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众性艺术论文:国内大众艺术教程的意志探讨范文

大众性艺术论文:国内大众艺术教程的意志探讨范文

时间:2022-01-31 03:59:15

大众性艺术论文:国内大众艺术教程的意志探讨

作者:万彩艳单位: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

大众化教育理论在中国面临的问题及成因

1.面临的问题

总体上讲,因大众化教育理论为舶来品,受传统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及认知水平影响,中国对大众化教育理论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一定的偏差。

(1)夸大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部分学者对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研究以及由此引发的所有问题,都采用了大众化这一概念和理论,甚至出现了一种倾向,试图从大众化理论的视角解释和回答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全部问题,一定层面上夸大了大众化理论的内涵和价值。

(2)大众化教育理论作为目标理论对待一些学者及政府官员将重心集中在马丁•特罗大众化理论三个阶段划分标准上,如某高校一位学者就曾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标准应为20%,而不是15%。实际上,马丁•特罗教授本人并没有赋予15%的毛入学率更多的涵义,而只是一种象征和符号。但在中国,把15%的目标的早日实现看成是大众化理论“精髓”,以至于国家和地方政府在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过程中,都不约而同地把毛入学率作为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甚至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业绩”。如2000年中国政府提出,到2005年左右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即毛入学率达到15%。一定意义上说,中国政府是把15%毛入学率当成一个高等教育的发展目标。对此,马丁•特罗指出:“我不知道中国为什么会对15%入学率如此感兴趣,并列出了达到这个目标的时间表。”“数字并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并不一定具有实际的意义,5%、15%和50%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区别标准,它们并不代表一个点,而是一个区间。”“我是要说明,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会发生较大的变化。我注意到,当美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在20世纪30年代末期达到这个区间的时候,高等学校的活动开始发生变化,但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认识到了已经和即将发生的变化。我要提醒他们,高等教育要发生重大变化,对即将发生的变化,我们要有所准备。大众化理论就是提醒你做好准备的一种预警理论。”马丁•特罗教授向我们昭示的是教育的变化规律与走向,对于当时还没有遇到这种现象的我们,应该是一种警示,也是一种福气。我们应更多地注意特罗教授深层次的含义,不必死抠表面文字,如到底比例多大为合适及大众化教育理论的数学支撑来源等,否则我们的努力将不具备任何实际意义。但人们认识到这一点却很难。

(3)大众化教育理论受传统精英理论的冲击按照大众化教育理论,中国自1999年就进入到大众化教育阶段。

按理,中国应当事先做好理论先行与预警,从思想到理论方面做好变化后的相应准备,以应对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由于其内部结构的变化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但实际上,中国没能在这一方面做好准备。虽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但各高校到底该做什么,如何转变观念应对变化下的高等教育,尤其是艺术教育,专业如何调整、课程怎么构建、教学质量如何体现等一系列问题都没有解决,导致了各种思想的相互碰撞,大众化教育思想受到传统精英教育理论的冲击。一些学者对大众化教育理论提出质疑,尤其艺术类高校,认为大众化艺术教育是低层次、低水平,与高雅艺术极不相称,表示对高等教育质量的担忧,尤其担心大众化会冲击精英教育的水平。因而中国启动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众化艺术教育成效甚微。

那么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化教育是否就被取而代之,大众化教育是否就是低水平教育?关于这个问题,特罗教授有明确的解释:“大众化高等教育的发展,不是不要精英教育,而是要更加保护精英教育,政府必须支持、保护、发展精英教育,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实现大众化教育的国家,美国今天的精英教育不是发展得很好吗?”“精英教育和大众化教育可以共处于一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甚至共处于一所大学中。”“目前在美国,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伯克利大学的生师比是8:1,这些大学基本上属于精英教育,它们的教育质量并没有因为大众化的发展而降低”。

特罗教授的阐释明确告诉我们,在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化教育也是必须的,二者并不矛盾,完全可以并存于同一所院校当中,并肩发展。

