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学学科建设发展范文

教学学科建设发展范文

教学学科建设发展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有研究潜力、具有一定的复合知识、以技术应用和开发为基础的高级创新人才;开展科学研究,为社会教育和社会经济服务。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一项根本性建设,是集学科方向、学科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基地建设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是承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平台。一所大学的水平和地位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学科建设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学科门类往往不是很齐全,与研究型大学相比,学科的综合程度有限,优势和特色只集中在某些学科领域,整体学科优势不强;同时,随着大规模扩招,人才问题也已成了困扰许多教学研究大学发展的瓶颈。这种状况不利于学校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创新成果的产生,不利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综合水平的提升。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办学要想上质量、上水平、上层次,必须下大力气加强学科内涵建设,实现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要求。学科建设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才能源源不断产生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成果,提升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水平和层次,并在本专业领域萌发新的增长点和突破口,促使该学科成为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基地,使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发挥更大作用。

1科学制定规划,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学科建设规划是学科建设的依据和蓝图,科学制定一个中长期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是实现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首要任务。因为学科建设是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需要不断更新观念,运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积累和沉淀所形成的后发优势,必然促使学科特色更加鲜明,优势更加突出,重点学科、新兴和交叉学科应运而生,在学位授权申报工作中才能挖掘、整合、打造出新的学科点,为高层次人才培养提供更多的平台。

制定学科建设规划必须与学校的定位、发展战略目标相一致,并为实现这一目标服务;必须尊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指导思想,依托学校的办学特色,发挥现有的学科优势,打造出新的优势学科;必须为国家和区域经济建设及发展服务,与国家和本地区的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依据以上原则,制定学科建设规划时,要明确学科的结构定位、水平定位和层次定位,并提出在今后一段时期内应该实现的目标。

学科建设规划还应有一个中长期学科建设和发展指南,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一方面学科发展规划要随着学校的发展,不断进行完善和充实;另一方面,要随着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服务方向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在逐步完善的过程中,不论是学科的设置还是学科的结构和布局,都应保持一定的系统性和稳定性,符合知识体系的内在规律,特别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同时又不僵化死板,具有良好的发展性。这样才能提高学科建设规划的科学性,才能适应学校不断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强化办学特色的需要,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要。

制定学科建设规划还必须求真务实,措施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发展的原则,集中学校有限资源进行重点建设,积蓄力量创建自己的品牌,争创一流学科;以重点学科为核心,加强学科群建设,以此辐射和带动相关学科发展。依此制定的学科建设规划才有可持续发展的活力。

2凝炼学科方向,突出优势和特色

教学研究型大学与其他类型的高校一样,并不是所有学科都是一流,一流学科也并不等于其所有的研究方向都是一流的、都保持领先地位。但一流高校必须有一流学科,一流学科一定有一流研究方向。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学科较多,但特别优秀的学科不多。因此,科学地凝练学科方向,凝练若干特色方向予以重点扶持与发展,使其形成学科的亮点,形成强势,是保持学科优势、争创一流学科的一项重要举措。凝练学科方向要考虑几个方面的因素:一要体现前瞻性。要充分预见学科发展的趋势,跟踪学科发展前沿和重大生产及社会实践问题;二要体现可能性。要结合自身条件,切实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寻找自己的发展空间;三要体现创新性。要大胆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方向,最终使部分学科研究方向达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特点,突出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体现出学科建设的生命线。教学研究型大学优势学科不多,在学科建设上必须要考虑自身的特色、优势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确定合适的主攻方向。在学科发展初期,应围绕选定的主攻方向开展系统、系列研究,战略性的坚持数年后必然形成公认的优势和特色,使学科建设跨入良性发展轨道。在学科建设成熟期,应注重发展已有的学科特色,并及时根据学科发展动态拓展学科方向,使学科在竞争中始终保持其先进性与独特性。

