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范文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范文

时间:2022-06-22 10:35:55

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

第一篇:高校服务学科建设

一、比较与分析

比较主要从文献数量、文献作者分布、文献作者机构分布、文献期刊来源、基金资助情况和关键词分布等几方面进行。

(一)文献数量从文献数量上看,档案方面9篇,图书情报方面39篇。档案方面的有关文献数量还不到图书情报方面文献量的1/4。见图1。档案方面在文献的总体规模上要小于图书馆方面。

(二)文献年度分布

从年度分布上看:图书馆方面有关文献最早发表于1990年,档案方面最早的文献发表于2003年。图书馆方面开展这方面的研究早于档案方面13年。从研究的持续性看,图书馆方面2003年前时断时续,且断的时间多于续的时间;2003年后一直没有中断,有相当好的持续性。档案方面2003年开始有文献发表以来,时断时续,连续性不强。图书方面的持续性前期与档案方面相似,后期强于档案方面。从研究的活跃程度上看,图书方面2003年前不是特别活跃,多数有文献发表的年份只有1篇文献发表,少数年份有3~4篇文献发表;2003年后,多数年份活跃度较之前要高,发表文献的数量在2~3篇的区间,个别年份有4、5篇。档案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2006年和2010年;图书方面的高峰值出现在1997年、2004年和2013年。总体活跃度图书方面要高于档案方面。图书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数为1.625篇,档案方面的年均发表文献量是1.727篇,档案方面年发表均值高于图书方面0.1。

(三)文献作者分布从作者分布上看,档案方面的9篇文献出自12位作者,图书方面的39篇文献出自51位作者,从作者绝对数上看,图书方面远多于档案方面,是档案方面的4.25倍。档案方面独著6篇,两人合著3篇,合著率33.33%;图书方面独著23篇,合著15篇(两人合著9篇,三人合著4篇,四人合2著篇),合著率39.49%。从文献的合作率上看图书方面略强于档案方面。图书方面有10位作者发表2篇文献(丁会峰、刘建国、刘素刚、卢晓莉、秦惠基、王桂华、隗德民、吴雷、赵晓东、周艳),约占全部作者的20%;而档案方面没有1位作者发表2篇及2篇以上文献。档案方面的人均发文数是0.75篇,图书方面的人均发文数量是0.77篇,基本相当。

(四)文献机构分布从文献机构分布看,图书方面署名单位文献36篇,涉及机构32个,机构平均发表文献1.125篇。其中高校29个,占90.63%;其他单位3个,占9.37%。档案方面9篇文献涉及9个机构,平均发文献1篇。其中高校7个,占比77.77%;其他单位2个,占比22.23%。专业机构占比情况是:图书方面有图书馆(室)11个,占34.38%,档案方面有档案馆(室)2个,占22.23%。图书方面发表2篇以上的单位有7个,占22.88%;档案方面没有发表2篇以上的机构。图书方面合作发表文献的有1篇,为2个单位合著,占比3.13%。档案方面没有机构合作发表文献。

(五)文献期刊来源从期刊分布情况看:档案方面9篇文献来自8种期刊,刊均发表文献1.125篇。图书方面39篇文献来自37种期刊,刊均发表文献1.05篇。档案方面的8种期刊中,档案学期刊2种,占比2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高校校刊3种,占比37.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其他期刊3种,占比37.5%,发表文献3篇,占比33.33%。图书方面的37种期刊中,图书学期刊13种,占比35.14%,发表文献15篇,占比38.46%;高校校刊13种,占比35.14%,发表文献13篇,占比33.33%;其他期刊11种,占比29.73%,发表文献11篇,占比28.21%。图书学期刊占比和发表文献占比均高于档案学期刊,高校期刊占比与发表文献占比基本相当,其他期刊占比与发表文献占比档案方面均略为占优。档案方面的8种期刊中,核心期刊3种,占比33.33%;发表文献4篇,44.44%。没有CSSCI期刊文献。图书方面的37种期刊中,核心期刊8种,占比21.62%;发表文献11篇,占比28.21%。CSSCI期刊4种,占比10.81%;发表文献4篇,占比10.26%。核心期刊占比与档案期刊发表文献占比档案方面均高于图书方面,但文献总体质量上图书方面要比档案方面要高。

(六)基金资助情况从文献得到基金资助情况看,图书方面有2篇文献来自基金项目的资助,占全部文献的5.1%。分别是海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和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档案方面没有文献等到基金资助。

二、结论

(一)从研究的总体情况上看,档案方面要逊于图书方面从上述对比分析中的26个指标项中,有23个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由此,我们可得出档案方面在相关研究的总体规模上逊于图书方面的初步结论。具体表现在绝对量与相对量两个方面。从绝对量来看:文献数量、研究时间跨度、研究持续性、研究活跃度、作者总数、高产作者数、署名文献机构数、机构平均发表文献数、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关键词数、关键词使用频率、高频关键词数15个指标项,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从相对量来看:年均发表文献量、合著率、人均发文数、专业机构占比数、高产机构比率、机构合作度、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CSSCI期刊发文比8个指标项,同样是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只有刊均发表文献数、核心期刊比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比3个指标项是档案方面强于图书方面。

(二)从专业机构及人员参与研究的热情上看,档案方面不及图书方面从作者总数、高产作者数、署名文献机构数、机构平均发表文献数、合著率、人均发文数、专业机构占比数、高产机构比率、机构合作度、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10个指标项上,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特别是署名机构中,涉及图书方面的高校29个,占90.63%;档案方面高校7个,占比77.77%。图书方面有图书馆(室)11个,占34.38%;档案方面有档案馆(室)2个,只占22.23%。

(三)从研究成果的质量上看,档案方面与图书方面各有所长在核心期刊比例、核心期刊发文数量比2个指标项是档案方面强于图书方面,在专业期刊发表文献比、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4个指标项是图书方面强于档案方面。特别是CSSCI期刊发文数、基金资助文献数、基金资助文献率3个指标的空白,使档案方面在文献质量上比图书方面相差了一大截。综上所述,档案方面在有关高校学科建设的关注与研究上,较图书方面要落后一些。对档案工作与学科建设的关系、档案工作如何服务于学科建设、档案工作者在服务学科建设的地位与作用等方面还缺乏深入系统地研究。因此,高校档案工作者应当向高校图书情报工作者学习,更多地关注学科建设这一高校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工作,更加主动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增砖添瓦。

作者:薄春兰单位:扶沟县档案局

第二篇:高校优势学科建设

一、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府过度干预,大学缺乏自主性。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之下,高校在很大程度上受政府的干预。政府的方针、政策对教育有着很大的导向作用,其直接影响到高校优势学科的建设。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不同,受到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等的影响不同,就导致政府对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以及发展的不同导向,最终形成了各异的发展现状。高校培育优势学科的自主选择性十分低,致使高校自身对优势学科建设的认知不足,缺乏自主发展的动力。

第二,资源管理机制不健全。仅仅拥有教学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对于优势学科的建设时远远不够的,还必须的对这些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才能够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但当前,我国高校往往具备了软硬件资源优势,却缺乏有效的资源管理机制,使得资源优势难以发挥。

