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思维探讨范文

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思维探讨范文

时间:2022-03-05 10:01:03

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思维探讨

[摘要]在中医心理之教育治疗学临床研究过程中不断锤炼形成思维病机。从思维方式与思维压力病机的分类切入,探讨其主要相互关系,并从评估与防治层面阐述研究意义,为中医心理病机理论、临床心理和教育实践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中医心理学;教育治疗学;思维方式;思维病机;思维压力;临床心理;教育实践

自1980年王米渠等[1]提出中医心理学概念以来,已有近40年曲折发展历程。如今,中医心理已成为中医领域研究“神志”(精神心理)的集中代表,并逐渐形成多流派。其中,新兴流派教育治疗学[2-3],则更加注重个体在不同阶段受到多种异常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继而产生对其思维想象、语言行为等的不良影响。病机,是反映疾病全过程的关键因素和基本规律[4]。在中医临床各科诊疗过程中,捕捉病机是辨证的关键[5]。周学平等[6]从病因、病位、病势层面构建病机辨证新体系,仝小林[7]从膜、髓、霾等角度提出新病机十九条等。中医心理病机,经历传统病机与发展病机两大阶段,得到长足发展。传统病机,基本上归属中医内科病机范畴[8],以《素问》“病机十九条”为代表,可涉及“情志太过或不及等内伤致病、气机升降浮沉紊乱、痰聚和血瘀等阻滞经脉组织、神志言行异常、五脏六腑功能失调”等[9],主要在辨证用药时使用。发展病机,是在传承中医传统病机基础上(含传统病机),主要基于中医心理之教育治疗学临床实践,不断开拓创新、逐渐发展而成。可包括“邪正盛衰、异常思维、心理消化过程异常、阴阳形神关系异常”等[10],主要在对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诊疗和预防过程中使用。其中,以邪正盛衰变化为病机之总纲、以异常思维方式为病机之根本。《灵枢•本神》“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中的“思”,包含思维和想象等认知过程。思维主要反映对客观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及其联系的认识;想象主要反映在思维的基础上,对记忆表象和感知信息的加工改造,包括梦想、理想、幻想、妄想、梦等。本研究的思维亦基本涉及想象。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思维与想象对人格的影响,犹如脾胃对体质的影响一样重要,均为个体发展的“后天之本”。故此,研究思维病机,已成为教育治疗学核心任务之一。兹将从思维病机的分类切入,阐述基本关系和研究意义。

1思维病机

思维病机,即思维之邪[11],可反映思考简单重复、固执阻塞、极端偏见、消极对比等,最终阻碍其健康发展的思维。主要包括思维方式病机与思维压力病机。

1.1思维方式病机

1.1.1阻滞唯我思维[12]主要反映过度关注自己感觉需求、情绪喜好等,不能意识到外界的差异和变化、或忽视和排斥他人影响,从而导致自我意识成长受阻的思维方式。可表现为按照喜好办事、自大自负、孤僻自闭、自私自利、退缩逃避等。临床上常见于偏执、强迫、依恋、反社会等人格倾向者,以及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人格解体、精神分裂症等。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婴幼儿、儿童期的思考以唯我思维为主,此属于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正常阶段。

1.1.2阴阳两极思维[13]主要反映个体习惯从“对错、好坏、真假、黑白、美丑”等阴阳属性判断事物和现象,并加工到各自极端对立状态的思维方式。阴阳两极思维具体又分太阴思维、太阳思维、有无思维3类。①太阴思维,主要通过把积极缩小变微弱、把消极不断夸大泛化等方面表现。比如,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害怕万一出事、一生病就完了等。②太阳思维,主要通过对自己追求思考清晰、操控思绪、言行速度、形象完美、规范有序、环境洁净、最优最安全、情感永恒、自己帮助一切人等;对外界追求他人要听从自己、他人要帮助自己、他人别欺骗自己等方面表现。例如,什么事都必须搞明白、不允许自己联想、不允许有人说自己不好、凡事追求第一等。③有无思维,是在前两者基础上,加工出的无中生有、有中变无的习惯化思维倾向。比如,感觉有神秘芯片在控制和汲取人的精气、认为自己没有心脏等。临床上常见于强迫、偏执等人格倾向,妄想状态、强迫状态、人格解体、精神分裂症等。此外,如果在幼儿、儿童、少年期表现出两极思维,大多属于人格形成过程中的普遍现象。

