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范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范文

时间:2022-03-10 04:41:45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

摘要:课程教学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挖掘课程资源,改革课堂教学,建立必修课、选修课、慕课、讲座等线上线下并举的学习形式,将体验式教学、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补充,实施多样化的评分体系,学习训练与学分挂钩,既方便学生学习,又提高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水平与心理素质,促进心理健康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云南省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改革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课程现状

云南省在2016年12月对全省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作了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如下。

1.1开课情况

云南省共有72所高校,其中65所开设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形式有必修课、选修课、知识讲座。全省开设课程比例为903%。

1.2开设学时情况

云南高校普遍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必修课时是20~30学时;开设选修课时是10~20学时;开设知识讲座课时是4~6学时。其中开设必修课的学校不到50%,有部分学校既开设必修课,又开设选修课;至今仍有少数学校只开设知识讲座。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存在问题

2.1未受到足够重视

1)机构不够健全。许多高校虽设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但隶属于学校学生处,负责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只有一两人,他们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同时还担当着学生处其它工作;云南省高校专设心理健康教研室的比例只有153%。教研活动没有正常开展。2)被重视程度不够。高校的教育体制注重学科特色,政策向重点学科倾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它专业课程相比:在教学安排部分,全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65所高校中,没有1所学校是按学生自然班级上课(1个自然班级有40~60人),而是合班教学(2~3个自然班合并);要么以讲座形式(100~200人)开展。这种合班、大班教学,无法照顾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性。3)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积极性低。大学生们受“专业至上”的思想影响,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课程目标认知模糊;加上许多高校对该门课程的考核简单、要求低,考查多于考试,也降低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积极性,致使该课程未能发挥其最大功效。

2.2教授内容与现实问题脱节

传统“满堂灌”教学方式普遍应用,由于合班教学上课学生人数多,受教室场地限制,鲜用甚至不用体验式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填鸭式、一锅煮”教学,满足不了大学生的现实心理需求,也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3师资力量不足及专业化程度不够

截至2016年12月,云南省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教师共472名,专职专业教师为132名,占全省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30%。132名专职专业教师中,博士研究生学历1名,占全省的075%;硕士研究生学历96名,占全省的7273%;本科学历35名,占全省的2652%。按照教育部对高校心理健康师资1∶4000的规定配备比例,全省23所公办本科高校专职专业教师共70人,缺20人;全省26所公办高职高专专职专业教师共47人,缺11人;全省9所民办本科院校专职专业教师共22人,缺12人;全省13所民办高职高专专职专业教师共14人,缺2人;在昆高校学生数超过1万人的23所高校专职专业教师共73人,缺29人。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由专兼职人员组成,队伍中有心理学教师、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等。心理学教师的学习背景多以心理学、教育学专业为主,专职辅导员、学工干部所学专业五花八门。从总体数量看,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而且学校对兼职人员的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人员普遍缺乏专业的心理学知识,难免出现仅凭自己的经验和理解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不专业行为。

2.4课程的教学模式落后于当今社会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注重传授理念知识,解决大学生知识层面的问题,缺乏对大学生认知能力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对大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训练,以及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积极自信行为训练。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会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对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不能有效吸收所学知识并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造成了学生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的后果。

3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的迫切性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但目前专业至上的思想影响着相当多的大学生人群;另外由于大学生学习任务重,所以他们更愿意把学习的重心放在专业学习方面,而忽略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学习。在没有掌握足够心理健康知识或不理解心理健康咨询工作的实质情况下,学生在心理受挫需要帮助时,不能主动地寻找或是通过有效途径和方法疏导调适,而只会采取消极逃避、隐忍、压抑甚至极端的行为。为此,在2018年7月,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教党〔2018〕41号)》,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工作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强调并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质量,使受教者真正受益。

4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

4.1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以及实践教育教学能力等因素将直接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制约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推进,从根本上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功能的发挥。1)建立专业师资队伍的准入制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师必须是有专业学习经历,或是从事本专业工作多年的教师,本身具有健全的人格特征,热爱本专业工作,具有从业的相关资格证书。2)建立教师队伍系统的业务培训制度。学校应把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作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部分,认真落实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

4.2切实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随着社会进步发展才为人们了解重视的新型综合性学科,综合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咨询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不断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最终实现自我成长,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自信的心理。该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相比,在教学内容的启示性、体验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教学主体的自主性互动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与参与性等方面均与其它学科存在显著差异。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学生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是心理健康普识性教育的关健。学校应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指导下,提供保障措施,加强课程管理,在提高教学质量方面狠下功夫。2)加强教研,优化教学组织形式。加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研究工作,常规化每2周1次;建立以发展性目标为主、以防治性目标为辅、普及面广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该体系以必修课、选修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慕课、报告讲座的方式构成,每一次的学习都与学分挂钩,每学年均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学习学分的要求:一年级以必修课为主,注重知识理论学习。二年级以选修课为主,主干课程和兴趣课程相结合、线上线下并举,方便学生学习。三年级及以上,以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为主。健康的心理与行为,是可以通过训练习得的,在二年级以后的课程内容中应加入心理健康方法运用、行为训练及心理素质拓展学习,增加和固化学生的心理健康知识与行为。

