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范文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范文

时间:2022-08-13 11:00:34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摘要]新形势下,精神中提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后,探索“立德树人”的思维理念下,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相互映衬,形成了特色性的协同效应。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义深远,包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可以不断地融合儒家经典、法家典故、道家思想精华,精确掌握学生的心理特征,发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文化根基,帮助大学生构建积极心理品质。因此,本文首先提出了需要探究的主要内容,再结合现状,分析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的价值和作用,根据两者之间形成的熔铸效应,针对性地制定出科学的融合路径,以此来铸造大学生优秀心理品质、积累积极心理。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1问题的提出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扬民族精神,加强精神内涵,提高道德修养,培养高尚情操;完善性格品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自我认知,促进心理健康[1]。积极的融入,是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的需要,也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高校学生存在自卑与胆怯的心理、嫉妒与仇恨的心理、孤独和冷漠的心理,以及异性交往心理迷茫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都急需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鉴于此,如何使用中华传统文化的绝对优势,科学地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就成了当前形势下众多心理教育工作者需要探究的重点难点问题。

2现状分析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和建设的过程中,可以看到高校大学生由于生活“过度”满足,精神需求极度“空虚”,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了心理上的问题。在很多新闻中,大家也可以看到,不少学生由于生活、学习、社会、个人感情上的压力,产生了轻生的念头[2]。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虽然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成年,但是依然处于青春期阶段,心智还没有完全成熟,还处于过渡的阶段。基本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的内容,一般情况下,不少处于个人主义的思想理念比较突出,并且很多时候,仅仅考虑到个人,对于团队的协作意识认知偏低,与此同时,高校学生的个人奉献精神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的社会中,网络中各种思想弥漫,有真实的,有假的……个别的高校大学生在受到影响以后,变得自私自利,并且在很多时候,不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地学习与生活,而是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倾向个人自由,满足享乐主义的观念。还有部分学生在个人经济实力不足的情况下,还一味地追求“精致生活”。在学习上,不求上进,沉迷游戏与直播,整天无所事事、浑浑噩噩。在这样的情况下,还在追求所谓的“佛系”和“躺平”[3]。不仅是物质上的缺乏,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缺失。在这样的思想中,长久下去,就会出现抑郁、自卑、焦虑等不良的心理,严重的还会出现自杀的心理,对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虽然一直都在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但是,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效果并不明显,而是以一种形式主义的方式存在。在现实的高校中,大家可以直观地看到,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基本是少之又少。就算是有部分的研究,探究的也不够深入,仅仅存在于表面上的理解,大部分都是对原因、影响、意义等方面实施探究和分析[4]。传统文化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从上到下地细细品味和落实,并且深度发掘其中的文化价值,落实到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当中。通过传统文化的影响,加大高校学生对内涵的理解与感悟,在学习和感悟中,优化自己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三观,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3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3.1价值

①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文化支撑。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情感和态度的疏导,具体的实践是离不开文化指导的。虽然西方的思想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成效,但现阶段想要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合理发展,就必须引入本土化的文化,将民族性的特征表达出来,诠释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与当代内涵。②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命意义的源泉。从本质上看,高校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就是不断的价值追求,只有不断地凸显传统文化,那么才可以很好地解决高校大学生的焦虑问题,并且很好地帮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共性,发现对应的“真善美”,理解和感悟到生命和生活的真正价值与真谛。③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道德培养提供养分。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优秀文化的支持,但是,优秀文化的融入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在长期的熏陶下,不断地修养才可以形成,属于一种日积月累的过程。此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只有秉承科学发展观的主要思想,合理地在心理教育中融入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可以建立基础,保持良好的开端。④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了心理调节的阀门[5]。对于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并不是什么都可以顺着你的心理去发展,并且在生活和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学生首先就需要开启自己的心理调节功能。传统文化就可以很好地诠释基础,帮助学生平衡心态,并且发展自己的专业特长,加大自控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生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来认识自己,做好心理调节工作,保持积极的心态,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3.2作用