第三,管理理念僵化。在建设优势学科的过程中,高校往往对于教学环节予以较大的关注,却忽视了管理理念,以至于很多高校流于完成科研任务,拿的项目经费,使得科研项目与现实脱节。

第四,管理路径陈旧。优势学科建设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重大科研成果。所以,对优势学科建设管理路径而言,应从优势学科科研研管理机制的管理路径着眼。而目前,优势学科建设管理路径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对于学术研究自主创新的作用有限。在科研项目管理层面,往往由科研项目、科研人力资源、科研经费、等各个部门组成,这些管理部门的管理模式往往呆板、机械,不利于优势学科的建设。

第五,缺乏激励措施。在优势学科建设过程之中,激励措施对于优势学科学术氛围的构建尤为重要。在现有的高校的激励措施中,激励评估机制通常只是侧重于教师的科研量化评价,久而久之,就使得学术研究蒙上了一种功利性外衣,最终抹煞了学术创新的的潜在动力。

第六,人力资源管理滞后。优势学科的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学术人才,但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几乎完全按照常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来进行,这种的管理机制缺乏一定的合理性,通常会人力资源的浪费。第七,优势学科自主创新性成果欠缺。虽然我国高校每年都承担了相当多的科学研究课题,胆识科研成果的质量却远远低于国际水平。拥有自主创新的成果相当少。

二、加强优势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在优势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更新管理思想和理念,顺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在管理机制中只有调动全体管理者以及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主动性,是所有的人都参与到管理中来,才能使管理具有自主性、创新性。在一定程度上可是说思想理念的更新是构建管理机制最重要的前提。思想理念的更新往往需要在先进的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寻求合适的理论基础,确定合理的更新原则,才能够保证更新后的思想观念可以促进管理机制的完善。

(二)改变常规学科建设管理方法和手段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如今优势学科的建设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快速、便捷、高效的优势,全方位的服务管理平台,充分使用电子计算机的作用促成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科学研究成果。对于优势学科培育来说,高校学科管理部门应该承担起学科培育管理的主要责任,充分运用系统内外的优势,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学科培育系统,最终推动优势学科建设。

(三)加强优势学科的研究队伍建设在高校教育改革中,人才队伍的培养对于优势学科的建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组建一支优秀的优势学科的科研队伍,可以使得优势学科的优势得到有效的发挥。加强优势学科人力资源建设,首要的是应变革传统的师资队伍建设思想观念,在人才选拔以及培养的过程之中,要充分采取激励措施,完善人力资源机制,最终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总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目前高校教学改革中优势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不断完善制度,促进优势学科的建设。

作者:董鹏单位:大连海事大学体育部

第三篇:高校图书馆学科建设策略

1构建重点学科文献保障体系

(1)加大电子资源采购力度.电子资源是图书馆传统馆藏的有效补充,在图书馆馆藏中占有重要地位,已经成为现代图书馆馆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为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更全面、更广泛的文献信息资源.图书馆网络技术部负责电子资源的使用、采购、宣传和推广.目前,图书馆拥有清华同方CNKI、读秀学术搜索等10个中外文数据库,开通维普数字资源、国道外文库等10余个试用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图书馆将以特色学科建设为出发点,加大对专门史(以高句丽历史和文化为主)、民俗学(以长白山非物质文化为主)和植物学(以长白山生物资源为主)等重点学科的中外文电子资源购买力度,注重学位论文、科技成果和电子图书的购买,基本满足重点学科师生对电子资源的需求.

(2)建设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品质高、功能全的数据库能为重点学科提供良好的文献信息资源保障.目前,图书馆围绕省级重点学科,紧密结合教学和科研需要,建立了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高句丽文献资源及研究成果电子数据库是以高句丽研究为主的专门史学科的特色数据库,内容包括:高句丽遗物遗迹、高句丽历史研究、高句丽考古研究、高句丽国际研究、高句丽研究学者和文献目录.民俗学科的自建数据库有满族民间美术文献资源库和通化白山地区地方特色文献库.长白山药用植物数据库、长白山食用植物资源库和长白山观赏植物资源库则是植物学重点学科的代表特色库.广大师生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登陆各个特色数据库,免费使用这些资源.重点学科特色数据库的建设,促进了图书馆特色馆藏建设,保存了重点学科的研究成果,满足了师生读者的特色文献需求.

(3)利用共享补充馆藏.利用共享就是利用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按照馆际间文献传递协议,进行文献传递,使读者获得本馆未收藏的文献信息资源,进而弥补馆藏文献的不足,最大限度满足读者需求.馆际互借包括中文论文、外文论文、图书的部分章节等内容.目前,图书馆主要提供CASHL文献传递服务、CALIS联合目录查询和CALIS外文文献传递服务,为重点学科研究人员提供共享信息服务.

(4)建设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通过申请中央财政项目和省级财政项目建设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可以为重点学科建设、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提供全面的、专业的、现代化的文献信息资源.建成的重点学科图书信息资料室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能够处于省内、国内甚至国际领先水平,为学校重点学科的研究保持国内、国际领先水平提供文献保障,使学校重点学科的专业优势、特色更加明显.

2优化重点学科信息服务内容

(1)学科馆员服务.图书馆学科馆员专门负责各学科文献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和推送服务,主要为特色学科读者提供最新学术会议信息、国内外科研最新研究动态、同行专家的研究成果和学术报告.

(2)定题跟踪服务.图书馆围绕重点学科教学、科研发展需要,同科研处、教务处等职能部门联系、沟通,获取与重点学科有关的科研、教研项目名单,根据项目需要主动提供相关文献信息服务.同时,开展虚拟参考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网站主页上,设置QQ咨询台、读者留言版、重点学科读者的专用E-mail、重点学科研究生QQ群等.

(3)读者培训服务.为了方便广大读者使用图书馆现有各类电子资源,图书馆不定期对师生读者进行数据库使用培训,由资深馆员或邀请数据库研究专家进行培训.针对重点学科读者,图书馆专门派学科馆员深入相关学院,开展现场培训,着重宣传和推广现有服务系统.

(4)信息导航服务.图书馆根据重点学科的特点建立学科信息导航系统,链接到国内外关于该学科的最新进展和成果,相关机构、专业学会的学科专题网站、学科BBS论坛等,为特色学科研究人员提供极大的便利条件.

(5)科技查新服务.科技查新工作是一种深层次的信息服务工作,可以为重点学科的科研选题提供重要的依据.通过科技查新查询科研课题的重复率,可以减少科研经费浪费.图书馆开展科技查新服务,进行网上联机信息检索,为重点学科研究人员进行科研选题提供决策依据,既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能保证科研课题选题的新颖性.

