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差异到融合范文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差异到融合范文

时间:2022-11-24 03:06:20

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差异到融合

一、问题的提出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提出了“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促进高校办出特色,争创一流”“试行普通高校、高职院校、成人高校之间学分转换,拓宽终身学习通道”等要求。[1]实际传递了以下理念:首先,各类教育必须现代化,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其次,各类教育必须建立相互沟通的通道,实现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这也说明了国家层面要求各类教育必须沟通,各类教育之间也存在互通的因素。这就为部分远程教育高校(主要是各省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长期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转型发展提供了解决思路:那就是融合发展。在电大,长期存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共存的现象,“这其中既有现实原因,也有历史考量,更有地方利益与体制因素的多重因素交织”[2]。因为职业教育的实体办学,在校园建设、师资力量要求等各个方面促进了电大的发展。“在20多年的高职教育中,电大正规化、实体化建设成效明显,师资力量得到有效储备、管理队伍建设得以加强、自身的应变能力得到较大提升。”[3]但在现阶段,职业教育现代化程度不高,信息化水平不够,与远程教育以在线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存在较大的区别。在举办职业教育的电大中,在职业教育上投入的人力资本普遍高于远程教育,而从社会需求和影响力来说,电大一般高于所举办的高职,这种状态造成了管理问题,影响到学校的发展。那么,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有无融合之处?如何融合?MOOC等在线教育的发展,加上国家层面建设开放大学的契机,思考融合的条件已经开始具备。

二、两类教育共同性与差异性分析

从广义来讲,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其共性都是培养人。但是,不可否认不同教育类型培养人才存在差异,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自主性选择的教育形式。那么,要谈融合,需要找出两类教育的共同点和差异性,以此作为融合发展的基础。

(一)两类教育的共同点1.在教育使命上,两类教育都着眼于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使命是人们对组织之社会责任的主观赋予,是人们对组织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的一种认定,也是人们对组织应有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和价值追求的准确表达。[4]大学就是在使命的驱使下,生成大学发展愿景,并形成独有文化,进而培养人才。对于完成了“学历补偿”之后的远程教育和新兴的职业教育,他们的使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培养满足社会发展、国家经济转型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从人才素质的特征分类而来,按照人才素质的特征可以分为道德型人才、科学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所谓应用型人才,是指与国计民生相关的产品制造、工程实施、研制开发以及社会生活服务领域起骨干作用的各级各类科技工作者。[5]只有对人才培养的清晰定位,才能找到大学使命驱使下要完成的任务和职责的着力点,围绕应用型人才的成长特色进行知识、能力、素质教育,制定相关制度和评价体系,构建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远程教育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形成终身学习社会的重要一环,而人们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最重要的是体现提升自我职业能力谋取更高职业发展平台的需要,其落脚点在职业素质上;职业教育是以知识的应用能力为重心,构建“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的人才培养体系。[6]其能力核心也是职业素质。总之,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共同性,就是为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调整培养应用型人才。2.在人才培养理念上,两类教育的主题在于职业能力的提升大学使命中有一条以理念为基础的运行法则,支撑着大学发展的灵魂。人才培养理念是大学发展的理念,是指引大学发展的路标。终身学习作为一种发展理念,将学习当作学习者应有的义务和责任,是道义责任,这个责任的完成是为了工作更加顺利。“获取与就业相关的技能、改进个体经济状况是不可低估的重要问题”。[7]在远程教育领域,终身学习是实现终身教育的路径,远程教育和终身教育的概念相关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被强化为一个主题。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战略上提出了“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8]这指导了近期远程教育的发展,也形成了远程教育未来发展的理念,即远程教育是促进职业能力提升的手段。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旨在职业能力的提升更多地被提及,“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决‘三农’问题”。在《国务院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报告中,更是强调了“逐步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企业岗位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成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9]从中也可以看出,职业教育可以与终身学习形成对接。总之,两类教育在培养学习者职业能力上的人才培养理念是一致的。3.在教学过程上,两类教育都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两类教育相近的教育使命和教育理念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就是两类教育都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远程教育的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一般分为“自发型动力”和“自为型动力”。[10]“自发型动力”是指学习者满足自我成长的原始动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自发动力机制;“自为型动力”是指利用文化、制度等措施,将客观动力与学习者主观需求结合起来,转化为学习者的学习动力。所以对于远程学习者来说,需要把从远程教育中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满足学习动力所形成的学习需求。对职业教育来说,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培养人,是面向市场办学,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学习者需要在学习过程中与经济社会发展形成无缝联结。因此,实践教育是职业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实践教育的本质就是将知识技能化的过程,并在过程中培养学习者的职业素质。因此,两类教育都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4.在评价上,两类教育都强调技术技能的获取从整体来说,不管是远程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都是满足学习者的需求。但是,学习者的需求是多层面的,研究型大学渴望通过系统知识的获取形成为研究做准备的知识体系,因此,知识的完整性、系统性和可迁移能力是研究型大学教育质量评价的核心。而远程教育是与职业发展相关的教育,参与远程教育的学习者是因为工作的需求进入学习场域,尽管他们存在闲暇教育等需求,但主体是为了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他们因为受到职业生活的压力而迫不得已地投身于学习之中。”[11],他们学习成果的评价标准是学习之后能否满足学习者技术和技能的提升。因此,能否满足学习者技术和技能的提升要求是远程教育评价的核心,这和职业教育的评价需求也是一脉相承的,强调技术和技能的获取是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核心关注点。

