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范文

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范文

时间:2022-12-30 09:14:38

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

摘要: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工具性,感受人文性。语文教材从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四个方面展示了党史教育的铸魂育人功能。教师应着力于课堂教学,从导入、字句分析和朗读等方面尝试构建体系化教学策略,并结合统编小学语文教科书,对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途径进行深入探索。

关键词:党史教育;语文教学;实践路径

一、党史教育的重要性

加强对小学生的党史教育,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历史,培育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深厚情感,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从小立下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1]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而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用百年党史浸润青少年心灵,用活百年党史中蕴含的育人元素,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传,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一)学史明理,重在明通知识

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充分展现了党的奋斗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实践智慧。小学教材通过精心编排,详略得当地将党史知识贯穿于小学的每个阶段,通过12册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抗美援朝时期的知识,深刻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发展史。

(二)学史增信,重在坚定信念

指出:“坚定的理想信念,必须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刻理解之上,建立在对历史规律的深刻把握之上。”历史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教材中所呈现的革命先辈、英雄模范的奋斗故事可以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英雄气概;“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价值追求;“党让去哪就去哪”的忠诚担当。

(三)学史崇德,重在赓续荣光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如同一根链条,将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串接起来。学生通过教材的内容和阅读拓展的学习,可以从党的精神谱系中立心铸魂,从英雄人物身上体悟道德风范,感受先辈和英烈们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党强大的动力和感召力,将红色种子根植在心中。

(四)学史力行,重在践行使命

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行,是党史教育的最终检验,也是不断获得新知的起点,通过的学习,学生乐意将先辈开辟的社会主义道路走稳,将先烈铸就的革命精神弘扬,将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语文教科书所建构和传播的国家形象、党的形象,对于学生形成有关于国家和党的认识和认同具有重要的影响力。[2]教师要把握好党史教育与语文教学价值的同向性,有效地将党史教育融入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二、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党史精神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党史是革命传统最直接、最集中的体现,是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丰厚的滋养。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美援朝等伟大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

(一)井冈山精神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是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3]《朱德的扁担》一课,将井冈山精神展现的淋漓尽致。朱德,原是滇军的少将旅长,宁愿放弃高官厚禄,也要同战士一同奋斗。面对围剿导致粮食短缺的局面,朱德同志没有因为是军长的身份养尊处优,而是同大家一起往返山路挑粮食。

(二)长征精神

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惜牺牲一切;就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的精神。[3]《七律•长征》一课,毛主席以精炼之笔高度概括了红军的战斗历程,用文学性的艺术手法将红军战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面展现。《金色的鱼钩》一文,叙述了一位舍己为人的老班长的故事。在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上,每一位“老班长”都是长征精神的践行者。

(三)延安精神

老一辈革命家和老一代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留下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的宝贵财富。[3]《延安,我把你追寻》一课,文中的十个“追寻”,表达了即使岁月更替,延安精神依旧存在;即使时展,延安精神永不消逝;即使万象更新,延安精神日久弥新。

(四)抗美援朝精神

抗美援朝精神包括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舍生忘死的英雄主义,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慷慨奉献的革命忠诚和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的国际主义精神。[3]《黄继光》一课,描写了年仅22岁的“特级英雄”黄继光,以其英勇事迹,彰显了奋不顾身的爱国主义和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三、党史精神在语文教材中的呈现方式

小学语文教材通过颂扬人物、还原革命事件和依托革命圣地抒发情感三种表达向学生展现党史知识,传达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和长征精神等传统革命精神。

(一)借人达情:在颂扬人物中激发学生崇敬之情

通过人物的撰写,加深学生对于人物的了解;通过人物事迹的描述,激发学生对于人物的崇敬之情。如《难忘的泼水节》和《十里长街送总理》,两篇文章都展现了人民对于周总理的爱戴之情。前者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温情的周总理,营造了一片幸福、欢快的景象。后者讲述周总理去世时,中国人民“十里长街”送别的场景。再如《吃水不忘挖井人》,描绘了毛主席心系人民、为人民服务的形象。《手术台就是阵地》,充分展现了白求恩同志高尚的工作热忱以及致力于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共产主义精神。《梅兰芳蓄须》,以小见大的方式通过梅兰芳个人的民族气节进而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小英雄雨来》,展现出机智勇敢的形象,诠释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再如《王二小》、《黄继光》、《军神》、《灯光》、《十六年前回忆录》等,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体会浴血奋战的中国军民顽强拼搏、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坚定的爱国主义信念,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革命烈士的崇敬之情。

(二)事件还原:在凸显重要事件中体悟和平时代来之不易

《狼牙山五壮士》讲述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五位战士,为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奋勇杀敌,最后英勇跳崖的故事,展现了五位壮士面对强敌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革命主义精神信念。通过此类文章的学习,学生感悟革命烈士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以及体悟和平盛世的来之不易。

