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范文

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范文

时间:2022-08-25 08:55:18

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摘要】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组成部分,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有着十分积极的影响。新时期由于国家对美育工作的重视,各高校一直以来对音乐教育认识不足的情况得以逐渐改善。但音乐教育和其他学科相比仍处于弱势地位。文章以我国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为例,归纳并阐释了该校公共音乐教育实践对音乐功能性和音乐教育意义的展现,在总结积极经验的同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探索可提高的空间并提出改进的措施,以期为研究新时期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路径补充有益的思路。

【关键词】一流高校;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

美育对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美育一直是整个教育事业中的薄弱环节。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务院和教育部多次有关美育工作的重要文件,强调美育工作的重要性。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是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印发关于加强美育的文件,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和政策措施。2019年4月,教育部又《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专门针对高校美育工作提出总体要求,明确了重点任务。这些指导性文件使得高校美育工作有了更为清晰明确的目标,增强了人们的美育意识。音乐教育自然是美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音乐是一种抽象的艺术形式,聆听或者演奏音乐时引发的心灵体验能唤起人们情感的共鸣。德国哲学家、思想家、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一书中曾经阐述,音乐是最易于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兼有阿波罗和狄俄尼索斯两种性质,因此比起其他形式的艺术,音乐有更强烈的震撼力①。当今大学生,喜爱音乐和学习过乐器的人不在少数,而如何引导他们更好地理解音乐与社会的关系,以艺术的创造性思维启发专业学习、培养健康的情趣,对当前的公共音乐教育而言是个重要的课题。

一、音乐的功能以及音乐教育的意义

意大利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费鲁乔•布索尼曾说“音乐是响亮的空气”,这句对音乐定义感性化的表述,阐释了音乐的不可或缺性。自古以来,音乐的教育意义也被多次提及,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借其师苏格拉底的口特别强调:“音乐教育之所以比其他的教育重要得多,是因为节奏与乐调有着最强烈的力量,能够浸入心灵的最深处。”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本体以外的社会功能也经常被强调。如同精彩的绘画作品能“于咫尺之间,夺千里之趣”一般,音乐作品能带给人不同的精神体验,借艺术之光审视世界,从音乐角度探究人类精神存在的某种延续性。人们在聆听一部作品时,就会进入其构建的世界,无论是勇敢、愉悦、满足、兴奋,还是悲伤、绝望、无奈、痛苦,音乐中不同内容和情绪的变化就像人生会面对的各种可能性。因此,以色列钢琴家及指挥家丹尼尔•巴伦博伊姆说道:“音乐是生活方面最好的学校。研究音乐是最好的了解人类本质的方法,比其他学科更使人们了解人生。”②与此同时,他也提出了音乐“又是人们逃离这个世界的手段”③这一观点。“逃离”可以被看作是音乐社会功能中看似消极、实则积极又实际的一种,当人们想暂时逃避所面临的问题和苦难,忘却这些烦恼时,音乐或许是最好的手段之一。听觉艺术的抽象性能帮助人们暂时逃离现实存在,调节情绪,从而以更积极的状态直面困境。美籍德裔音乐学家阿尔弗雷德•爱因斯坦指出:“音乐是这个时代精神的反面的表达,音乐是来自天堂的礼物,升华人的灵魂,荡涤、安慰、抚平人的心灵。”④这个论述与巴伦博伊姆的“逃离”观点可谓异曲同工。以上论及的音乐的功能指明了当下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意义和使命所在。大学生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精进业务,更需要培养完善的人格,建立健全的心理,为面对工作和生活的多重挑战和压力做好全面的准备。音乐教育一方面通过音乐这个抽象又友好的载体,使大学生认识到世界和文化的多样性,增强对不同事务、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包容心;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培养对艺术的感知能力和对美好事物的感受能力,从而充实人的精神世界。浪漫主义作曲家、钢琴家李斯特曾说:“艺术家被赋予教育人类的使命。”⑤理解幸福、感受幸福、创造幸福、获取幸福的能力同样需要学习、培养和提升,物质生活的富足不会必然带来精神层面的满足,而人的生命必须有精神世界的支撑才能得以健康延续。公共音乐教育能为学生提供一种有益的途径,帮助他们通过音乐探索人生、感受复杂多变的内心世界,启发有益于专业学习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其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二、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概况

