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浅谈歌剧艺术民族特征及未来发展范文

浅谈歌剧艺术民族特征及未来发展范文

时间:2022-10-08 11:51:42

浅谈歌剧艺术民族特征及未来发展

【摘要】作为一种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贫瘠到丰富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浓厚的民族特征。本文分别从歌剧创作、声乐构思、舞美设计等方面剖析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并结合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困境,探讨了歌剧艺术未来的发展策略,以促进中国歌剧艺术突破困境、走向世界。

【关键词】中国歌剧艺术;民族特征;未来发展

自19世纪末、20世纪初歌剧艺术传入中国,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已逾百年。从早期的“话剧加唱”“歌舞结合”等艺术形式,到20世纪40年代以《白毛女》为代表的现代意义歌剧的崛起,再到新时期多元歌剧艺术生态的形成,中国歌剧艺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广场到剧场、从稚嫩到成熟、从单一到多元的发展过程,不仅形成了独特的歌剧理论体系,而且构建了集创作、表演、导演、推广于一体的实践体系,并逐步确立了在世界歌剧舞台的地位。中国歌剧艺术通过对西方歌剧兼容并收,将传统音乐、戏曲、年画等艺术形式融入其中,赋予歌剧艺术强烈的民族特征,也为中国歌剧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中国歌剧艺术的民族特征

(一)歌剧创作蕴含民族精神对于中国歌剧艺术而言,民族精神乃其创作发展的思想源泉,也是联结各民族文化的精神枢纽。历经上下五千年岁月长河,中华民族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内在气韵,孕育了勤劳勇敢、团结统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正是民族精神的浇注,中国歌剧艺术才能以强烈的感染力、穿透力逐步赢得万千观众的青睐。无论是抗日战争题材的《星星之火》,还是弘扬少数民族文化的《玛纳斯》,抑或反映时代精神的《张鸯》,这些歌剧无一不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以新中国成立后的首部大型经典歌剧《星星之火》为例,其以东北抗联英雄为原型,讲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抗联战士不惧列强、英勇抗日的故事,是对中华民族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坚定不移的民族精神、同仇敌忾的民族气魄的讴歌。这部歌剧从题材选取到民族精神的挖掘,再到爱国思想的展现,无论在硝烟弥漫的战争时代,还是改革发展的和平年代均具有鼓舞人心的精神力量[1]。

(二)声乐构思渗透民族元素声乐构思与表现乃歌剧的灵魂,其通过歌唱完成叙事、讲述故事、铺设情节、展现精神、彰显内涵,若无声乐表现,则歌剧就不能称之为歌剧。对于一部优秀的中国歌剧而言,除了要在声乐表现上协调好宣叙调与咏叹调、唱词与诉说等多重关系,还要深度融合民族元素,体现歌剧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中国歌剧艺术早期借鉴的是意大利美声唱法,但由于其并不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与审美要求,因而,歌剧艺术家通过长期舞台表演时间,逐步形成了字正腔圆、以字行腔、声情并茂、极具民族特点的唱法。例如,歌剧《洪湖赤卫队》在西洋格局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上,充分借鉴了江汉等地的民歌小调、渔鼓、花鼓戏等民间艺术与戏曲音乐,使该歌剧作品既有民族戏曲的浪漫主义特色,又有西方歌剧的现实主义特色,为观众带来了独特的视听盛宴[2]。

(三)舞美设计呈现民族历史作为歌剧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舞美设计具有极强的技术性,不仅对物质条件体现出极大的依赖性,而且是四维时空交织重叠的重要艺术体现。对于歌剧艺术而言,舞美设计可以刻画形象、创造动作空间、烘托歌剧气氛、衬托演员内心活动、展现剧本内涵意蕴,毫不夸张地说,舞美设计乃思维广度、思维深度、思维高度的有机融合。对于中国歌剧艺术而言,舞美设计还是呈现民族历史的基本载体,通过优秀的舞美设计,中国歌剧艺术能够重构波澜壮阔的历史时空,彰显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以歌剧《玛纳斯》为例,其呈现的是柯尔克孜民族抵御外来侵略、创造美好家园的这段历史,其将舞美设计成了一个可随时开合的巨大土地板块,令人不禁联想到《三国演义》开篇所言:“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而柯尔克孜民族的历史何尝不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历史,借巨大土地板块的设计,镌刻这一历史时空下柯尔克孜历史演进规律与柯尔克孜人民艰苦卓绝、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3]。

二、中国歌剧艺术未来发展策略分析

当前,中国歌剧艺术发展仍面临诸多困境:一是艺术水准参差不齐,除了几部优秀作品以外,既能展现时代精神又具欣赏价值的歌剧作品不多;二是市场基础较为薄弱,逐步由先前的大众艺术沦为局限于专业院校师生、歌剧院团、业余爱好者等的小众艺术;三是专业歌剧人才匮乏,特别是歌剧理论、表演、音乐剧创作、导演、舞美技术、编剧等人才严重缺乏;四是歌剧艺术推广方式未能从根本上创新,导致歌剧被束之高阁、传播乏力,不能为大众熟知,如此种种严重影响了歌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4]。针对当前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困境,下文分别从艺术、市场、人才、传播四个角度,探讨歌剧艺术的未来发展策略。