(4)大众化艺术教育停留在理论层面初识大众化教育理论时,认为数量是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主要指标,仅仅认为毛入学率达到15%~50%就是大众化阶段,对大众化认识误入歧途。其实,毛入学率达到15%~50%只是大众化阶段的一个指标,早在2001年,就有学者开始系统地对马丁•特罗的大众化理论进行总结:“除毛学率外,另外10个维度也是考量是否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主要指标。这10个维度包括高等教育观念、功能、课程和教学形式、学生的学习经历、学校类型与规模、领导与决策、学术标准、入学和选拔、学术管理形式、高等教育内部管理等。

由此可见,毛入学率并不是衡量高等教育是否进入大众化的唯一指标,还涉及人才培养诸多要素。也就是说,我们在进行高校扩招,扩大学校招生规模时,还需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同时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否则就谈不上进入实质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因而高等教育大众化理论是我们大胆进行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的理论基础。社会需求与文化市场对艺术人才的需求已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然而,中国各艺术院校却依然固守着所谓的“艺术精英”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大众化就是低水准,没有根据社会发展需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对接的良性机制,依然不屑一顾地固守50年前苏联精英化人才培养模式,大众化艺术教育只是停留在表面阶段。

2.问题成因

(1)从政府角度看,对大众化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艺术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教育是基石,是科技发展、富国强兵、安邦定国的基础和前提。从古到今,艺术一直是塑造人格的主要途径,但进入到现代化发展阶段,在忙于经济建设的同时,人们忽略了艺术的自身价值,对艺术的良莠不再要求,以至于在精神建设方面造成严重缺失。大众化艺术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到底是什么关系,对国民素质提升、社会和谐度乃至国家的长治久安到底起怎样的作用?作为政府层面应深刻了解并大力引导艺术高校,并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培育高等艺术人才。

(2)从教育主管部门角度看,对大众化艺术教育引领不够作为教育主管部门,应在大的方向上把脉并具前瞻性,引领、督促各级教育部门及各高校,按照既定方针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艺术人才。半个世纪前,马丁•特罗就向各国提出了大众化教育理论预警。这不是简单意义上的一个理论,这是一种预警信号,其意义在于若干年后各国均将进入到大众化教育时期,应提前做好相应准备。但10年来,除了招生规模的扩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对各高校没能给予一定的引导,致使高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定位等顶层设计等停留于原处,办学实际与政府需求及大众要求极不吻合,旧瓶新水。

(3)从学者角度看,没能形成研究的浓厚氛围目前大众化艺术教育在中国只是一个概念。虽在网上也能检索到相关文章,但基本上停留于表面层面,其内涵建设还有待研究。笔者随意问询身边一些研究人员对大众化艺术教育如何理解,回答基本和市民是一样的。少数人回答“大众化艺术教育就是对平民进行培训”,多数人基本上“不清楚”。理论是实践的先导。理论尚且如此,何谈实际操作?

(4)从高校角度看,落实大众化艺术教育需要时间50年前苏联的艺术教育模式在中国已成定势。培养高精尖艺术人才依然是各高校人才培养的普遍追求,千校一面。面对新形势、新发展、新需求,各艺术高校及有艺术类招生资格的普通高等院校都不愿进行相应调整,维系传统的育人模式,与社会需求形成强烈反差。之所以如此,一是上级没有指令性意见;二是没有成熟的模式可借鉴;三是改革可能存在风险;四是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怕让同行笑话。这是一种无奈。除了反映出对理论的缺乏外,更多反映出的是惰性与固步自封。从以上四个方面情况可见,目前在中国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时机尚未成熟,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认识远不到位。

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功在当下、利在千秋

1.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是时代所迫从农村中小学生调查问卷中看到,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广大农村,尤其偏远山区及经济相对落后地区,学生学习艺术成为空话,尽管党中央一再强调加强艺术教育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经济的落后原因,没有专门的音乐教师,没有应有的教学设备,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音乐课程,即便开设音乐课程也难以保证课时或仅限于唱唱歌罢了,艺术教育严重缺失。相比较,城市学生音乐课程基本能够保障,但也存在被挤占情况。对于城市来讲,艺术学习的症结并不在学生方面,因为学生替代的方法比较多。但市民不同。调查显示,不管教师、公务员、职员,尤其下岗职工及离退休职工,相当一大批队伍无所事事地生活在社会之中,外加社会问题,引发了各种社会矛盾,需要一种行之有效的、百姓乐于接受的替代方式加以引领。艺术就扮演了这个角色。难怪日本总理大臣在开展行进乐比赛时的讲话中说:“学习行进乐没有犯罪率”。从这个角度讲,大众化艺术教育并不只是“乐民”,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惠民”并进而实现“育民”的目的。这是时代所迫,不管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学者还是高校,都必须树立这样的意识,与时代对接。

