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两篇范文

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两篇范文

时间:2022-02-10 08:45:21

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两篇

(一)

一、发掘品德教材中固有的养成教育因素

对小学生进行养成教育,主要是帮助他们认识自己,提高对小学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他们开朗、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立、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纵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我们不难发现“突出养成教育的地位”是教材的基本特点之一。在实施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一方面,遵循《课程标准》确定的教学认知和行为要求,实现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实际,充分发掘教材内容固有的养成教育因素,有目的地进行了良好习惯的培养,进一步落实养成教育,提高教学实效。择其主要简述如下。

1.低年级:教材体现“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关注并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反映儿童成长的需要,突出入学教育,重点培养:追求上进,热爱学习和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和文明礼貌习惯的教育,以及以家庭活动为背景,进行爱父母长辈、与小伙伴友好相处的教育。教材按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学习进度要求孩子学会健康、安全、愉快、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比如“养成按时作息的良好习惯”,“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做个“不说谎,诚实的孩子”,等等。

2.中年级:通过一系列的行为指导、情境辨析,精心创设活动情境,提炼儿童的生活素材,提供典型范例,等等,从小处着手促进养成教育。如《说声“谢谢”》(人教版《品德与这会》三年级下册),通过“谢谢”一个简单的礼貌用语,让学生学会感谢、学会尊重。《通信与生活》(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这个单元以通信方式、通信的历史演变、未来通信的发展作为基本事实,将懂得通信礼貌,遵守通信的法律法规,将看报、听广播、上网查资料等好习惯的培养蕴含在其中。

3.高年级:凸显遵守公共秩序的教育。像(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二)“社会文明大家谈”这一则教材列举了一些公民随意践踏绿地,随地吐痰、扔纸屑,说脏话,便后不冲厕等与文明社会格格不入的现象,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实际考察中感受不文明人与文明社会的不和谐及给大家带来的不愉快。让学生走进生活中,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去分析,去思考,明白一个人的一言一行虽然很平常,却反映一个人、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道理,进而促成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借鉴,从而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做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综上所述,品德课程从学生日常生活的家庭、学校、社区三个生活场景切入,以儿童熟悉的生活作为教学基本内容,引导学生在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理解中,学会做人做事。为此,我们应该认真地挖掘教材中的教育资源,学会开发和利用教材资源,联系当地的社会实际,创造性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时把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所遇到的现象,吸收到课程内容中,不断增强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探索品德课堂落实养成教育的方法

品德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知识、超越文本、体验情感、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养成良好行为规范的必经途径,课堂教学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通过品德课的学习将课堂上接受的道德观念自觉地用于指导自己的生活实践,使学生既学会做事,更学会做人。

1.加强行为训练,重视道德实践。在一定意义上没有训练就没有习惯。道德行为只有经过反复实践、反复训练,才能养成道德习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材本着回归生活的理念,设计了很多符合儿童生活特点的主题,有利于教师进行行为训练。如《校园铃声》(人教版《品德与生活》一年级上册),教材要求孩子们“能分辨铃声的不同含义,学习根据铃声的指示进行学校生活,形成规则意识”。教师通过课堂教学,让孩子们明理:“上课铃声响,赶快进课堂,书本摆整齐,专心把课上”,“注意倾听别人发言”,“先举手后发言”,“上课做到眼到、耳到、嘴到、心到。”并以此作为行为规范要求孩子们每一节课都做到、做好。通过这样反复的训练,不断强化孩子们的听课习惯,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创设生活情境,引导体验学习。西方教育界流行三句话: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与,我会完全理解。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以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方式。品德体验课强调关注孩子们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只有引导孩子们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在儿童喜爱并乐于参与的活动中进行自我体验,才能使道德认知内化为道德行为。如《家人的爱》(人教版《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这一专题中,就安排了一个生活体验的小活动:“护生鸡蛋”。根据教材安排,我们开展了“护蛋大行动”,让孩子们也过把“鸡妈妈”的瘾。活动中,为了使生鸡蛋能完好无损地“生活”一天,有的孩子给鸡蛋包了一层又一层的纸,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有的孩子把鸡蛋放进了瓶里,可还是碎了;有的孩子鸡蛋打碎了,一整天都垂头丧气的……在活动过程中,孩子们还写下了“护蛋日记”详细地记录下他们护蛋的感受。“护个蛋真不容易,我担心它,上课常分了神,结果老师说的问题一个也没听进去。下了课,也得小心翼翼护着它,不敢出去玩。”“我该睡觉了,我想把鸡蛋放在哪里安全呢?最后,我把它放在床头柜上。忽然,一阵风把我的鸡蛋吹掉在地,我吓出了一身冷汗。一下子惊醒了!一天下来鸡蛋虽然没破,却把我累坏了。”“唉!养个蛋都不容易,爸爸妈妈还要把我养大,可真辛苦啊!”通过“护蛋活动”这样真切的体验,孩子们认识到父母把自己拉扯大是多么的不容易。也只有通过体验和感悟所得到的这种体会,才是最真实最有效的,才会使孩子自觉付诸行动,关心孝敬父母。因此创设生活情境,让孩子们从体验中学习,彰显教育无痕,是落实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

