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话语蕴藉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话语蕴藉小学语文论文范文

时间:2022-02-11 10:03:30

话语蕴藉小学语文论文

一、炼字与话语蕴藉的含蓄性

文学话语蕴藉的一大典范特征就是通过有限的话语表达无限的意义,这种属性被称之为文学话语蕴藉的含蓄。为了让作品含蓄功能发挥到极致,从古至今,文学作者往往极力追求字词的锤炼,通过炼字达到话语蕴藉的目的。能够入选语文教学课本的作品,首先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深厚的功底,能够很好地为学生学习语言提供指导和示范的意义。作为中国文学作品语言表达最重视炼字的体裁,诗歌尤其是古代诗歌,在这方面为我们语文教学从字词角度着眼,开启作品中的话语蕴藉属性提供了重要的窗口。以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录的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在讲解这首古诗的时候,如果仅仅对诗歌内容作一般的分析,然后告诉学生作者王之涣如何具有开阔的心胸和远大的抱负,学生固然能够理解作品。但是,一方面,该诗写作的年代是一千年前的唐朝,在时间上距离今天过于遥远,当时文人普遍遭遇的怀才不遇而壮志难酬的心态,与我们今人有着太大的社会历史差距,如此一来,对我们理解古人诗歌中的理想抱负有着巨大的障碍;另一方面,小学生面对这些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往往一无所知或者一知半解,许多我们成年人理解起来都很困难的问题,让他们完全理解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妨通过古诗中炼字的特点,开启作品丰富的蕴藉属性。就这首诗而言,我们可以抓住本诗的“诗眼”———“更”字,破解作者借助“更”字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世界,开启诗歌的话语蕴藉属性。从诗歌内容上看,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把“更”字换为与其意思相近的其他字,例如“又”、“再”等等,然后问学生这样替换之后诗歌意义会有如何变化呢?通过对比发现,诗歌中的“更”字是表达了数量上的增加,但是,无论是“又”还是“再”,都仅仅表达这层数量上的意思,无法获得更深刻的内蕴。而作者使用“更”字则属于话语蕴藉典范形态之一———含蓄的体现。因为从全诗来看,“更”字至少可以表达出如下三层意义:其一,这个字表明了作者不是第一次登楼,而是再一次登楼。即登楼动作在数量上由一向多地重复的过程,以此比喻人生行为的重复出现;其二,这个字表明了诗人继续登楼,即登楼动作在质量上由低到高地逐层增加,以此比喻人生境界继续提升;其三,这个字表明了永远不断地继续向上登楼,即登楼动作不仅在数量上还在质量上都是连续不断和永不停止的,以此比喻人生境界永远不断地向上继续提升,始终如一,至死不渝。第一层意思可以被看做基本而平常的意义,如果用“又”、“再”、“重”等等其他字词,也能表达这个内涵。但是,这样必然导致这首诗内蕴的浅显化、平庸化。换句话说,这首诗如果换掉这个字,也就没有多少意味可言了。为此,需要找一个字,它不仅能够传达上述平常意义,而且,能够由此生发或挖掘出更深和更高层次的意义来。可以说,正是一个“更”字,聚合了登楼可能体现的三重意义,使得这一平常动作竟然能够与崇高的人生境界追求紧密地联系起来,从而使得诗人的登楼体验能够超出平常的同类体验而生发和开拓出更为深远、丰富、悠长的意义空间。这三层意义确实只有“更”字才能圆满地完成。这正如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六中指出的:“知所谓炼者,不在乎奇险诘曲,惊人耳目,而在乎言简意赅,以一语胜人千百,此真炼也。”炼字并不只求新奇或奇异,而是要“言简意深”,造成丰富的话语蕴藉效果。由此可以看出,古代诗歌中炼字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话语蕴藉。其实,这种特征在语文教材选录的许多古代诗歌中都有鲜明的体现,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诗的“下”字,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此诗的“泊”字,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此诗的“出”字等等,通过从炼字角度挖掘话语蕴藉的含蓄特征,学生在理解这首诗的内涵的时候,必然要更为清晰深刻。

