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影响(6篇)范文

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影响(6篇)范文

时间:2022-08-29 09:59:21

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影响(6篇)

第一篇: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影响

摘要:在素质教育逐渐深入开展的今天,人们越来越重视根据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进行教学。小学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最基础的学科,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十分重要。首先指出了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学中儿童文学的应用现状,然后指出了应该如何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旨在为我国小学语文教育做出一份贡献。

关键词:儿童文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皆处于快速成长时期,这个时期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一味的把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也只是一味被动接受老师的灌输。这种教学模式不但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学质量一直也得不到提高。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其本身的优势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在学习中的思维,因此儿童文学在教学中的应用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

1当前我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教学现状

1.1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不高

小学语c没有参加过类似的培训,因此导致当前我国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缺陷就是儿童文学素养较低,并不能满足当前的教学需求。

1.2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小学语文中的儿童文学,与其他普通的文学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具有自己独特的美学特质。但是由于当前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水平有限,并不能很好的体会到儿童文学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特质,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因此必然会发生以下两种情况:

(1)教学成人化。小学语文教师自身的素质不高,往往不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去看待儿童文学,而是以成人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必然不能被儿童所接受。

(2)教学方式老旧机械。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儿童文学教学时,依然沿用老旧的教学模式,逐字逐句逐段讲解,机械式的要求学生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这不仅会严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不能够显现出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3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

随着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发展,当前的儿童文学题材种类繁多。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水平有限,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点了解甚少,小学语文教学中并未体现儿童文学的问题特点。例如,某些儿童文学采用的是童话体裁,而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这些体裁的儿童文学讲解时,往往只注重其夸张和虚构等文体特点,但并不能够深入分析文体特点的背后深刻内涵;或者说只是让同学们理解到文中采用了夸张和虚构的修辞方式,而对于为什么采用这种修辞方法却不求甚解等等。

2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途径

2.1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

为了提高儿童文学的教学质量,必须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只有当小学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体会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以及儿童文学多种文体特征,进一步做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的教学。为此,小学语文教师首先应该多度儿童文学,多多接触不同文体的儿童文学,并深刻体会其中的精神内涵;然后,小学语文教师还应该多参加类似的培训机构,进一步弥补相关知识的不足;最后,小学教师之间还应该多多沟通讨论,找出最优的儿童文学教学方式。只有这样,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才能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才能做好儿童文学的教学工作。

2.2小学语文儿童文学教学中必须抓住其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

小学时期的孩子还处于天真烂漫的时代,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儿童文学当中正好体现了儿童的这些美学特质,同时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也非常适合儿童进行学习。正是由于儿童文学的这种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才能够充分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因此,在小学语文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体现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文体特征。儿童情趣在很多儿童文学中均有体现,一般是通过儿童的心理、神态和行为动作等方式来体现,这都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充分理解文章内容,还应在充分理解儿童情趣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儿童文学体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如此,才能真正激发起儿童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

作者:李苓 单位:四平市铁西区铁路小学校

参考文献:

[1]郑飞艺.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课程形态变革———基于阅读教学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1,(07):40-45.

[2]徐礼邦.探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儿童文学教学[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语文建设卷2)[C].2013:(01).

第二篇: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教育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凭借其文学艺术魅力,促进学生正确审美观、价值观的形成,使学生天真淳朴的本性得以唤醒。凭借儿童文学的阅读,可使学生在得到文学感悟的基础上,实现视野的开阔和知识的丰富,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就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展开研究,在对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唤醒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唤醒教育的可行性策略,为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式教育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儿童文学阅读;唤醒教育;效果

教育是实现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素质教育在教育工作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小学阶段的素质教育,是学生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儿童文学阅读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十分重要,其具有唤醒功能,可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有利于学生独立人格的完善。凭借儿童文学阅读,可使学生的心灵得到陶冶与净化,增强学生的爱心,使每个学生心中都充满爱。

