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范文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范文

时间:2022-09-26 04:12:47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

【摘要】探索新医科视角下一流学科建设内涵,为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提供策略依据。以新医科建设为切入点,以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为研究目标,采用系统分析方法分析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医科学科建设路径。从师资队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贡献4个方面,构建新医科视角下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体系、阐述注重实践型人才培养方式、明确学科融合型科学研究方向、打造资源整合型疾病防控系统。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的未来方向应从教师团队建设、实践型人才培养、产学研融合、产业链对接4个方面开展工作。

【关键词】新医科;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

医学经历了经验医学时代、实验医学时展到现代医学时代。医学模式也从机械论医学模式过渡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当前全球科技创新趋于密集活跃,学科之间日趋交融[1],高等医学教育发展日新月异,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形势,是当前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课题。2018年12月29日,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召开临床医学类专业教指委工作会议,就积极推进新医科建设,培养未来杰出的医学科学家,做出系统谋划,在会议上首次提出了新医科的发展战略。新医学提出依靠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技术;以预防治疗康养生命健康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模式为医学发展方向;培养具备实践能力,医工理文融通的高层次医学人才。在新医科萌芽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特殊阶段,依照教育部提出“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2–3],立足《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4],本文针对新医学背景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及学科建设的内涵、路径综述如下。

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建设现状

1.1师资队伍

在医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新医科对教师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主要体现在知识范围、实践经历、技术能力、教学水平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目前,大部分教师尚未达到这种要求,他们往往关注与本学科相关的前沿知识和新型技术,未对交叉学科做进一步了解,还表现出与行业密切合作不足,缺乏应对挑战和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5]。

1.2人才培养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卫生教育体系,现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34个,已有14个大学22个交叉学科所涉及的一级学科含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6]。近年来,我国公共卫生教育在培养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方面均进行了改革。但由于我国最早的公共卫生教育是由前苏联引入,受传统预防医学教育模式影响较深,在教学内容、手段、知识结构、课程体系方面还存在问题[7]。

1.3科学研究

新医科发展的未来趋势和健康中国的战略部署要求临床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相互融合,协调发展[8]。临床医学的研究重点是疾病机理机制。公共卫生研究的重点是环境和社会因素对疾病及健康的影响。基础医学主要通过研究微观医学来指导疾病的诊断及预防[9]。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预防控制等一系列工作,需要公共卫生人员、基础研究科学家及临床医生协作沟通才能完成。需要将预防医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进行整合,从系统发展的角度出发,在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解决医学实际问题。

1.4社会贡献

国务院颁布《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提出要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要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因此,急需建立重大慢性疾病防控体系,为大众提供健康服务,实现全民健康的目标。经过数十年发展,我国已经有了比较完善的传染性疾病防控体系。但对于目前已成为国民健康重大威胁的慢性病,相关的防控体系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亟需加强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的研讨交流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防治紧密结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中国慢病防控工作体系尚属空白,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慢病防治工作网络还处在探索阶段[10]。

2新医科视角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路径

新医科建设是“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的大事,新医科建设重中之重是医学教育。医学教育既是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又是卫生健康事业的重要基础、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学科建设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师资队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坚持兴国必先强师。努力打造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培养体系。

2.1.1核心内涵—高层次师资建设高层次师资建设包括选拔学科带头人、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打造卓越教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学术带头人要具有凝聚力、团队精神,要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敏锐洞察力,熟悉预防医学发展前沿动态,有较强的交叉综合研究能力,对研究方向富有经验并具有预见性。鼓励中青年教师以研究者的身份进入各学术带头人团队,并在各团队中进行轮转,达到学科交叉的目的。鼓励中青年教师积极申报高水平课题,撰写高质量论文,优先安排他们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政策和经费上给予倾斜。要求教师具备大学教师和公共卫生医师2个角色,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旁征博引的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能力;同时还要有现场处置的丰富经验。与医院及预防机构合作开展教学,到相关单位兼职挂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导师组是由交叉学科导师组成的团队,要求导师之间知识互补同时又知识关联,导师组还可以是学校导师与实践教学基地导师的组合,共同完成研究生的培养。

2.1.2外部环境—实践教学提升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公共卫生的师资具备较高水平的实践教学能力。高校的教师需定期下现场,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开展横向合作,促进教师队伍实践教学水平的提高[11]。

2.1.3内部范式--学科交叉融合教师可以按照学科交叉的原则组成科研教学团队。师资团队可以是“基于预防–基础–临床的交叉学科型师资团队”,目的是提升教师对综合知识与技能、复杂问题的应用整合能力。从而进一步改进教学理念,优化知识结构,推进创新思维培养,提高教学质量。

2.1.4基本方针--师德师风建设(图1)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师资团队应以“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坚持“立德树人”,做好学生的引导者和指路人。不断提升师德学风,严于律己,为人师表。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日常教育。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教师。