①有助于大学生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本质上看,优秀的传统文化,都是上下五千年的智慧和精髓,具有自身独有的价值和作用。两者之间的渗透中,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优势性,还可以有效地感知独到的美丽,解读深层的内涵。最终,达到自我反省和完善的主要目的。例如:《论语》中的“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等相关的内容,就可以合理地引导高校大学生,将自己和古人进行对比,重新审视自己,并且分析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有问题就及时改正,没有则继续保持,更加完善自己。②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很好地诠释了人与人之间将如何合理的建立人际关系。尤其是在网络时代的今天,不少学生沉迷于网络和手机,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后,连一个可以说话的人都找不到。此时,就可以使用这些传统文化,合理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网,并且及时倾诉,保持心理健康。③有助于大学生激发抗压应变的能力。例如:厥有《国语》;屈原放逐,乃赋《离骚》,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这些都是更加直观地告诉大家,这些伟大的人物都需要经历生活的磨难,何况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人[6]。当代大学生比较强调自我价值,好高骛远、眼高手低、思想茫然。传统文化就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使其形成抗压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适应当前的社会节奏,为以后适应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④助于大学生学习积极的心理情绪。《论语》“不念旧恶”“以直报怨”;禅宗认为“无所系念”;《中庸》的“君子中庸,……君子而时中”都很好地表达了他们豁达的心态。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大学生也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态,并且顺其自然的对待这些问题,积极地面对心事,保持心态的平衡。并且学会包容一些,及时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抱怨,积极的增加学习斗志,战胜自己的不良情绪。⑤有助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老子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还有孔子的《劝学》和《论语》,都在很大的程度上,教育大家需要在学习和生活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7]。树立一种率性、自然的人生态度,并且以积极的习惯养成,促进自己学习的提升,保持科学的发展动力。

4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4.1营造换环境,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库

在信息化的时代中,心理教师结合实际,充分适应信息资源,扩大传统文化的宣传力度,建立属于自己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需要结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需求,合理地整理和归纳,找到其中蕴含的重要价值资源,建立文化心理库。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需要结合中华传统经典,提升自身对这些内容的深度理解,合理地统筹规划,并进行整理,找到合适的融入方式。学生在理解了这些内涵之后,就可以达到文化知识的内化,形成独特的思维品质,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修身文化、亲情文化、家国文化、自我意识等都可以融入其中,并且合理的分类和融入。立德树人,以“德”育“心”;以文化人,以“智”养“心”,以情感人,以“乐”育“心”[8]。此外,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收集优秀诗歌、故事、谚语、戏曲、传说等内容,并且归纳总结,最后合理的使用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心理库中,在需要的使用的时候,就可以使用检索的方式,更加客观的提高实用性的价值。

4.2构建渗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心理课堂教学模式

此时,需要心理教育工作者结合现实的需要,整合思想,找到合理的建设方式,根据心理库建设的内容,合理分析和统筹规划,并且以《你的问题藏在古人的智慧里》为基础,有效地将传统文化知识融入课堂教学当中。也就是说,教师需要以创新的基础需要,建立统一的教学计划,并且在以学生为本的视野下,保持科学的发展路径。例如:在学习《心理健康概述》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结合实际的心理健康需求,将传统文化“人”的最高境界思想纳入其中,并且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延伸思维,拓宽视野[9]。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可以使用儒家的入世思想和道家的出世思想,在“润物细无声、春风化雨”的基础上,让高校的学生感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且感知起到的积极和维护作用。在大家和小家的切换下,感悟自我的成长,并且分析文化到底给自己带来了哪些力量。只有感知到中华传统的文化的魅力和精髓,那么才可以最大化的提升民族文化自信,找到属于自己的思想定位。“观照自心”“内调心性”去掉一切私心杂念,在纷繁复杂、迷失自我的时代中,找到自我,解决当前“空虚、失落、抑郁”抱怨的心理问题,探究自我深层心理方式,展现积极的作用和价值。