除了上述五种服务,图书馆还可以通过加入图书馆联盟,共享各成员馆的文献信息资源,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图书馆联盟是各图书馆依据自愿原则,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为目的,并遵守一定的协议和合约而形成的图书馆联合体.加入图书馆联盟,可以免费利用成员馆的资源,弥补馆藏的不足.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加入了吉林省图书馆联盟和通化市图书馆联盟,在数字资源联合采购、特色数据库建设、馆际互借和联合参考咨询方面进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为重点学科的建设带来实惠.高校图书馆主要围绕自身资源为重点学科提供服务,在参与重点学科建设中形成办馆特色和服务特色.未来图书馆的重点学科服务应该在技术服务保障和人员素质保障方面继续加强,高校图书馆要积极探索和应用新技术,创造良好的重点学科读者信息交流平台和知识服务平台.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学科专业素质,为重点学科的发展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作者:杨晶石潘丽敏陈衍峰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图书馆

第四篇:内涵式发展下学科建设

一、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

加强学科建设是高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现代高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学科建设水平是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学科特色是高校办学特色的重要内涵,学科实力是高校综合实力的集中体现。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校学科建设必须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完善学科体系,推进学科交叉,形成合理的学科群落。各高校不但要加大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投入,努力提升办学水平;还要重点加强学校的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建设,以此来带动学校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更要根据自身的现实状况、历史渊源、办学特色和现有学科建设水平及优势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挖掘并总结高校自身在人才、资源、科研实力等各方面的现有优势,合理配置资源和资金,以学科建设发展为中心,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打造出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推进特色学校建设。我国高校在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型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围绕适应经济社会转型发展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这一核心教学理念,促进高校学科建设成果向人才培养和国家科技生产力转化,实现高校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完成高校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根本任务。在内涵式的发展模式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应坚持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基础,以科研能力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为平台,以制度建设为支撑,以学术氛围建设为导向,不断优化现有学科结构,凝练学科发展方向,为学科建设向更高层次的跨越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包括教师队伍建设和管理队伍建设。劳动者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关键在教师,学校要注重教师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科研能力,更要优化教师队伍的结构;同时,师资队伍建设也包括管理队伍建设,提高高校管理干部的工作主动性和思维前瞻性,建立起规范化的管理机制,使管理队伍建设与学校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二)科研能力发展和科研基地建设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既是大学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衡量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科研基地是高校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高校科研能力的提高和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研基地的构建;科研基地建设水平是衡量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标志,科研基地可以为学科发展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条件;科研基地也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和基础条件。所以,高校加强学科建设必须依托科研能力建设,着力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推动学科建设整体升级。

(三)明确学科发展方向高校发展学科建设必须明确重点,选择合适的学科发展方向,确立合适的学科发展数量,打造高校自身的优势特色学科。

(四)制度建设内涵式发展下的高校学科建设必须建立良好的学科制度和学科管理制度。一套制定合理,执行、监督到位的科学的制度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发挥出教职员工的最大潜能,为学科建设提供强大保障;良好的学科制度不仅可以促进学科建设效率的提升和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能激发和保护教职员工的创造性劳动,更重要的是,制度能使现有的适合学科发展的优秀经验模式固定并传承下去。

(五)学术氛围建设浓郁的学术氛围是通过各类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及学术性制度积淀形成的校园学风文化,它是高校学术本质、个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学术氛围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内涵式发展下高校学科建设的措施

(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学科建设必须优化师资,抓好学科队伍建设。首先,高校应坚持对现有师资队伍进行定期国内外培训和进修,保证教师素质和业务技能不断提升;其次,引进急需的、业务能力强的学科人才,尤其是领军人才;第三,合理布局人才结构,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科人才梯队。

(二)加强科研基地建设,加快科研能力提升高校科研能力和水平的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离不开科研基地的构建。因此,高校应该合理分配现有的资源,加大科研基地建设的力度和速度,整合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的现有科研力量,实现科研创新平台和科技资源共享。

(三)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高校的资源是有限的,发展学科建设必须明确重点,将有限的资源合理分配。高校要结合自身的学科优势,选拔出部分优势学科重点建设,并凝练出这些重点建设学科的主要发展方向,以这些重点建设的学科为中心,带动其他弱势学科的发展,形成“由点及面”的学科发展模式。

(四)完善学科制度建设加强学科建设必须建立完备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学科建设的实施细则制定,奖惩制度建设,日常管理制度建设,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制度建设的关键是执行环节,因此,高校还必须确保制度严格执行,切实做到“有制可依,有制必依,依制必严。

(五)学术氛围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还要重视学术氛围建设。高校可从加强课堂教学,举办学术讲座,建立学习组织,组织学术论坛等方面促进学术氛围建设;还要注重宣传工作,加强学术道德宣传,加强学风宣传;更要严把论文质量关,建立健全论文评价体系。浓郁的学术氛围,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对知识和科学真理的最求,为学科发展提供动力支持。

作者:白明张倩单位: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职业学院

第五篇: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实践

1地方运动鞋产业发展需要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运动鞋生产和制造基地,泉州晋江市陈埭镇则是全国最大的运动鞋制造基地。陈埭制鞋业的发展,带动了与之配套的相关工业的发展,形成了集鞋产品、鞋类原辅材料、鞋业机械及相关产品为一体的贸易集散地。但这些块状经济以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及家庭作坊为主体,大多属于劳动集型、产品附加值低的低层次产业,主要根据国际买家拿来的设计好的“鞋样”进行制作,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科技人才、设计人才和管理人才。[2]为提升传统产业的永续生命力,企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两方面,实现由“晋江制造”向“晋江智造”的转变,从依靠劳力向依靠智力转变。为提高劳动者素质,需要为他们提供更多相关的学习与交流的信息平台。然而受规模和资金制约,大部分民营企业并没有自己的信息部门,不具备收集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更谈不上对信息的开发和再加工,这往往造成企业的决策缺乏前瞻性,在市场竞争中抗风险能力差,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我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建立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面向企业积极开展服务推广,必将使特色数据库成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理想工具和环境,从而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

2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的建设流程

特色库的建设流程包括平台的搭建、框架构建、信息采集、数据挖掘、加工处理、组织存储、利用等环节(如图1所示)。图书馆将收集来的各类资源和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后,按照相关标准和规则,结合运动鞋行业、学科特点和用户需求,对信息资源进行最有效的整合,形成运动鞋综合信息资源库2.1特色库平台搭建选择合适的软件系统平台是建设特色库的良好开端,为后期的资源建设和信息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采用了超星特色数据库平台,该平台提供商本身具有大批量文献资源和数据的加工处理能力,包括各种文献的数字化加工、元数据下载、全文数据下载、数据字段规范、全文数据格式统一等。平台配套软件有:扫描工具、编目工具、格式转换工具、数据迁移软件、网络数据采集工具等。数据采集方面:支持实时采集监控网站内容、挖掘抽取数据商数据库的数据、加工灰色文献、规范图书馆自身数据、师生作品和课件等内容的储存及添加等。数据加工标准方面:采用国际标准的元数据范,所有的数据规范后格式统一,便于统一检索、统一显示。信息方面:页面信息的展示效果良好,系统的友好性和功能性较强,以统一认证、统一高效检索、快速方便为目的,通过对转换平台、资源传输平台、资源检索平台的有机结合,实现特色资源优化、高效、准确、即时的。2.2特色库框架构建通过请教学校运动鞋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次深入晋江陈埭镇制鞋企业,参观中国(晋江)鞋博会,走访泉州鞋业协会等,并与行业专家交流、咨询和沟通,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和用户需求,构建了数据库的整体框架。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主要包括文献数据库、创意作品库(本校师生成果展)、企业信息库、运动鞋款(图片库)四个子库。每个子库又根据性质、功能和资源的内容、类型进行细分,形成一个脉络清晰的框架,让用户对数据库的基本结构和内容一目了然(如图2所示)。