2.2人才培养

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意见中指出引导学生将预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维护群众健康权益作为从医的神圣职责。医学教育强化医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促进健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2.1本科生培养进一步突出本科人才培养在医学人才成长中的基础地位,不断深化本科医学人才培养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掌握预防医学的基本理论,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理论知识,以及相关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强调交叉学科的课程学习;注重提升医学生职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胜任力;形成“厚基础、宽专业、高能力”的培养格局[12]。

2.2.2研究生培养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研究生教育总体上还不能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求。新医科要求树立交叉融合的培养理念,在高校、卫生系统之间,以慢性病防控研究为导向,实现研究生知识技能的综合提高。在融合创新理念下培养具备较高的创新能力和整合能力的公共卫生医师或者医学科研工作者[13]。在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上,着重实践能力培养,结合“知识-能力”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公共卫生知识体系为中心,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以公共卫生服务为特色,构建知识体系。学生在进行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强化对知识应用的实践能力训练,进一步突出研究生实践能力的提升[14]。

2.2.3留学生培养留学生的培养,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医科未来发展方向。可以采取构建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形式。在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具有共同的学习利益观,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资源并研讨相关领域的学术问题,体现着一种互利共赢的学习合作精神。同时,应认识到,协同交叉是医学留学生学习共同体持续性发展的源泉。留学生参加到各学科的学术研讨会、学术沙龙、学术座谈中去,这些活动能为他们提供思想碰撞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交叉学科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2.3科学研究

已有研究表明,组学技术、计算机技术、大型人群队列均在预防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15],为预防医学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契机,这些均是预防医学服务于“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学科内部与学科之间的交叉均影响着预防医学的发展方向[16]。

2.3.1学科内部交叉(1)基础医学与预防医学结合:基础医学在分子水平上进一步阐明了人体结构和功能,明确疾病治疗与预防的机制。蛋白组学研究在揭示生命运动的本质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基因组时代、微观医学研究与宏观人群防治相结合,在了解疾病分布特征、探索病因、筛查高危人群,开发有效疫苗和药物等方面为预防医学做出了大量贡献。(2)临床医学与预防医学整合:预防医学通过预防人类疾病、延长生命、促进心理和躯体健康,在医学中发挥更大的潜能,临床医学以治疗疾病为目的,两者最大的目标均在于保证人们健康。将临床与预防进行整合,可以实现最佳的健康效益,通过个性化的医疗策略制定,进行疾病的预防、筛查、诊断和治疗,从而确保人们在最少的投资下获得最大的健康效益[17]。

2.3.2学科之间交叉在交叉学科飞速发展背景下,预防医学研究也日益呈现多学科综合的态势。从描述分布、探讨病因、到政策的制定,预防医学不仅要在医学内部进行交叉,还与环境科学、计算机科学、教育学、行为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等诸多学科实现跨界交叉。如大数据时代和互联网+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预防医学的发展,在多维健康研究中、在探索疾病发生原因的进程中,帮助研究者更清楚地了解客观事实。高精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了预防医学对疾病的监控水平、工作效率,使得更多的危险因子得到揭示和确认。在预防医学研究策略上,从软科学的角度更加系统地帮助预防医学工作者在制订健康方案上采取更加全面而系统的方法,促进了预防医学发展[18]。

2.4社会贡献

2.4.1打造集科研、政府疏导和地方资源为核心的一体化慢性疾病防控体系这一系统通过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部门的融合与实践探索,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推动慢病防控公共政策开发,建立符合文化、经济和社会发展特征的慢性病防控体系,培育健康社会环境。基于大人群队列研究的成果,依托高效的慢性病防控体系,以实际应用研究形成相关的技术标准和指南;支持多参数生理指标采集与多协作互连的网络终端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构建慢病风险因素辨识与监测的远程健康监护平台;实现区域一体化的慢病风险因素监测与管理的示范应用[19]。

2.4.2建立慢性病研究的大样本人群队列为研究慢性病筛查、干预、控制的有效策略创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队列。探讨并发现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开发精确慢性疾病预测模型,制定、评估并普及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从而控制慢性疾病蔓延,延长全体国民的健康寿命,抑制医疗费用的无止境增长。

3展望

新医科下的学科交叉实践型师资体系,可以促进教师团队建设与管理,未来有望形成“交叉学科–教学责任教授–团队”的运行架构,推动教师积极参与教学。随着新医科建设的进一步深入,可以积极推动学科交叉、产学研融合和学科群建设,高校将会主动优化学科布局,搭建高端研究平台、多学科融合创新中心。新医科以注重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学生的公共卫生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同时各类监测体系、技术标准与临床指南将逐步建立[20]。在新医科视角下,学科建设将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提供高水平智力支持,打造新型高端智库,着力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对策方案,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居民也能够通过互联网和医疗大数据更多参与到健康服务决策中来,就医秩序、分级诊疗、医保费用降低会有初步成效[21]。

作者:夏青 王耀刚 单位:天津医科大学公卫卫生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流学科建设策略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jslw/74239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