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范文

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范文

时间:2022-03-15 09:00:28

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

摘要:道教音乐是道教徒进行斋醮等仪式时所用之乐。在曲式与表现方式上,体现了清净无为的道家思想和自然平和的审美情趣,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其虽属宗教音乐,却植根于我国民间音乐的土壤中。在其流传和发展的过程中,始终与民间音乐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形成彼此交汇、相互融合的体系。

关键词:宗教;道教音乐;斋蘸;艺术风格;表现形式

一、道教音乐的起源

道这一概念首先在老子的《道德经》中被提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道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交融,逐渐融合一体。我国著名作家在《致许寿堂》的信中就提到过:“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迎刃而解。”而后在短文《小杂感》又再一次指出:“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音乐文化的形成需经过长期的、不断丰富、持续的博采众长。道教音乐的形成与古代宗教仪式所用的奏乐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古代人们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时候一般会用奏乐、舞蹈的形式向神灵表达心愿。古人有云:“若国大旱,则帅巫而舞雩”。北魏时期出现的“华夏颂”、“步虚声”,被史学者认为是道教音乐最早的书面记载。据此,学术界普遍认为:道教音乐发端于于南北朝时期。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寇谦之自称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太上老君乘云驾龙,亲临嵩山授其“天师之位”,并赐《云中音诵新科经戒》20卷,由此制定了第一部道教音谱:《乐章诵戒新法》、“步虚声”等。

二、道教音乐的艺术风格

1.“步虚声”据南朝宋时期学者刘敬叔的《异苑》所述:“陈思王(曹植)游鱼山,忽闻空里诵经声,清远遒亮,因使解音者写之,为神仙之声,道士效之,作步虚声。”因而,步虚声的形成是需要大量的实践基础。这里所说的步虚声其实就是道士斋醮时的腔调,斋醮在古书记载上是神仙在云游时之所吟唱声,其音清通深亮,远谷流响,肃然有灵气。在对道教音乐的解读上老子用“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进行描述,也是对道教音乐极佳的赞美。希声在音乐上表现出一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相对于靡靡之音这种音乐可称得上为大音,它融合了自然中的声音,吟唱时犹如天籁。“故为阴阳者,动则有音声。故乐动辄与音声俱。刑者太阴者,无音而作,故少以阴害人。无音而作,此之谓也。”大音希声所表达的就是对于自然界音乐的欣赏,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乐,小具小得其意者,以乐人;中具中得其意者,以乐治;上具上得其意者,以乐天地。天地和,则凡物为之无病,群神为之常喜,无有怒时也。”不难看出,这些都是对老子无为、清净、自然思想的感性表达。

2.情感表达据《吕氏春秋》所述:“音乐之所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先王定乐由此而生。”这表明音乐是用于表达内心情感。道教经典《太平经》上说:“五音乃各有所引动,或引天,或引地,或引日月星辰,或引四时五行,或引山川,或引人民万物,音动者皆有所动摇,各有所致。”“故举乐,得其上意者,可以度世;得其中意者,可以致平,除凶害也;得其下意者,可以乐人也。”这里的音乐讲究的是阴阳相协调,顺应自然。道教的音乐是对世间万物声音的一种模仿,这些声音包括风声、雨声、水流声、山间鸟鸣声,这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各种声音都是对自然界最好的诠释。所以我们常听到的道教音乐往往没有繁复的曲调,精心编奏的曲子;它体现了道教音乐简单清澈、融合天地万物的境界。庄子在《天运》一书中就曾阐述于天地之间,无声无形却又包含万物,可谓天籁之声。因此,“道乐强调‘合真’:不过多添加人的主观因素破坏自然本源的声音,而是顺从自然本质的无为之旨,以‘忘智’而达成顺其自然而为。”