2.3数据源选取数据是数据库的核心,关系到数据库的质量。在选择数据源时,要考虑到数据的完整性、权威性、时效性、一致性、准确性等方面,确定合理的收集范围,数据源类型和信息的载体形式,全面收集与运动鞋相关信息资源。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的数据来源主要有:本校图书馆和美术设计学院资料室现有的各种文献资料、美术设计学院鞋类设计专业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手稿和教师课件及学术成果、采集与运动鞋相关的资料并数字化、来自本地运动鞋企和鞋协的资料信息、综合数据库、学术数据库、专题数据库、网络电子资源等。文献类型有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标准、文档、资讯、图片等。总的来说,在资源的选取上,不管是文献类型还是学科范围几乎涵盖了运动鞋及相关学科的方方面面。

2.4数据采集加工数据采集是建设特色库的重要部分,如何快速、准确、全面地收集与学科相关的资源,需要有一个好的检索策略。良好的检索策略首先需要对专业进行充分的了解、分析和研究。本校美术设计学院有在运动鞋设计方面的权威专业老师;泉州运动鞋品牌在国内享有盛名,有很多专业人士,通过跟这些专家沟通、交流、咨询,可以了解、分析用户的需求。其次在明确了检索需求后,就要对课题的具体内容作主题分析,这是正确选用检索词和逻辑算符的关键,它将决定检索策略的质量并影响检索效果。因此,应掌握运动鞋方面的相关知识和专业术语,并在专家的帮助指导下建立一个准确完整的检索词表,形成检索式,从而正确反映和全面囊括运动鞋及相关学科的信息。最后根据已制定的检索策略,从选定的数据源采集相关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排重、过滤、人工审核后,存储到对应的子库中。

2.5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建设特色库另一重要环节,包括信息的描述、揭示和序化。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包括四个子库,根据各子库的性质和功能做进一步地划分、组织、整理,形成各子库的数据分类体系。在进行专题信息组织时,既考虑到运动鞋这个特定学科的特点,也考虑到行业用户的需要,合理有效的信息组织才能充分地体现特色库的意义和作用。如文献数据库根据文献类型划分出图书、期刊、报纸、学位论文、专利、标准、文档等。不同的文献类型又根据文献对学科描述的角度和深度的不同,分别进行细分。如图书文献分为理论与研究、企业与品牌、广告与策划、设计与制作、鞋材与鞋料、选购与护理;报纸文献分为中国运动鞋产业、福建省运动鞋产业、泉州运动鞋产业、泉州鞋企、他山之石,五个类目之下根据需要再进行细分(如图3所示)。

2.6数据著录标引著录和标引是对资源的外部特征和内容特征进行描述和揭示,是信息组织的核心工作。超星特色库平台根据不同的文献类型提供不同的模板,数据库管理员可以编辑模板名称、编辑模板字段、删除模板和添加模板,还可以根据需要新增自定义模板,能够满足各种文献类型著录的需要。根据采集的资源类型,严格按照国家文献著录标准和各数字化资源相应细则对模板进行了相应的编辑修改,使各著录项的设置能够正确、全面地反映资源特征(如图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在著录数据的时候应表明来源,一是为了使数据可靠;二是为保护知识产权,以免引起版权方面的纠纷。

2.7信息和服务为突显特色库的学科特色,运动鞋信息数据库每个子库具有特定的界面,并根据不同的资源类型,实现不同的展现方式,有文本数据库界面、图片库界面、视频库界面等模板。而且数据库针对不同的用户群需求提供资源检索、分类导航、栏目导航、专辑模块和友情链接,为用户提供全面的检索方式和途径;并支持全文检索、跨库检索、简单检索、高级检索、联合检索、二次检索、字段检索等功能。该数据库信息服务的用户分两种:普通用户和VIP用户。IP内用户都是VIP用户,即本校的师生,这类用户以科研、教学、学习为目的,可以检索、浏览和下载特色库的资源,还可以享受向管理员咨询问题服务等;IP外是普通用户,指的是非本校的科研人员及运动鞋企有关人员,仅能浏览数据题录信息,不能浏览或下载全文,若要下载、打印资源,必须申请开通VIP权限,或通过文献传递方式获取。用户权限的设定,在保证充分利用共享资源的基础上,兼顾知识产权保护,避免陷入版权问题纠纷中。2.8数据更新特色数据库的维护更新是保证其生命力的所在,应安排专门人员收集数据库在使用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定期对数据库内容进行更新、追加,关注系统的运行状况。不同的资源类型其更新的速度是不一样的,因此设置了相应的更新时间,如图书、学位论文、本校学生毕业论文、毕业设计可以按年更新;期刊、专利按月更新;报纸按周更新;教师科研成果、课件、学生获奖作品可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更新;企业咨讯、运动鞋流行趋势、最新鞋款等前沿、热点问题的动态信息库,则尽可能实时更新。常规的数据更新由专门管理员负责外,还要加强与运动鞋方面的专家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学科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最新资讯,不断充实到特色库里,让特色库充满活力,体现价值。

3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的服务推广

3.1为运动鞋相关专业提供个性化学科服务泉州运动鞋类信息数据库为相关学科的教师、学生、科研人员提供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信息资源,对拓展教师学术视野,深化专业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具有积极作用,为科研人员借鉴国内外同行的技术思路,引领学术前沿创新提供情报支持。如文献数据库包含了各类型具有学术性、高质量的学科研究成果,能够满足本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学习需求;企业信息库收集了泉州运动鞋制造、生产、销售,鞋材、鞋料等企业的基本信息,对学生就业具有指导意义;行业咨讯与市场研究专栏主要包括运动鞋流行趋势、品牌运作、市场销售、行业状况等信息,为我校有关专业教学科研及学生的创作设计指引方向;创意作品库即本校师生成果展,将学生的毕业论文、毕业设计、获奖作品,教师的课件、学术成果进行汇集、整理、存储、展示,让企业对本校的专业实力、学生的创作能力有所了解,为企业挑选人才,学生就业提供了交流的平台;运动鞋款图片库展示了最新流行的、经典的、品牌主打产品等图片,为学生设计创作带来灵感。图书馆可以与专业教师联手合作,加强特色库的宣传、推介、培训力度,为学校运动鞋及相关专业的发展提供个性化的学科服务。

3.2为企业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服务运动鞋信息数据库除了为本校特色学科专业服务外,还要满足运动鞋企的文献资源需求,为推动地方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因此图书馆应该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对企业推广服务,一方面加强和企业沟通联系,了解企业发展需求,直接主动提供信息咨询和文献传递服务;另一方面与行业协会携手共同推广,借助行业协会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使推广数据库服务水到渠成又事半功倍。另外,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的契机作为数据库推广平台。目前我校成立了校企合作中心,统筹、协调、指导各二级学院开展校企合作的工作。学校的人文学院、工商学院和美术设计等学院与泉州多家运动品牌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这些学院与运动鞋企关系密切,也是数据库推广服务的有效渠道。为企业培训员工是高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一项重要项目,在组织企业培训时,要让企业逐步认识到信息服务与知识服务对企业和个人发展的作用,介绍推广运动鞋信息数据库的存在和影响,引导企业主动利用特色数据库资源和服务。

