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小学教育爱国性范文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小学教育爱国性范文

时间:2022-02-03 09:56:25

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小学教育爱国性

摘要:抗战伊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根据地就把教育与战争相结合,实行抗战教育。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强调伟大的抗战必须有伟大的抗战教育运动与之相配合。作为抗战时期根据地的基础教育,共产党人对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建设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抗战为主题的小学教育,在同敌人的斗争中表现出的爱国性十分明显。

关键词:抗战时期;晋察冀;小学教育;爱国性

一、培养抗战意识

对抗战与教育的关系,晋察冀边委会于1938年10月在军政民大会上决定了“建立抗战理论,提高民族意识;粉碎奴化教育,肃清汉奸言论;提高民众信心,自觉参加抗战”[1]的文化教育方针。这个方针明确指出晋察冀根据地实行的是抗战教育,把小学教育和儿童抗战紧密结合起来,从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方面培养抗战意识,进一步加强教育和抗战联系。

1.课程安排

在教学科目的编排上,1938年2月晋察冀边委会颁布《晋察冀边区小学校教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表》规定了小学教育的科目,国难讲话课为每天的第一课,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国难讲话学习的时间也不断增加。开设抗战爱国、救亡图存的国难讲话课是要儿童对抗战有一定的认识,在实践中指导儿童学习御敌救亡的方式,培养儿童热爱国家、复兴民族的意志和信念。在游唱课上,边委会十分注重教授救亡歌曲,规定唱歌应注意多授救亡歌曲,以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晋察冀边委会颁布的《边区小学校暂行办法》[2]中规定的高级小学课程及其比率中政治常识百分之十,自然常识百分之十,军事体育百分之十,并且高级小学每周均须作时事报告一次。说明边区十分重抗战教育,努力把教育和抗战结合起来,从教育中激发儿童的爱国热情。《边委会发各级小学检阅月的号召》中检阅科目中也突显出“抗战教育”的基调,例如对一、二年级学生只测验政治常识一科,选每村学生若干,用问答方式检测政治常识。这些教学科目编排和课程设置占比充分说明晋察冀根据地十分重视培养学生们的抗战意识,注重把抗战和教育相结合,从实践中提高儿童爱国精神,培养学生抗战意识,树立儿童的爱国思想。

2.教材内容

抗战以来晋察冀根据地旧的课本不适合新环境,并且时局混乱,编者对于教育的经验与研究不够。鉴于此,晋察冀边委会规定了教材编写的十原则:其中要求教材编写要注重历史教材;注重民族习惯;选择抗战时期需要的教材;培养民族的坚强毅力。华北联大编的小学教材制定了五个标准,即与抗战有密切联系的价值最大;适应本地区的社会特殊材料价值最大;抗战生活中应用最多的价值最大;长期性的比暂时性的价值较大;紧急关头所需用的价值最大。这些原则和标准以抗战爱国为主,强调教材编排的民族性和爱国性,以适应抗战的政治要求,体现了教育为抗战服务的爱国特点。为适应抗战的需求,晋察冀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与爱国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并且从一开始就与抗战任务相结合,表现为把爱国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各门课程中。在一切为了抗战的爱国性原则指导下,根据地国语课本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围绕抗战救国编排的。例如,《不让鬼子来破坏》《加紧除奸》《拿枪干一场》等这些课文内容以抗战为主,激发儿童的抗战热情,培养儿童的抗战意识。还有在《边区是个怎样的地方》课后练习问到:“晋察冀根据地包括哪些地方,敌人对根据地用哪些方法想摧毁它,咱们要怎样和敌人斗争?”[3]由此而见,根据地小学教育的爱国性原则是抗战时期根据地教育的首要原则。在战争年代,爱国内容占比大、分量重,可见抗战时期小学教育的爱国性原则贯穿于整个教育内容中。

二、反奴化教育斗争

侵略军对共产党根据地实行毁灭扫荡,“三光”政策。一方面捕杀抗战教师,使教师被迫放弃教学。另一方面成立伪小学,强迫儿童入学,讲授伪课本,进行奴化教育。晋察冀根据地的反奴化教育斗争中,广大师生们保持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思想,在克服了物质条件的困难和坚持抗日民主教育的情况下,与敌人展开斗争。

1.反奴化的“五不运动”

1942年1月晋察冀根据地开展了“五不誓约”的教育,“五不誓约”为:1.不告诉敌人一句实话。2.不报告干部和八路军。3.不报告洞子和粮食。4.不要给敌人东西,不上敌人当。5.不上敌人学,不参加敌人少年团。同年3月根据地政府纪念儿童节号召敌占区儿童展开“五不运动”。在“五不运动”中,儿童们都坚决不见鬼子的面。上课时,他们都带着谦刀和绳子,鬼子一来就都跑到坡里去割柴。他们的情报非常灵通,每天都有儿童假装捻线、做活或玩耍在村口放哨,一见鬼子来了就报告。这些实际行动培养了儿童的民族气节,创造了对敌斗争的办法,树立了对敌斗争的典范[4]。晋察冀根据地的儿童们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充分展现出抗战时期的民族气节和抗战决心,表明晋察冀根据地的小学教育把抗战放在首位,从小培养儿童们的家国意识和抗战意识,突出了在战争环境下爱国性的教育原则。