一、唤醒式教育的概念

实际上,教育的根本目标不在于已有知识的传授,而在于知识的创造,唤醒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儿童文学教育也是如此,其教育不在于学生文字的教学与记忆,而在于学生善良本性的唤醒,并且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凭借儿童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个人意识得以唤醒,使其在理想价值的追求方面更加积极主动。这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学生自主创造意识的激发,而非知识技能的传授。儿童文学最主要的目的是使儿童内心的善良得以唤醒,使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能够更好的生活。儿童文学教育不仅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而且可以实现儿童心灵人格的唤醒。唤醒教育重视学生能动性的发挥,以及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体现。儿童文学起到学生潜能激发的辅助作用,其特点比较独特。凭借儿童文学的阅读教育,可实现学生思考能力以及判断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于学习是没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唤醒式教育的开展,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儿童文学作品的唤醒功能

(一)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提高

儿童文学专为少年儿童量身定做,其内容形象生动,十分符合儿童的品味。儿童文学作品给儿童一种亲切的感觉,对儿童阅读兴趣的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儿童在阅读时,文学作品可为其提供准确的引导,促进其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儿童作品所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可使学生阅读的热情高涨。学生可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丰富的文学体验,并且实现自身阅读及想象能力的提升。

(二)唤醒儿童善良的本性

人的本性该是纯真善良的,但是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儿童所面对的均是成人的世界,其不具备较强的识别能力,容易形成不良的性格。儿童文学可充分体现儿童世界的真善美,使儿童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得到美好事物的感知。通过儿童文学的阅读,使儿童内心的善良本性得以唤醒。

(三)唤醒儿童的自然天性

就目前而言,人们的大脑被较强的物质观念所占据,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也更加注重物质的享受,而缺乏精神享受的追求。这种思想观念进而影响到儿童,使其丧失其自然天性。儿童文学作品注重儿童内心世界的描绘,能够促进儿童的自我认识,对唤醒儿童内心深处的自我具有积极的意义。

三、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策略实施

就儿童教学而言,教师可增加儿童文学阅读课程,凭借该课程的开设,为学生提供大量的、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进行阅读。在儿童文学阅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提供必要的指导,使其对阅读内容形成正确的理解,促进其文学知识的进一步丰富。并且,在阅读课中,教师应对学生的阅读情况进行充分了解,例如了解学生阅读的心得体会,明确学生阅读所感兴趣的内容,并以此为根据,合理编排与调整课程的内容,实现学生阅读兴趣的全面培养。语文教学重视文学资源的充分利用,因此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课文当中。在展开教学时,教师应注意优秀作品的采纳与参考,使儿童文学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有效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儿童文学作品具有拓宽儿童视野的作用,同时也能够促进儿童审美观的提高,有利于其审美体验的丰富。并且,儿童文学阅读能够实现儿童本性的激发,使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树立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所以教师应通过选取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儿童文学阅读的唤醒功效得以发挥。儿童文学的唤醒教育要想实现其“唤醒”功效,需要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应在课堂上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得到体现,鼓励学生的自主创新。在此过程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有效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更加积极主动,采取正确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唤醒是儿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应注重儿童本性的唤醒,使其以淳朴善良的本性对待生活。在小学教学中,应进行儿童文学阅读课程的增设,使其唤醒功能得以发挥。而儿童文学阅读唤醒教育的有效实施,需要广大教师工作者加强研究、积极探索。通过儿童文学阅读的深入研究与积极实践,不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实现儿童文学阅读唤醒功能的有效提高。

作者:史翠侠 单位:临沂西郊实验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倩.试论儿童文学阅读中的唤醒教育[J].山东师范大学,2009.

[2]秦晓春.儿童文学教学中的研究性阅读初探[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9(3):134-137.