作者:庄云勇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

第六篇:图书馆服务学科建设

一、加强学科专业文献信息资源建设

1.确保专业文献在图书馆各类文献中的比重。图书馆的藏书应具有系统性,以学科为中心的一些重要文献资料和特藏书刊要完整、系统的入藏,这就要求图书馆应逐年加大对学科专业文献建设的投资力度,确保专业文献在图书馆的文献中的比重。不仅如此,图书馆还要做好文献采访工作,有计划地引进中文期刊、外文期刊和电子出版物等充实馆藏。

2.加强专业数据库建设。信息告高速公路的出现,网信息资源的出现,打破了“田园式”传统图书馆服务模式,使图书馆为学科提供网络信息服务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应整合网络虚拟资源和馆藏实体资源,建立有特色的学科数据库,如学科专业书目数据库,专题数据库事实数据库和全文数据库等。全面反映该学科的文献、学术活动、研究机构、网上学术论坛、重点学科专家教授论文及成果等,并随时加以更新。3.实现协作收藏和资源共享。任何一所高校图书馆是不可能将学科的所有相关出版物收集齐全,这就要求图书馆主动加强与本地区、本系统的其他图书馆互相协作,切实搞好馆际间的藏书协调,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既有利于避免因资源重复购买而造成浪费的矛盾,也能互通有无实现各方利益的最大化。特别是鄂尔多斯市正在兴建云计算产业园区,将来可为我们提供数据安全可靠,客户端要求降低,更大程度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数字化服务。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图书馆远程共享了校本部内蒙古大学的20多种数据库,为师生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二、加快资源整合和培训工作,强化个性化服务机制

图书馆的个性化服务,是指图书馆按照读者提出的明确要求或是通过分析读者的个性、习惯,主动组织信息资源,向读者提供可能需要的信息服务。个性化服务是各个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方向,较好地诠释了读者至上的现代服务宗旨。

1.进行用户教育与培训。当前大力发展用户教育已经在高校图书馆获得广泛共识,通过教育和培训使得广大师生掌握信息资源的检索和利用的方法。图书馆除了为学生开设文献检索课外,还应不定期地、有计划地举办各种资源使用讲座。图书馆可以和学生约定只要满足一定的人数就可以开讲,满足了学生的即时需求。同时图书馆也将用户资源使用指南等服务功能放在主页的重要位置,提升用户信息自助获取能力。

2.科技查新。科技查新(简称查新),是指具有查新业务资质的查新机构根据查新委托人提供的需要查证其新颖性的科学技术内容,按照《科技查新规范》(国科发计字[2000]544号)进行操作,并做出结论(查新报告)。高校图书馆的查新机构在科研立项、成果评审、申报奖励、专利申请和教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减少立项的盲目性,避免重复劳动,增强课题研究的准确性和新颖性,另一方面促进了教学工作的开展,促使教师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3.建立个性化服务平台实现交互功能。图书馆除了保持图书的续借、网上查询等服务外,还应开通借阅图书到期提醒、在线预约、在线咨询等个性化服务。可通过E-mail或手机短信方式为读者提供图书到期提醒和催书服务。图书馆还应积极建立学科网络资源导航库,这是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的优势,深度开放和利用网络资源和图书馆文献资源为学校的教学、科研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文献信息保障。

4.完善学科馆员为重点的学科信息队伍建设。目前国内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开展了学科馆员服务,这项制度是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之举,也是图书馆的未来服务趋势之一。学科馆员的职责是培训文献信息用户;宣传图书馆资源及服务项目;定期到相关学科进行文献信息需求调研;解答对口学院师生通过电话、电子邮件或面谈等方式提出的各种文献信息咨询;通过资源整合,提供定题跟踪服务。由此学科馆员制度的确立可以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加强了图书同各类学科读者的联系,提升了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三、因地制宜,结合地区文化和优势,发展特色学科

随着鄂尔多斯经济的高速发展,鄂尔多斯地区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研究和探求的热点,本着高校服务地方、服务社会的原则,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开始了旅游、民族音乐和民族舞蹈等具有地方浓郁特色的学科。这既是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也是发挥高校丰富人才储备,服务地方经济的需要。图书馆应积极行动起来,携手学科加快相关资源的扩充、建设与管理,为学科提供更多的服务。

作者:林志伟单位: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

第七篇:高校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

一、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发展取得的突出成绩

(一)科研水平不断提高,高级别项目和高水平成果不断增加科学研究对强化学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不仅可以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发展,而且可以为学科建设提供科学的理论导向和强有力的理论支撑。民族地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过程中,高度重视教师科研意识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升,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科研课题申报,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为代表的高级别科研课题的获得为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更为有利的支撑。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校积极参与高级别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近3年来,6所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西部高校共获得国家社科基金等部级项目46项,获得包括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奖在内的省部级以上奖励100余项;同时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师推出了一批以《马克思主义的利益理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队伍建设论》等为代表的具有影响力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和专著。

(二)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建设成果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强并且内容复杂的工程,涉及到诸多内容和要素。课程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课程建设,不仅能够更好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健康发展,还能够进一步扩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影响力和辐射面,从而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进而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可持续发展。民族地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过程中,能坚持与时俱进,赋予时代气息,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和创新。特别是以“精彩一课”评选、精品课程建设、重点课程选拔、多媒体课件大赛以及重点学科遴选等的建设为依托,有效地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加大了教学改革的力度,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感染力、说服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推动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迅速发展。

二、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指导思想明确: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学科建设,这是所有哲学社会科学都必须坚持的重大原则,也是推进学科建设的一条基本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是作为一门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性的科学,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结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情况,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分析和解决学科发展中的问题。高校作为全面贯彻和落实国家的教育方针、路线和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体现教育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的最终目的,明确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大众化、时代化和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

(二)发展目标清晰:坚持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并重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以此引领教育工作全局。”这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并对高等教育提出更高的时代要求。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始终坚持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各民族地区高校在马克思主义学科的建设中,始终坚持以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为重心,以“精彩一课”一体化建设为载体,以提升教学吸引力和感染力为突破点,不断加强和改进课程建设,以科技手段为突破创新和改革不同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的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了教学质量和育人功效,很好地履行了高校为实现“中国梦”培养人才的光荣使命。科学地引导了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民族观,有效地提高了青年大学生是非辨别能力,和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我国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人才资源。

(三)坚持统筹兼顾: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6个二级学科。从学科归属上来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隶属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从课程体系上来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也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保持一致。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水平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成效直接关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各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中能认真贯彻和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的精神,有力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有效融合。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以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和时代化的研究,进而有力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

(四)全面协调可持续: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民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不断实施,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也得到了进一步协调发展的同时,强烈呼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协同创新。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做出科学分析和总结,为进一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和建设人才。民族地区所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关键在于能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为当地经济社会建设发展服务的指导理念,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力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科学内涵研究,努力将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建设,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果在促进区域协调可持续发展、深化与东盟开放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边疆稳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如今各条战线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开展“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实际工作,统筹全局,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协调发展。