三、道教音乐的表现形式

1.道教音乐的演奏乐器道教音乐同其他音乐一样主要分为器乐和声乐两部分,演奏形式或合奏、或独唱,形式非常丰富。根据法事的内容不同,音乐演奏中所用的演奏乐器会有所差异,曲调也会存在不同,通过不同曲调来表现法事的内容,也反应了道教仪式的庄严肃穆。道教音乐演奏中所用到的主要乐器有铛、鼓、钟等,每一样乐器都有其鲜明的特色。“鼓似天、钟似地、磬似水,铛、铰、木鱼似星辰日月,铃引者皆似万物”,钟为“金乐之首”;磐是一种由石材打造成的乐器,敲打出的声音浑厚有力,这些乐器所发出的声音与自然界中的声响别无二致。

2.道教音乐的演唱方式道乐的演唱方式与古代的其他音乐存在着相似之处。斋醮音乐即一种独特的演唱形式,除独唱、齐唱、散板式吟唱等之外,还有鼓乐、吹打乐等多种表现方式。道乐的演唱一般出现在各种法事和祭祀活动中,演唱者不仅要完成演唱还要进行一系列跪拜仪式,有些祭祀中则需要表演者一边演唱一边配合道家的舞蹈。陈国符通过查阅史书记载和民间走访等形式于《道乐考略稿》中总结了道乐演唱的主要特点:道乐曲调有步虚声、大罗天曲、青天歌等;声乐体裁又分为颂、赞、偈咒等;演唱形式更是千变万化,或高昂雄壮或低沉婉转,带给听者不同的听觉体验。

3.道教音乐的意境表现道教音乐中的曲目种类繁多,一些曲子演奏出来给人以庄严肃穆的感觉;在祈福的时候乐曲一般较轻快明亮;剩下的一些曲子有的为了赞颂神仙的高洁而创作;有的又是为体现修炼过程的虔诚。但从整体来看,它还是以贴近自然为主,声音清澈恬淡,如清风拂面,如流水潺潺,为听者带来身临自然的大众文艺感受。像《白鹤飞》这一乐曲,曲调舒缓,犹如遨游在虚空之中,超越世俗万物,洒脱自然,彰显出神仙的神韵。还有《太极韵》所表现出的则是对修道的一种赤诚之心,体现了无为的心境,引发人的无限遐想。道乐有着内在象征作用,人们认为通过道乐可以与神灵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从而提升思想境界,这就是所谓修道过程中的移情。移情是一种自身感悟,这需要对道教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丰富的感情寄托,在庄严神秘氛围的熏陶下,个人的思想境界会得到提升。其无论是在演奏器乐还是谱曲上无一不体现出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思想,有着高雅的情趣,并通过道教教义将自然中的恬静表现出来。

四、道教音乐与民间音乐的融合

道乐虽起源于道教,在我国古代民间也有着广泛的流传度,并在历史发展中与民间音乐相互影响,形成一种融合的关系:一是民间音乐历史久远,在我国音乐长河中民间音乐作为一个重要分支推动着音乐的发展。中国的器乐在发展过程中与道教音乐构成了相互交融和彼此吸收的关系,尤其到了近现代,这种关系表现得就更为突出。像苏州的玄妙观道乐与苏南的吹打乐就有很多相似之处,经考证这两种音乐都起源于同一类型乐曲;而上海地区的道乐中较多运用了丝竹管弦乐器,有着浓浓的江南风韵;台湾地区道乐受福建影响带有强烈的闽南风格。这体现了各地民间音乐的相互交融的现象。二是道乐中很多音乐元素取材于民间音乐,对这些民间音乐元素加以调整使之宗教化。《大明玄教立成斋醮仪》中就曾记载过,明代道乐是在唐宋元音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对当时南北地区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吸收整合,形成了完善的道乐体系。据《大明御制玄教乐章》记载,明代道乐吸收了一些民间曲目中的精华部分,如“采茶歌”中的一些曲调就被修改后成为了道乐的一部分。三是道乐在不同地区也有着不同的特点,其风格因地域差异而表现出差别。有时候同一场法事,在不同地区其演奏方式和演唱方法会呈现出差异性,这都与当地的民俗习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种差异性使其也存在多样性,使道乐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对于不同地区的百姓来说这种融入民俗的音乐也是一种听觉的享受,为道教的发展壮大奠定了一定基础。可以说,道乐是在对不同音乐的博采众长中发展起来的,而又因地域差异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1.龙虎山道乐龙虎山是道教主要发源地,在西晋时期就是道教圣地,在我国的道教发展历程中有着极高的地位。龙虎山道乐的形成除了吸收早期的音乐形式,还对当地的民间音乐进行了借鉴,像江西当地具有特色的赣剧和小调中的一些旋律都可以在道乐中寻到踪迹,还有江南地区的丝竹、吹打乐等都为道乐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2.上海白云观道乐上海白云观道乐在我国道乐中的地位十分崇高,在南方地区属于主流派,其音乐特色也十分突出。白云观道乐所体现的是乐曲的乐句之间都会有伴奏进行连接,使得乐曲层次结构十分清晰连贯;若出现需要反复吟唱的曲调,其第一句与后面几句的唱腔还会存在一些差异,有时是首句用反调唱法随后逐渐转为正调,形成了道乐的复杂多变性。每一句的曲调中基本都会伴有装饰音,这在道乐中被称作“花字眼”,一般这种装饰音音速都较缓慢,有庄严之感;伴奏上主要用到的是钟鼓和笛子,但有时也会用到弦乐器,这些不同形式伴奏的加入使得道乐的优雅得到了体现,也使整体的节奏更加丰满。