(二)两类教育的差异性1.教与学的时空分布差异教与学的分离是远程教育与非远程教育的根本区别。远程教育是学与教分离的教育,尤其是进入了突破印刷媒体障碍的“显信息时代”(指随着科技进步,印刷体传输得到极大提升,人类对知识的渴求已经穿越了时空界限,距离和时间都不再是人类追求知识的障碍,人们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信息、把信息技术当作学习的有效工具的时代),完全不借助“可呼吸”的教师塑造“身临其境”的教学就可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感受。远程教育甚至用传播技术标示自身发展阶段,如函授时代称之为第一代远程教育,电视媒体时代称之为第二代远程教育,网络媒体时代称之为第三代远程教育。[12]而目前的职业教育也零星地利用翻转学习、混合学习、MOOC在线学习,但是这种学习方式并没有占据主流,其学习的主要方式还是强调教师与学习者深度互动的课堂教学,强调现代学徒制下的师傅与徒弟的技能交流,强调以实训室为平台的技能形成和技能竞技的技能提升。2.学习者差异学习者进入学习场域之后,都会有自身的经验和期待。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期待是对学习之后自我成长的预期。但是,相对而言,远程学习者具备较多的知识技能和生活经验,在其理解自身任务、明确任务指引的学习目标、进而转化为实践智慧的转化经验和基础比职业教育学习者坚实。但是,这种经验也会造成学习者过于关注实践能力本身,在促进全面发展的基础课程上存在抵触心理。相反,职业教育学习者通常经过普通全日制学校进入全日制职业院校,他们的学习目标还需要在对专业的进一步认识后才能充分明确,他们的实践基础远不如远程学习者充足,但是他们对全面发展、职业素养的教育有广泛的兴趣。3.社会需求差异远程教育更多的需求来自于发展的需求、转型的需求。远程教育学习者通常是来自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他们本身有自身技能和发挥自身技能的平台,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更高理论来指导实践、更精技能来提升自我、更高素养来发展自我,以满足社会经济转型和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职业教育是社会期待学习者通过职业教育的熏陶和教育,能够实现较高标准的就业,具备一定的终身学习能力,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基本需求。所以,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社会需求是有差异的。4.组织系统差异以电大系统为例,远程教育常见的组织体系为“主体+分校/工作站+学习中心”,这是一个树状的层级结构。而且,在该树状结构中,这些系统既是大系统的组成部分,又相对独立而存在。[13]从运作模式上看,整个系统层级之间在教学与管理方面分工合作、协调运作。[14]一方面,各级电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由当地同级教育行政部门管理;另一方面,上级电大对下级电大的教学业务进行指导。[15]这种分散的组织形式,对理念推行和教学调整造成了极大困扰,尤其是对深陷质量泥潭的中国远程教育。而职业教育主要是以独立学校开展教育的组织框架,按照专业和学科组织演化形成的“院校—系—教研室”的核心组织模式,辅助以围绕学生支持服务和教师服务的后勤、图书馆、科研处等组织机构。虽然这种组织方式也遭到各种诟病,但是这种组织形式能很好地集中优势力量,促成教学理念的传达与实施。5.在线学习地位差异1997年以后,网络的普及推动了传统远程教育向网络时代的转型,web2.0的出现为网络教育提供了及时反馈功能,在线学习在远程教育中得到普及,逐渐成为其主要的学习方式。从2012年起,MOOC的发展推动在线学习成为高校战略发展的内容。[16]在线教育引起了整个教育系统的重视,旨在为终身学习储备能力的在线学习方式成为学校发展的战略着力点。2014年11月,改革开放的前头堡广东省《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实施学分制管理的意见》,“鼓励学生在外校甚至互联网学习平台选修课程,且可替代课程学分[17]”,从政府层面掀开了普通高校认可在线学习的序幕,对普通高校课程结构、人才培养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在线学习的发展,正如2012美国远程教育学会第六次年会主题“25年追求卓越,从边缘走向主流”[18]。2015年,教育部也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发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了需要通过“加强组织管理”“鼓励高校结合本校人才培养目标和需求,通过在线学习、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应用在线开放课程,不断创新校内、校际课程共享与应用模式”“推进在线开放课程学分认定和学分管理制度创新”等措施开展基于本校实际情况的在线学习。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在线学习逐渐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重视。但在线学习方式还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主要的学习方式,这和远程教育以在线学习为主形成了显著的对比。