1.1.3阻滞对比思维[14]主要反映个体习惯在认识和分析事物或现象时,选择与区分诸多参照对象,从横向、纵向进行异同对比,并关注或追求过程和结果中消极方向或消极状态,从而导致自我意识与自我界限合理构建滞后的思维方式。具体又可分为:①纵向阻滞对比思维,即个体在自身先后异同对照过程中,多关注消极因素的倾向。比如,受不了自己不如以前、想回到童年快乐时光等。②横向阻滞对比思维,即个体在当下与外界的异同对照过程中关注消极因素的倾向。比如,习惯与他人攀比、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等。此外,还容易延伸出凡事要强求公平、追求与众不同的个体、或委屈自己而追求大众化的相似。临床上可见强迫、自恋、胆怯等人格倾向,以及激越状态、焦虑、抑郁、疑病症等。值得一提的是,人在儿童、青少年期会不同程度表现出阻滞对比思维,多属于人格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以上三大异常思维方式中,阻滞唯我思维主要决定心理与心身疾病的病程长度,让人自我封闭、走不出去;阴阳两极思维主要决定心理与心身疾病的痛苦程度,让人自我折磨、死去活来;阻滞对比思维主要决定心理与心身疾病的诱因跨度,让人迷失自我、走不回来。其中,在临床与教育实践中是以决定痛苦程度的阴阳两极思维为核心和主导。

1.2思维压力病机

思维压力,是指思维内容对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压力。思维压力病机,是指个体思维加工的具体内容与其思维方式不相匹配,从而导致思维压力过高、过低等异常思维状态。

1.2.1思维高压是指个体用幼稚思维方式去分析加工重要内容,继而导致思维压力过高而表现出焦虑、烦躁、愤怒、绝望等状态,本型在临床较为常见。例如,用两极思维去面对高考,当一遇到难题时就焦躁不安、甚至绝望。用阻滞对比思维面对成绩时,容易受他人成绩变化影响而痛苦。

1.2.2思维低压是指个体用较成熟思维方式去分析加工无关紧要的内容,继而导致思维压力过低而表现出空虚无聊、懒散颓废等状态,本型在临床相对少见。比如,用阴阳太极思维去分析周末在家穿什么袜子的影响,或用发展对比思维去分析左右手形状等。换言之,思维方式好比是模型、渠道或路径,思维内容则是思考者具体指向的对象,可包括事情、产品或物体等。思维方式与思维内容的关系,犹如道路与车辆的关系。如果思维方式幼稚时,则相应思维内容不易想通,导致诸多思维内容阻塞而思维压力增加(道路狭窄时交通高压而容易车辆堵塞),反之亦然。由此不难发现,思维压力病机是建立在思维方式基础之上,是前三类异常思维方式结合重要或次要等具体思考对象的整合,尤其是思维高压,能为临床诊疗提供有益参考。

2相互关系

2.1阴阳两极思维与阻滞唯我思维

2.1.1阴阳两极思维能加强阻滞唯我思维幼儿多以唯我思维为主导,常相信自己感知系统直接获得相应体验是“惟一合适的”,这必然增加孩子异常成长风险,因此需要家庭和学校合理教育。之后如果有儿童接受到多种异常教育,就可能趋向阻滞唯我思维发展。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因强调自我言行受到阻碍或伤害,就逐渐意识到自己认知与能力的局限,于是开始接受外界教育引导,关注和追求“对的、真的、好的”(阳),排斥“错的、假的、坏的”(阴)等,可能发展成为以两极思维主导,随后容易在幼儿园、小学获得良好成绩,并产生自己绝对优秀的观念,此过程即在加强阻滞唯我思维的不良影响。在临床上,强迫状态多伴有和加强偏执状态,强迫的犹豫不决本身也是一种偏执表现。

