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互动融合范文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互动融合范文

时间:2022-01-18 09:37:57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互动融合

[摘要]作为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影响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文化要素。基于大学生的角色定位和基本需求,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可分为管理文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与学习文化环境三个层面,各层面既相互排斥又互相融合,在以学生的“身份转换”为媒介、以“社会实践”为依托的基础上,完成其内在的关联交互。更好实现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动融合,应把握目标导向、组织依托、时空布局、思想凝聚四个原则向度,促进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升文化育人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分层;互动融合

文化环境是指社会文化系统诸要素的总和。从思想政治教育角度讲,在文化作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存在时,即成为其文化环境。[1]104大学生是高校人员的主要组成部分,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外部条件构成高校校园文化环境的核心部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包括大学校园内影响学生思想形成发展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文化要素,良好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塑价值观念、锤炼意志品格、培育人文素养,在“润物细无声”中提升高校的育人质量。然而,文化环境的发展往往复杂多变,在实际生活中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存在紧密关联的不同层面,且不同层面对学生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因此,对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进行理论探微,并对其各层面互动融合的机理展开讨论,据此提出促进其各层面交互融合的原则向度,对于丰富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内涵,促进大学校园文化环境建设,进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的理论阐释

“作为一种环境氛围,大学文化在大学这个场域中无处不在,它包含两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但凡大学都具有的特征,二是每所大学独有的特征。”[2]不同大学校园文化各不相同,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具有普遍性。据此,本研究立足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的观点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对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的理论依据展开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环境的观点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奠定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545环境与人二者既对立又统一,这一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环境。人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并与各类事物具有普遍联系的存在,而非抽象孤立的,是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人。每个人都必然承受由现有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关系、社会交往形式等现实基础构筑而成的环境。另一方面,人能够凭借主观能动性对环境进行改造。人在承受并适应现有环境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社会实践来影响环境,使环境朝着人所期待的方向演变发展。由此可见,人既创造环境,也受环境影响,二者统一于社会实践(本研究中的社会实践指学生在校园中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的总和,下文同)。环境与人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为什么能分层、怎样进行分层提供了理论指引。文化环境是抽象无形的,但它也是真实可感知的,有时在同一总体文化环境下人们感受到的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也不尽相同,这是环境分层导致的,这些环境的不同层面共同构成了这一总体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分层即在一特定范围的文化环境下,环境对受作用者带来明显的差异化影响,且该文化环境内部以社会实践为划分依据,可以划分出界限相对清晰的不同层面,这种环境称为可分层文化环境。

(二)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论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提供了理论依据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品位,需要整个社会形成弘扬优秀文化、抵制消极与腐朽落后文化的氛围、机制,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4]。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高校层面的反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在大学校园这一具体、微观的时空场域下派生出的一种环境类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教育者根据立德树人的总要求,立足大学生的精神需求,自觉建构的为思想互动、价值引导提供支撑的精神性交往情境。[5]学生在大学求学读书,客观存在着学习需求、生活需求以及秩序需求,这一客观实际决定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构思路,也成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的逻辑起点。大学生基于以上需求,在学校这一场域中以不同角色身份从事的社会实践,成为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的直接依据。基于此,可以尝试对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进行分层:学生作为在校的受教育者,理应遵守学校相应的规章制度,服从学校、学院的管理,由此生发管理文化环境;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存个体,以学校及其周边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活动范围,包括校内运动场、文化休闲场所和学生宿舍等,由此生发生活文化环境;学生的“天职”即为读书学习,大学也是培育人才、传授知识的场所,由此生发学习文化环境。学生在不同层面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下,其受到的影响、烙下的文化印记都各不相同。同时,学生身上形成的相对固定的文化风格、文化气质,也会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维持、影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再创造。

二、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互动融合的机理探析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构建过程是一定要素组成的有机过程,文化环境要素(管理文化因素、生活文化因素和学习文化因素)推动形成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三个不同层面,即管理文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和学习文化环境。三个层面既相互排斥也互相融合,最终在互动融合中形成和谐统一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

(一)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既互斥也互融

互斥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互动的前提。不同层面的文化环境具有不同文化特质,其满足学生的价值需求也不同,有的环境满足学生的知识素养需求,有的满足学生的生活需求,而有的则成为了学生的情感寄托。现阶段,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其外部空间处于不断变换的状态,不同的外部空间带给学生的感受也不一样。特别是信息网络的快速发展,使得线下实体空间、线上虚拟空间相互交织,对学生施加综合影响。同时,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对学生的影响短时期内会形成“惯性”,这种“惯性”加剧了不同环境层面之间的互斥程度。学生在同一种文化环境中浸润时间越长,受这种“惯性”影响就越大。这就使得学生在管理、生活、学习三种不同的文化环境中进行切换时,身心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来自前一种文化环境对学生施加影响后仍存在“惯性作用”,其实质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斥性在学生个体身上的集中反映。互融是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发展的路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是一个流动发展、不断重塑的过程,其各层面间相互浸染、互相影响。一方面,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融存在必要性。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融合存在其既定目的,即通过文化环境的营造促使学生能够充分受到校园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并使学生的文化气质与本所大学的文化风格趋同,这构成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互动融合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融存在可行性。不同的文化环境往往带有不同的属性特质,这会使得文化环境间难以相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则不然,不管是管理文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还是学习文化环境,各层面文化环境的存在逻辑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育人、化人这一共同目标,各层面文化环境间的联结是一种正向积极的发展态势,这也给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融提供了可能,推动整个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系统的有序发展。