三、两类教育融合的特征

两类教育的融合需要从两类教育的共同点和差异入手,深入分析两类教育融合之后体现的在文化层面、教学过程、学习方式、支持服务和体制机制等方面的特征,才能依次设计相应的实现路径。

(一)文化层面融合1.追求至臻职业能力是培育人才的核心文化按照个体的成长规律,个体要呈现良好的发展状态,首先需要明白自身的发展要务。两类教育要实现融合必须找到共同的使命,这是文化层面融合的第一要务:共同使命的形成。“使命是人们对组织或者个体必须承负的社会责任的认定”。[19]只有在共同使命的前提下,才能共同开展“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人的活动”。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有相近的使命,就是提升社会人的职业素养,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需要。换句话说,追求至臻职业能力,是文化层面融合的使命指引。2.塑造求真务实的物质与人文环境是实现职业教育培育人才的根基文化“教育是人与文化之间的一种相互活动,人通过教育获得知识与能力,形成思想、道德、理想与信仰。”[20]也就是说,人通过与所在的学习环境的交互,获取文化养料,完成自身构建。这就需要将远程教育独有的网络学习文化和职业教育独有的追求职业能力的文化结合起来,两者共同的特征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求真务实。因此,文化的融合需要塑造求真务实的物质环境,通过环境的塑造,形成培育应用型人才的文化场域。

(二)教学方式融合不管是远程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不考虑学习者的时代特点、时代需求、适应过程和与适应相关的影响因素,再好的教学方式也无济于事。对远程教育来说,以电大为代表的远程教育主体在线教育的经验、理念、研究都是走在前沿的,但电大教学中始终没有放弃传统面授,传统面授作为电大向基层教学点考核的关键要素仍然在发挥作用,表明电大教学需要面授教学以弥补在线教育的不足。相反,职业教育遇到了学习时间过短、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方式过于陈旧的问题,亟待在线学习进行弥补,这也是MOOC等在线学习方式引起职业教育高层高度重视的原因。笔者认为,一定的面授教学和一定的在线学习可以形成相互补充的协同教学方式。首先,以MOOC为代表的在线教学通过优质资源、良好体验、充分交互和不受时空的制约逐步成为知识构建的主要手段,代表了终身学习社会构建对学习方式培育的要求;其次,面授教学通过巩固对课程学习的信念、师生直接交互和实践中的面对面指导,在提升职业能力方面更具有优势,成为教育不可或缺的环节。