浙江大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和校园文艺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20世纪30年代,黑白文艺社、大家唱歌咏队、铁犁剧团等文艺团体就活跃在浙江,不仅是大学校园,在当时的社会上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围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和把学生培养为具有国际视野的未来领导者的育人政策,公共艺术教育中心提出了“掌握艺术技能,提高审美素养,激发情怀创造,促进人格完善”的教学目标,以及“卓越校园艺术文化,培养学生艺术修养,提升艺术展演实力”的教学理念,以更多样化的艺术教育形式开展教学,构建课堂教学、课外艺术、展演交流三方面相结合的立体化艺术教育体系,其中公共音乐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不同侧重的音乐类通识选修课程浙江大学的音乐类通识选修课分为“文艺审美”“博雅技艺”和“展演实训”三大类。其中,“文艺审美”包含西方音乐简史、中外名曲欣赏、外国音乐欣赏、中国民族音乐、中西音乐艺术比较、歌唱艺术这六门课。这类课程重在学习和探讨作曲家、演奏家的创作表演经历及其所处时代的文艺思潮和社会环境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深挖作品内涵,通过剖析历史发展中音乐所表现出的价值和作用,引导学生重视对历史和优秀文化的传承,以及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博雅技艺”是在2018年对浙江大学本科生通识课程进行改革后新增设的板块,以践行“知行合一”的通识教育理念,加强通识教育实践能力。这一模块目前开设有合唱艺术、视唱练耳、打开艺术之门——小提琴、打开艺术之门——二胡和打开艺术之门——萨克斯这五门课程。这些课程面向零基础的学生,使他们在实践中对音乐有更加具体的认知,不再仅仅是一个“旁观者”的他们在审美姿态上自然更为投入。这个开课思路与美国音乐教育理论家埃里奥特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实践的音乐教育观”⑥不谋而合。埃里奥特主张“学习主体的主动涉入实践”,强调学习主体通过学习和表演亲身参与音乐活动,通过实践对艺术形式有更为直接和感性的认识。而“展演实训”的艺术展演与训练课是为高水平艺术团设置的必修课程,将从2019级学生开始试行。在进入课程体系后,学分制的管理将为艺术团的训练与展演提供时间与质量上的保障,也使得艺术团学生在投入艺术团的排练、比赛和演出等方面付出的时间与精力得到学分形式的肯定,这有利于他们平衡学业与排练的关系,有益于现阶段学生艺术团的良性发展。

(二)不同定位的音乐类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音乐类社团是学生日常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途径。浙江大学学生音乐类社团门类较为齐全,包括文琴艺术总团下属的文琴交响乐团、文琴民乐团、文琴合唱团、文琴键盘乐团,以及行进管乐团、古典音乐爱好者联盟、吉他协会、笛箫协会、声乐协会、古琴研究会、昆曲社、梵音剧社、越剧社等,涵盖了西方音乐和中国音乐包括古典、流行、戏曲在内的多种门类,体现了多元文化的特点。这些学生艺术团体分为A、B、C三类,有着各自不同的侧重、目标和任务。其中A类团是高水平艺术团,由艺术特长生和具有较高表演水准的非艺术特长生组成,主要承担着参加国际国内艺术展演与交流的任务。例如,文琴民乐团曾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一等奖第一名,并受邀在国家大剧院举办专场演出;文琴合唱团曾获全国金钟奖铜奖、世界合唱大赛金奖和首届东京合唱节金奖。B类团是普通艺术团,完全由非艺术特长生的普通学生组成,但他们不凡的表演水准以及充沛的艺术热情使得艺术团同样起到了繁荣和普及校园音乐文化的作用。比如,文琴键盘乐团的团员曾获2018“长江钢琴”全国高校钢琴大赛业余组金奖。乐团还承办了一年一度包含音乐会、大师班和讲座等活动的钢琴音乐节,吸引了校内外众多的钢琴音乐爱好者参与。而C类团则是兴趣团,以学生自主管理为主、教师指导为辅。这些学生社团依托自身自主性和创造力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创出了在校园内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项目,诸如古典音乐爱好者联盟的古典音乐精品课程、梵音剧社的创编音乐剧等,也弥补了A类团和B类团在门类上的不足。A、B、C三类音乐社团定位和目标不同,它们有合作、有互补,覆盖到了不同音乐需求的学生,拓宽了他们的艺术视野,使其离感受多元音乐世界。