第三篇:儿童文学对小学语文教学发展分析

摘要:本文阐述了儿童文学应用于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意义,并在分析儿童文学特征与儿童认知特点的基础上,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应用

1.儿童文学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1.1有利于小学生思维和语言的发展

小学时期是学生语言和思维发展的关键阶段。在生活和学习中,学生通过交往和模仿积累词汇,并有目的地在特定环境中运用词汇,其思维方式的形象性、间断性和简短性特点突出。因此,其对形象性强、简短单一的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通过儿童文学的应用,小学生不断接受语言和思维方式的影响,形成知识和能力的累积,从而促进思维的发展[1]。

1.2有利于提高文学审美能力

儿童文学形象生动丰富、故事情节充满天真和奇幻的色彩,主题情感单纯而丰富,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儿童文学中的语汇、手法、人物形象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小学生善于模仿的特点使其在学习尤其是语文学习中主动应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使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动性同步得到增强。

1.3有利于丰富精神世界

小学生的精神世界较单纯,他们受什么影响,就会留下什么样的印迹,并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他们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小学阶段是小学生精神世界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更善于从感性认识出发,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在优秀儿童文学作品中,不仅有鲜活的人物、动人的故事、优美的语言,其追求真善美的主题、优秀的人物品质对学生的影响也是直接而深远的。

2.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1提高教师的素养

教师要深入、全面而客观地理解儿童文学的精神实质,确立科学的儿童文学教育理念,建立与儿童成长实际相符合的儿童文学教育观。构建科学的儿童文学教育观,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是对儿童文学本质的理解。儿童文学是文学体系的种类之一,它本质上属于文学艺术门类,是语言艺术的一种。二是把握儿童文学的特质。儿童文学虽然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但其有特定的属性,即“儿童”属性,其叙事方式、人物特点、表现手法等都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相适应,要尊重儿童的独立精神、特殊的审美需求、审美能力与成长时期的价值观念等,艺术特点上兼具审美与教育引导功能[2]。三是把握儿童对审美对象的认知规律。儿童在生理特点、心理成熟程度、思维方式和审美需求方面具有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教学作品的选择应依据儿童的身心成长特点,以适合为标准,以喜闻乐见为切入点。

2.2遵循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

要善于挖掘和运用儿童文学作品中符合儿童审美情趣的因素,调动其欣赏、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这种“情趣”体现在多个方面,如人物的语言、行动、神情、动作、处事态度等。有的作品通过故事情节和生活细节表现,有的通过人物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情感抒发表现。如《妈妈的爱》,作品传达的是纯真、温馨而伟大的母爱这样相对博大的主题,但表现手法却非常生活化、具体化、细节化,如炎热的夏天为孩子扇扇子、雨中为孩子送伞等。这些细节,为学生所熟悉,生活气息非常浓厚,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要对这些细节进行教学演绎,让学生通过诵读、角色扮演、讲演等方式与自身的体验相结合,深入领悟文学作品中所传达的意蕴,从而引起情感上的认同与共鸣,进而对文学作品的美学特征加深理解。

2.3因“裁”施教

这里所说的“裁”是儿童文学的体裁。儿童文学的体裁非常丰富。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体裁,择取不同的教学重点,有利于充分发挥其美学意蕴。对于音乐性、韵律感较强的体裁,如儿歌、诗歌等,不宜过于精讲,而要以诵读为主,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味作品的韵律之美,培养学生的诗歌素养,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对于情节性较强的童话故事、儿童寓言等体裁,要以情节引领为主,让学生充分体味故事的曲折之美、变幻之美。同时,引导学生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与内涵,以及人物变化的内在因素,让学生在体验审美情趣的同时,引发对人物、故事背景的思考。

作者:袁福弟 单位:东莞市大岭山镇第二小学

参考文献:

[1]林悦琼.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J].小作家选刊,2016(8):134-135.

[2]孙建国.小学语文中儿童文学教育的人文性[J].教育导刊(上半月),2012(4):78-80.

第四篇: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的对策探讨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离不开儿童文学,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儿童文学这种教学资源,小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因而变得更加丰富和有内涵,小学教师的教学工作由繁重变得简单而得心应手,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对小学语文的学习充满了兴趣。然而,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领域还不够熟悉,因此缺乏足够的儿童文学素养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在教授过程中对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体特征的领悟程度也不够,这都严重阻碍了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开展,影响了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对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进行系统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儿童文学;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对策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1.小学语文教师方面:缺乏应有的儿童文学素养

