的生理恒定。由此可以看出,机体的生物节律调控手段有药物理疗、针刺、提前到达比赛地、明暗信号自我调节等。

1.2训练强度调控(图1)赛前训练是现代运动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赛前训练强度安排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运动员对比赛环境的适应和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赛前训练强度调控是在科学掌握运动员训练状态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安排训练负荷,采取适当的训练手段和方法,以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调动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11]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强调赛前训练负荷逐渐减少,旨在帮助运动员从高强度的训练负荷中进行恢复,以求在比赛中最大程度地发挥最佳水平。赛前调整最明显效果是肌肉力量增加,它是获得最佳运动状态的重要基础。[12]距离项目赛前调整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发展有氧能力,其主要体现无氧阈负荷强度下的工作能力。无氧阈水平越高,竞技能力也就越高,最大负荷强度下的工作能力也就越强。控制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关键因素就是解决赛前最大负荷强度下的工作能力以及无氧阈负荷强度下的工作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最大负荷强度下的工作能力是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前提,解决最大负荷强度下工作能力的影响因素是赛前竞技状态形成的保证。[13]赛前负荷量采取“逐步递增—稳定—稍下降—准备比赛—再逐步递增”方式进行,负荷强度采取“递增—准备比赛—稍下降—再递增”方式进行。负荷量递增和负荷强度递增要非常平稳地从准备期过渡到比赛期,以保证比赛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总负荷水平。赛前训练强度95%以上的负荷,其恢复时间明显长于训练强度85%和75%的负荷;赛前训练强度(85%~90%)低训练量的训练负荷组合要优于低强度(55%~75%)中等训练量的训练负荷组合;接近专项距离的、接近100%强度的赛前训练强度是不科学的;赛前负荷量与负荷强度组合应遵循“有效训练负荷”原则,即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之间的最佳匹配应使机体处于较高乳酸堆积水平下提高竞技水平,负荷走势较为平缓的训练状态。[14]比如:在比赛的前15~20天,在保持机体最大摄氧量不变的前提下,减少田径的中长跑项目和中长距离游泳项目的60%负荷量,同时保持训练强度不变,这样有利于血乳酸水平的降低,从而实现有氧代谢能力提高的赛前目标。再如:提高机体耐力能力比改善心肺功能对自行车选手来说更为重要。高强度的有氧训练不仅引起心血管系统的适应性变化,更重要的是,它对肌肉线粒体、毛细血管密度的增加,骨骼肌的代谢能力提高的作用尤其明显。因此,合理搭配自行车选手赛前的耐力与专项力量、耐力与专项技术,科学有机组合有氧训练与专项训练,对有效发展其快肌纤维的收缩力量和速度,实现ⅡA、ⅡB肌纤维亚型的互相转化和提高其有氧能力尤其关键。[15]赛前训练强度的科学安排必须采用相关生理、生化指标加以监控,比如:最大摄氧量、心率、血乳酸、血色素、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尿蛋白、尿潜血、输出功率、体成分分析、RPE评分等。

1.3心理状态调控赛前心理状态指比赛之前,机体对比赛认识及由此而产生的情绪体验,使身体机能发生某些条件反射性的变化。良好的赛前心理状态对取得优异比赛成绩至关重要。因此,掌握运动员的赛前心理状态,根据其心理状态情况,选择相应心理调节手段对完成参赛任务有着重要作用。客观事件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的刺激,这种客观刺激同人的主观状态交互作用后通过人的行为表现、生理变化和主观体验反映出来,我们将这种不良刺激称之为心理负荷。目前,神经生理方法(ET)、生物化学方法(尿素氮、睾酮、血红蛋白)、心理量表(ABQ、POMS)、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自评报告是检测心理负荷的主要方法。中枢疲劳主要采用神经生理方法(ET)来测定;身体机能状况主要采用尿素氮、睾酮、血红蛋白来测定;情绪体力耗竭、消极评价和成就感降低的主观感受主要采用ABQ来测定;心境(情绪)状态主要采用POMS来测定;躯体症状和行为症状自评报告用来测定运动员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头脑清晰度、技术感觉、训练质量、疲惫感、训练欲望、睡眠质量、负荷强度、精神状态等。赛前要有战斗竞技状态,必须要有良好的心理状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以坚强意志和心理素质为基础,只有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和做好充分的赛前心理准备,及时克服各种心理障碍,全面提高心理能力,才能更好地达到赛前战斗竞技状态。心理状态调控常用的方法有自我暗示法、情绪动员法、念动训练法、肌肉活动法、肌肉放松法、呼吸调节法、转移注意力法等。自我暗示法是指透过五种感官元素(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给予自己心理暗示或刺激。成功心理、积极心态的核心就是自信主动意识,默不做声、大声说出来、纸上写下来、歌唱或吟诵进行自我暗示,并选择积极、扩张的语言和概念,能够容易地创造积极的比赛现实。情绪动员法是指机体情绪低落需要提高情绪和兴奋水平时,做深呼吸与用力的呼气练习,或放松表情,或呐喊几声。由运动观念而引起的运动反应,通过运动回忆来实现运动表象再现,从而实现自我觉醒的心理训练方法,称之为念动训练法。比赛前,做一些有节奏、有一定量的(量不可过小或过大)练习,同时默念带有激励性、肯定性的暗示语的心理训练方法,称之为肌肉活动法。比如在赛前运用的自我言语“感觉很好”、“一定会平最好成绩”、“一定打破世界纪录”、“一定可以取得冠军”。采用肌肉放松法,有利于缓解肌肉僵硬,同时有意识地结合一些自我激励的暗示语,从而使紧张的肌肉变得松弛,最终实现心情放松平静下来。呼吸调节法,赛前运动员意识到自身紧张时,即刻做深细、均匀呼吸3~5次,吸气时排除杂念,呼气时放松,控制紧张情绪,达到放松目的。[16]转移注意力法,赛前遇到烦恼的事情,或外界的干扰,或前期测试中成绩不好等等,排除一切杂念,转移注意力,回想快乐事件,以保持良好的心态准备比赛。