4.3把培养积极品质纳入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体系

积极心理学倡导研究人们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品质,强调人的积极主观体验、公民的道德感、责任感。实践中,个人的积极取向影响着一个人的认知、学习、人际交往、挫折应对与情绪体验,让人充满活力,感到生活有希望、有意义、将要实现的乐观感受。个人的积极正向品质包括:智慧、勇气、毅力、宽容性、创造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对美的感受力,以及对国家、社会、个人的责任感、道德感与荣辱感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积极品质,在充分肯定学生本身具有的优点与价值前提下,促进个体产生积极状态的各种心理因素,帮助他们用积极的观念与活力对待挫折,包括对待个体生命的发展,从而乐观、努力地寻求和获得美好幸福生活的方法与途径。这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潜能与创造力,激发活力,培养优秀的心理素质人才,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4.4挖掘课程资源,充实教学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大学生本身具有强烈的自我发展的愿望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要因人、因时、因地、因势地选择符合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课堂教学,运用丰富的视频资料和现实生活事例讲述学生关心的问题,让学生参与教学、体验学习内容。灵活运用主题团体心理辅导、心理素质拓展、心理剧表演、体验式教学等教学方式,将内容寓于教学活动中,在趣味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必备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维护技能;另外配合线上慕课必选课,不仅可以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还能发挥学生主体意识作用,增强学生自我心理健康能力,满足其心理需求。1)在教学中增加心理情景剧表演的教学内容。心理情景剧是将人们内心的情感无限放大,然后演绎给别人看的情景剧。教学中鼓励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身边的人与事以心理剧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参编参演和观看,达到自我展示、自我启发、自我改变的教育目的。这是一种培养学生自助、自省、自我教育的方式。2)在教学中增加团体心理辅导教学内容及学时。团体心理辅导是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互动与团体的力量,使学生们在共同的活动过程中,彼此观察、感悟、领悟、体悟、顿悟;在探讨自我和解决共同问题的过程中,从群体中获得心灵慰藉,获得自信;在沟通联系中,发现自身的心理问题,并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这些问题,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该着重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现实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课程设计要遵循“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介、以经验为起点、以活动为核心、以过程为重心、以合作为主线”的原则,以利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4.5建构多元化的成绩评价机制

多元化的成绩评定,是“过程和结果”相结合的综合评定方式,注重参与过程,注重学生在过程的参与体验中学习并掌握知识,以及心理素质能力得到提升和养成。学生无论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课、选修课,还是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慕课、报告讲座学习都可得到学分与成绩鼓励。

4.6改革课堂教学,开展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体验式教学,是让大学生置身于人为优化创设的特定情境中,通过教师语言的引导,激发他们参与的动机,影响他们的认知心理,调动情感参与学习,是推动大学生本身主动地、自觉进行认知的活动。例如,在“压力管理”这个部分,教学中笔者通过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创设生动、逼真的大学生大都相通的压力情境,让大家都体会到自己就是压力情境中的一分子。在教师适时的启发指导下,大家主动分享压力的感受,讨论解决、战胜压力的做法,融入其中。这个过程中,别人的方法策略会启发个体思考,开拓灵感,启发创造思维,找到与别人不同或是适合自己的应对压力的方法,增强自信;同时别人的勇气也会激励个体的积极思维。过程中教师要始终把控“正向积极乐观自信”方面的引导,让学生们在亲历中感受到直接的、具体的、丰富的体验,在此基础上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在今后的人生中,如碰到压力,当日的体验教学场景会再现脑海并激励自己。

4.7增设心理素质拓展训练作为心理健康教育

课程的补充并计入学分心理素质行为训练是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应用心理学原理与方法,对人的生理、心理有意识地施加影响并发生变化,控制达到预设的训练目标程度,借以提高心理效率和社会功能,增强身心健康。实践证明训练可以有效地改善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合作意识,完善人格,磨炼意志,陶冶情操,开发人的潜能,推动人的心理素质健康地发展。例如,笔者把“培养团队的合作精神”作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的目标,设计一个“风中劲草”的项目,涉及到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沟通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体会要与同伴建立信任,首先取决于自己对团体成员的信心,有效沟通正是建立信心的基础;一旦信任完全建立,学生会感觉到团队的力量远远超过个体的力量,团队的工作气氛如此愉快。对大学生而言,大学期间的心理健康理论学习、体验学习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既能固化健康知识,又可培养习得健康行为,能够积淀形成个体必需的基础心理品质,使他们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宋迎秋,梁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效实施的调整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6(2):5-7.

[2]陈玉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学园,2015(17):65-66.

[3]张少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3):119-120.

[4]许国彬,黄红清.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J].思想教育研究,2010(10):46-49.

[5]刘伟,方高彬,高斯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10):167-168.

[6]蔡云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探究[J].求知导刊,2017(15):103-104.

[7]陈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4(4):48.

作者:潘亚姝 朱丽芬 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改革实践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ljkjylw/72936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