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融合范文

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融合范文

时间:2022-10-24 05:23:17

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融合

作者:周沐春单位: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的繁荣,人们对于艺术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作为艺术门类的高师音乐专业由于其相对宽松的入学条件和较为乐观的就业前景,越来越受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青睐。由于艺术类招生的特殊性,导致学生之间产生一定的个体差异。如:专业水平的良莠不齐、理论素养普遍不高。

所以,进入大学之后,对他们进行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训练就显得十分重要。而事实是,学生大多比较热衷于技能的学习,而对于理论学习则普遍热情不高,重视不够,效果不好。而教师往往也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而忽略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结果是学生对理论课学习兴趣越来越少,学习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

一、乐理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传统的音乐理论学科,包括乐理,视唱练耳,和声,曲式等课程。这些学科看似独立,实则相互融合。这其中,乐理是音乐专业的入门学科,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最为密切。乐理所涵盖的知识面相当广泛。如果没有扎实的乐理基础,就有可能打不准节奏,认不对音符,搞不清楚音程关系,辨别不了调式调性……那么,在进行其他学科学习时,就会形成学习的障碍。教师在进行乐理教学的时候,首先应该清楚本学科的重要性,在教学时应力求注重教学细节,把每个知识点都讲清讲透的同时,通过学科间的渗透以加深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节奏节拍中的渗透教学。在这一章节中,教师可以安排一些不同节拍的节奏型,让学生试唱,也可以通过聆听有代表性的节奏型乐曲的方式,让学生感受不用节奏节拍在音乐表现上的差异,既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其对音乐的感悟能力。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尝试将所听的乐曲的节奏和旋律写下来,以此锻炼学生的音乐内心听觉,为视唱练耳学习打好基础。

(二)和弦中的渗透教学。在学习和弦这一章的时候,除了要让学生明确原位和弦、转位和弦、和弦解决的意义和构成等知识外,还应适当安排一些典型的和弦进行,和弦解决的听辨练习。如T—S4/6—D6—T;T6—S—K4/6—V7—T的进行等。还可以用一些钢琴曲和即兴伴奏的实例来说明和弦是构成和声的基础,而和声又是构成多声部音乐的基础。这些拓展既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又培养学生的和声内心听觉,对学生练耳、和声、即兴伴奏的学习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调式调性中的渗透教学。在学习调式调性章节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安排学生搜集一些不同调式调性的乐曲作为课堂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唱,并以分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谈体会,通过对比让学生明确不同调式调性在音乐色彩和表现上的差异,通过对乐曲的欣赏和分析建立其调性感觉,达到学习的目的。

二、视唱练耳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作为一名音乐专业的学生,没有一双能感悟音乐的耳朵,没有对美的敏感捕捉和辨别,那么,在进行技能学习(如钢琴、声乐、即兴伴奏、歌曲写作等)的时候,对于作品的整体把握和二次创作就或多或少会受到一些影响。《礼记•乐记》认为音乐产生于心物相感:“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由此看来,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一是人心,二是外物。而《乐记》更重视心的作用:“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因此,培养学生内心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远比教会学生唱对乐谱,听对音符更为重要。

在当前的视练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关注的是硬性的教学效果,是反映在卷面上的分数,而往往忽视了学生内心听觉的培养。内心听觉是人能感受音乐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它包含旋律性内心听觉和和声性内心听觉。前者是针对单声部音乐来说的,后者则是针对多声部音乐来说的。二者在训练中都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何在视练教学中打破传统,使它真正成为一门提高学生音乐感觉的课程,这需要我们不断进行探索。视练也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也是密不可分的。只要找到适当的方法,视练也可以成为连接其他学科的桥梁。