(三)支持服务融合支持服务覆盖了学习方面的直接支持服务,包括教材、教师、教室、实验室等服务;学习辅助支持服务,包括学习研究方法、参考资料等服务;学习间接支持服务,包括学生贷款、心理咨询、学习设备租赁及技术支持等服务。此外,学习者学习技能乃至学习心理及情感需求等也是学习支持服务涉及的对象。教学方式的转变,造成了支持服务方式也呈现统一的发展方向,即以在线学习的资源支持、学习技能和学习心理支持,以及面授学习的教材、教师、实验室等支持。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思维方式的成熟,个性化、及时性、精准性、智能性成为现代支持服务的发展方向。

(四)体制机制融合教育体制是指教育实施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通过建立各级各类教育规范保障教育机构正常运转的规章制度的总称。机制是关于教育内部各子系统的教育现象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在学校教育中,教育体制是组织基础,教育机制是制约不规范行为发生和保障正常教学流程的保障。在两类教育融合的过程中,要向制度和规则要外部驱力,建立适合两类教育深入沟通机制。只有深入沟通才能有效理解,只有有效理解才能形成共同使命,才能确保共同使命支撑的办学行为朝向正确方向发展。

四、两类教育融合的路径

两类教育融合的战略确定之后,如何实现融合是研究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两类教育的融合要以教学方式转变为突破口,争取政策支持,建立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培育适应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师资队伍,以资源共建为基本途径,以文化建设为辅助,形成两类教育的融合。

(一)以学习方式转变为突破口学习方式的转变,既是两类教育融合的核心标志和重要内容,也是两类教育实现融合的基本路径。甚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转变,是两类教育融合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志,是突破口,也是攻坚战,在某种程度上,还是持久战。“在当代信息技术环境孕育的生存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将学习者的学习超越了传统教室和传统课程与教学模式”。在以MOOC、数字图书馆等为代表的现代数字化学习场域,学习者置身于“触手可及”的智能化学习环境,和正在走向智能化的支持服务。现代数字化学习环境可以支撑从学习者基础知识到高端个性化支持全过程,这种进步是两类学习方式融合的环境基础。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远程教育并没有实现面授课堂的深度交互,职业教育也并没有实现将在线学习当作主要的学习方式,这需要我们引导学习者转变学习方式。首先,需要将教学从教师中心彻底向学习者中心转变由理念转化为行动,深入研究在校学生学习风格,进行学习者自主学习能力、协作学习能力和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育。其次,要创造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支持服务水平,提高远程教育在线学习的质量和深度,将职业教育发展在线学习放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推进在线学习发展,实现通过在线学习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需要研究在线学习效率问题,提升在线学习的话语权,建立适应在线学习培育的管理模式和评价模式。再次,需要为网络资源共享、共建与实训资源共享、共建做好顶层设计,整合区域实践资源,调整网络资源共享、共建策略,完成资源的布局,使职业教育的实践优势和远程教育的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两类学习者可以淡化类型界限,淡化资源界限,为共同的学习方式提供资源支撑。

(二)以政策支持为支撑点传统的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缺乏相互沟通的机制,不符合融合发展的需求。从教育的未来讲,各类教育的边界会彻底打破,建立相互沟通的终身学习体系,融入终身教育体系只存在时序问题。国家正在大力发展各种教育类型融合的终身学习体系。但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亟待政府废除教育的分类管理框架,支持学习者在学习内容、形式、时间及自己的发展方向等方面有选择的机会。从整个社会发展的角度,需要对职业能力提出明确的要求,建立职业能力标准,以此来完成课程标准和专业标准的建设。同时,还需要建立“学分银行”机构,完善终身教育的组织框架,消除两类教育分离的体系障碍和制度障碍,并通过经费支持和过程监督,支撑两类教育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组织、整合和管理,形成系列化、系统化的政策支持。