(二)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动融合以学生的“身份转换”为媒介,以“社会实践”为依托

“社会角色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实现个人与社会相统一的中介,是推进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相统一的‘连接点’和‘转换器’。”[6]2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中,学生个人与外部条件始终发生着交互作用,也意味着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动融合,这种互动融合的根本是社会实践,媒介是学生对校园内社会角色的扮演。在大学这一场域内,这种社会角色的扮演可以理解为学生的“身份转换”,这种“身份转换”也成为学生与校园社会的连接点。学生在大学校园内存在多种不同的身份:在校园内,他要遵守学校相应的秩序规范,并服从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的管理,是一名被管理者;在生活中,他是遵从自身意志具有能动性的个体;在课堂上,他是一名以学业为重的学习者、受教育者。学生有了不同“角色身份”的转换,使得学生也对应从事着不同的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不同社会实践逐渐创设建构出的管理文化环境、生活文化环境以及学习文化环境,共同组成了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这一整体,成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文化场域。文化环境一旦被创设出来,学生身处其中就必然会受到其约束与影响。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各层面在其各自规定的文化场域内对学生产生影响,但由于学生“角色身份”的频繁切换,依托社会实践这一载体使得不同层面的文化环境之间也产生互动融合。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在这种互动融合中,促进了学生思想能力素养的提升,也进而实现了社会个体化与个体社会化的价值目标。

三、促进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互动融合的原则向度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是影响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因素之一,良好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对于促进文化发展、培育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动机理,加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应减少文化环境各层面的互斥,增强其互融性,进而发挥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正向引导功能,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一)目标导向原则:以共同目标增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联结的韧性

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功能的发挥,都以立德树人为最终目的。在建设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时,要把握两种人才培育方向,以此增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间的一致性,强化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互动融合。一方面,要培养国家、社会需要的“人”,使其接受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念、道德规范等,进而外化为各种合乎社会期待与要求的行为,实现以文化人的目标;另一方面,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以个人为立足点,以满足个人需要、促进个体价值实现为根本目标,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以上两种“育”均为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核心目标,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不仅要满足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价值功能,还要满足学生个人成长与发展需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关怀和人文观照。因此,个体社会化与社会个体化必须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与建构过程中有效结合。

(二)组织依托原则:以校园各级各类组织激发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内在活力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大学生在校园内也总是处在这样或那样的组织之中,具体包括党团组织、行政组织、社团组织等。文化浸润的一个重要依托和载体就是各式各样的组织,大学生也在校园内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受到文化的浸润与感召。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分层也以各种各样的组织作为“分界线”。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文化场域中,学生与什么样的人相处、参与到哪些活动中、眼里所见的是哪些事物,最终都会汇聚映射到学生内心。学生身处不同的组织之中,不同的校园社会关系、组织环境和文化氛围带给学生的文化感触也不一样,有的效果会相互叠加,有的则会相互抵触,不同层面的文化环境在碰撞、交锋与互融中最终对学生的思想与行为施加综合影响。要充分管理并利用好校园中的组织,把握这些组织对于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营造的重要作用,让学生自觉、自愿接受文化环境的正向影响。

(三)时空布局原则:以时空要素优化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总体布局

加强时间与空间要素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的灵活运用,深度开发和整合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资源。物质是存在于一定的时空条件下的,要以对时间和空间的科学理解,优化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的外部空间,从而实现影响学生、感化学生的价值目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教授午餐会就是合理利用时空要素建设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体现。午餐会这一集休闲、放松、学术探讨于一身的时空环境,让广大师生既愉悦了身心,又增进了学术交流和理解,使得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以这种形式得到了融合发展。良好的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也正是通过把握正确的教育时机,布局合理的教育空间,进而不断增强以文化人的效果。

(四)思想凝聚原则:以思想共识保障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有效运行

要提炼出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建设中都适用的思想共识,诸如“多元多样”“宽松自由”等,同时保持这些思想共识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中的一致性。如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凝聚“多元多样”的思想共识。具体体现在:建立体现科学性和时代性的教学管理制度,注重多元教学方法,对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文化环境,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注重通识教育,设置人文艺术、逻辑推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通识课程,使得学生能够融会贯通把握知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与公民意识,达到培育完全、完整的人的目标。又如,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建设中凝聚“宽松自由”的思想共识。事实表明,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下更有利于学术发展,过于严苛的管理也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成长成才。要为学生在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各层面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从管理文化环境到生活文化环境,再到学习文化环境,以柔性的制度文化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主学习、自助生活,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育优良的校风、学风。

作者:陈娟 单位:刘鸿畅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学生校园文化环境的分层互动融合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ywhlw/75289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