二、炼句与话语蕴藉的含混性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不仅体现为炼字中的含蓄,还体现为炼句中的含混。所谓的含混指的是看似简单而确定的话语蕴藉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换句话说,在教学的过程中,告诉学生该诗歌有多重不同的意义。例如,李商隐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是写作者在傍晚时分驱车古原看到的景色,睹物思人,有感而发,感怀自己理想未能如愿,壮志难酬的复杂心理。对此,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抓住古人炼句的特点,着眼于该诗的话语蕴藉特征。在这首诗中,“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无疑是全诗的主题句。从全诗来看,这句话包含了无限的意味:其一,夕阳无限美好,虽然已经到了黄昏。这里交代了作者游玩观赏的具体时间是傍晚时分,这是全诗发生的时间背景,以此表明夕阳景色无限美好,虽然这种美好景色的出现只有在傍晚才能看到,但是,正如人生中不经历风雨无法看到彩虹一样,只有牺牲或者付出部分东西,才能获得你需要的。这里可以表达出作者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世界。其二,夕阳无限好,但是已经到了黄昏时分。这里的傍晚的时间已经超越了具体时间的层面,通过全诗我们可以发现作者怀着一种不佳的心境来到古原的。面对夕阳西下,作者感慨万千,深深体悟到自己理想未能实现,而青春已经远逝,于是睹物思人,感慨唏嘘,在这里,诗句表达的是一种惋惜而颓废的情感,这里与其说是在赞美夕阳西下的美景,不如说是对人生迟暮的悲伤和无奈。其三,唐代帝国就像眼前的夕阳一样,经历了中午时分的灿烂之后,已经不得不面对整体的衰落和倒退。这里的夕阳已经不是具体的时间表征,而是一种隐喻和象征,象征着大唐帝国盛极而衰。在这首诗里,同一个文本话语系统却蕴藉着多重不尽相同的意义,甚至是完全不同的内在情感和态度,这正是话语系统的丰富的意义生成的潜能,而这种潜能的生成完全借助于诗歌语句本身,离开了诗歌语句的特殊表达,这种无限生成的意义可能性就将变得极其平面化、单一化和固定化。同样的效果还体现在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在这首诗中,“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句,我们也可以从中获得多重的意义:从表层上看,这句诗写的是春夜下雨的特殊景致,表达了诗人对事物观察的细致入微,我们可以借此教育学生加强对生活中细节的观察能力和习惯。从深层上看,这句富有哲理的经典诗句,其实隐藏着人生的哲理和内蕴,虽然作者目的在于写春夜雨景,但是,并不妨碍其更为广阔和深厚的人生哲理。它告诉人们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注意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世界上成功的事情从来没有一蹴而就的,尤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更是在潜移默化之间默默完成的。通过这样的分析,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明白诗句内涵的同时,更获得了人生的启迪。

三、结语

清代著名学者姚鼐在《与石甫侄孙》中曾说:“文章之精妙不出字句声色之间,舍此便无可窥寻矣。”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在教学中对诗歌作品语句话语蕴藉功能的重视,绝不是刻意地寻找某种不切合作者本意的内涵,而是诗歌文学特性的体现。正如古代诗人费尽心血地炼字炼句为了获得更完美地表达内心情感一样,那么,今天我们对诗歌的阅读当然需要还原古人炼字、炼句的本意,否则,对诗歌的鉴赏就无法获得诗中的真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重要部分的诗歌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对诗歌内涵的一般理解,还要充分挖掘文学话语蕴藉属性的特点,尤其是借助古人炼字、炼句赋予诗歌的蕴藉功能,更加全面、深刻地切入诗歌深层结构和情感空间。

作者:徐雪虹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话语蕴藉小学语文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xywlw/666060.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