3.山东崂山道乐崂山道乐使用的是全真道乐,在传承的过程中也受到当地音乐和民俗的影响,其演唱风格和演奏方式都在不断调整,现在的崂山道乐已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崂山韵”也因此成名。沈阳太清宫道乐最初使用的韵腔也是由崂山道士传入。后来的阚氏兄弟出家居于太清宫,以“崂山韵”为模板,再创作了新的韵腔,即“东北韵”,并沿用至今。东北韵的每个乐句之间衔接十分流畅,两句之间都会填以陈词或采用过渡性的奏乐;乐曲的修饰形式呈现出多样化,音乐中的五个调都能在东北韵中找到。

4.川西道乐川西道教出现了两个不同分支,静坛与行坛。静坛比较强调的是韵腔,同时也会使用到曲牌,而行坛道乐则大多是只采用曲牌,将韵腔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川西道乐也杂糅了川剧等音乐,像唢呐等吹打乐就被广泛用于川西道乐中。武当山道乐在明代时期,道教整体呈现出日渐衰弱的状况,但永乐帝却对道教大加重视,使当时武当山的道教得到了快速发展。各地道士都纷纷来到武当山修道。这些道士掌握着各地的道乐精华,汇聚在武当山相互交流,使得武当山的道乐成为了极具共性同时又保留了自身个性的一个音乐体系。道乐是中华文化滋养出的产物,其唱腔风格,音乐曲调都可以反应出道乐的复杂多变与地方特色。刘颉即认为:“置身某一地域和环境的宗教活动,必然浸泡在当地民间音乐之中——旋律受地方语言、生活习俗的影响而形成带有宗教色彩的共性及各自地域色彩的个性,如陕南委婉细腻,陕北拙朴清淡。”

五、结语

在道教文化里,可见道教音乐地位之重要,它通过对各种类型音乐的整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形式,不仅使道教的精神能在音乐中得到体现,也极大的丰富着我国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仅仅将道乐看成是一个文化名词,而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它,在社会不断发展的今天,道乐也必将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发展,在我国文化产业领域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85.

[2]鲁迅.而已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102.

[3]王明.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135-136.

[4]王明.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113.

[5]王明.太平经合校[M].中华书局,1960:116.

[6]赵晓培.道教音乐无为的妙韵[J].中国宗教,2012,05:54-55.

[7]周振锡,史新民.道教音乐[M].北京:燕山出版社,1994:177

[8]刘红.仪式环境中的道教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01:19-27.

[9]于立柱.巨鹿道教打醮法事科仪音乐的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

[10]于民雄.浅论道教音乐的源流与特点[J].贵州文史丛刊,2009,03:59-61.

作者:杜鹏 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道教音乐艺术风格及民间音乐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yyslllw/72975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