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探究络病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范文

探究络病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范文

时间:2022-03-14 06:39:07

探究络病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摘要:理论的创新与发展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络病学科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后起之秀,对于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中医药高科技人才、加快中医药科技产品开发以及中医药科研基地、科研平台、科学实验室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络病学科的学科内容及其作用、意义作以浅要分析与探讨,为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中医药学科建设务实基础。

关键词:络病学说;络病学科;学科建设

学科建设是指学科结合自身实际,将整个学科发展规律同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采取各种可行措施以促进学科水平和发展的社会活动[1]。络病学是研究中医络病理论及其临床运用的临床学科[2]。络病学科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新兴学科,对于络病学说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医疗市场、中医药事业、络病理论行业规范化需求具有重要推动意义。在此,本文试就络病学科的作用与意义,浅谈己见,以供同道共议。

1.络病学科的学科内容

络病理论首见于《黄帝内经》,书中具体描述了络脉概念以及络脉循行分布,并提出望络、扪络等诊断方法,以及刺络放血、饮药通络等特殊治疗方法。初见络病证治体系于《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对于瘀血阻络类病证治以大黄蟅虫丸、鳖甲煎丸、抵当汤等活血化瘀通络方剂,尤其是首先提出:虫蚁飞走诸灵以搜剔络瘀。而形成完整络病病机理论、辨证论治体系始于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书中着重提出“久病入络”、“久瘀入络”病机理论,并首推“络以通为用”治疗大法以及“络以辛为泄”用药规律。这些均为络病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同时,叶天士也指出当时络病学发展的问题:“医不知络脉治法,所谓愈究愈穷矣”,即中医学家“重经轻络”现象。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络病理论以研究“久病”治疗,络病病变规律为契合点,创建指导内伤杂病与外感重症创新理论体系,促进通络药物研发以及通过研究通络经方作用机制探究络病证治内涵,成为中医研究重点与热点,推动了络病学科飞速发展。络病学科当代研究进展主要包括:形成“气络学说”、“脉络学说”两大学科分支,确立“络病证治”体系的研究方向,编著21世纪高等中医院校创新教材——《络病学》,加强络病技术平台建设与高科技络病人才培养,承担多项部级、省市级重大课题,成功研发通心络胶囊、莲花清瘟胶囊、养正消积胶囊等通络药物等。总之,络病学科是中医药学学科体系的独特而重要的组成部分,充分显示其临床价值和科学内涵,对促进中医药理论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2.络病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2.1优化学科布局,形成学科优势

络病学科建立伊始,众多专家学者开展大量络脉与络病古籍文献整理工作,进行大量理论探讨、实验设计、临床研究,为络病学科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比如邱幸凡教授对《黄帝内经》关于络脉理论整理,王永炎院士探讨病络与络病内涵异同,史常永教授对络病治法精要探微,张伯礼院士指出微循环障碍与“久病入络”病理实质的内在能动性,雷燕教授提出“瘀毒阻络”对于络病形成与迁延难愈的影响,以上均为络病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成为完善络病学科的必备要素,络病学科也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络病学科建设对于中医药文化传承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明确定位,实现目标,提升综合能力,发挥学科特色,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加强以络病发病与病机特点、病机演变、临床特点、辨证治疗的“络病证治”体系研究,从实际出发,优化学科结构,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形成学科优势,加强科研设施与人才队伍建设,建设成为多学科交叉综合性重点络病学科。

2.2提高教研水平,培养优质人才

络病科研课题研究集理论研究、临床研究、实验研究于一体,是促进教学、实验、临床实践良性循环的重要契合点,围绕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络病学科前后承载国家“973”计划项目—络病学说与针灸理论的基础研究、国家“863”计划专项—强心力胶囊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开发研究等多项部级重大课题。不仅如此,与美国贝勒医学院心血管研究室合作申报“通心络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获得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资助,李澎涛教授与美国太阳城老年医学研究中心、日本东京大学、兵库医科大学就“毒损脑络”病机理论研究建立合作关系。为实现络病学科教育普及化,国内专家教师多次召开全国《络病学》教学研讨会,旨在推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络病学科教学工作,已有包括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等20余所院校开设《络病学》选修课,积极培养高层次络病人才与高校教育相结合。络病学科结合自身发展需求,对于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以及临床治疗难治性疾病等相关工作开展也成果颇丰,比如吴以岭院士[3]提出“三维立体网络系统”理论构架,王永炎院士[4]提出“毒损脑络”治疗中风疾病,吕晓东教授[5]拟方参龙煎剂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等诸多科研成果均显示络病学科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创新理论体系,对于提高教师教学、科研积极性,加大学校科研投入以及培养中医药高科技人才的重要性。

