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思想素质教育中仪式感的运用范文

思想素质教育中仪式感的运用范文

时间:2022-03-05 10:05:21

思想素质教育中仪式感的运用

摘要:仪式感是基于某种仪式而伴随产生的一种内在心理体验,是对仪式象征意义的共鸣。良好的仪式感可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正向心理暗示,进而产生正向的行为动机或外在行为,因此,良好的仪式感是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激励”的助推剂。如何使参与者产生预期的“仪式感”呢?必须从“仪式感”的源动力——“仪式”着手,因此,精心设计教育中的仪式,促进良好“仪式感”的产生,对每一个教育者来说,都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教育能力。

关键词:思想教育;仪式;仪式感;教育仪式

《少年说》是湖南卫视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心理释放表述节目,广募国内中小学生心声、倾听少年们的诉求、接受少年们的“吐槽”,呈现中国当代校园积极向上、青春活泼的精神风貌。节目形式采用“天台告白”,给少年们提供一个自由诉说的表达环境,减少外在干扰因素,最大限度吸引校内其他学生、老师循声而来,以聆听者的身份共享少年们的心里话。坦诚走心的节目内容、创意新颖的节目形式获得好评无数,而经由节目镜头真实还原的青少年成长心路、青春烦恼、志气梦想等诸多话题更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引得媒体、观众纷纷叫好。这个节目之所以获得观众一致好评,取决于节目本身独具创意,采用了一种新颖的仪式,首先是喊出心里话,其次是一人喊话众人听,老师、家长、学校管理者、同学、朋友等所有人高度关注,营造出严肃的“仪式感”,“喊话者”成为选择的主体,不加任何掩饰、表演成分,用最真实、最淳朴的方式“喊”出久藏心中的“心声”,无论是否得到“满意的回复”,都了却孩子们郁结于心的某个“问题”,现场仪式感十足,参与其中的人泪雨纷纷,仪式感教育运用得非常巧妙。

一、仪式与仪式感

1.仪式“仪式”一词是生活中的高频词,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仪式”具有四种涵义:第一,取法;第二,指典礼的秩序形式;第三,指仪态;第四,指测定历日的法式制度。比较以上四种“仪式”的用法,可以发现,第二种释义与现实生活中“仪式”一词的意思比较一致,即仪式通常是指一种典礼秩序进行的过程。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东方文化,仪式都是其中重要的内容。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邦,礼乐仪文一直是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的重要内容。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认为学习礼与成年是不可割裂的关系。“仪”与“礼”是分不开的,重礼就必然重仪,“礼”是我国古代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仪是礼中的一种礼节、仪式或仪文,因此,仪式也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如我国古代官学中,为了劝化不上进的受教育者,要举行乡饮酒礼。在这种仪式上,老年人按不同年龄层次受到不同礼遇,通过它来向后进者揭示社会伦理秩序与文化价值取向,使人依从,有所改进,成为社会需要的人。可见,仪式教育在教育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即使是现代,仪式也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如开学典礼、毕业仪式、表彰活动等等,这些仪式并非跑过程走形式,是教育的一种方式,参与者用心体验、虔诚参与便是一次弥足珍贵的精神盛宴。

2.仪式感“仪式感”是基于“仪式”产生,是指参与者在仪式举行过程中感受到的内心体验与情绪反应,任何仪式都会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不具有象征意义的仪式就是累赘,因为即便是“跨年倒计时”这类简单的仪式,也有内涵丰富的象征意义:在那短暂的时间里,几乎所有人都获得片刻的专注,默念时间,一点一滴、一分一秒,对时间产生一种“置身庙堂的庄严肃穆”。“五、四、三、二、一,过年啦!”在这沐浴了神圣味道的时刻,跨年的亲朋好友共同参与,自然唤起一种“共识感”,象征着人们在这神圣时刻获得了“刷新版”:卸下悲伤与沉重,背上经验与智慧,重新上路。举行仪式必须将仪式所内涵的象征意义植入参与人群中,才能达到仪式的目的,这种象征意义通常直接表现在仪式的名称上,比如成年仪式、结婚仪式、拜师仪式等,但也有一些仪式的名称并不直接体现仪式的象征意义,如孩子抓阄的活动。但不论是哪种仪式,都会为参与者带来“仪式感”。不同的仪式给人带来不同的感受,不同的人对相同的仪式活动也会产生异样的情绪反应。比如欢快的晚会节目,给人带来身心愉悦放松,依依不舍的告别仪式不免让人心怀感伤,庄严肃穆的宣誓仪式,总会让人深受教育,增强责任感。由此可见,仪式作为一种外在活动形式,是一种教育手段,举行某种仪式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是希望通过仪式创设一种特殊情景,使参与者产生举办者希望产生的某种“内心体验”或“感受”,也就是产生良好的“仪式感”。西方人在剧场观看戏剧的时候,无论男女老少都盛装出席,非常有仪式感,其庄严肃穆不亚于去教堂做礼拜。因为他们觉得舞台上的人用生命在演绎另一个生命,他们理应回馈给他们同等的尊重和感谢。因此,可以说仪式感就是体现出参与者的一种态度,凡是持认真活着的态度,就会重视生活中每一件小事并让它向善向美,反之,对任何事物都不会感兴趣或是消极对待。