2.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是百姓所需在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追求已经从单一的衣食住行转变为高级的精神需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指出,需要是人做任何事情的原动力。人的需要一旦不能满足,将殃及到做事的态度与结果。那么中国大众当今的需求是什么呢?仔细盘点,在诸多需求中,最为明显的需求就是日益增长的物质方面需求与落后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矛盾,这也是导致现今社会问题频发、精神空虚的根本原因。综观对沈阳市社会各界及辽宁省农村中小学问卷调查显示,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百姓虽然不懂得什么是大众化艺术教育,但是对艺术的普遍需求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身为艺术高校,面对这样的数字,应该做些什么?是继续将自己封闭于“象牙塔”中走精英化路线,还是溶入社会,担当起艺术院校的社会责任,投身于大众化艺术教育大潮,这是每一名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3.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能提高教学质量大众化艺术教育不但不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低下,相反还会促进教学水平的整体提高。学生在学习之余直接面对真实的教学对象,这种真刀真枪般的磨砺,学生长期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下学习、实践,其专业能力到教学能力会得到迅速提升。尤其有主教教师跟进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与解决,远大于课堂上的模拟教学效果。且将毕业后的适应周期提前到学程内完成,使学生就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要求。尤其是学员中不乏艺术天分之人,这对教师及学生也是一种挑战。作为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除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外,还应注重教学方法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将好的方法传授给自己的学生;作为学生,能够有这样的实际教学对象历练自己是难得的机遇,要摸索教学经验、累积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本领。这是个教学相长过程,小教师、大学生。

加速大众化艺术教育进程对策性建议

1.树立变革意识,为大众化艺术教育提供理论先导理论是实践的先导。要想在中国早日实现大众化艺术教育,必须首先解决理论层面的问题。而理论又在某种程度上源自观念,所以转变观念、树立改革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各层次人员应该清醒意识到中国高等艺术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教育时期。其次,进入到这个时期后,面对各种新问题,高校内部应该进行调整与变革,以适应新的需求。例如精英化时期,为了培养社会精英,课程设置是固定的体系;大众化时期,学生数量的增加、知识结构的复杂化、专业的多样性,课程构建必须做相应调整,否则就不能有效支撑所要培养的人才规格。而要达成这样的结果,师资也得做相应改变,包括教师知识结构、教育背景等。这只是其中的两个点,教育改革是个系统工程,牵一发动全身,变与不变之间的界定不是人为意志,而是客观需要。树立改革意识,进行理论深层探究,对于早日实现大众化艺术教育将起到重要的引领作用。

2.面向社会开放办学,彰显大学社会功能大学功能有三:教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在进行本项目研究过程中,对目前中国境内拥有艺术招生资格的(包括9大专门音乐院校、31所艺术院校及有艺术类学生招生资格的院校)1000余所院校服务社会功能方面进行了研究。这些院校几乎都有单独的音乐剧场,但利用率极低,尤其周六、周日基本处于闲置状态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面对社会各界的普遍需求敞开校门,广纳百姓于艺术殿堂之中。自2010年3月起,每周末免费向市民开放,学生授课,学生专业教师指导把关;开设了“名师名家大讲堂”,打开了市民眼界。

开办一年来,先后有40万人免费学习,并成功举办了“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周年汇报音乐会专场,得到国家文化部首肯并成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2011年12月通过验收并受到文化部嘉奖。这种做法产生了“双赢”效果。既满足了市民学习艺术的需求,同时也锻炼了学生,客观上也是对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及课程体系构架的检验与校正,使人才培养与社会直接对接。

这符合马斯洛人本主义需求理论,符合朗格朗终身教育思想,符合文艺“双为”方针,符合总书记和谐社会构想及党的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实质。当然,伴随大众化艺术教育的推广,一年40万人可以承担,但如果人数不断增加则难以承受。为此,艺术学院将采取请进来与走出去两种方式同时进行,将艺术培训铺向社区,建立文化馆站,完成后续培训任务。如合唱指挥系在短短一年中,在沈阳市组建了350个合唱团,覆盖了沈阳市所有社区,每周派学生巡回排练,教师跟进指导,效果良好。