2.3改善科研条件,加快产品研发

图书资料、科研仪器、科研设备是学科建设的物质基础。络病学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建立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临床辨证与特制用药的辨证论治体系。以探究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析方法,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角度切入,建立“脉络病变”证候动物模型,在施加中医证候干预因素造成“络气郁滞”或“络气虚滞”病证结合模型的基础上,分别构建气虚/气郁脉络瘀阻、气虚/气郁脉络绌急、气虚/气郁脉络瘀塞等不同病理环节的动物模型[5]。以络病学科为基线指导心脑血管病、肺纤维化类疾病、神经肌肉类疾病、皮肤类疾病、流感与SARS、肿瘤等治疗规律研究获益巨大,比如雷燕教授就“中医络病理论及现代生物学内涵研究”科研立项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通心络胶囊、芪苈强心胶囊、莲花清瘟胶囊等通络药物均获得国药准字号新药证书,尤其是通心络胶囊获得部级重点新产品,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发明二等奖等诸多奖项,充分显示其临床价值。除此之外,众多医学院校与综合性医院特建立络病实验室研究集理论—临床—创新药物研发一体化研究平台,建立通络药物研究室以实现药物提取—分离—纯化质控平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量科技手段引进中医科研领域,络病学说内涵初见端倪,对于创建内伤杂病与外感重症辨证论治体系,提高临床慢性复杂性疾病辨证治疗,促进通络药物研发,反证通络药物作用机制具有科学价值。

2.4规范络病行业,满足医疗市场

为推动络病学科建立与发展,国内一大批专家学者围绕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相继开展后续工作,成立了国家二级学会—络病学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以及北京、上海、广东、辽宁等各级省市络病专业委员会,连续组织举办多届国际络病学大会,编辑出版《络病学基础与临床研究》与年度络病理论学术进展论文集等分享与会成果,为开展各种国内外学术交流提供平台,并形成超过千余名高层次络病研究专业队伍,团队密切合作,紧密联系综合性医院,成功制定中华中医药学会心血管病络病辨证标准。专业团队建设为现代科技促进络病理论发展,研究制定络病辨证诊断标准,探讨络病的生理病理基础创造人才平台支撑。同时加强络病研究各级人才尤在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以优秀的学术带头人来带动络病学科某一领域的深入研究,以点带面,促进全国范围内络病学科和络病人才队伍建设。络病学学会建设致力于推广络病研究交叉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以学术、学科带头人模式对络病科研课题进行汇报总结,倡议络病行业规范制度,医教研三位一体化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络病学》专著,创办络病学专刊等。构建络病学科虽已成果显著,开辟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的全新领域,但络病学科进一步发展与完善仍需大量开拓性研究工作,比如络脉与络病古籍文献整理尚待加强,络病证治体系研究尚需完善,通络单味药与复方制剂实验尚需深入,人才队伍结构与规模建设尚不合理,络病学科建设工程浩大,专业人员甚少。但当今社会,络病学科学术研究气氛热烈,大批人才引进能够满足医疗市场需求,在促进络病理论自身体系形成的同时,也正在推动络病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及人才培养。

3.络病学科建设对策思考

推动络病学科的深入发展工程巨大,后续工作繁重,亟待完善项目众多,开展络脉与络病理论的文献整理工作,络病理论证治方药研究,络病理论指导临床各科复杂性疾病研究,通络药物临床应用经验和络病理论临床证治规律研究以期建立完善的“络病证治”体系。同时注重多学科渗透、交叉与融合,借鉴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非线性和复杂性科学的学科前沿定向研究思维和实验方法,充分利用现代实验技术与科研仪器设备,深入开展络病病因学、病机学、辨证学及治疗学研究,推动络脉与络病理论在微观领域研究的不断延伸与深化,促进中医整体辨证思维方法与还原分析方法的有机结合,推动络病学科快速发展。