2.反奴化的教学斗争

在教学形式上,广大游击区的小学迅速实现了组织形式和斗争方式的转变,公开斗争、隐蔽斗争与合法斗争相结合,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形式:一种是两面小学,一种是隐蔽小学。由于敌寇汉奸经常来学校巡查,在敌占区的小学把教学环境进行巧妙的伪装,例如学生有两套课本,敌人来了摆出伪课本,敌人走了念抗战课本。也有的利用风雨天、早饭前或午睡时,趁日伪不在意,召集儿童和成人,报告时事和抗战消息。晋察冀根据地的师生们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分组教学和游击教学的教学方式。分组教学是为了缩小学校的目标,分散敌人注意。一般是按班级和学生的性别、居住地点编为若干小组,在偏僻的地方,掌握敌人活动的规律,巧妙地进行分散教学。游击教学则是因为环境动荡,敌伪经常骚扰,学生们无法固定在一个地方上课。在青纱帐起来的时候,又会到田野里去进行教学和上课。这种教学的方式充分体现了晋察冀根据地的师生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与敌人英勇斗争,坚持办学。说明根据地始终把抗战和教育相结合,在同敌人的斗争下坚持办学的爱国特色。

三、儿童团英勇抗敌

为发展儿童自我教育,积极参加抗战救亡的工作,儿童团成立之初的宗旨就是组织和训练广大的儿童,对其实施抗战救亡教育,使他们参加救亡工作,增加抗战力量。对儿童团的训练,根据“教学做合一”的原则,采用讲演、讨论和批评等多种方式,对儿童进行军事训练、政治常识和生活训练,以培养儿童的民族观念和国家意识。

1.站岗放哨、盘查行人

站岗放哨,盘查行人是儿童团的一项经常性工作。儿童们站立在“保卫根据地”的岗哨上,认真的严肃的忠于自己的神圣任务,“不容许一个汉奸敌探混入边区”这是儿童们的战斗口号[5]。儿童们在检查路条方面非常认真,没有通行证或通行证有疑点等问题,绝不放过,不管你是什么职务,官有多大也休想前进一步。冀中军区司令员吕正操穿便装经过平山的时候,故意骑在马上不理站岗儿童,结果查岗的引出四十多个小孩子,各执棍棒刀枪拦住去路,马不能前。晋察冀根据地的儿童们配合自卫队站岗,放哨和掩护教学及各种集会,因为他们认真负责,一般人又不注意他们的活动,常常查获敌探汉奸,曾经受到政府的奖励,如:河北完县、唐县和曲阳三县的小学生,到抗战第五年,捉住真正汉奸九十人,汉奸嫌疑犯四百三十二人。

2.侦察敌情、传递消息

侦察敌情、传递消息是晋察冀根据地儿童团的一项重要任务。儿童团员们利用自己年龄和身材等特点,化装成走亲串巷的、赶集的、卖报纸香烟的小商小贩,深入到敌人的据点里去侦察敌情。他们常常赶着牲口,或者提上一框蔬菜、挑上一担柴,把自己伪装成普通百姓和小孩儿,混过敌人的检查哨或封锁线,深入敌人的据点找到隐藏在敌人内部的地下人员完成送情报的任务。儿童团员们临危不惧,同敌人斗智斗勇,把敌人出来“扫荡”的行踪和信息,例如人数、武器等情报报告给军民、乡长、里长等。有一回,十四岁的马耀山站着岗,伪军特务下来要到村里抢东西,那时他手里只拿着个镰刀粪筐,趁伪军特务不注意,马耀山绕了个弯儿,把粪筐放下,马上跑步报告村干部。

3.劳军优抗、宣传抗战

为了让军队提高战斗情绪,多打胜仗,保卫家乡,儿童团动员大批的慰劳品,去慰劳他们的家属。有的派代表到前线,有的组织慰劳队到部队里去,有的把慰劳品送到伤兵医院,有的在伤兵过路时献花、送慰劳品。还有的募集鸡蛋,义卖之后,再买东西慰劳军队。在宣传抗战方面,儿童团员们建立各种文娱组织,利用唱歌、演剧、贴标语、散传单等形式向人民群众讲解中国共产党的抗战主张,宣传八路军英勇的斗争事迹。这些宣传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结果,仅北岳区1940年16个县的统计,就有儿童剧团1342个,歌咏队1860个,舞蹈队1102个,宣传队1860个。

四、结语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亘古不变的民族精神,中国共产党在晋察冀根据地开展的以爱国性为基础的小学教育将民族精神和抗战精神融为一体,不仅提高了晋察冀根据地儿童们的民族意识、思想觉悟和爱国热情,而且对巩固晋察冀根据地的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此外,它不仅使整个根据地的教育面貌为之一新,取得一定成绩,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国革命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为增强抗战民族气概和推动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作者:乔吉伟 单位: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

被举报文档标题:抗战时期晋察冀根据地小学教育爱国性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