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音乐教学理解范文

音乐教学理解范文

音乐教学理解

《音乐课程标准》给音乐教学带来了一个质的飞跃,使音乐课堂充满了激情与活力,师生真正体会到了音乐无穷的魅力。然而,当观看完一些热闹非凡的公开课后,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是在授课,还是在“表演”?这是不是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新课程的轨道而陷入了音乐教学的误区?

一、曲解“学科综合”,音乐课偏离音乐性

以往的音乐课堂教学特别注重学科本位,突出专业性和技能性。而新课改提出要增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学科之间要加强整合,强调教学综合效益。于是就见到这样的一幕:这是一节小学六年级的音乐欣赏课,课题是《游击队之歌》。上课时,教师先检查了学生是否在课前收集了有关抗战时期的资料,然后师生一起介绍讨论抗战时期的故事。接着老师打开电脑观看抗战时期的课件,看完后学生讨论并进行演说,离下课还有8分钟才进入歌曲欣赏,教师简单介绍了词曲作者就下课了。这样的上课方法,是对音乐课学科综合的正解还是曲解?是不是为了体现音乐的综合性而把音乐本质给丢了呢?

以往的音乐教育过分强调音乐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过分强调音乐技能的“专业性”。而新课标中“学科综合”的提出,既是音乐学习领域拓展的体现,也是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需要。但是必须清晰地认识到:多学科渗透的音乐课程必须实现以音乐为本的综合性,以音乐中丰富的情感经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标。在音乐课中加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对音乐的感受、体验,都应该把握一个适可而止的“度”。像前面提到的《游击队之歌》的执教老师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对音乐性的教学远远不够。最后,欣赏《游击队之歌》成了探索抗战历史的陪衬,音乐课成了历史课,这样的课堂教学不是对音乐学科综合的一种曲解吗?

二、“课堂民主”蜕变成课堂混乱

《音乐课程标准》中强调:“要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的感受与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改中,多数老师注重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但个别教师却又走入另一个误区:在课堂中,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被老师调动,气氛异常热烈,学生争着发言,几乎吵作一团。甚至有的教师认为课堂“越乱越好”,他们认为“这就是学生主体”,真的是这样吗?

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无论怎样改革,课堂教学的一些要求和规则不能变。如果不能专心听老师讲解、倾听别人发言、聚精会神参加讨论,那无论课堂多精彩,学生也不能很好地领会知识。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这是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原则。事实证明,如果没有有效的课堂秩序而过分民主,就不会有成功的课堂教学。真正的民主气氛是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种和谐、融洽的教学方式和氛围,是以课堂秩序为基础的教学活动。教师把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中的潜能得到发挥,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活而不乱”的教学策略,处理好“宽与严”的关系,让学生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自主学习。

三、“赏识教育”陷入廉价表扬

新课标提倡激励性评价,要求教师要多鼓励孩子,保护和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以形成积极的情感。因而在课改中,许多老师一提到“批评”就讳莫如深,唯恐被扣上“伤害学生自尊”的帽子。以至于即使学生的见解乏善可陈,教师也会言不由衷地称赞。这种没有原则、不分高低地夸大其词和毫无内涵的表扬,只能使表扬趋于“廉价化”,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时的轻松和肤浅的满足感。时间一长,学生渐渐会在教师的表扬中迷失自己,反而不珍视教师的表扬,抑制自我激励和创造性。

在大力弘扬赏识教育的今天,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表扬和奖励越来越多,奖励的手段形式也趋于多样化。在课堂上,经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现象:老师在听完某个学生的演唱后,便问其他同学:“他唱得好不好?”(其实很一般,音高、节奏均有偏差),可学生都知道投“师”所好,大声说“好!”接着老师继续引导:“让我们给点掌声好不好?”于是,教室里响起了一片掌声。在某些公开课上更是充斥着全盘夸奖,一堂课就像表演一台节目,掌声此起彼伏,乍一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师生都积极参与活动。然而,在热闹的背后,也带给我们反思:这就是赏识教育吗?这种赏识是否太廉价了?因此,新课改要求教学中要正确处理“肯定与否定”的关系,对于学生创造性的回答,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肯定的鼓励。对于学生错误的回答,教师既要指出不足,也要抓住亮点给予鼓励。长此以往,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学生的思维和情感才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四、审美与情感培养并非抛弃“双基”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音乐教学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注重音乐实践的理念,强调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而有些教师认为:音乐知识、识谱都可以不要了,一谈“双基”就等于违背了新课标新理念。其实不然。新课标强调音乐审美体验、淡化双基教学,但不是不要双基,学习音乐知识技能是为了更好地享受音乐艺术的美感。例如,在钢琴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听辨音乐主题或教师范奏,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中的音乐内涵,为学生的训练做良好的促进,进而得到所需要的音乐审美享受。掌握知识技能是为了掌握一种学习音乐艺术的工具,架起一座通向音乐艺术的桥梁。在课程改革的新体制下,音乐知识技能教学绝不是不重要,也不是要简单地将其“淡化”,关键是引导学生学习什么内容,用什么方法学。视学生的具体情况,对那些与学生生活实际、社会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对学生终身学习有益的基础知识技能,要引导学生学习。要给学生提供富于美感的音乐艺术作品,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进而在音乐艺术实践活动中理解、探索、掌握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并由此让学生获得再发展、再提高的条件,以便更深刻地体验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

《音乐课程标准》的实施,真正从根本上改变了旧的传统教学模式,音乐课堂让学生成了音乐的主人,特别是音乐教学的情感性和人本化,把音乐课堂推进了一个崭新的领地。如何真正领会课标纲领,如何活用新课标,这是摆在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