(三)借地抒情:通过革命圣地抒发对革命精神的赓续之感

教材中鲜有直接对于革命圣地的描述,《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篇代表文章。延安曾是党中央的所在地,延安精神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理想,也凝聚了中华民族优良美德和英雄气概,是我们任何时代始终不能丢弃的精神财富。通过学习,学生体会延安精神,了解革命圣地的历史知识。以上三个类别,其中内容各有交叉,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仅挖掘一种情感,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以及课程目标设计合乎语文教学的课时目标,将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四、语文教学中渗透党史教育的策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学习党史置于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重要地位,尤其重视面向青少年开展党史教育。课堂是中小学生党史教育的主阵地,教材是实行党史教育的重要载体,叶圣陶说:“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教师要扎根于课程并突破到课文内容之外,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党史知识。本文将结合《朱德的扁担》一课,提出六点教学策略。

(一)通过问题导入提高学生参与欲望

古语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求知欲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切合实际的导入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文、因时、因人潜心设计导入环节,可以唤起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渗透党史教育的目的。展示扁担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其具体作用,并因势利导告诉学生图中扁担的来历———它是被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里的“赫赫有名”的扁担。引发思考:为什么一个扁担得以陈列?这又是谁的扁担?

(二)通过分析重点词句渗透党史知识

词语是构成文章的基本单位,常言道:“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章。”所以分析人物、理解文章时要分析重点词句。

1.以“会师”一词,讲述党史知识。1928年,朱德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与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并将两支队伍合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形成了红军主力,并最终发展壮大成战无不胜的人民解放军。凭借“会师”一词,讲述井冈山会师的重要性,将党史知识渗透在课堂里。

2.抓住修饰词,分析人物品质。通过分析“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引导学生体会朱德同志身为最高军长,但身着朴素,与其他士兵别无二致,体会朱德同甘共苦的品质。

3.通过“争”字,体会红军精神。即使挑粮要走五六十里陡峭的山路,“可是每天大家都争着去”。仅一个字,深刻刻画了红军无私奉献、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进一步深化学生知史爱党的情感。

(三)通过创设情境渲染课堂氛围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起矛盾冲突,使学生在原有认知结构与知识内容之间产生不协调,引导学生自我探索。1.引导学生思考:红军为什么不急于打仗而急于挑粮?插入文字资料:“当时井冈山,粮食产量低,每年粮食收成都不足以老百姓生活……”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我是红军,面对如此局势,我最担心什么?”以历史背景为依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红军将挑粮看做大事,为什么身为军长的朱德同志晚上研究作战战略,白天还要亲自去挑粮。2.引导学生思考“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由来创设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白天挑粮上山,晚上整夜研究怎么和敌人打仗。作为他的同志,你会怎么做?”针对学生不同回答,因势利导抓住“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的回答,进一步追问:“朱德是怎么做的?”以问题形式将学生置身于情境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同志们“藏扁担”的原因,找到“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由来。

(四)通过不断追问明确价值取向

基于以上问题的解决,继续追问:为什么非要写上自己的名字?”引导学生体会“朱德的扁担”五个字的含义远远不止物品所属,而是在告知各位同志:“我不是特殊身份,我没有例外,我只是众多中的一员,是一名红军战士。”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朱德同志以身作则、同甘共苦、不畏艰难困苦的品质,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于朱德的敬爱,对于中国共产党的敬爱。

(五)通过反复朗读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朗读是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语言的一种阅读活动,是用声音增强原作力量的一种手段。朗读的过程中,将视觉扩大到听觉,赋予作品新的艺术生命,是对文学作品的再创造,是对文章情感的抒发。以数字的展现体会挑粮路的艰难。一个载满粮食扁担的重量大约是12个书包;五六十里约等于操场的60圈。引导学生想象,背着12个书包,跑60圈操场,且还是陡峭的山路,是什么感觉。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更能体会红军战士任劳任怨的品质。

(六)通过拓展阅读加深党史知识

部编教材的阅读体系是从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课外书的阅读不仅能开阔学生视野、增长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于课内知识的理解。针对本节课内容的学习,将《朱德的故事》、《我的父亲朱德》、《朱德的非常之路》三本书作为推荐书目,并及时组织读书交流会,让学生学会读书,学会分享,学会表达。

五、结语

学史可以明智,唐代史学家刘知几言:“史之为用,其利实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正如所强调的“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4]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党史教育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小学阶段党史融入语文教学要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着力于“潜”,着眼于“润”,随教材之风,随社会现实之风,随学生思想实际之风,悄悄地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使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党史,铭记革命先辈,弘扬传统革命精神。

作者:王斌 单位:喀什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党史教育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探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xywlw/75263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