三、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分布不均的困境2005年底,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正式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以来,尽管学科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41所高校中,多集中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或“985”高校和“211”高校,西部高校仅6所(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少数民族自治区中仅有新疆师范大学、广西师范大学2所高校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而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的41所高校中有22所高校为“211工程”大学。学科点分布的不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与民族地区高校学科领军人物相对匮乏的困境由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起步时间相对较晚,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马克思主义学科队伍的建设和发展相对比较薄弱,学科力量和学术力量还没有得到很好的优化组合,理论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大多还处于自发的、分散的状态,个体的学术活动多、课题研究多,关于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有组织的重大基础理论攻关少,没有形成集中的研究力量,以至于当前民族地区高校还没有形成一支具有代表性的学科建设领军队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三)学科特色彰显与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特色不明显的困境民族地区高校与教育部直属重点院校相比,除了整体办学水平还有一定差距,在学科建设中的学科积累、学术传统、发展思路、学科体系形成、学科带头人培养等方面也存在着明显差距,从而也制约了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快速发展。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做到建设重点突出,而突出重点就是突出特色,特色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民族地区高校要紧紧围绕服务地区或者是区域的地缘优势、资产优势、产业优势结合自身的实际,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以服务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问题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经济发展、社会创新管理相结合,将理论研究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从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四)学科建设保障与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相对不足的困境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多数地处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东部地区还比较滞后,在教育方面的经费投入还相对有限,使得民族地区高校在学科建设中的主要经费都集中在理工科学科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所获得的政策和经费支持则十分有限,还有部分高校没有像重视理工科学科点建设一样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教师整体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投入更是有限,同时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等诸多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建设和发展。

四、提高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的策略

(一)增强学科意识,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地位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首先要树立明确的学科意识。同志指出:“中央决定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是中央加强党的理论建设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任务繁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建设和研究,就必须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内涵建设,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科意识,不断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地位。”各民族地区高校要重视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中进一步凝练学科建设方向,注重整体布局,全面科学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精神、科学体系和科学内涵,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归属意识,自觉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通过整合研究力量,重视人才队伍培养,深化科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准确把握和真正理解,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建立在牢固的科学基础之上。

(二)加强平台建设,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内涵改革开放30多年来,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紧紧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为民族地区的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但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大开发、大开放的新一轮国家经济社会建设发展已经不相适应。当前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进一步拓展学科布局,要以自由贸易区、经济开发区、区域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和发展相结合,在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加大力气筹建马克思主义学科点,不断优化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点的布局,积极解答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遇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为其提供科学分析和回答,提供理论指导,提供优良的建设人才。同时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平台建设,不断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平台,进一步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研究基地,民族地区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要积极申请建立研究基地,不断拓展研究基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研究提供更加强大的助推力。

(三)统筹教学科研,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成效“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必须大力开展科学研究。要正确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结合教学抓科研,通过科学研究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学科建设中,要克服和防止重科研轻教学,重专业教学科研轻公共课教学的倾向”。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基础,科学研究不仅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而且是提高学科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学科建设的实质在于科研工作的加强,要树立加强学科建设就必须靠科学研究来支撑的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教师队伍应高度重视自觉提高自己的学术科研素质,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水平。只有具有强烈的科学研究意识,才能把科学研究放在学科建设的应有位置上。民族地区高校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重点应主要放在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民族地区的热点问题上,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应当以科研为立足点来明确自身的学术地位,以高级别的科研项目为平台支撑对研究生的培养,以较高的科研水平和科研素质树立自己的导师形象。

(四)强化队伍建设,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队伍结构人才队伍建设效果事关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成效,高质量、高素质、政治强、业务精的人才培养从来都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必须强化学科队伍建设。同志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讲话中,明确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造就三个层次人才的任务,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家、学科的领军人物、较高素质的后备人才。民族地区高校要想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就必须重视人才队伍建设,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核心,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的培养,重视中青年理论人才的挖掘,要从机制、体制等方面为优秀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落实国家在培养培训、激励机制、理论深造、扶持优秀人才等方面的各种政策,着力建立一批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领军人才,为民族地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五)强化保障监督,加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经费投入2008年5月,、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民族地区各高校要以《意见》为指导,在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位授权点的高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其他高校成立独立的、直属学校领导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有效的组织保证。只有这样,才能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基础之上,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学科支撑,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供学科平台。民族地区的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高校贯彻落实《意见》精神的检查和监督工作,通过听取工作汇报、查阅资料、抽查听课、召开座谈会等方式,进一步了解高校贯彻落实文件精神的情况,从而达到以查促建、以查促管的目的。学科建设除了需要政策支持外,还需要经费投入,民族地区高校要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经费投入,要像支持理工科实验室建设一样下大力气建设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大力支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教师出国访学和进修,从而进一步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作者:张瑞赵君邱杰单位: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钦州学院党委

第八篇:体育学学科建设对策

1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存在问题

基于民族传统体育的涵义和特点,去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工作,将有利于保证各项措施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虽然我国教学者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方面做过很多方面的尝试和探索,但是依然在很多环节存在很大的缺陷和不足,详细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表现。

1.1学科研究不充分,导致体系不完善很多情况下,很多的教学工作者将民族传统体育学单方面理解为中华武术。在开展研究工作的时候,也往往片面化理解民族体育学学科的含义和特点,难以从全面的角度上去探析民族传统体育,也就难以使得民族传统体育形成健全的体系。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上来看,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应该囊括了民族传统体育学理论和实践、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学、民族传统体育心理学、民族传统考古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养生保健学等方面的内容。而实践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少有学者能够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完整性,从而使得各项研究成果显得零散不堪。

1.2学科建设不先进,导致发展不成熟从学科建设的角度来看,目前我国各个高校中能够设置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数量很少,都不属于部级重点学科的范围。依据相关统计发现,虽然现在我国拥有150所高校拥有体育学,但是实际上存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高校只有20多所;在上述各个高校中具备体育硕士培养资格的只有15个,博士生的培养人数限制为2~3个;至于其他高校仅仅设置的有武术专业,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修满学业的学生数量十分有限。

1.3学科现状很分散,导致建设不合理现实中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发展往往是比较分散的,无论是学科设置,还是培养方向,或者是考核体系都存在这样的问题。这是因为各个高校在学科建设和研究上都是在自身师资力量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的,在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无序的状态,从而导致建设不合理。这不仅仅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极大浪费,还将难以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2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策略

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工作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其往往需要从多方面去探析、实践。从这个角度来讲,各个高校要从机构管理、课程设置、理论课程框架、项目选择等方面全面深刻的去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工作,并展开全面的调整和改善措施。详细来讲,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策略。

2.1注重高校管理机构的效能发挥从理论上来讲,学校管理机构能够引导学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如果相关管理机构能够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工作上做到尽心尽力,将为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外在环境。由此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结合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目标,制定相关的政策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制度基础;第二,加大对于高校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工作的投入,保证在资金启动,资金流动和资金发展等方面做到与实际社会环境和政策的相适应;第三,建立健全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制度体系,从计划管理、人事管理、物资管理等角度去强化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

2.2关注高校课程设置的合理性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是民族传统体育学科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环节,其不仅仅关系到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还关系到知识结构的高校升级以及职业规划的实践课程。但是现阶段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课程设置上存在很大的缺陷,与社会需求严重不符,忽视了学科设置的客观性发展特点。尤其是随着现阶段民族体育需求不断增加,课程设置上却忽视了这样的问题。对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积极借鉴先进高校的民族传统体育学科设置内容,总结其在学科设置上的优势所在;第二,全面探析自身学科设置上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找到自身学科课题设置的缺陷;第三,积极调整和完善课程设计理念、培养目标、课程结构体系、学时学分分配。