(一)视唱教学中的渗透教学。教师在视唱教学中应该做一些前期的准备,准备过程包括视唱阶段性的调式音阶,调内音程模进,和弦分解及解决,主音导音到各音等预备练习,并且把这个练习当作每次上课的必经阶段,在学生心中形成牢固的记忆,强制他们记住音程关系和调式特点。这个阶段完成后,即可进入视唱阶段。在唱谱之前,教师引导学生先看曲子的节拍、调式、音乐表情记号和术语等常识,在所有的问题都解决后,让学生先将曲子的节奏通读一遍,最后再尝试有表情地唱旋律。经过这三个环节,学生既感受到了乐曲的节奏特点,又清楚了乐曲所表现的内涵。唱旋律的时候内心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导后,把握和表现音乐也就显得相对容易了。

(二)节奏训练中的渗透教学。在进行节奏训练的时候,应适当鼓励学生进行节奏的创作。在统一的节拍条件下,以4—8小节为创作标准。让学生唱自己的作品,或采取2—4人一组的形式进行多声部节奏的练习。这种训练模式能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因为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学习。而在节奏组合的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可以感受多声部节奏的形态,为其理解多声部音乐作品打下基础。除了鼓励学生进行节奏的创作外,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为自己创作的节奏谱写旋律,并让学生在课堂上演唱,师生点评。这样的训练模式在某种程度上说其实就是小型的歌曲创编了。通过创编,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他们明确了音乐的美是通过旋律和节奏等这些基本要素来表现的。

(三)内心听觉训练中的渗透教学。舒曼曾说:“当你开始作曲时,全部用你自己的脑子来作,在作品完成之前不要用乐器试奏,只有发自你内心的音

乐才能触动他人的心。”可见,一个乐者的内心听觉对于创作和理解音乐有着多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如何进行学生的内心听觉养成训练呢?笔者认为,前期的基本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至于其训练方法,已经在前面做过表述,这里就不在重复。当学生视唱练耳学习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就需要加入和声学中的一些知识进行理论指导,培养其和声内心听觉。要建立良好的和声内心听觉,必须首先建立良好的旋律内心听觉,这是一个必然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建立是一个长期而艰苦的工作。这时,教师应根据客观情况,就一些和弦排列规则、各级和弦的属性与倾向性、和声进行的基本规律、典型的终止式进行等,并在听觉分析上重点讲解,特别要对多声部视唱中和声性多声部与复调性多声部的各自特点与难点作分析与比较。

三、基础和声学与其他学科间的相互渗透

基础和声作为高师理论中的必修课,旨在通过学习使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和声技法予以初步了解;培养并发展学生的多声感受;理解和声的艺术价值;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多声音乐的审美能力;并为即兴伴奏学习打下理论基础,以适应将来的岗位需要。我国高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大多沿用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多以四部和声写作训练为主。

诚然,这种训练方法对于作曲与指挥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有用处的。然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这种教学模式就显出了弊端,原因是:学生在入校时的音乐理论基础存在较大的差异,进校后由于培养方向的不同,对于音乐理论教学也不像音乐学院要求那么高。在这种情况下,高师的和声教学如果还走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主线的道路,势必会使学生在学习和声的过程当中感到吃力,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

(一)和声与音乐欣赏的渗透。在和声教学中,对于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分析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可适量安排与教学内容对应的音乐作品,结合谱例进行赏析,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结合,以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和声对于音乐表现的意义。

(二)和声与音乐写作和即兴伴奏的渗透。在基础和声教学的中高级阶段,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和声知识之后,教师可以适量补充一些音乐创作的内容,比如:给定和声连接模式,据此创编简单的二声部旋律,为合唱写作积累一定的基础;还可以让学生尝试为旋律编配钢琴伴奏,以及为简单的歌曲编配四部合唱。这些尝试既能巩固所学的知识,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而,音乐理论学科是音乐专业学生提高音乐素养的重要和必要途径,加强学科渗透,提高学生理论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是当代音乐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重任。“音乐无国界”,同样,音乐理论也无边界,每一个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某种联系。只要我们留心,找到这些突破口,就能让单一学科的知识输入转变为知识的立体交融,使理论教学不再枯燥无味,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师音乐理论课程的学科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yyslllw/61166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