(三)以体制、机制建设为载体同一学校举办两类教育是一种多赢互惠的发展战略模式,既有客观需要,也有历史必然性。这种模式运行之初当然会遇到办学理念、办学行为等方面的冲突,在很多学校办学实践中体现为累积了诸多体制、机制上的矛盾。比如管理体制的“界地分割”,两类教育被人为分裂为“高职教育”“电大教育”等截然不同的形式,在机构、人员上处于分离状态,合作较少或者合作层次不高。甚至在同一学校,两类教育的利益博弈持续存在,有的甚至因为某类教育的强势,产生了话语权和发展“一边倒”的倾向,压制了另一方的发展。即使部分院校能保持合理的制衡,实现均衡发展,但因两类教育之间的博弈消耗较多的精力,导致部分资源不能充分利用,甚至不适合面向未来的融合发展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建设符合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大学章程,做好促使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落实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组织框架和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形成合力的行政和经费保障体系;构建以人才需求预测为指引的培养与评价机制,设置既符合课程标准又满足市场要求的统一评价标准,形成融合需要的质量保障体系;建立适应融合发展的教师队伍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不管是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相对独立发展,还是两类教育融合发展,都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我们持续地探索、实践和研究。校长抑或其他学校领导自然是研究者,但不是研究的主体,也不是教与学研究的中坚,更多的研究和差不多全部的实践任务落在教师身上。两类教育能否融合,从根源上来讲,就是能否培养出一批理解两类教育、合理整合两类教育资源用于教学中且善于沟通两类教育的教师。从这个意义上讲,师资队伍建设是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教师作为专门的职业得到了普遍的认同,按照专业化的逻辑,教师理应成为掌握特殊的科学知识和技能、符合特殊的职业条件和要求并具有特殊的功能和特征的人群。在两类教育融合的特殊环境下的教师,不仅能适应在线教育与在线支持服务,而且能在实践中充当技能认识、实践和提升的实践教学教师,还能通过组织有效的课堂教学启迪、深化学生思维,促进深度学习能力的形成。这些技能的形成既需要教师按照技能形成的基本规律,通过初步的感知、系统的熟悉以及智慧层次的提炼等内生动力,也需要学校对教师提出“双师”素质的外在要求,设置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的制度环境,保持一定的外部压力,促进教师队伍能力提升,以适应两类教育的融合。