1.4营养搭配调控营养搭配调控是指根据营养吸收规律和竞技比赛特征,调配适宜的营养成份与含量,并将其运用到赛前过程中,使竞技状态朝着满意的方向发展。科学的运动营养不仅能提高运动能力,而且对调整竞技状态有着重要作用。赛前营养搭配调控得当,竞技状态将表现更佳。赛前食用山羊肉、牛肉有助于提高跳高和跳远运动员的弹跳力;赛前食用公牛肉和驴肉有助于提高投掷、拳击、举重运动员的爆发力;赛前食用羚羊肉有助于提高短跑运动员的反应速度和快速加速能力;长跑运动员赛前储备足够的肌糖原,有助于比赛时创造最佳运动成绩;游泳运动员赛前储备丰富的乳清蛋白,有助于弥补比赛时消耗的能量和机体对氨基酸和蛋白质的需要。[12]因此,赛前营养搭配调控必须因项目而安排,因比赛需要而统筹,因个体差异而设计。赛前保持科学合理的营养物质的摄入比例对参赛选手尤为重要,研究表明赛前的早、中、晚餐的能量摄入比例必须不同。遵行不同项目的项目属性和竞技特点,参考运动员营养搭配的监控数据,科学制定膳食和营养补充方案,做到因材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而最终实现运动员的最佳竞技状态。比如:根据摔跤女子运动员的生理特点,赛前就将西洋参、麦冬、当归、阿胶、枸杞、大枣等补气补血的中草药制成汤剂,每晚服用。又如:根据男子投掷运动员的项目特点,赛前补以激力皂甙、谷胺酰氨、肌酸等,以保证或提高血睾酮水平、增加肌肉力量、提高磷酸原供能能力和抗疲劳能力,以满足无氧供能系统的需要。再如:游泳项目运动员赛前服用多维元素片、螺旋藻等,补充微量元素及营养物质、提高身体免疫能力,以补充比赛过程中丢失的无机盐和防止出现肌肉痉挛现象。最后,马拉松运动员赛前若干天补充碳水化合类物质(淀粉类食物),增加体内糖原储备;比赛前一天食用运动员自己喜欢的食品,有规律饮水和补充盐分,饮食量要适度,晚餐要有助于赛前的睡眠;比赛当天食用易消化吸收的食物,如一块半面包、橙汁、香蕉、咖啡、水等。

2结束语

赛前竞技状态调控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只有做到科学合理的生物节律调控、训练强度调控、心理状态调控、营养搭配调控,运动员才能以最佳的竞技状态参加比赛,从而取得理想的比赛成绩。

参考文献:

[1]叶羽.论竞技状态[J].江苏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3):102-105

[2]张振服,刘启德,杨蕾.血压昼夜节律特征及其分子调控机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6):1181-1183

[3]孙学川,杨宁.运动员血皮质醇和体核温度的近似昼夜节律及其峰相位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9,15(1):96-99

[4]蔡定均,魏焦禄,赵纪岚,等.针刺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4):691-694

[5]简坤林,陈槐卿,宋开源,等.电针刺激对军人血浆褪黑激素昼夜节律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杂志,2003,20(3):494-496

作者:王志明 单位:广州体育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系统哲学观下赛前竞技状态调控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zhexuelunwen/69223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