语文教师必须具备一定水平和程度的文学素养是由语文的学科性质决定的。小学作为学生知识储备和能力培养的奠基阶段,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从目前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可以看出,儿童文学作品占到了课文的的70%左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对儿童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自身所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的高低极大地影响甚至决定了小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学质量和水平。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缺失是一个很难解决的问题,小学语文教材经过改版之后更是加重了这一问题的严峻程度,即使教育界和儿童文学界采取措施妄图改观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湖北黄冈的部分县市小学采用的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经过调查我发现:该地区小学语文教师文学素养缺失的现象较为普遍。许多语文教师入职后没有系统地接受过关于儿童文学方面的学习和研究,相关的教师培训也是寥寥无几,儿童文学理念淡薄,没有形成系统的儿童文学观,儿童文学理论素养较低,且在日常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也疏于拼凑时间阅读大量的优秀儿童文学作品来开阔视野,使得对儿童文学的审美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够。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面:难以抓住儿童文学的根本特征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课堂中对儿童文学的应用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在教学中没有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另一方面,是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也被忽略。儿童文学作品面向广大的小读者,在艺术个性和美学品质方面和成人文学有很大的区别。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儿童文学课本中的美学特性不敏感,而是往往把儿童文学课文和一般课文同等对待,按照字、词、句、段、篇的顺序对儿童文学作品进行系统的讲解,完全忽略了其中的审美意味,破坏了课堂的儿童情趣和活力,禁锢了学生对小学语文学习的兴趣。儿童文学作品和一般的小学课文不同,在体裁上更加多变和灵动,而儿童文学素养缺失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忽略了这一点,习惯性地认为儿童文学作品只有一种体裁、一种教学模式。比如,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加入了许多儿歌和儿诗,许多教学教师将它们进行了千篇一律的讲解,在体裁上存在认识偏差和错误。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中加入了童话故事来吸引小朋友的兴趣,而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其中的“故事性”“虚构性”有比较全面的把握,而童话中对人物性格的夸张化表述却被歪曲甚至错误地灌输给学生,学生看到了白雪公主的美丽和善良,却极度厌恶皇后的恶毒和残忍,这样的教学效果是有失偏颇的。童话中的夸张手法不仅仅表现在语言上,还作为一种写作手法而存在,能够比较强烈地、全方位地调动读者对故事情节、具体细节或人物形象的感官,达到体味和审视儿童文学作品的教学效果。当小学语文教师错误地理解童话中夸张这一写作手法背后的写作意图后,将要呈现给学生的对童话故事的人物性格分析和情节讲述等环节也会出现偏差,误导学生对童话,对儿童文学作品的客观理解和审美,学生的想象力也会受挫从而大大降低小徐语文的教学效果。

二、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对策和建议

1.提升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教师是小学语文教学这一环节中的主导者,因此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素养应该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是小学语文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另一方面,是大量阅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自身的感悟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得到根本性的提高。要想树立正确的儿童文学理念、建立现代的儿童文学观,首先必须对儿童文学有比较深刻而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把握住儿童文学的内涵,明确未成年儿童是儿童文学的读者对象,儿童文学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都是利用各种语言风格来对艺术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艺术方式。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中汲取到许多儿童文学方面的素材,提高自身对文学作品的审美和鉴赏能力。这些儿童文学作品中凝聚着作者站在儿童的角度对整个世界的理解和看法,小学语文教师通过阅读这方面的文学作品能够更加清澈明了地洞悉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对事物的普遍性观念和看法,从而进一步修正和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2.抓住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和文体特征来开展教学

美学特质是儿童文学区别于成人文学最显著的特征,主要是体现在儿童文学作品流露出来的儿童情趣,有利于儿童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积极、主动、快乐、向往的内心体验,影响他们对小学语文课堂的兴趣和自身的健康成长。所以,小学教师适时把握住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儿童情趣至关重要,主要是要学会发现并挖掘。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可能出现儿童情趣的课本内容类型或位置进行系统归纳和整理,以便于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苏教版中有一篇课文叫《妈妈的爱》,作者是描写了几个生活中的小细节来抒发作者对儿童纯真美好的赞美;还有几篇苏教版的课文,小学语文教师则需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发掘和体会这个世界的善良和美好,如《小猴子下山》《小狐狸卖空气》《捞月亮》《六个孩子六个坑》等。关于对儿童文学的文体特征的把握。小学语文教师要对儿童文学文体系统的构成及分类情况进行系统学习,将不同文体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解,同时,面对不同特点、不同文学体裁的儿童文学作品,要注意区别对待,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开展教学工作。

作者:何云 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灌云县下车中心小学)

参考文献:

[1]马志艳.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学周刊,2014,(02):197.