(三)多层次、多方位的艺术季音乐体验浙江大学艺术季到2019年已是第七届,已成为一个以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生活、提升艺术修养为宗旨的校园艺术活动品牌。艺术季贯穿全年,涵盖音乐演出、沙龙、讲座、工作坊、比赛和艺术小旅行等多种形式,为全校师生提供多层次、多方位的艺术体验。艺术季的音乐演出活动以校内学生艺术团体的常规演出为基础,这些具有艺术专长的学生通过舞台表演实践展现自信、个性与风采。除此之外,艺术季还积极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业音乐演出团体和个人来校访问演出和讲学,使师生不出校门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到艺术家的风采。此外,艺术季还调动和鼓励学生以不同方式参与体验音乐艺术,通过讲座、工作坊和艺术小旅行等活动讲解音乐作品、音乐的表现形式,以理性的方式探究感性的艺术活动。讲座和工作坊一部分由学生社团中具有一定音乐专长和鉴赏力的学生组织呈现,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讲解的角度和方式更亲和、接受度更高,一定程度上有着专业音乐家不具备的优势。而一些知名音乐家的工作坊则能让学生感知到音乐艺术的高度,领略艺术的真谛。近两年推出的“艺术小旅行”和“学长带你玩艺术”活动将音乐审美和实践相结合,前者由教师化身为音乐导游带队前往音乐厅欣赏音乐会,在旅途中进行导赏和分析,这种轻松愉快的方式使看似严肃的古典音乐不再让人畏惧。后者则由高水平艺术团的学生提供零起点乐器教学,旨在为学生提供一个亲近音乐、体验乐器的机会。艺术季开展7年以来,影响力逐年扩大,为浙江大学创造良好的校内艺术氛围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辐射周边,体现了一所一流大学的社会影响力。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浙江大学近年来在音乐类通识课程的开设、学生艺术团的发展以及校园音乐文化的培育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音乐的功能和音乐教育的意义通过一个个实实在在的活动展现出来。但是作为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浙江大学在公共音乐教育工作上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和困难,仍有不小的提高空间。

(一)课程设置需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首先,文艺审美类课程开课方向比较单一,缺乏有深度、有侧重的专题课程,鲜有涉及交叉学科的应用。相比之下,美国的一流高校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美国音乐剧与美国文化、音乐以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音乐与法律、音乐与进化、音乐的商业化等课程深入解读了音乐与科学和社会的关系,能够引发学生通过音乐加深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启发他们对哲学的思考。此类跨学科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激发不同专业学生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去研究并理解音乐,从更大的视角探索音乐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紧密联系,开阔他们的学术视野。对浙江大学而言,这应该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其次,新开设的“博雅技艺”模块课程虽然在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实践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受到师资力量和场地的制约,开课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覆盖面较小。在对清华大学和同济大学的调研中发现,其均依托北京和上海的音乐教育资源,在全职教师基础上同时聘请合同制教师、外聘教师和驻校艺术家开设音乐类选修课程,尽可能地覆盖更多的门类和学科。浙江大学若能聘请地方专业院团的教师和艺术家来校执教,必然能弥补现有教师人数和专业门类上的不足,完善课程架构。

(二)在新形势下探索双学位项目的可行性高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培养交叉学科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哈佛大学从2016年起联合同处波士顿地区的两所著名音乐学府——伯克利音乐学院和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开设了五年制的双学位课程⑦。正在修读这个双学位课程的学生认为这个项目“近乎完美”“对于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人十分重要”⑧,学生在两个截然不同的领域里找到了和谐共存的方式,享受着这种挑战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浙江大学同样有着不少具备相当音乐才能的优秀学生,其中不乏在专业学习之外坚持音乐学习,甚至毕业后选择攻读音乐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如果学校能联合地方音乐学院开设双学位项目,无疑能给这些学生提供更便利、更专业、更系统的学习机会。

(三)校园音乐活动需要更专业正规的运作学生音乐演出在场次安排和曲目选择上欠缺专业化运作,与国际一流高校相比尚有差距。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学生乐团有专业化的管理队伍⑨,音乐季的组织职业化程度很高。而目前浙江大学学生音乐会在曲目选择以及表演形式上往往多了一些投听众所好的心态,少了一些引导甚至是教育大众的使命感,很多学生聆听艺术团的专场音乐会也往往抱着“外行看热闹”的心情,没有感受到音乐会的味道。校园音乐活动是培养青年学生亲近艺术、感受艺术、领悟艺术的习惯的最好途径,类似霍普金斯大学这样与专业院团接轨的专业化演出形式或许在现阶段显得过于高高在上,但是从长远看则有利于真正的高雅艺术的传播。

结语

通过对于浙江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现状的探究可见,在近年来教育部逐步重视艺术教育的观念指引下,浙江大学作为一所有着深厚历史底蕴、位居全国前列的优秀学府,其公共音乐教育充分挖掘了美育的育人功能,使艺术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浙江大学的积极经验可以为其他急需发展和提升公共音乐教育水平的高校所借鉴,而在这个良好发展的过程中也要看到现有水平与更高目标间的差距。目前,学校面临的问题或许也是不少高校共有并亟待解决的。其中,如何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体会到音乐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怎样使音乐教育更符合其自身特点,怎么让校园音乐活动在量的积累上进一步获得质的提高,以及如何创造条件引导学生把参与音乐实践当成一种习惯等问题,应是广大高校音乐教育工作者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也是我国公共音乐教育实现质的飞跃的关键所在。

作者:陈列 单位:浙江大学公共体育与艺术部公共艺术教育中心讲师

被举报文档标题:一流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现状与对策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