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中医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范文

中医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范文

时间:2022-06-06 09:14:12

中医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

1我国医学生应急能力教育的现状

目前,国家立法日趋完善,医疗卫生机构在处置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的职责越来越明确。2003年5月9日,国务院第376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的颁布实施,标志着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进入了法制化、规范化的阶段。而目前国内的医学教育,并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还是将医学分为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和预防医学,公共卫生学与临床医学分离。这种“医防分离”的总体医学教育模式,过早地束缚了医学生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造成了目前医学生重视个体问题忽视群体现象,重视治疗轻视预防的倾向。除了“预防”观念的认识有待提高,目前的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应急能力的培养也存在诸多问题,如课程设置的不合理、课程内容不完善、教学手段单一、实习效果较差、师资力量不合理等。

2传统医学教育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传统医学教育及社会的高期待都会给医学生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大预防”观念尚未形成,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面对突发群体事件时,能否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仅关系到他们当前的学习生活状态,也将影响到其未来的工作状态。因此,了解和关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建立更为完善的针对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1医学生总体心理健康状况

国内很多研究显示,医学生SCL-90各因子得分均明显高于国内同龄青年人。四川泸州医学院对不同专业医学生调查显示,“强迫”、“人际关系敏感”、“偏执”三项得分最高,说明医学生学业压力较大、同学间竞争比较激烈,学习生活要求严格,有完美主义倾向,同时说明医学生缺乏灵活性、变通性,自我意识膨胀,在意别人的评价。中国医科大学对1352名医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调查,结果显示抑郁、躯体化、兴奋状态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抑郁得分尤为突出。广州医学院的调查显示,与1986年的全国青年常模相比,医学生在强迫因子、焦虑因子、恐怖因子和精神病性因子上高于全国青年水平,但在人际关系因子和偏执因子低于全国青年常模。

2.2医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2.2.1自我意识膨胀

此特点,在大一新生中表现尤为明显,进入大学之前,许多学生对大学生活了解甚少,往往凭着自己的想象理解大学的生活,对大学里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对自己的评价往往不够客观和准确。有些同学往往对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会产生自负心理,过高的评价自己;而有些同学,特别是农村同学进入大学后,在面对城市化的巨大冲击和因家庭经济拮据而承受着学业和生活的双重压力,容易导致自卑心理的出现。

2.2.2“医学生综合征”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接触医学专业课以后,部分医学生由于本身人格的易感性,会出现所谓的“医学生综合征”。医学生综合征是指在医学生的医学学习期间,当他(她)们在学习医学知识(尤其是在学到一些病症学后)或面临其它内心冲突不能解脱后,便开始出现持久的紧张、担心、害怕和恐惧等各种心理生理症状,如心因性疼痛、月经失调、全身乏力、周身症状等。同时,医学生综合征还表现在进入临床专业课学习后,往往老师讲到什么病,学生就怀疑自己患什么病,根据老师所讲的症状对号入座。

2.2.3人际关系障碍

医学院校一般来讲,学科设置单一,课程较为独立,学生所涉及的知识面往往都只与医学相关。而其他综合性大学,由于专业设置丰富,接触面广,在人际交往中潜移默化会接收到多种学科的不同信息和知识,比较而言,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就显得单一,人际交往相对狭隘。同时,医学生课程繁重,考试压力较大。这样的氛围下,学生多数时间用于看书学习,人际交往相对较少,参加社团活动也多受限制。

2.2.4专业思想不稳定及厌学情绪的出现

这种心理特点在不同阶段往往会有不同表现,大一新生随着大学生活的深入,接踵而至的繁重枯燥的医学基础课程所带来的紧张感代替了轻松感,许多学生感觉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吃力,进而产生厌学情绪,甚至厌恶医学,认为自己入错行。进入中高年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医学教育的特点也显露无疑,课程专业性强,学习科目繁多。同时,医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需要极强的动手能力,而当前的医学教育使得学生接触病人晚、临床实习少,甚至很多考研的学生基本没有临床实习。而真正接触临床后,学生会发现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很难上手,面对患者不够自信,对自己所学产生怀疑。

3应急实践中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适应与转变

面对当前日益频发的卫生事件,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医学相关知识和过硬技能,同时也需要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当前的医学院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做出适当的调整。

3.1注重人文素质的教育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根本、最基础的素质,是人类发展中起基础性作用的品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医学生作为今后的医生,不仅要保持自身的心理状态,也要懂得如何尊重病人如何与病人打交道,因此人文素质教育应作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重要环节。首先,医学院校要营造良好的人文素质环境,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其次,要引导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提高。利用课堂教育,建立精品课程体系,用“人文”的眼光丰富“生物学”的大脑。

3.2重视心理委员培训

学校可建立心理委员制度,并以此建立起四级的心理健康网络体系,从一级学生处领导和负责老师,到院系部领导和负责人作为二级系统,再到辅导员老师作为三级,最后到各班级心理委员作为四级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基层,以便随时了解和掌握医学生心理动态,以便及时对产生的各种问题进行处理和疏导。

3.3完善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安徽医科大学应国家教育部的要求,面向全校也进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改革。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选修课,总课时36学时,每次课时4学时,安徽医科大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做了调整,把这门课程融入《医学心理学》中,把两门课变成一门课《医学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总课时数56学时,后18学时为心理健康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医学心理学原理相结合,并在最后进行考试评价。

3.4采取阶段式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医学院校一般而言学制较长,医学生所处的不同阶段所产生的的心理问题也不尽相同,有针对性的的开展心理教育工作能帮助他们尽快摆脱心理困境,恢复心理平衡,保持心理健康。大一新生心理教育应侧重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关系的协调。新生所面临的的是一系列的变化,与中学时代相比,学校管理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人际关系都产生机打变化,同学们背景各不相同,带着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学业期待来到大学;中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学习方式及性意识困惑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从两个方面开展,一、关于学习、恋爱与性主题的讲座、辩论及学生讨论;二、个别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加大对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高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缓解压力,如何面对环境的转变。此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可以开展以下工作,就业心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讲座,各种职业技能培训的展开及个别心理咨询工作的开展。(本文来自于《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杨平胡志肖圣龙何成森单位:安徽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安徽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安徽医科大学学生处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中医心理健康教育的适应与转变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ljkjylw/64590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