3加强科学研究,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在学科建设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一定意义说,科学研究水平的高低,决定了一个学校学科的水平和层次。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在搞好教学的基础上,需要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这是该层次高校必须做出的战略选择。科研创新能力是决定科学研究能否取得标志性成果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要想培养科教人员具备科研创新能力,创造出标志性科研成果,就要紧密结合学科方向,及时跟踪把握学科领域发展的前沿,注重选择具有原创性和具有实际应用前景的重要课题开展科学研究,达到产出一批高水平的论文或著作、获得一批高水平的科研奖项、取得一批高水平的标志性成果的目的。要注意发挥教学研究型大学较多学科的综合优势,发扬集体攻关的优良传统,组织相关学科,申报重大课题,攻克科研中的难题。要以科研“养”学科,以学科促科研。教学研究型大学在学科建设经费投入方面相对不足,如果在科研工作中重视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特别是高新技术成果的开发,并将其产业化,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经费投入学科建设,更新和增加仪器设备,建设实验室,改善学科的条件,进而更有利于开展科研工作,形成良性循环。因此,紧密结合学科方向,积极争取国家重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努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不仅是高校和学科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加强自身建设的必然选择,也是广大教研人员更好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汇聚高水平人才

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没有一流的人才,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科。首先,选好学科带头人,这是加强学科建设、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教学研究型大学新学科较多,但大师级的优秀人才相对较少。因此,学科在人才队伍建设中一定要在选择学科带头人上下功夫。学科带头人除了学术造诣深、国内甚至国际有一定影响且学风正派外,还要有很强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能吸引中青年教师在自己周围形成梯队,团结和带领大家共同奋斗;要具备很强的社会活动能力、融入国际社会能力、善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借助外力发展学科的能力;应致力于制定学科发展的大政方针,拓展学科领域的广度、挖掘学科内涵的深度;应致力于走学科联合和国际化的道路。其次,组建一支结构合理、团结协作、富有活力的创新团队,才能充分发挥优秀人才的综合优势,开展有条不紊、高效率的科学研究,推动学科建设。现代化的课题研究,往往具有较强的学科上的综合性,涉及面宽,工作量大,采取合作分工的协作方式比单兵作战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组建一支优秀科研创新团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除了确定一位在本学科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之外,每个学科方向要有一两名学术地位比较高的教授为学术带头人;根据学科建设的需要和特点,每个学术带头人还要组建一支年龄、职称、知识、学缘等结构合理的科研创新团队。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势必会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和速度,推动学科的持续发展,使学科不断向一流迈进。

5加强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提升学科综合竞争力

重点研究基地建设主要包括重点实验室、重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文科研究基地等建设。重点基地建设在现代学科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们拥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先进的实验条件、良好的研究环境,是学科培养高层次、高质量、高水平人才的重要场所,是学科开展重大基础性研究和重大科技攻关课题的主要基地,是学科开展学术交流、活跃学术气氛、进行国内外科研合作的主要阵地。一般来说,一个重点研究基地由多个学科结合而成,它具有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实现优势互补的特点。教学研究型大学在人力、财力和物质条件等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相对集中有限资源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重点研究基地,尤其是部级和省部级重点研究基地,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需要,确立研究项目;以研究项目为驱动力,营造浓厚的学术气氛,培养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增强科研产出,带动研究基地水平的不断提高,进而为学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6加强评估与管理,为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学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每个学科建设都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学科建设管理部门要及时总结各学科、各单位的作法与经验,组织全校进行交流,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推动学科建设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为进一步加强学科建设,促进学科发展,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校学科建设实际,制定相应的学科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对学科建设项目实行动态管理,每年年底组织一次学科自我评估,根据建设计划对学科建设工作进度、经费使用、建设效益、成果等进行评价,校学科建设领导组提出评估报告。学校根据评估报告对学科建设项目提出奖励办法和改进措施,从而激励学科建设出成效,确保学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能按期完成。及时总结、交流经验,以评促建,学科建设水平就能够得以提高并保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学科是高校的立足之本,学科建设是高校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基础,是衡量高校发展实力和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也是教学研究型大学建设过程中具有战略意义的基础工程。在实现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逐步树立学科建设的主导意识,才能全面促进学校办学水平与办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