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学生养成教育的困境与建议范文

学生养成教育的困境与建议范文

时间:2022-11-17 10:55:07

学生养成教育的困境与建议

1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1重智育轻德育

虽然人们普遍认为,道德素质教育也是教育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但是在谈及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时,大家更多强调的是科学文化素质,而不重视思想道德素质。

1.2针对性不强

当代大学生在个性心理、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等方面,与以前的大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平等、自立、创新、竞争,同时也有迷茫与困惑,崇拜物质,个人至上,金钱至上。面对新问题,大学生养成教育针对性不强,不能够联系大学生实际,忽视大学生发展的新倾向。虽然有些院校德育工作轰轰烈烈,实际效果不佳。

1.3时代性不强

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社会也有不同的要求。新世纪,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要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要践行道德行为规范;不仅要有道德践行能力、思维能力、评价能力,还要有自我教育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不仅要有社会政治理想,还要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总而言之,它是一个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道德教育体系。然而,当今大学生养成教育工作与此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

1.4知行背离

经过多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后,大部分学生能够对道德做出基本的判断,对很多概念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情操、理想等也准确掌握。什么是正确的、符合道德要求的,什么是错误的、不符合道德要求的,也有正确判断。课堂内外的辩论或演讲,都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道德实践却令人忧虑。演讲时追求理想,生活中崇尚实惠;情感上热爱祖国,行动上推卸责任;熟练掌握道德知识,行为习惯却很差;希望建立和谐的社会道德秩序,自身却不愿遵守社会规章制度;梦想成就事业,却不能脚踏实地。

2大学生养成教育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2.1引导

引导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德育过程的积极因素,是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必然要求。引导大学生养成教育,除了要遵循道德教育的原则(说服教育原则、摆事实、讲道理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实践性原则)之外,还要遵循普遍性原则、针对性原则、适度性原则等。一是普遍性原则。这里讲的普遍性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要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引导,切不可受“唯智”论的片面影响,只注意到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更要注意那些所谓的考试分数低的“差生”。面向全体嘘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尽量把引导渗入到大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各个方面,贯穿到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每一个基本要素,从而使知、情、意、行四个要素统一,促成大学生养成教育的成功。二是针对性原则。一方面,要针对养成教育的对象:大学生。人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性、非连续性的过程。这就要求教育者必须针对大学生时期特有的心理特征,实施积极的引导。另一方面,针对教育对象的个别差异性。人发展到一定阶段,会有共同的显著特征,但人与人之间又存在着明显的个性差异。对于养成教育的引导,一定要针对这种个别差异性,做到普遍关注下的个别引导。三是适度性原则。青年的第一个社会化任务是谋求独立,当教育者限制他们的独立性,不重视他们的兴趣、态度和意见时,他们会抱怨、抗议。此时期的他们还表现在强烈的自尊心,要求个性和尊严的尊重。这些都要求教育者在引导大学生养成教育时,必须掌握适度原则,避免他们的逆反心理。

2.2协同

理想的德育,应该在全社会形成“做人为本”的共识,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合力网络,使多种力量形成时空交叉影响的德育优势力量。这里的协同指的是德育网络中各要素的协同与一致。大学生的德育网络系统,应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校内德育途径的网络系统,即由课堂教学系统、课下活动系统、校园环境系统和班级教育系统组成的联系网络;另一方面,是校外德育网络系统,即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途径的网络系统,这是一个为有效实施德育,在学校、家庭、社会多种德育途径之间结成的一种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组织体系。校内德育网络系统更能体现教育者的意志和道德价值取向。学校作为大学生养成教育的主导力量而存在,校外德育网络系统是校内德育网络力量的有效补充。

其中各个网络系统因素的相互联系、一致和协同,是大学生养成教育成功的保证。一是德育网络系统各因素功能上的互补。学校、家庭、社会三种教育不仅占领的时间、空间不同,而且在教育方法、教育内容、教育途径上也各具特色,既不能相互替代,又各有优势和不足。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认识———理性和规章制度、纪律来实现的。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对大学生的教育影响有着显著的特点:奠基性、先入性、亲情性、可信性、权威性、有效性、灵活性、针对性、渗透性、感染性、长期性、持续性、随意性、局限性。社会教育影响主要包括社会宣传、社会舆论和社会风尚、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社会环境和邻里环境等,这就决定了社会教育的广泛性、多样性、复杂性和自主性。有研究者认为“学校长于言教,家庭长于身教、社会长于境教”,这是不无道理的。如果几种教育能取长补短、功能互补、形成合力,就会提高整体的教育效果和质量,只不过其中的学校教育应该占有领导和指导地位。

二是协同教育的重要性。有许多家长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时,以自己几十年的经验告诫子女,不要相信任何人,不要轻易帮助别人等。诸如此类的教育对孩子良好品行的养成产生了不利的影响,甚至几乎全部的学校道德教育效果就在父母的几句话中毁于一旦,业已“养成”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长的劝说下功亏一篑。德育网络各因素的教育影响不协同,就会让受教育者无所适从,德育效果得不到强化,不利于养成教育的成功。

2.3活动

养成教育,应该重视在自然的活动中养成学生的德性,让大学生在游戏和丰富多彩的自主互动中体验和感悟道德的境界。活动在大学生养成教育中占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活动中可以学到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同时也能使他们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在活动中得到检验和矫正。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际感受,从而深信他们所了解的行为规范是正确的、合理的,这些活动和行为才会变成他们的品德特征。总之,任何良好的品德,是在教育者为受教育者组织的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所以养成教育不能只停留在说教上,更重要的是组织大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陶冶、实践、养成。

2.4自律

养成教育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学生的自我教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不教之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大学生不可能永远接受教师的教育和指导,他们终究要长大,终究要离开教师的引导。因此,尽可能让大学生独立生活,使他们时刻能够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不断完善自我,使他们在自警、自诚、自励的“道德长跑”中养成良好的德性,是养成教育成功的捷径。

2.5评价

养成教育的评价是养成教育成功的重要部分。它关系到大学生在养成教育中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定位问题,关系到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定型化。随着身心的发展,道德价值的功能得以深化和发展,将产生一种道德发展、人格完善的最内在、最根本的动力。对其道德发展的正确评价会促进大学生养成教育的强化,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习惯,坚固道德动力定型。现阶段,我国在道德评价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唯智主义”的阴影普遍存在,学校中的英雄都是分数的英雄,而对学生的人格成长和德性的养成不太重视,许多家庭的德育评价甚至是反德育的等。这些不恰当的道德评价,十分不利于大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对养成教育的成功有着极大的干扰和破坏作用。

正确的德育评价应站在时代的高度,体现时代特征的德育内核,体现人的价值。正确的养成教育评价应注意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养成教育作为德育的一条途径,内容广泛,过程复杂多样,也就决定了其必须是多方面、多类别、多层次的性质。

作者:刘新杰单位:河南工业大学后勤集团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学生养成教育的困境与建议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