[2]贾玉东.浅议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4,(46):49.

[3]秦英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9):3.

[4]杨永清.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现状及对策[J].关爱明天,2015,(08):341.

第五篇:儿童文学提高幼儿审美探讨

摘要:发展幼儿审美情感要以幼儿园有效地组织的文学活动为基础,为了促进幼儿审美心理发展从语言方面入手进行培养。本论文通过日常研究观察进行了初步认识和实践。

关键词:儿童文学审美能力幼儿

文学对人类进步有着重大的作用。儿童文学表现在幼儿思维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与人交流的能力、启智、道德品质等方面;儿童文学增长儿童的知识;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培养儿童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幼儿充满愉快的精神等几方面。人们对于幼儿文学的功能有许多有差异化的想法。

1幼儿文学的近况

为了使幼儿喜欢文学作品如童话故事、儿歌等,并使幼儿对其充满浓厚的兴趣,从而发展了幼儿文学活动。然而,念一首儿歌或听一个故事,对幼儿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学习,文学作品的学习对于幼儿发展意义已经超出了我们原有的认知。幼儿通过儿童文学活动得到了多种层次的学习,聆听或阅读理解文学作品是第一层次学习。通过语言文学作品来了解四周的事物,属于第二层次的学习。文学作品是由语言所构成,幼儿在通过学习各种语言作品来认识四周的事物。了解文学作品所展现的世界是为了幼儿更好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运用发展。幼儿文学以幻想、快乐、优美、荒诞等品质对幼儿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征服幼儿,使幼儿乐此不疲。儿童文学活动的美体现了幼儿纯真的心灵,带给幼儿轻松快乐、幽默等审美品质。这些特点都使幼儿文学在进人语言活动时成为最被幼儿期盼、最受幼儿欢迎的内容。

2用文学作品丰富幼儿审美想象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总是在润物细无声中培养幼儿的纯美心理,以一种完美的心态看待这个世界。许多文学作品故事内容的曲折情节,总是在不完美中造就幼儿完美的心态欲望。春天是个多雨的季节。蒙蒙细雨,阴沉沉的天空,给孩子们一种压抑的心情。一次,户外活动,李想小朋友对着天上的乌云情不自禁地说:“乌云啊!你怎么还不回家呢?你为什么天天把太阳遮住呢!赶快回家吧!你的妈妈等着你呢!”从这个孩子的言语中,笔者感觉到她的话语代表着所有孩子渴望阳光明媚的心理情结。之所以她会用这种完美、纯真、善良的童趣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就是文学作品给她带来语言美的提炼。这是文学作品渗透到孩子幼小心灵的审美价值观。如果没有文学作品的学习阅读,她绝没有这种对大自然审美心态的唯美表达。幼儿的潜意识于审美情感上的定位,国外艺术家进行儿童的画作研究时,发现惊人的相似之处在10岁以下幼儿所作的画与成人艺术家的画之间。我们跟随上述艺术家的研究去观察幼儿的认知活动,就会发现幼儿在感知客观物体时,把无生命的物体看成是有生命、有灵性的,与人类祖先所采用的泛灵论原则相一致。孩子们经常潜意识地把自己的情感映射给客体,因为语言和形象的叠加拉开了与实体的距离,使一般的感觉和愉悦增加了审美和情感色彩。幼儿的主导活动—创造性游戏的发展,为幼儿审美情感发展创造了条件儿童玩游戏时,可以完全通过自己意志尽情使用各种物品,离开游戏之外的各种束缚,自己组建事物和内容,借以宣泄释放自己的感情,同时也在努力地饰演并体验的角色感情,假戏真做,相互渲染,乐不可支。在游戏中体验到的情感情绪的独特、虚幻、创造和超功利等特点同审美感情有相似之处。审美兴趣、审美感知、情绪积累现代传播信息艺术的发展,不断增加孩子们接受艺术情感熏染的机会。在各种教学活动中儿童能聆听音乐;观看电视、电影、相片;阅读书本;使用玩教具对故事进行演绎和通过原始的方法—倾听成人口头陈述等,儿童体验到的愉悦变成了情绪记忆和情绪积累,不断增强今后参与活动的兴趣。