3.1精凝学术研究,主攻学科发展

络病学科研究方向以建立“络病证治”为基线,是络病学科发展的基础和关键。精凝络病学术方向是指立足络病学科“脉络”、“气络”研究基础和优势,瞄准络病对于慢性复杂性疾病辨证治疗以及通络药物研发的发展趋势,寻找络病研究创新发展突破口和主攻点,并形成以络病证治为主导的特色鲜明的学科发展路径[7]。

3.2整合学科方向,创新学科模式

完善络病多学科交叉化学科整合是络病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创新“医-教-研”三位一体化学科建设模式为络病学科优质发展提供保障。整合络病学科基础,创新络病学科模式,确保络病学科高速发展,培养络病研究高层次人才,探索络病多学科综合发展,不断加强和优化络病科研设施、科研基地、科研平台与科学实验室的专项经费投入,不断提高络病学科内在综合实力。

3.3建立学科评估,创建学科调研

建立络病学科评估制度可以促进络病学科建设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开展,促进络病学科整体学术水平提升,促进络病学科建设功能正常发挥。络病学科调研工作的创建是络病学科评估制度的延伸,全面系统化深入了解络病学科建设中可能出现问题的必要手段。对于络病学科进行有效评估与成立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是形成建设层次合理、建设结构先进的络病学科动态发展体系的保障。

3.4科学规划发展,制定学科标准

中医药标准化工作需要从国家标准逐步成为国际标准,为各国中医药活动建立最佳秩序和质量保证体系,提供科学而公正的约束。各学科都应该积极整合资源促进标准化工作进展,进而形成完善、系统的学科发展规划。络病学科的发展也需要各地区、各学派的专家统一认识,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络病学科标准化建设,推动络病学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蓬勃发展。

4.小结

络病学科建设是中医药学科发展进步的夯实基础。络病学科作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后起之秀,不仅能够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中医药高科技人才、加快中医药科技产品开发以及中医药科研基地、科研平台、科学实验室建设,而且为临床、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中医药学科建设提供条件支撑。络病学科发展规律在于以“络病证治”理论为指导,以临床各科难治性疾病治疗为基础,以通络药物研发为依托,以有效的临床疗效为标准来建立中医药传统继承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创新体系。但络病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对于络病学术能力发展,络病基本科研条件建设,络病现代化科学技术能力建设以及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等诸多方面的完善和发展均是络病学科建设的待解决问题,作为中医药发展的后备军,中医学子有责任也有能力能够创新络病学科发展模式,为中医药继承与中医药现代化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潜心.论大学学科建设在大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7:10-11.

[2]吴以岭.络病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

[3]吴以岭.中医络病学说与三维立体网络系统[J].中医杂志,2003,44(6):407-409.

[4]李澎涛,王永炎,黄启福.“毒损脑络”病机假说的形成及其理论与实践意义[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1):1-6.

[5]吕晓东,庞立健,王琳琳,南明花.参龙煎剂对博莱霉素致大鼠肺纤维化肺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及mRNA表达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1,26(1):171-174.

[6]袁国强,贾振华,王宏涛等.“脉络病变”证候动物模型建立的思路与方法.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络病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72-76.

[7]李美成,石飞飞.教育创新形势下研究型大学的创新教育[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01):25.[8]刘妍彤,吕晓东,庞立健,刘创,臧宁子,袁佺,杨丽,任延毅,刘勇明.肺络构效异常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机制相关性探微[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09-112.

[9]刘勇明,吕晓东,庞立健,刘创,刘妍彤.基于肺络构效理论的肺脏生理功能发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10.

[10]张惜燕,邢玉瑞.小儿肺炎的从新病入络论治.时珍国医国药[J].2017,28(8):1957-1958.

[11]耿青霞,赵宏照,李丽娜.肺络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机探讨[J].山东中医杂志.2017,36(5):361-363.

[12]景菲,张伟.从“久病入络”探讨COPD合并肺纤维化发病机理[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1:76-78.

[13]吕晓东,庞立健,刘创,赵仲雪,袁佺,杨丽.慢性复杂性疾病“络虚邪瘀”病机发微[J].

作者:张剑 刘勇明 庞立健 吕晓东 单位;辽宁中医药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探究络病学科建设的作用与意义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jslw/7297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