3.注重言传身教,增强榜样说服力。《苏氏家语》说:“孔子家儿不知骂,曾子家儿不知怒,所能然者,生而善教也。”言传身教何尝不是重要的教学手段?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过,要把学生造就成一种什么人,自己就应当是什么人。人的很多习惯都是模仿来的,孩子们每时每刻都在观察老师的一举一动,并下意识地模仿老师的言谈举止。教师的言传身教对孩子构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力量绝非教科书、道德说教所能代替的,它不是贴在墙上的豪言壮语,也不是写在纸上的名言警句,更不是挂在嘴上的道德信条,它是教师用生命对孩子的教育,它体现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中,是一点一滴、潜移默化地注入孩子们的心田。像我们教孩子“学会使用礼貌用语”,老师首先要把自己变成仪态万千的绅士与淑女,遇到学生不妨先打声招呼,得到孩子的帮助真诚地说声“谢谢”;要求孩子“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教师平时也要做到“站如松、坐如钟、走如风”;要求学生“上下楼梯靠右走,不搭肩来不勾背,安安全全走下楼”,教师在平时的上下楼梯中也要严格遵守“上下楼梯靠右走”的守则……以身立教,以德育德,以行导行,把言传身教当做是落实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教学手段。因为“榜样对儿童的心灵是一股非常有益的阳光,而这种阳光是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的”。

4.课外延伸,促进知行统一。陶行知提出:“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如果教学成果只停留在课堂上、口头上,那么教育就只会是一首流行歌曲、一颗小石子,只在短时间内稍微荡起一些涟漪。因此孩子们在课堂上受到教育后不能就此了事,还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的生活中,利用一切机会创造时机,为孩子提供践行道德的机会,使课程延伸到课外扩展到家庭与社会中,让课堂的教育作用辐射于整个生活。比如,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教师除了让孩子在课堂上明白,养成良好的习惯有益健康也是文明的表现这个道理,还应设置相应的调查表,与家长配合了解孩子平时饮食和个人卫生的情况,并组合主题班会开展“小小营养师”“卫生小卫士”等主题活动,及时跟踪评价,促进孩子们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如上所述,我们开展了“护蛋行动”后,孩子们明白了父母养育自己不容易,那么怎么把这刚刚点燃的感激之情化做持之以恒的行动?我们的做法是利用每天晨会的十分钟,引导孩子反省自己,“今天我给人家添麻烦了吗?谁帮了我?我最感激谁?我跟人家说谢谢了吗?”让孩子说说为父母、为老师、为同学做了哪一件力所能及的事。长此以往,熏陶教育,孩子就会懂得爱需要反馈与回报,常怀感恩之心。因此养成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延伸到课外,只有延续课堂的热情,恰当地导之以行,才能在孩子们的心里播下一颗颗善良的种子,成为孩子们生命中一股清亮的泉水,洗涤孩子们的心灵,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三、品德课堂落实养成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要浅显、通俗,忌深奥。对于儿童来说,养成教育不是用深奥的说教可以教育好的,也不是用抽象的规则可以教育好的,因为道理与规则总是像过眼云烟一样,被他们忘掉。所以道理要用浅显通俗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学生容易记住。对低年级的学生,可以将课文的重要情节编成朗朗上口的儿歌,指导朗读记忆。如一位教师在教学《我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编了一首儿歌:“眼睛是个宝,生活离不了,保护视力我牢记,健康安全生活好。”引导学生牢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教《爱护课桌椅》一课,就用“课桌椅,天天伴我来学习。不弄脏,不损坏,我们爱护课桌椅”总结学习内容。儿歌通俗浅显朗朗上口容易记住,很容易让学生记住规范,自觉约束自己,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抓住契机进行教育,忌生硬。教育契机是经常大量出现的,但又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同时教学契机又是稍纵即逝的,所以要及时利用。比如培养儿童使用礼貌用语的好习惯,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如课间操时不小心踩到别人的脚,要诚恳地向对方道歉,说声“对不起”;接过班干部分发的作业本,最好道一声“谢谢”;下课了跟老师道别,要记得说声“再见”。此外,到商场购物、乘车买票、外出旅游等机会,都可以提醒和训练孩子在不同的场合使用好礼貌用语。如果错过这次时机,你再教育孩子要使用礼貌用语,就显得生硬,效果可能不好。