2.3形成有序的理论课程架构现阶段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在理论上的知识还比较零散,属于入门级的知识,难以称之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只有有序的理论课程框架,才能够形成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首先,以科学的理论基础去引导学科领域和发展方向,保证学科建设的课程框架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结合自身学科战略理论、学科基础理论和学科交叉理论的优势,不断建立健全学科理论体系;最后,正确看待体育的综合性特点,从多角度去审视知识领域的内容,保证实现交叉学科新的组织方式和运动形式的创新。

2.4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传统项目,也就是说在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的时候,需要注重与区域传统文化相融合,保证选择较为合理的传统项目内容。在此方面来说,我们需要开展以下几方面的措施:首先,保证选择的传统项目是符合大众需求,受到大家欢迎的项目,将此视为选择代表性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指标;其次,高度重视选择传统体育中濒临灭绝的项目,保证文化的不断传承和发展;最后,积极选择影响力大,群众基础较好的传统体育载体,注重处理好传统体育学和武术之间的关系,还要保证民族传统体育学科的地域性发展。

3结语

自从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成立到现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研究就成为百家争鸣之势,各种科学成果层出不穷,高校在民族传统体育学学科建设过程中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无疑阻碍着民族传统体育学在高校的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讲,民族传统体育不仅仅是我国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还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应该高度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学科建设工作。

作者:李金容单位:湖北民族学院体育学院

第九篇:院校学科建设研究

一、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及问题

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科划分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学科是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专业就通过对相关的学科知识进行切块、组织来形成课程以及一定的课程组合的方式来满足。所以,专业以学科为依托。学科建设是基础,专业建设是成果,中间通过课程这一桥梁来连接。而职业院校尚对学科建设认识不清,这是因为其与学科建设密切相关的要素科学研究的基础非常薄弱,是以市场对人才规格的要求的变化进行专业的设置与调整。专业建设是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工作重心。围绕着专业人才目标制定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与实习基地建设、进行教师的引进、实验设备的采购。在专业建设中强调打破学科型教学模式,围绕工作实践与应用整合教学内容。而学科建设仅仅是在专业建设的基础上遴选学科带头人、锻炼科研梯队雏形、申报院级、市级科研课题等。因此,本科院校和职业学院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形成过程中实为互逆。像高等职业教育这样以专业建设为基础进行的学科建设会面临哪些棘手的问题?

(一)转型带来的问题现今的骨干示范职业院校都面临着由教育教学型院校向产业应用性院校的转变,但现在大多数职业院校的教师,首要的工作仍是教学,教学工作量占到了职业时间的大多半。这样的情况在本科院校里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变时也曾出现,随着高校师资的增加和院校自身向科研倾斜的政策,大部分教授、副教授的年教学工作量可以降低到80—150个学时以下,使这些人员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纯教学很难在本科院校的大环境下提升教师自身职称水平。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阶段,东部沿海省份的高考升学率已快接近100%,例如江苏省拥有7920万人口总量和高等教育47.5%的毛入学率。2013年江苏省参与高职自主招生的学校增加到26所,还有37所高职院校实行了之前争议颇大的“注册入学”。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期望高职院校采用同样的办法放开引进师资(不久的将来学生人数必然下降,如我国台湾省现在面临的情况),让更多的教师把职业时间投入到科研、工程应用上,对院校本身也存在内生的阻力。但即使有再多的困难也要转型,因为要继续发展就要进行创新性的学科建设,没有科研工作哪里有学科建设?

(二)学科带头人匮乏在很多本科院校初创时期,往往一个海归强人就能撑起一个院系,而现今的高职院校虽然已经能招聘到教授、博士、高工这样的专业技术人才,但这些人往往因为刚到新的环境,科研氛围、资源、日常事务等和以往的情况相差很多,很难马上进入先前的工作状态。同时现在高校间人事流动性也很大,优秀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也往往考虑到自身发展的原因转投科研型本科院校。再者高职院校中有科研能力的人,往往其他能力也较为突出,大都被组织部门普遍撒网成为各级部门的领导或干部后备力量。这些方面的原因导致期望有效的学科建设常缺乏人这个关键因素。

(三)缺少学科人才梯队与本科院校基本上已形成“导师—年轻教师—博士(硕士)—本科生”这样一个研究梯队相比,高职院校教师之间的业务联系大多在教学层面,产业应用、科研研究层面往往独来独往,这主要是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师纵向基础研究相对薄弱,主要是与企业合作的横向工程应用型问题。这些与企业的横向型课题往往涉及人脉、知识产权、商业价值等很多问题,因此很难形成类似基础研究的人才梯队的传承。并且高职院校的学生相对基础知识薄弱,且在学校的时间仅两三年,往往在实验室刚刚能上手,就要毕业了。这些问题都限制了高职院校人才梯队的形成。

二、基于分配制度的学科建设策略

上述三个问题在外因内因上都制约着骨干示范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科建设,如何破解最终落脚到一个问题的解决上,即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一)合理分析师资哪里都有人才,但全才太少,太辛苦。笔者曾与一个正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交流最近的工作生活情况,不乏抱怨之词。主要是工作(杂务太多)—学习(压力太大)—家庭(小孩难管),其中他的一句话概括了全部:“一天下来,往往坐下来静心干点事的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了。”其实人才、全才也都是普通人,若他适合教学,就多上些课;若他适合科研就多些研究;若喜欢和学生打交道,则多当几个班的班主任,而不是样样都要干,都要干好。这样也许能少些辛苦,多些创造。但为什么更多的教师愿意选择行政管理岗,大多的教师愿意多上课,没有多少教师愿意多带几个班的班主任,这都是由于现阶段高职院校分配体制尚没有理顺造成的。因此高职院校要真正进行学科建设,由教学型院校转型为产业应用型院校为以后的升本做准备,则首先要进行的就是分配制度改革,真正打通管理—教学—科研—学生工作的工作量计算方式、调整模式和人员内部择岗,限制管理人员的数量,限制双肩挑的人数。

(二)学科带头人———外引内生现阶段很多示范高职院校都在校内进行遴选学科带头人,往往是专业带头人同时也成了学科带头人,这样会导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混淆。因此首先要理清具体的管理部门:专业建设的管理部门从上到下分别是教育部高教司、省教育厅高教处和学校教务处,这一块不是问题。而学科建设的管理部门按层次分别是国务院学位办、省学位办和本科院校的研究生院(部、处)或学科发展规划处,高职院校则没有对应的管理部门,因为高职学院大多没有学科发展规划处和学位委员会。学科建设大多是由教务处组织申报,人事处负责管理。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科建设中,可以考虑很多高职院校开始实施的副学士学位授予,以此归口来负责学科建设事宜。学科带头人初期可以从本科高校、科研院所引进,构建实用的学术梯队,学院提供相关资源和扶持,后期则从本校中青年教师中培养。当然这里要注意的问题是,想留得住人才,不能靠给位子(当领导)而是要靠给条件、资源,所以关键还是要深化分配制度改革。