4.3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模式和朋辈培训体系

从当前的形势上看,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受到多元化的西方思潮影响,不少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出现了动摇。并且随着生活与学习节奏的加快,学生在自我成长、相关的人际沟通、对应的情绪疏导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的疑惑和问题。此时,心理健康教师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建立团体心理辅导模式,根据不同方面,融入不一样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例如:教师可以使用“孝”“家国”“尊亲”等相关的内容,进一步促进大学生个人成长和发展[10]。此外,还需要立足当前的国情,认识到高校学生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建立合理的模式培训方案,这里使用的是自我关爱和朋辈辅导的培训方式。在此种模式中,又可以合理地分为两个类型,一个是特殊群体的团体心理辅导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同质化较高,需要保持专业的针对性。在时间的安排上,需要保持灵活性,以特殊学生为本,需要高于4次以上的团体辅导。另外一个是针对一般大学会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可以以宿舍为基础,也可以以班级为基础或以相同的专业为基础……主要就是解决一些同质性不太高的问题,基本上都是属于学生的心理疑惑,主要是关于人际沟通、集体凝聚力等方面实施合理的定制。在培训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结合实际的需求,挑选出一些学习比较积极,并且吸收性较高的学生作为骨干力量,协助教师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工作。在以点带面的基础上,逐渐提升覆盖面积,并且向着全员、全程的角度实施建设和发展。

4.4构建包含中华传统文化的学生活动载体

中国传统文化更加倾向“知行合一”的思想理念,仅仅使用理论上的教学方式还是不够的。需要将文化指导有效地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达到心理和行为的统一的境界。在高校中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月或者是心理健康文化月。也可以以社团的方式,建立文化自信,合理地融入传统中华文化的心理资源,并且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实施延伸。例如:建立经典阅读、传统节日、太极、武术、茶艺等活动,都可以让高校的学生知道中华的艺术魅力,并且达到精神上的熏陶[11]。高校校园活动需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定期举办展示活动,并且将这些活动和社团关联起来。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实践活动和课程内容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大限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例如:传统工艺制作、传统文化朗诵比赛等。最后,心理健康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亲身体验,感知生活的艰辛,坚定学习的信心,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树立正确的三观,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

4.5构建渗透中华文化的校园心理环境

此时,需要高校从内到外,结合现实的需要,使用新媒体的优势,在宣传栏、微信公众号、校园网站等地方扩大宣传,将传统文化知识中的经典故事、传奇人物融入其中,并且以文化自信为基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行政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校级为基础,建立心理中心,构建二级学院,落实班级集体,缩小到宿舍的等级。在这些从大到小的排序下,建立预警信号,加大危机干预,保持预防网络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此外,教师还需要将“古圣先贤、仁人志士”的主要目的与意义呈现出来,将这些优秀人物的经典深入到大学生的心目中,落实到培训的过程当中。合理引导大学生对生命的思考,并以二级学院为基础,垂直管理,落实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保持全方位的建立心理健康活动,融入传统文化的气息,建立属于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最后,还可以熔铸效应品牌文化创建,建立“引航心灵工作坊”。建立线上与线下协同育人机制,探索在“两微一端”等网络主流媒体的建设,培养学生理想的社会人格,加大正确的娱乐导向发展[12]。其次,发挥家校协同育人机制的作用,开展古典文学沙龙,增强家长对传统文化和心理学的兴趣,达到教育的主要目的。

5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合理的思维逻辑,以学生为本,使用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心理健康体系,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认知和实践方向。营造校园传统文化学习氛围,加大传统文化进课堂的力度,大力开展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加强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掌握,提升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以此来帮助学生自省,建立文化自信,明确职业方向,提高实践能力,形成优良意志品质,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实现大家共同的“中国梦”而奋斗。

作者:李莎 欧阳健舒 张仁丰 单位:希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路径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ljkjylw/75073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