3.活动方式宜灵活多样,忌呆板。活动性是品德课程的特点。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教学过程,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中,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组织活动时方式宜灵活多样,如:游戏式活动,竞赛式活动,表演式活动,观察式活动,展示式活动,体验式活动,等等,多样性的教育教学方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乐学好学,使学习成为生命的体验过程。

4.训练要持之以恒,忌半途而废。行为训练要有耐性,忌半途而废。比如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小至一个坐姿,大至学习方式,都要求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长抓不懈,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方能养成。一阵风一阵雨的教育方式,是不能使良好习惯在孩子身上生根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与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几堂课、几个活动就可以完成的,而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为此,对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常抓不懈,力求在品德课和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学生的教育和磨炼,为培养他们成为真正的具有良好品德的人打好基础。

作者:连碧红单位:龙海市教师进修学校

(二)

一、巧构建,走进儿童的生活

生活是德育教育的源头活水。在师生共同生活理念的引领下,我们将目光投向学生的生活,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学生的需要入手确定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主题和内容。

1.巧拟活动主题

根据小学生认知、情感发展的特点,学校对小学生公民素养教育的活动内容进行了精心的策划。我们筛选了孩子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遵循小而实的原则,从细微处入手,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活动主题。每月围绕一个重点,以“学会”为主题词,以“每天进步一点点”为目标,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例如,学会走路、学会吃饭、学会说话、学会整理、学会扫地……各年段通过开展生动活泼,扎实有效的活动,培养学生文明的言谈举止,良好的行为习惯。

2.巧设活动台阶

根据小学生年龄阶段的不同特点,各年级围绕主题,巧设台阶,循序渐进地开展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做到主题设置有梯度,活动开展有计划。就拿“学会吃饭”这一主题来说,低年段重在指导孩子学会怎么吃饭,懂得吃饭的最基本的规矩,如饭前要洗手,不能边吃饭边说话等等;中年级重在指导学生了解食物的营养搭配,学会吃饭不挑食;而高年级则让学生懂得饭桌上的礼仪,譬如如何吃西餐,如何做到用餐举止优雅等等。同年级同主题活动也形成序列。如一年级“学会扫地”这一主题又分为“学会正确的握扫把姿势”、“学会正确的扫地方法”、“学会有序地打扫”这几个训练点,通过教师示范,学生演练,评比强化等几个步骤,真正让孩子学会扫地。随着活动的深入,活动的范围也随之扩大。由校内转向校外,由关心身边事到走出学校、走向社会。“惠山古镇的变迁”;“钓鱼岛,我们的岛”等一系列精心设计的活动也随之拉开序幕。

二、精设计,守护儿童的天性

泰戈尔说:“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的。”好奇、爱玩、喜欢探索是儿童的天性,教育就应坚守这一本义,顺应孩子的天性。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我们从儿童出发,设计富有情趣的活动,在游戏一般的活动中展开公民素养教育。

1.细节设计有情趣

“蹲下来”———以儿童的视角来设计是我们开展公民素养教育遵循的原则。我们关注校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精心设计,让学生感受德育,发自内心体验德育。走进学校你会发现,教学大楼的楼梯上,贴着一个个小脚丫。平时我们发现许多学生上下楼梯随意穿行、满楼梯乱“飞”,既不文明又存在安全隐患。针对孩子的特点,我们采用了直观的指示方法,在楼梯的台阶上设计了一个个富有卡通情趣的小脚丫。孩子们循着小脚丫有秩序的上下楼梯,非常有趣。直观的小脚丫像无声的老师,指引着小朋友学会正确的上下楼梯的方法,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这样的设计在我们学校随处可见,时时处处体现了学校在公民素养教育活动中的儿童立场。