(五)以资源共享共建为基本途径两类教育融合最基本的外在特征就是形成了相同的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将两类教育的优势通过吸收、转化和生成的过程成为学校发展的“融合”表征。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制约,达到这种层次需要促进两类教育理解的深入及共识的不断形成,需要通过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资源建设等途径,实现两类教育的最终融合。1.专业共建专业建设是学校事业发展的龙头。只有围绕专业建设来建设师资队伍、专业资源和课程资源,才能保证学校的发展按照使命指向的轨迹进行。从两类教育融合的角度讲,专业共享共建需要依托融合发展的战略,形成专业建设初期目标和终极目标。专业共享共建的初级目标是通过聚合人力、物力和财力,解决两类教育存在的沟通不畅、理解缺乏的现实问题,通过一定的支持将两类教育以专业为载体,实现专业资源的初步整合。专业共享共建的终极目标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为目标,推进旨在提升职业能力的专业体系建设,形成覆盖社会主要生产领域的专业建设,最终形成能为全社会提升职业能力的专业体系,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2.课程共建课程是学校发展与成长的细胞,是学校资源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也是沟通两类教育最基础的部分。两类教育的融合,就是要建设一大批有着统一标准和能力要求的课程。课程的建设要考虑人才培养的规格、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学科特性、学习者的实际需求和课程实施的相关条件等因素。[27]两类教育的融合还需要考虑课程的在线学习需求,在课程的内容呈现方式上实现“教学活动”化;需要实现印刷教材和网络资源的分工协作,需要引导学习者通过知识学习之后进入学校所设置的在线学习场域,通过二维码等方式实现纸质文本与网络资源的双向互通,需要形成课程与信息技术的融合,体现课程的科学性、现代性和实效性,从而实现两类教育共同使用,促进两类教育共同发展,弱化两类教育的差别。3.数字化资源共建MOOC热潮还在发酵,MOOC给教育系统带来的影响在持续发挥作用,其最大的作用是推动了在线学习方式的普及,为远程教育和职业教育融合创造了环境基础,同时也提出了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的需要。进入21世纪后,我国逐渐加大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力度,启动了一些教育资源建设项目,主要有教育部的“实施新世纪网络课程建设工程”和“国家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库建设工程”,这对实现数字化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共建和共享具有重要意义。在这两项资源建设工程中,后者是以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中央资源库为核心,以电大系统和普通高校为主要依托建立起来的“资源优化配置,促进优秀资源利用和共享”的部级资源库平台,实质是两类教育共同建设数字化资源的框架。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发展,还需要建立适应两类教育学习方式转变的共建机制,通过狠抓资源建设提高在线学习资源质量,充分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实现提高两类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目的。同时,数字化资源共享共建也是强化教师对两类教育理解的有效办法。

(六)以文化建设为辅助无论是追求终身学习的教育逻辑论,还是服务社会的人才发展论,两类教育的融合最终要体现在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文化建设上,通过文化育人培养面向未来的思想、道德、理想与信仰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人。1.通过在线学习能力的培育实现崇尚先进的育人文化MOOC是信息技术助推下形成的,其运营模式、学习过程、反馈系统都是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对教育系统而言,是社会先进物质文化助推学校文化的发展过程,符合技术改变生活方式和文化的一般路径。在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过程中,也同样需要充分利用以大数据、云计算、智慧系统等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力量,通过在线学习能力的培育,通过改变学习环境、提高学习效率等方式,促成学校对先进文化的崇尚,促使师生追求新技术、培养新能力、创新新产品,并将这种精神进一步固化为学校人才培养过程追求先进文化的精神内核,为两类教育的融合创造一个崇尚新技术、理解新技术和创造新技术的育人环境。2.追求开放文化适应网络文明的文化格局互联网精神让开放的精神意识得到普及,让国际意识和世界眼光,通过互联网渠道涌入国内,取得了现代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也促进了在线教育的蓬勃发展。只有以开放的心态来办教育,教育才能有效吸取社会发展的先进“养分”。互联网是开放精神的集中体现,所展现的经济潜力和消解不同文化冲突的潜力被更多地关注和认识。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要充分认识到开放文化的独特效用,用开放的精神塑造沟通、理解和互通的场域,吸收两类教育发展所需的资源。3.建立保障两类教育融合发展的制度文化,为两类教育融合提供有效机制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渗透于学校各级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制度文化不同于制度本身,它反应学校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通过制度文化的约束和引导,为学校制度形成提供保障。两类教育的融合发展,需要建立协商文化促进理解,需要建立协同管理文化制度促进交流,需要建立权力监督文化促进实施。总之,制度文化建设要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个核心,建设管理机制,保障两类教育的融合发展。

五、结语

随着在线学习和数字化生活的进一步普及,两类教育融合的环境更具有现实发展意义。受制历史制约和现实障碍,两类教育融合发展还需要建立实际的短期目标和发展的远景宏图,需要有层次地解决初步融合,从环境渐进变化中实现两类教育融合的立体构建。这需要国家层面高瞻远瞩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教育研究者不遗余力的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作者:方慧 单位: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远程教育与职业教育从差异到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ycjylw/68251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