2.1.2阻滞唯我思维能维护阴阳两极思维一般情况下,个体发展到初中阶段以后,如果还长期使用两极思维主导,则较难应对学习工作生活,会带来诸多痛苦和阻力,更会鞭策其不断改变达到新的成长平衡。但是,当阻滞唯我思维长期参与时,就容易维护两极思维的相应表现而固化痛苦,想要改变就会非常困难。在临床上,偏执状态会让其强迫状态更加持久,使其不易被外界信息影响和改变。2.1.3两者相兼容易使症状既严重又漫长以上两种思维方式相兼,是重型精神心理疾病和疑难杂症形成发展的思维基础,会使病痛既严重又漫长。基于阴阳两极思维可分两类:①太阴思维相兼阻滞唯我思维,临床上可见躯体形式障碍、人格解体、被害妄想、幻觉、精神分裂症、焦虑和抑郁状态,甚至自杀等。②太阳思维相兼阻滞唯我思维,临床上可见钟情妄想、躁狂症、激越状态等。

2.2阴阳两极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

2.2.1阴阳两极思维判别阴阳属性需要对比思维参与当患者使用两极思维针对敏感事物或现象,不断分析判断“对错、好坏”等阴阳属性变化时,对比思维就会有较高参与频率。值得注意的是,两极思维可在阴阳属性内又不断对比细分成“阴中之阴、阴中之阳、阳中之阴、阳中之阳”。当前后阴阳属性对比相反时(阴中之阳、阳中之阴),则容易忽视前者而专注后者(弃前存后)。例如,当昨天自认为对的想法(阳)发展到今天的更加对时,就容易认为昨天对的想法是错的。事实上,这两天对的想法都归属于阳。但两极思维者认为,昨天是对的想法当中的错(阳中之阴),前后属性相反,则抛弃对的前提(弃前),只保存后面的错(存后),此过程即有阻滞对比思维参与。

2.2.2阻滞对比思维需要阴阳两极思维参与定性定量使用对比思维在对比事物和现象之后,常常需要判别结果中的阴阳属性和程度。而阻滞对比思维的形成和强化,则需要阴阳两极思维的参与判别。比如,当同学比自己优秀,用阻滞对比思维分析时就带入两极思维,则容易推出自己很差劲、自卑,并羡慕嫉妒对方等消极认知。反之,由太极思维参与则容易得出自己不局限于课本和老师教学,创新能力强,并锻炼逆商等积极认知。

2.2.3两者相兼容易使患者既攻击自己、又攻击他人此两种思维方式互为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两极思维多强调追求主客观世界的极端状态,阻滞对比思维更关注客观世界比较中的消极状态。以阴阳两极思维为主轴,具体分析有:①太阴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结合,可表现出自卑、焦虑、抑郁、迷茫、自虐、自杀、想回到未生病的过去等。②太阳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相兼,可表现出自恋或自卑、过度自尊、逆商低、想回到过去或回避过去、激越状态、攻击他人等。

2.3阻滞唯我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

2.3.1阻滞唯我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相互强化阻滞唯我思维使患者心理状态保持原状,影响其成长改变。阻滞对比思维多因从小受到家庭和学校等攀比教育的引导失当,到中学阶段则逐渐形成。阻滞唯我思维会固化阻滞对比思维,阻滞对比思维又叠加和强化阻滞唯我思维所带来的相应痛苦(对比后更自卑、自闭)。临床上常见病症有想回到没生病前而带来焦郁状态(纵向对比为主)、躯体形式障碍、人格解体、自恋型人格障碍(横向对比为主)、激越状态、过度自尊、攻击他人、幻觉等。