二、仪式感的本质

1.仪式感是一种内心体验人的一生要经历各种各样的仪式,实际上对人类情感产生真正影响力的并非“仪式”这一简单的程式化过程,而是升华于其中的“仪式感”,即在“仪式”活动中形成的对“形式”“色彩”“结构”“节奏”“境界”等感官体验,以及其中蕴含的“神圣感”“参与感”“获得感”“认同感”“艺术感”等对人的心性结构、情感气质的影响。换言之,“仪式感”是仪式过程中主体内在的感性活动,它依托于外在仪式活动的场域,而与心灵产生某种呼应主体对仪式行为的感受。正常的身心发展需要一定的仪式感,否则人生就会平淡得如一杯白开水,在一个小小的仪式中,参与者都会产生不同的“内在感觉”,其实就是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让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认真、更用心,仪式感,暗示你必须要认真地去对待这件事。

2.仪式感是一种文化共鸣在仪式举行过程中,不同的参与者获得的内在感受是不同的,比如让小学生去听一场交响乐,是无法深刻地感受到音乐的震撼和魅力,究其原因,是缺少相应的文化储备,因此,可以认为仪式感的获得必须基于一定的文化底蕴,比如语言、行为、风俗等民族文化元素,如果仪式参与者对仪式中产生的民族文化元素无积累,就将无法产生文化共识,因此,可能会表现出不在状态“游离”,无法获得更深刻的“仪式感”,反而如坐针毡,因此,只有经过相应的文化熏陶,有相应的文化积淀,产生文化共鸣,才能真正理解仪式本身的象征意义,才能获得良好的“仪式感”。

3.仪式是一种教育契机从前文可知,仪式与仪式感是共同存在的,有什么样的仪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仪式感”,反过来,“仪式感”又会助推或影响仪式的完成质量,二者互为因果关系。在这种因果关系中,教育可以有效介入,或者说仪式本身就是对参与人心灵的一种教育,因此,仪式就是一种教育机会。通过精心设计的仪式,可以让参与者产生良好的“仪式感”,获得内心情感升华和正向的文化体验,进入“内心反省”,由内向外发生质的转变,无疑是成功的教育,因此,对教育者来说,可以认为仪式就是一种教育契机,而且是一种可以不断创造的教育契机。

三、“仪式感”教育的功能

“仪式”产生“仪式感”,“仪式感”可以为教育者带来教育的机会,那么,“仪式感”教育有哪些功能呢?

1.仪式感教育是素质教育助推剂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职业教育,素质教育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但是,职业教育非常强调技术技能培养,素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虽不可或缺,但高职学生只有3年学制的实际情况,使高职学生在校期间课业负担普遍偏重,通常都会保持在每周20-24课时,实训周还会达到30课时以上,因此,高职学生在校期间的素质教育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学校甚至采用网络自主学习,明显降低了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当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走入职场后的发展,这种状况显然无法通过延长学制或增加学时为改善,只有不断提高素质教育课的质量才能弥补这种不足。仪式感教育是伴随各种仪式而产生的,可以是正式的,也可以是非正式的,可以是个人的,也可以是集体的,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隐的,因此,通过精心设计各种“仪式”,创造“仪式感”教育的机会,可以催化“仪式”教育的内在影响,非常有效地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弥补素质教育不足的缺陷。

2.仪式感教育可以产生自我教育仪式感教育是伴随某种仪式而产生的内在体验,这种体验虽由某种仪式刺激产生,但仪式感往往并不会随着仪式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会在内心停留一段时间或者永远存在。例如,祷告产生的庄严肃穆感,某些原始部落举行的成人仪式对成长的刻骨铭心,这种情绪情感会在产生者内心里起到或大或小的心理刺激,驱使当事人产生某种行为动机,并进而产生或积极或消极的外在行为,如积极进取或颓废失落。由此可见,仪式感就是一种内在的自我教育,它可以对当事人产生某种心理欲望或某种行为动机或付诸实施的某种行为。对于教育者来说,精准控制仪式的不良因素,精心设计仪式程序,创造良好的正向的“仪式感”,就可以对受教育者产生内化的“自我教育”。