(三)以市场手段形成学科团队高职学院有别于本科院校内生的“师生”关系作为学科团队,科研团队的纽带,在引进或培养学科带头人后,学科团队的形成无法靠简单的行政手段解决,这需要给教师合作创造一个共赢的环境。现阶段高职院校下大力气进行的科创园等产业园区建设,为这样的环境提供了载体。江苏省南京市在这方面走在了前面,这也得益于2010年出台的《省政府关于支持南京国家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简称为南京科技九条,这九条里有八条是涉及对高校教职工科研创业制度的指导政策。有了这样的政策指导,就有了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科技创业园这样的越来越多的省级“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园”。产业园不仅为在校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岗位,也让高职院校的教师依托这些产业园区和高新科技产业,能走出去,请进来,通过市场手段形成有特色的高职院校的学科团队。只有如此,高职院校才能找准有别于本科院校的自己的学科方向和目标,构建具有自己特色的学科平台,在学科布局上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的现状与发展定位。

作者:胡虹单位: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第十篇: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建议

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归因分析

1、学科师资匮乏,科研创新鲜有突破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心与基础,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任何东西都是空谈。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质量与声誉。尽管归于我院公共管理学科的教师为数不少,拥有博士学位的师资比例最多,但直接参与我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建设的师资以及学科对口的师资不仅数量偏少,而且学科研究方向过于分散,鲜有系列高水平的、且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教学成果来支撑该学科的发展。究其因,本学科专业教师以前大多是从事政治学、经济学、教育学和哲学等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且几乎没有在公共管理领域实践的师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已评上教授的高水平师资大多在学校从事行政管理工作,不直接参与本科学的建设,且不同研究方向的师资不愿放为本学科建设而转向,因此,尽管我院有关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教学成果数量很多,但真正在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上有突破的成果、以及具有强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教材成果还相当缺乏。

2、培养方式与教学内容、方法滞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建设高水平公共管理学科的目的在于培养高质量的、且符合社会要求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高质量公共管理人才离不开培养方式、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然而,对于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而言,却并没有找到一种好的培养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依然显得陈旧、甚至是僵化。以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为例,在培养方式仍然沿袭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公共事务管理专业的套路———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人文,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尽管增加公共管理理论的一些前沿知识和当下的一些典型事件,并采用了互动式的案例教学方法和情境教学法等,但对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培养所起的作用却并不理想,对高水平学科建设所起的作用则更是有限。究其因,培养方式的陈旧与僵化主要在于教育体制的限定而使其难以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滞后,主要在于现有教材的内容滞后和课程教学师资在公共管理领域的实战经验缺乏,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等原因造成。

二、高水平建设公共管理学科的路径选择

1、转变学科建设理念理念是行为的先导,一个高水平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需要有先进的现代教育理念为基础。然而,当前我国新建本科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上述困境表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在理念上只是对应然做出了回应,而且实然则呈现显明的滞后性。基于此,我院认为,突破新建本科院校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当前困境的首要点是革新公共管理二级学科/专业的办学理念和行为。换言之,即学科建设的行政主管部门要抛弃对公共管理学科只适合于研究生教育层次的办学理念和只要坚持培养当前社会对公共管理类人才需求的功利主义理念,在遵从公共管理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行为上放松对该学科管制,做好该学科建设的长远规划,并在相关政策和资金上积极鼓励师生的科研教学改革创新,这样就能使一个新置的学科得以发展和壮大。

2、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包括课程结构、课程体系、教材等)是学科发展的核心,必须反映所在专业领域的未来发展情况。无疑,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教学内容应服务于为政府部门及非政府公共机构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的目的。然而,我院公共管理学科存在着教学内容以知识、理论为主,课程之间缺乏年应有的结构性与联系,忽视了实践性内容,且陈旧、过时、无特色等问题。那么,如何优化教学内容呢?其一,更新教学内容。剔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替换一些新出版的教材;关注国内外公共管理学发展的新动向,把一些新成果,尽快吸纳到教学内容中。其二,加强课程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公共管理学科是个开放而不断发展的学科体系,与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行政学、社会学、公共政策学、法学以及高等数学、计算机科学、社会科学统计学等学科密切联系,强调跨学科,彼此之间相互融合和相辅相成。其三,加强实践和应用的取向,减少理论教学内容与环节,加强一些实践性和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以更好地为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在理论课程中设置实践课时;加强一些专门的实践环节,如课程设计、角色模拟、社会实践活动、实地考察与走访、见习、实习等方式,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拓宽学生的实践知识与实践能力。其四,逐渐形成特色。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教学内容在核心课程相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我院的特色与优势。当前,我院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正往城市行政执法和人力资源管理两个方向和特色发展。

3、完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学科建设的基本手段与方式,是教学过程中师生为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采取的活动方式方法。受传统“课堂、教师和教材三中心”的影响,我院公共管理专业在教学中,一些教师高高在上,念着PPT,几乎都是采用填鸭式的以灌输知识为主的单一教学方法,忽视学生在教学中应有的积极性、自主性和能动性,忽视了大学教学应有的探究性和研究性。当前,我院主要通过以下方面来完善教学方法。一是教师树立“以生为本”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新理念。近来,我们公共管理专业连续组织了多次教学思想大学习与大讨论活动,对现实教学问题应进行深层次的分析、讨论,更新陈旧的教学思想,引导教师贯彻“以生为本”和“教是为了不教”的新理念,摈弃照本宣科的陋习,加强“授人以渔”,激发学生的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会分析事物的能力,使整个教学充满活力与生机。二是重视采用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开放式教学法、专题讨论法、情景模拟法等等。这里,重点谈谈案例分析法和专题讨论法这两种具有公共管理学特色的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重点在于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具有很强代表性的与公共管理活动相关的真实事件或模拟事件,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仔细分析案例中的每一个细节,通过独立思考或团队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我们正投入相当多的精力和财力,为建设自己的案例库做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把上课过程中所举案例集结成了《公共管理学案例集》,以供学生和教师参考。专题讨论法,重点在于教师按照教学要求,从所讲授内容中抽出若干专题,按小组布置给学生,学生积极参与,最后大家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总结。此方法能有效地加强教学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是学科发展的重心与基础,没有一支好的教师队伍,任何东西都是空谈。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如何直接决定了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质量与声誉。然而,我院公共管理学科/专业的教师底子源于原来的升本之前的教育系和思政系,从而导致教师结构单一、公共管理学专业性不强、整体水平不高等弊端。如何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呢?我们主要从以下几处着手。第一,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与提高。制定相关的制度与政策,支持、鼓励原来教育和思政类专业的教师继续深造,获得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相关专业的学位;有计划地安排骨干教师到国内公共管理学科著名院校进修或做高级访问学者;有计划地选派骨干教师到政府或公共管理部门进行锻炼。第二,积极引进人才。根据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需要与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近年来每年面向国内外招聘和引进公共管理学科紧缺的博士或教授1-2名。第三,招聘一批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基于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特点与发展的需要,制定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和条件,明确兼职教师的职责和任务,吸收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政府部门和其他公共机构的人员,丰富教师队伍。通过这些举措,逐渐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结构较合理、经验较丰富、实践能力较强的公共管理学科教师队伍,有力地促进了学科建设。

作者:刘飞跃单位:长沙学院副教授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校学科建设研究论文(共10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xkjslw/647161.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