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教学导入艺术范文

语文教学导入艺术范文

语文教学导入艺术

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曾言:“铁匠在打铁之前,必须先把铁烧热。”“导入”是课堂教学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教学艺术。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的好与坏,平淡与精彩,呆板与巧妙,直接影响到其后各个教学环节能否顺利进行,故尔不可小觑。

就语文学科而言,教师在导入时,更要学会并善于发挥自己独特的语言魅力和聪明智慧,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然后全身心地投入到对母语的学习中。

正像于漪老师在《语文教学谈艺录》一书中的精辟见解:“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起来,教学就成功了一大半,学生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下面,笔者就自己多年来的教学体验与思考,将语文课堂导入的一些具体方法和艺术技巧,略作浅谈,诚请批评。

1.讲述故事,激发兴趣

兴趣与学习效率总是成正比,亦是学习的源动力。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才有“乐”,才可能因教师精彩的导语,由课前(下)的无意注意转为课上的有意注意。而故事的内容既要与课题紧密相连,又要短小,生动,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比如讲授《〈世说新语〉两则》一课时,笔者很自然地讲了一则古代聪慧少年的故事: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此外,还有学生自己耳熟能详的小故事,像“文彦博树洞取球”、“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等,亦可以由学生来讲述或表演,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如,学习《孤独之旅》(曹文轩)时,笔者亦同样以故事来导入:有一块土坯,害怕火烧,在进窑之前偷偷从车上溜了下来。它想:就凭这暖暖的太阳,何愁晒不硬呢?这个办法既舒服,又保险,何必忍受那烟熏火燎呢?于是,它固执地躺在地上,自由自在地享受着温暖的日光浴。有砖出窑了,红红的,硬硬的。土坯不羡慕,也不着急。它感觉自己也在渐渐变硬,只是没有那耀眼的红色。可是土坯不明白,不经过煅烧怎么会有红色呢?如果仅仅是没有红色也就罢了,有一天,一场雨下来,土坯支持不住变成了一摊泥。又过了几日,风吹雨淋,再也找不见土坯的踪影了。小说中的主人公,少年的杜小康,还有正在学习这篇小说(节选)的我们,都如那块土坯,不经一番“煅烧锤炼”,不行一趟“孤独之旅”,便不会长大呵!学生的深厚兴趣,使得学习效果得到了保证。

2.回顾旧知,以旧引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中的这句话,七年级刚入学的孩子已经学到。知识是具有连贯性的,若能引导孩子从已知扩充到未知,从旧知进入新知,则显得顺理成章,且贴近自然,无疑是最有效的一条“捷径”。新课伊始,教师可从学生们已学习掌握的课文内容入手,既便于巩固已学的知识,克服遗忘,又能将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以百倍的信心去学习新知,同时,亦符合教学的循序渐进之规律。

如讲解《理想》(流沙河)一课时笔者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好!新学期第一课,我们共同学习了诗歌《在山的那边》(可指名或集体背诵),那么,“在山的那边”是什么呢?——对了,“是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也就是作者所不断追求的“理想”。那么,什么是理想的境界呢?今天,让我们再一次共同学习著名诗人流沙河的《理想》,相信这首哲理诗同样会“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再如,讲解《阿长与<山海经>》时,不妨这样导入:七年级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篇文章中,鲁迅先生除写了自己的老师寿镜吾之外,还写到了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生答)对,她就是长妈妈,她讲述的美女蛇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鲁迅没有专门写过回忆母亲的文章,却在他四十五岁那年,写了回忆性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以纪念自己童年时期保姆阿长,可见对其她的感情是怎样的深厚。那么,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真真切切地走近阿长,了解阿长。

3.巧妙提问,铺路搭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追根究源,“打破沙锅问到底”是孩子们的天性,巧妙的提问则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钥匙。如果教师在导入时,能够非常巧妙地提出一些与新课内容相关的且学生已经了解的有趣问题,便可激发起学生对这些问题的好奇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比如,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时曾如此导入:“凡是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鲁迅自己也这样说:‘我最喜欢的作品就是《孔乙己》’。为什么鲁迅创作了许多小说,而最喜欢《孔乙己》呢?鲁迅究竟用怎样的鬼斧神工之笔,来塑造孔乙己这样一个现象呢?《孔乙己》究竟是怎样的一出悲剧呢?读完课文以后我们就可以找到正确的答案。”

4.诗词名言,以情入心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一些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时,即在父母的教示下童声稚气地开始“背诵”了。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词以其凝练的语言,蕴藉的哲理,丰厚的意境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中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不少诗歌(包括古诗和现代诗歌),教师若能声情并茂地以优美的诗词导入新课,定能轻易地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同课文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何其芳的《秋天》等等,教师都可以和学生一块儿背诵描写相应季节的古诗来进入新课的学习。

再如,学习《短文两篇》之《贝壳》时,笔者就试着以席慕蓉的诗歌导入: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绿草如茵/花开似锦/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在坠落的昏眩里/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无怨的青春》)……学生在上课铃刚响时的躁动一下子就消失的无影无踪了,大家的心都被这语言清丽、优美温婉的诗歌吸引了过来!

此外,名人名言亦是个“宝”,它们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或短,或长,或简朴,或深奥,常常富有令人听而难忘、倍觉震撼的无尽力量!

如在学习居里夫人的《我的信念》时,即可以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对她的深情悼念之语来打动学生:“我幸运地同居里夫人有二十年崇高而真挚的友谊。我对她的人格的伟大愈来愈感到钦佩。她的坚强,她的意志的纯洁,她的律己之严,她的客观,她的公正不阿的判断——所有这一切都难得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她在任何时候都意识到自己是社会的公仆,她的极端的谦虚,永远不给自满留下任何余地……”

5.图画歌乐,情景导入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教学用具等日益增多,到如今可谓五花八门,琳琅满目,什么幻灯投影,录音机呀,电脑呀,网络呀,不胜枚举,委实是图画歌乐,声音影像,要什么有什么。一些课文的在导入时,如能充分合理地使用这些“时代教具”,给学生们创设一个可观可听声情并茂的良好氛围,自然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以饱满而专注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

例如学习《月亮上的足迹》一文,与其干巴巴地抽象地解释,不如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像“嫦娥一号”飞行过程的视频(flash动画)与阿波罗登月或者《人类在月球上行走》的视频等,学生在视野大开的同时,亦会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急切性与愉悦性。

再如,学习诗歌《化石吟》一课时,最好能使用幻灯演示一些古生物图片,或用多媒体通过网络点击进入中央电视台科学教育频道的“科学探索”节目,观看生物世界演变的历程(flash动画),听听主持人及一些专家的权威讲述。学生在初步感知了相关内容后,再来朗读与学习诗歌,相信学生合作与探究的积极性一定会大大提高的,整个课堂也会由枯燥无味变得趣味盎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常说:“课堂一分钟,课外十年功”。语文课堂的导入既有其艺术性,更有其创造性。导入的方法可谓千千万,这方面的经验总结文章网络上亦随处可见。然而,所有的方法与技巧,都只能作为一种参考,毕竟,教学艺术贵在创新。我们必须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依据学科特点及每一篇文章的具体内容,去拓展思维,不断探索,适时总结。我们的追求应该是以独创的导入智慧、独特的个人风格行进在语文教学的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