3幼儿文学鉴赏中建立以审美能力为主体的功能系统策略

3.1艺术活动材料的丰富性为主体

第一,挑选以具有美感的文学活动。儿童文学具有多元化的情感和丰富的艺术形态。研究表明,幼)L比较能接受优美意境的文学作品,中、后期的幼)L能够接纳喜剧色彩的作品,悲剧感一般不存于幼儿。实践中也发现,幼儿对部分有悲剧情感的作品会产生共鸣。因此,主要选择一些优雅、高尚、幽默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一些美好的感情如关爱、友谊、诚信、善良、勇敢等,还可以挑选悲而不伤的文学作品,从而使幼儿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和深刻。

第二,选择含蓄蕴藉、有余味的作品。如安徒生所作《白雪公主》,幼儿可以理解欺骗的最终结局,可以深人地了解讽刺的含义,以调动幼儿的想象力,激发探究的积极性。

3.2家长教师要以幼儿角度欣赏美文学活动为主体

家长和老师在指导阅读时,应该尊重幼儿的欣赏需要,引导幼儿形成健康正确的欣赏习惯,帮助幼儿对作品作出客观的审美判断。家长和教师在挑选文学作品、选择指导方式等方面要有明确的目标:教师要以儿童年龄和性别的差异,生活背景的不同,性格爱好的不同作为挑选文学欣赏的主要条件。同时,适合儿童的文学活动易于被儿童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共鸣,对培养儿童阅读趣味,提高儿童阅读能力、审美能力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精美完整的文学作品能使幼儿提升对书的理解和感悟力提高阅读意识,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能力,激发儿童在对图示观察推理时的思维能力。在文学活动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调动起幼儿的感官与感知,可以通过课件、朗读、情景表演的活动方式进行,让幼儿在感知作品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作者:王雪倩 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蓬欣幼儿园,

地六篇:岗位学前专业及儿童文学改革分析

摘要:儿童文学课程对于培养学前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高等院校该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服务专业特点不突出、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烙印深、课程边缘化、研究薄弱问题,为此,应从以下方面对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进行改革:依据学前专业岗位群分析,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行“三个课堂”联动,重视职场演练;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

关键词:职业岗位;学前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改革

儿童文学是学前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的必修课程,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该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基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剖析影响课程教学的相关因素,探寻解决问题的可行办法。为国家第二期学前三年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中,围绕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为高校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机制与战略进行的调整改革提供一些具体实例。

一、儿童文学课程开设中存在的问题

从对杭州市目前开设学前专业的三所高等院校(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大学、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的调研情况看,目前,高校学前专业有关儿童文学课开设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

(一)课程内容服务专业特点不突出

众所周知,拥有良好的阅读鉴赏及表现能力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教师工作必备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各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这需要幼儿教师具有良好的儿童文学素养,尽可能地引导幼儿接触各类童话、故事、儿歌、儿童诗、散文等各种优秀文学作品,使之感受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意境美、语言美,体验作品的情感特征,并能够运用叙事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儿童文学因此成为了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学生叙事性思维能力、让其具有浓郁故事风格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必修课程。该课程应该结合岗位工作的实际需要,让学生掌握从事幼教工作的鉴赏编创表现技能。但从课程具体开设情况看,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儿童文学课程,将教学重点放在各种文体定义特征的介绍上。这种偏颇的教学目标使课程内容的组织逻辑与幼教行业岗位工作逻辑的关联度低,不能凸显课程应用性的特点。