3.仪式感教育是一种隐性教育如果说仪式是一种外显的典礼程序,那么仪式感则是内在的一种情感体验,因此,仪式感具有内隐性。这种内隐性主要是在行为人内心发生心理刺激,只有当心理刺激达到足够强时,才会促使行为人产生行为的动机并进而付诸实施。比如,入学教育对新生心理的影响,当刺激是适当的、正确的时候,入学新生就会表现出积极进取、奋发有为,如果入学教育仅仅走过场,没有形成有效的心理刺激,学生就会把入学教育看成是一种累赘,不为所动。因此,仪式感的强烈程度对参与者会产生强烈程序不同的心理刺激和外显行为。它可以潜藏于人为安排的教育活动中,也可以隐形于学校文化中,无论是哪一种状态,仪式感教育都是一种隐性教育,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仪式感教育的几种应用

1.入学仪式大学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本质区别在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习往往是被动接受,大学教育阶段则往往是自主学习,彰显个性发展。大学生跨入大学校门就意味着长大成人成才,因此,相比基础教育,大学教育是一个新的层次、新的人生阶段。通过高考洗礼,跨入大学校门,对每一个莘莘学子来说,都会感受到沉甸甸的份量,此时,举行一场精心设计的,隆重、严肃的,以生为本的入学教育仪式,是非常重要的“仪式感教育”机会,可以在学生内心里产生强烈的心理刺激,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十年磨一剑”的欣慰,产生“我的命运我做主”的豪情斗志,唤醒沉睡已久的拼搏精神,无疑是非常有效的文化教育。

2.毕业仪式与入学相对的是大学最后阶段,毕业生即将离校,或踌躇满志升入更高学府,或豪情满怀闯入社会,都将意味着开启新的人生,此时,尽快完成角色转换是毕业生面临的最重要任务。举行一场或传统、或别开生面的、精致的毕业仪式,彻底唤醒学生内心的独立意识,坚定学生敢闯敢拼的斗志,挥手告别过去,激情展望未来,将会有效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教育”,让毕业生在心理上赢得新的起跑线。3.课堂仪式相对入学仪式和毕业仪式,课堂仪式就显得非常平常而司空见惯,以致于教师和学生都不太重视,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更是如此。课堂上,学生座位散乱,迟到、缺课现象严重,上课玩手机、睡觉大有人在等等,这些现象的出现,与课堂仪式缺失有一定关系。比如,教师课前不点名,制度不宣讲,教学无组织,课堂不抽问等,必要的仪式缺失,直接影响学生课堂仪式感的缺失。学生内心里产生对教学内容的不重视,思想懈怠,从而认为教师不重视课堂,可以“混”过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这种缺少仪式感的课堂教学,不仅不会刺激起学生强烈的内在体验,也会使授课老师产生强烈的怨怼情绪,当然教学内容也不会在学生内心里留下深刻印象。而基础教育阶段,几乎所有的仪式都已经成为传统活动,都深深植入师生、家长心里,大家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基础,因此,仪式往往都很“顺其自然”,当然,仪式感也发挥了很好的教育助推作用。这就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根本记不住大学老师和所授知识,临近毕业时产生焦虑和恐慌,而对中小学老师甚至幼儿园老师记忆深刻的原因。

4.自律仪式无论古今中外,但凡取得各种大小成就的人,无疑都是能够进行自我约束的人,这种自我约束也就是自律。人的自律需要一定的仪式来催化,这类仪式往往是“自主设计”,带有强烈的“独特适应性”。比如静坐中的“自省”,工作前的计划制订,下班前的工作盘点等,这些活动都是“以我为本”。每个人都会在工作中、生活中树立一些自认为适合自己的“自律仪式”,可以让自己获得自我存在感,对自我的认同感,对生活的秩序感,对发展的焦虑感等。因此,在大学教育中,要引导大学生努力为自己量身设计适合自己的仪式,比如定期检查自己学习的目标达成情况、定期向家人汇报等,都能在内心里对积极进取产生强烈的自我暗示,从而起到“自律”作用,这种“自律”仪式坚持久了,就形成了习惯,对帮助自我成长,无疑是有益无害。仪式感教育,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大学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涵,也是大学生自我成长、自我修养的重要内容,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重视。它是教育内涵建设的需要、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每一个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冬.让仪式感走进现代学徒制下的中职教育课堂[J].人文之友,2018(5):148.

[2]张艳.有仪式感的教育[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2017(12):239.

[3]郑玲玲.论大类培养模式下高校新生党员的“仪式感”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10):44-45.

[4]季思含.中学教育仪式感养成的心理学基础[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8(2):4-7.

[5]廖加炜.高校新生入学阶段的国学教育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8):101-103.

作者:徐伟 单位:重庆城市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思想素质教育中仪式感的运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