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范文

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范文

时间:2022-10-31 05:16:15

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摘要: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它为小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奠定了基础,我们在教育工作中应当把它放在德育的首位。努力引导小学生不断完善自我、提高个人修养、拓展人格精神;在生活中不断指导学生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各个侧面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手段,不断创新品德课堂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品德教育;小学教育;信息技术手段

品德教育是学校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实施小学教育的重要途径,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起奠基作用。因此,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对思想品德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地位和作用已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嗣后,《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及国家教委召开的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会议对此问题都做了具体的阐明[1]。在加强小学德育工作的今天,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以面向未来的战略眼光重新领悟中共中央有关德育工作的指示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地位作用。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学校素质教育目标的有机构成部分。除思想品德教育外学校的各种教学、工作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彼此相互配合为共同实现德育目标服务。思想品德教育是小学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一个重要目标。把它作为一门学生思想品德奠基课程列入教学计划之中,就是为了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基础,为培养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各级各类人才和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奠定初步的思想基础,为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劳动者奠定基础。由此可见,思想品德课的特殊地位、重要途径不是人们主观捏造,而是有着客观依据的。

二、思想品德教育对小学生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品德教育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

思想品德教育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共识。思想品德素质是人在先天条件下,通过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形成比较稳固的且在长时间内起作用的基本品质。用良好的道德教育影响学生认识并逐步认同这些良好的道德准则,同时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品德素质,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顶得住环境变化的影响,抵抗住不良干扰和诱惑,始终保持良好的品行。帮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小学品德教育内容浅显易懂,但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既感到集体的温暖使人人爱集体又实现育人的最终目标。儿童有主观需要,同时在人格发展水平上又显得非常幼稚。他们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会正视困难,独立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他们不懂得与人沟通,也不会与人沟通,很难从他人的角度思考和处理问题。语、数、外等各门课程的教学主要通过促使学生知识的掌握和智慧技能的形成发展人格,但它们并不是专门考虑如何发展人格的课程。通过品德教育使学生通过经常性的自我批评和目标选择活动,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调控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敞开胸怀的交流互动中,形成开朗乐观的个性,培养善良的情感和良好的交往能力;使学生在认识并且参与接触社会和自然的合作性活动中,形成对祖国、对集体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捕捉信息的能力和探索事物规律的兴趣。

2.活动性是品德教育形成的本质特征

活动总是具有特定的对象、任务及内容。儿童对象性活动使得原本没有特定对象的主体需求在活动中得到满足,从而使儿童形成特定的需要,即把活动的内涵转成儿童的自我价值取向和人格倾向。通过活动感受到道理具有真正的意义。品德教学的性质必须是活动性的,只有通过活动才能使儿童形成社会规范和积极的价值观的内化以至于人格的发展。小学品德教育的一些内容,诸如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友爱等,道理上没有多少深浅之分,他们的深度变化主要表现在活动的特点上。低年级的学生要知道父母、老师辛苦,要知道讲礼貌并尊重他们的劳动。高年级则要懂得父母、老师的养育和培育之恩,要听从他们的教导。这与小学生心理发展一致,体现了循序渐进的认识规律。所以要更好地进行品德教育就得从设计教学活动入手。

3.生活性、建构性是品德教育的活动特色

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的内容领域包括学生的校内生活及学生的校外生活;既要与学生的知识学习渗透,又要促进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心理学对健康人格的研究告诉我们,健康的人格是整合的。为了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教学活动的安排必须具有内在逻辑的联系[2]。小学儿童缺乏主动的自我调节能力,还没有内在的稳定的人格。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成为一种建构性的活动方式。从儿童的生活入手通过角色的够进入一种特定的生活角色,从而逐渐形成人格发展的一个个侧面和一个个层次。在此基础上整合将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要正确进入角色必须有角色活动,强调角色义务体现角色收获,充分注意学生的感受。要使学生具有积极健康的人格,必须使校园文化的创造活动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必须在品德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创造活动的建构性优势。

三、结合信息技术教育手段,贯彻实施品德教育,巩固其地位

信息技术与品德教育结合,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丰富品德课堂的内容和形式,增大课堂的知识容量,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的效率,从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在丰富的教学内容中拓展人格精神健康的人格表现

为人格结构的各个侧面和各个层次间的整合协调,并且人格的整合是在丰富性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为了培养健康发展的人格必须创造丰富开放的教学环境。对于教学材料的选择要具有美感和知识性。这样的材料容易吸引学生,更容易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和升华。美的东西是含蓄的,在深刻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价值观的同时与每一个具体的人有着一定的距离。他们的褒贬是利用人们的想象,在人们的欣赏之中、体味之中展开的。另外,选择反映历史和科学知识的作品为教材有助于把我们常听到的一些大道理赋予实实在在的内涵。我们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时代,多搜集一些符合小学生成长发展的材料,如尊老爱幼、帮助他人、积极向上的图片和小故事等吸引学生,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共鸣和升华。与社会沟通,了解社会,了解世界是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要求。这必须让学生对社会的事予以关注,网络信息可以说是实现这一目标最有效的手段,孩子们借助网络及时地了解和掌握社会的发展、世界的变化,这体现了品德教育的丰富性、开放性。

2.在结构性的教学设计中塑造人格角色

品德教育设置的结构应该着眼于建构人格角色。进入每一人格角色就意味着形成人格的某一侧面,如果这些侧面相互联合促进,角色的进入必然引导健康人格的形成。结构性表现在年级之间教学安排的内在联系上。同一类型同样主题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年级以不同水平的材料呈现,以不同能力要求的活动形式展开。通过与特定角色相关的活动设置体现出课程的层面性,教学主题可相对集中化,有利于教学有逻辑地推进,有利于人格建构的整合。如我们可利用建立班级博客的形式,也可微课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在合作性的创造活动中建构人格

在教学活动中自始至终激起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是保证途径的有效性,保证教育活动之根本。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性活动,教学就不能成为人格建构。只有让教学活动真正成为师生的主体需要,真正成为他们喜欢的工作,才能够从中建构出自己的人格。小学生个体创造活动常常与他所在同龄群体共同完成,这不仅是小学生的能力特点限定的,而且是儿童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规律限定的。小学生必须在与同辈人的交流中,在伙伴群体的合作氛围中形成合作交往能力、强化和发展自我。学生的合作活动在各个年级以不同的形式展开,随年级升高活动的创造性成分渐增。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提供示范,然后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情感,写出自我感受。在开阔视野、丰富知识的同时,生成对祖国、对世界、对科学的真实热情,长期的生动活泼的品德教育活动对学生人格健康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教育,品德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和有效的途径。小学德育教育对孩子的人格形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应结合信息技术丰富和创新教育的模式和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元敏,主编.大、中、小学德育规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李虹,夏勇,新编.当代青少年心理学的进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孔颖 单位:桓台县实验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品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