2.活动设计有生趣

我校的公民素养系列活动丰富多彩,富有生趣。比如,为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自己,“吴小达人秀,秀出真精彩”主题活动拉开了序幕,活动历时三个月,人人都有机会在达人秀的舞台上一展真我风采。活动带给学生的是自信、阳光和快乐。孩子在活动中学会认识自己、悦纳自己。耐挫能力不强是现在很多孩子存在的弱点。为帮助高年级学生学会耐挫,六年级开展了远足活动。活动线路很精彩,但行进的过程却需要学生付出努力和汗水。在老师们的精心组织下,学生一路辛苦一路收获。克服了身体的疲乏,筋骨的酸痛,饥渴的折磨……体验到了苦尽甘来的喜悦。通过活动孩子们磨练了意志,学会了耐挫,真是一举多得。

3.评价设计有意趣

小公民银行是精心设计的符合小学生年龄特征的行为评价方式。学校给每个学生精心制作了一个小公民存折。公民存折存入的不是金钱,而是一笔让孩子终身受用的人生财富———良好的公民素养。我们通过一个个小而实的评价活动,将孩子们良好的行为转化为直观形象的小奖章———或大拇指,或可爱的卡通图形,或美丽的小贴画……这些小奖章被存入存折,虽然很不起眼,却成为激励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的重要手段。“公民储蓄幸运兑换”活动每月底都会准时启动,这一天成了吴小孩子的盛大节日。奖品丰富多彩,除了孩子们喜欢的文具用品、小玩具之外,还有许多更为吸引人的项目,比如,免做一次作业;和校长的一次拥抱;当一次小小升旗手;做一天校长助理等等……这些评价活动符合孩子天性,富有儿童情趣,特别有意义。

三、重浸润,走进儿童的心灵

不浸润的教育是苍白的,走进儿童心灵的教育才是真教育。我校的公民素养教育如春风化雨,悄悄走进学生的心灵,逐步改变着学生的行为,潜移默化的内化为孩子的素质。

1.捕捉美丽,让心灵震撼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要叩开学生的心窗,走进学生的心灵,首先要让学生学会感动。国旗下讲话,我们一改说教的老面孔,以“寻找吴小的美丽瞬间”为主题,开展宣讲活动。讲话从校行政开始,话题是身边的平凡小事,也许是一个平凡而又普通的场景———几个大孩子扶起一个摔倒的小朋友,帮他擦干眼泪,说声“不哭”;也许是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动作———弯弯腰捡起了地上的纸屑……在飘扬的国旗下,演讲的老师充满感情地细数这些小事的时候,是如此让人震撼,感动在场的每一个学生。这些感动如春风化雨,走入学生心田。在老师的引领下,孩子们学会了发现身边的感动,这些感动被孩子的眼睛注视,被相机的镜头摄入,被习作记录……在被人感动的同时,自己也在感动别人,在一次次的相互感动中,孩子的行为也悄悄发生了变化。

2.内化行为,让心灵敞亮

校园里,随处可以听到老师同学亲切地互相打招呼声,看到自觉上下楼梯的身影;孩子们逐步学会了如何整理,学会怎样说话。在吴小达人秀的舞台上,孩子们自信而又阳光,T台走秀的孩子,俨然一个个小明星;反手双蹦蹦的孩子,就如一个个站在奥运领奖台上的小运动员…也许他们的表演并不专业,但每个人都敢于挑战自我、秀出真我。阳光自信、举止优雅、文明有礼……这不正是我们所追求的境界么?做一个有素养的小公民,成为最好的自己已深深植入吴小人的每一个细胞,点亮孩子的心灵,逐步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师生共同生活理念下的公民素养教育活动如春风,似阳光,让学生变得更阳光、更自信、更有教养……我们相信,今天———孩子们自我完善,走向社会;明天———必将胸怀世界,改变未来。

作者:朱敏华单位:吴桥实验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两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