2.3.2两者相兼的背后本身隐含阴阳两极思维阻滞唯我思维多倾向于太阳思维的范畴,认为自己的感知体验最好、最重要等。阻滞对比思维多倾向于太阴思维的范畴,认为自己的存在状态最差、最卑微等。由此推测,阻滞唯我思维与阻滞对比思维相兼,实际上还隐含着阴阳两极思维,从而使症状变得错综复杂,共同导致临床上诸多精神心理疑难杂症。比如,人格解体患者自认为手足分离(阻滞唯我思维)、每天认真观察手足状态(两极思维)、前后对照探究(阻滞对比思维)等;又如精神分裂症患者自认为有人跟踪想谋害自己(阻滞唯我思维)、仔细观察周围车辆人流变化并反复推理(两极思维)、拍摄对照研究(阻滞对比思维)等。

3研究意义

以上思维病机,一般容易影响其想象、需求、情绪、态度、行为等层面,再导致相关心理和躯体症状群(有时亦可直接导致)。具体可涉及肝气郁结(抑郁)、肝火上炎(烦躁)、心胆气虚(焦虑)、气滞血瘀(躯体障碍)、肝脾不和(脾胃疾病)、心肾不交(睡眠障碍)、脏腑失和(内分泌紊乱)等。因此,研究思维病机对评估、预防和治疗均有现实意义。

3.1评估意义

评估思维特征即可深入了解其潜意识状态。此处的评估主要分为临床评估与教育评估等两类。①临床评估相对专业多轴,主要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心理与躯体症状、发病与诊疗过程、家庭教育病因、思维与想象等病机、就医态度与难度、心理状态等。其中,评估患者思维特征可以提前把握治疗方向、推测治疗难易程度和康复进程,是评估的核心目标。②教育评估相对通俗简约,主要包括儿童少年的情绪与情感、品德与言行、思维与想象等。其中,评估思维特征能直接深刻反映其态度和人格发展倾向,继而推测日后生活和工作状态。此外,评估思维特征,能直接体现中医心理学病机理论研究的深度[15]。

3.2防治意义

3.2.1临床治疗意义患者通过中医心理诊疗,一般会经历“从刚就诊时的潜意识幼稚,到有意识幼稚和有意识成长,再到潜意识成长和有意识成熟,最后达到潜意识成熟”等过程。而以上三类思维病机属于潜意识层面,必然会不断引发诸多心理与躯体证候。对此,教育治疗学提出相应三类较为合理的思维作为治疗改变的目标和榜样。①针对阻滞唯我思维,提出向发展唯我思维转变。即个体不囿于关注自己内心世界和存在状态,而是主动从外界差异与变化中汲取构建合理自我意识的营养,以促进其茁壮成长的思维倾向。②针对阴阳两极思维,提出向阴阳太极思维转变。即个体在认识和加工过程中纳入动态立体空间区分阴阳属性,使其在对立统一的基础上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能动转化、辩证发展等的思维倾向。③针对阻滞对比思维,提出向发展对比思维转变。即个体在认识加工一切时,选择和区分多种因素从横向纵向进行异同对比,并关注和追求过程与结果中相对积极方向和状态等的思维倾向。

3.2.2教育预防意义“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教育预防即是实现中医心理“治未病”的基本途径。我国如今重视精神心理建设,通过“加大心理健康问题基础性研究,做好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疾病科普工作”达到“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的目的。中医心理对此义不容辞地担当主力军,针对具有思维病机雏形的人群,在还未表现出症状前就亟待教育引导,有助于及时改善思维发展方向、完善其人格。进而言之,培养发展唯我思维容易展现“自尊自信”的心态,防治自虐自卑和自大自负等心态。培养阴阳太极思维容易展现“理性平和”的心态,防治感性浮躁和刻板抑郁等心态。培养发展对比思维容易展现“积极向上”的心态,防治消极迷茫和攀比虚荣等心态。

4结语

综上所涉及到的思维病机,是笔者在中医心理临床实践中长期研究锤炼、逐渐形成。本研究从实践到理论,可能会存在一些局限,但在中医心理临床和教育实践过程中已帮助许多患者或学生及其家庭不断展现其强大生命力和本土特色优势。坚信本研究在不久的将来,会更加充分地从精神心理层面展开“治病救人”,践行医者“为患者服务”的宗旨。

作者:李世通 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南区睡眠医学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医心理教育治疗学思维探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