3.课程体系构建,应以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为杠杆

马丁•特罗指出,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会发生很多变化,课程体系构架就是其一。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确定学校的顶层设计,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类型、专业体系架构等,在这个问题基础上,衍生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开设的课程群,再由每门课程教学大纲到具体组织实施的每一步骤,都应进行充分论证。而课程方面的事情是回答了“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与前面“培养什么样的人”一脉相承,构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基于科学研究基础上的合理设计,非主观臆断。

当然,课程体系构建得是否科学合理,还应在具体实践中加以检验。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学生作为实践教学的教师,教学质量如何,某种程度上就是有效检验学校课程体系构架的是否科学合理,学校正可利用这样的机会进行科学论证。

4.完善机制,为大众化艺术教育实施铺平道路

(1)建立质疑机制

“大众化教育理论”为舶来品,在实施大众化艺术教育过程中,需要不断反思自身,避免失误。作为决策层,要着眼长远发展和未来,以宽广的心胸勇于自我否定。其次,畅通信息反馈渠道,开展合理化建议,倾听师生质疑。同时完善配套制度,鼓励教职工保持其质疑的积极性,并将落实情况及时予以反馈。

(2)建立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是管理者依据法律法规、价值取向和文化环境等,对管理对象之行为从物质、精神等方面进行激发和鼓励以使其行为继续发展的机制。马斯洛人本主义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应以人的发展为中心,这就必须高度重视激励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激励机制揉进艺术高校改革的各项工作中。通过有效激励,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大师生的潜能,形成发展的强大动力。

(3)建立教育机制

要对一个新问题重新认识并达到相当高的程度,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尤为重要。教育主管部门及各高校都应积极组织各层面的培训,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计划及督促制度,有效防止和克服惰性,完善教育内容。

(4)建立创新机制

发展离不开创新。大众化艺术教育到底是啥样,给教育研究者、管理者及各高校留下了创新空间。开拓进取、勇于革新、大胆尝试、善于总结,是探讨大众化艺术教育的可行之路。领导的创新意识是创新机制形成的重要条件。领导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领导带头推行全新的管理理念,才能有助于高校内部创新环境的形成,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5.模式探究,为大众化艺术教育提供借鉴

就大众化艺术教育而言,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型的模式可供遵循,以至于直到今日大家不知道怎么与大众化艺术教育相衔接。身为艺术类高校要有勇于献身精神,致力于探索大众化教育模式当中,通过自身的“试验田”,为国家提供些许借鉴直至成熟模式;教育管理部门除了深入研究国外成型模式,并将其有效成分合理吸收提供给中国各艺术高校外,还应寻找并善于发现具有一定雏形的艺术高校,进行政策性扶持与培养,使其逐步成为可参考的模式化的范本。

6.政策扶持,为大众化艺术教育保驾护航

大众化艺术教育是个浩大工程,它是中国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艺术教育领域的全新变革。涉及高校的内部机制调整、育人模式的变化、课程构建的变更,也涉及到服务社会的广度及深度等。这么大的事情不是高校所能完成的,政府应从民生角度考虑,进行政策性扶持与引导。尤其对于农村偏远山区来讲,对于连音乐教师、一件像样的乐器都保证不了的中小学,无法实现大众化艺术教育。此外,对于沈阳音乐学院艺术学院“百万市民艺术培训工程”,文化部建议将此项工程继续深入,铺向整个沈阳市,铺向农村,推向全国。但在由校内培训转向校外社区培训的进程中,对于推向社区的后续教学基本建设,应由政府考虑投入,不能再由学校完成。只有这样,才能将这项工程可持续发展下去,越做越好。

综上所述,是大众化艺术教育在中国的现状。大众化艺术教育势在必行但任重道远。要将大众化艺术教育落到实处,还需要多方努力,尤其是政府的支持与经费保障。当然,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艺术高校内部的调整更为重要。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众性艺术论文:国内大众艺术教程的意志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sjylw/61519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