(一)艺术策略在全球艺术文化交叉融合的背景之下,中国歌剧艺术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坚持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与多元性等基本原则。(1)科学性。艺术源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只有选择紧贴群众生活的历史文化故事、小说、具有原型的生活题材,才能引发观众共鸣,使之感受到与生活实际相贴近的纯艺术性表演形式;(2)民族性。鲁迅先生曾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作为一种外来文化,歌剧艺术能够在中国生根发芽并收获累累硕果,离不开歌剧艺术家对西方歌剧艺术的民族化改造,通过民族文化的弘扬、民族音乐特色的流露,即使线条简单、偏于通俗,也可拉近与观众的距离,用民族旋律唤起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感;(3)时代性与多元性。坚持民族性,并不意味着摒弃多元性,也并不意味着对民族艺术的全部再现和对西洋歌剧创作经验的全盘否定,也并不意味着随着“西乐东渐”,西方音乐艺术就可以高高凌驾于民族音乐之上。新时代观众的审美日趋多元化,在歌剧艺术创作中必须注重多元主题、多元表现形式、多元演唱风格、多元舞台效果、多元音乐类型的运用,在传承民族性的同时,也应不断汲取西洋歌曲中的优秀创作理念和技法,融合贯通中西方文化,使歌剧艺术发展彰显出时代性与多元性,进而激发观众的认同感[5]。

(二)市场策略从全球歌剧市场这一宏观视角来看,中国歌剧的观众主要包括两大类:一类是大力支持中国歌剧的本民族群众,另一类则是试图窥探本民族文化的其他民族观众。曾几何时,中国戏曲艺术曾经历过由前者滑向后者的转变,如今将在歌剧艺术领域努力收复失地。一方面,中国歌剧应借鉴西方经典歌剧,打破高高在上的优越感,理性回归大众视线范围内,依托民族特质的音乐元素维系本民族内的群众基础。如普契尼经典歌剧作品《图兰朵》,该歌剧作品讲述的是中国故事,虽贴着“国际化”标签却俘获了众多忠实的中国观众,成为名副其实的大众歌剧艺术作品;另一方面,加强歌剧艺术受众的培育同样十分重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在歌剧市场方面占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要打破歌剧艺术的狭小圈子,既要找回失却的受众,又要深度挖掘潜在受众,加快推进歌剧艺术教育走进中小学课堂、走进校园、走进学生视野、走进知识分子生活、走进普通民众生活中,以促进中国歌剧的长久传播与发展[6]。回首中国歌剧发展的两次高潮,我们不难看出,普通民众才是中国歌剧最具潜力的市场,在普通民众中,甚至是深入农村,创作更贴地气的歌剧作品,雅俗共赏,丰富多样化进行歌剧呈现,普及民众的艺术欣赏水平,提高精神需求,弘扬华夏文明,对于中国歌剧发展迈入更广阔天地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人才策略针对中国歌剧艺术领域人才匮乏等问题,国家要加强歌剧人才梯度建设,不断完善歌剧艺术体系,以促进歌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由于中国歌剧艺术发展历史较短,因而,歌剧人才队伍建设与西方歌剧相比仍存在很大距离。因此,要求各大高校必须加快硬件、软件设施等的建设,整合多个院系的优势教育资源,加强与国外优秀歌剧艺术家的交流,培育大批专业素质过硬、音乐素养极强的优秀歌剧艺术人才。与此同时,国家要对歌剧人才推广给予足够重视,为青年歌剧人才提供丰富的社会实践、舞台实践机会,还要加快构建集编剧、导演、演员、舞美、合唱团、乐团、销售推广等于一体的歌剧艺术体系,确保我国歌剧艺术创作、演出等各环节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7]。

(四)传播策略为了全面推动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使之走向大众,还需借音乐流行激发等创新环节,全面提升角文化的核心效应。自古以外,“名角效应”都是巨大的核心传播力量,对于歌剧艺术而言,应充分发挥音乐流行激发环节的“权威性”,以“高、精、尖”的歌剧表演名家拉动歌剧艺术朝着纵深方向传播。当前,中国歌剧艺术继郭兰英、王昆、王玉珍等名家后,新一代艺术名家愈来愈少。因此,国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青年歌剧艺术表演家,使之以扎实的唱功、精湛的演技征服广大观众,扛起传播歌剧艺术这面大旗,充分发挥“角文化”的核心传播力量[8]。

三、结语

一言以蔽之,鲜明的民族特征是中国歌剧艺术立足与发展之本,但整体而言,中国当代歌剧艺术发展坎坷而艰难,为此,还需从艺术、市场、人才、传播等多个方面着手,注重贴合时代性,弘扬当代主旋律,反映科学的价值观与文化取向,助推中国歌剧艺术变革,使之立足于民族并逐步走向全球,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代凌.基于文化视野的中国民族歌剧及其“民族性”[J].四川戏剧,2018(7):49-51.

[2]贾鼐.中国歌剧艺术蕴含的民族精神[J].当代音乐,2018(7):11-12.

[3]王聚伍.歌剧表演艺术的民族特征分析[J].北方音乐,2018,38(10):252.

[4]任江玲.试论如何打造中国民族歌剧的特色[J].戏剧之家,2018(11):71,99.

[5]李金玲.歌剧《玛纳斯》在民族歌剧中的创新与特色[J].戏剧文学,2018(11):43-46.

[6]钟霄军.简论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J].民族音乐,2018(2):12-14.

[7]彭俊媛.中国歌剧艺术的传播思考[J].音乐传播,2018(1):4-12.

[8]范雅婷.后殖民主义理论视野下中国歌剧发展的研究[J].黄河之声,2018(5):18.

作者:靳冉 单位: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被举报文档标题:浅谈歌剧艺术民族特征及未来发展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sjylw/74288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