(二)教学方法学科体系烙印深

儿童文学课主要以培养学生的鉴赏编创与表现能力为主要目标。而据了解,目前,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受习惯影响,学科体系烙印深,使该课程涵盖了儿童文学本质论、发生原理论、读者论、作家论及研究方法论的诸多内容,比较关注课程中知识传授的完整性,主要按传统方式从概念、范畴、规则、规律等方面使学生理解掌握儿童文学知识和规律,弱化学生职业应用能力的训练。这样,学生对儿童文学知识和理论的理解就很难从职业需要的角度去接受。

(三)课程边缘化

以上三所学校均开设该门课程,这说明各学校对于该课程在培养幼儿教师职业能力上所起作用还是有共识的,但三所学校对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同,有开设三学期的,有仅仅开设一学期的,学分也是设置得高低不同,对于师生而言,这种状况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对该门课程的重视程度,该课程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

(四)研究薄弱

相比已经涉及教育理念、课程体系、内容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育途径等多个领域的学前专业其他必修课程的研究,儿童文学课程的研究探讨显得尤其单薄并且滞后。通过在中国知网上的相关检索可以发现,学界在对学前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中,对教师语言能力和素养与幼教职业能力密切关系的认识还是趋于一致的,但对儿童文学与幼教工作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对具体幼儿活动设计项目中教师文学素养的应用剖析,就幼教职业能力中教师文学素养能力与技能的系统研究及对应的课程教学改革实践总结的提炼几乎没有。

二、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应贯彻的原则

对应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的工作任务,重视儿童文学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的基础作用,探究实践儿童文学课程与岗位工作的关联度在当前来说显得意义重大且迫切,儿童文学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一)从职业岗位背景的角度,提高对课程的认识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学习的开端。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未来人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21世纪,幼教行业更是进入到全面转型升级阶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的目标。在转型升级阶段,幼教领域的主体类型在发生变化,行业经营模式不断升级。如果说,在幼教粗放经营的时代,幼教服务质量更多的是从初级服务技术上表现出来,那么在幼教专业化、公平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背景下,幼教服务质量必然从初级的服务技术层面向高层次提升,幼教从业者需要将教育科学化与人性化完美地结合在一起。针对幼儿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对幼教行业而言,教师的鉴赏编创表现水平在幼儿活动的整个流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基础作用。由此,对于培育幼教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的高等学校来说,课程设置改革也应顺应幼教行业发展的潮流,应把学前专业语言基础课———儿童文学从打造提升幼教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角度放到幼教职业教育的重要位置。

(二)从相关高等教育理念的角度,凸显课程应用性特点

首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多次提高了知识“必需、够用”“以就业为导向”“增强社会服务能力”等关键词句。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各门课程的开设应尽可能凸显“应用性”的特色。从这个角度出发,在高等院校中,学前专业学生的文学学习应有自己的个性,它不同于普通高校专门以学术研究为目的,也不同于艺术专业的学生。学前专业的学生要被培养成“不仅要具备广博的文化知识、多维的兴趣爱好,还要具备基本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不仅要开展教育工作,而且还要能够胜任班级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服务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简言之,学前教育是一项教育性、艺术性、综合性、广泛性、实用性很强的教育事业。学前专业的学生的职业岗位要求他们对儿童文学的学习更注重落实在实用化上。其次,目前的研究表明,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应该并非仅指命题性知识,而更应指向作为“一种行动工具”,“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观,我们更应强调知识作为一种行动工具而具有的实践性和能动性”[1],也就是说,对教师而言,能直接用于教育教学改革的知识最有用。在这种知识观的指导下,儿童文学就更应是关于文学运用的教学,不能将儿童文学归结为理论教育。文学在现代的发展中,一个很重要的方向是实现学科的应用化,“将基础理论学科在应用理论形态和应用实践产品两个层面拓展”[2]。文学教育的目的在于让人会阅读鉴赏,培养人的人文素养。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且要有运用的实践。所以,学前专业语言教学应研究分析幼教专业工作岗位任务,对接实践,将实践性内容融到教学中,尝试儿童文学在应用性课程层面上的改革与实践也显得尤为必要。

三、职业岗位背景下儿童文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措施

(一)依据学前专业岗位群分析,增强课程教

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目的实现的主要载体。针对职业发展需要和幼教行业实践的特殊需要,按照知识适度够用原则,整合重构课程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群可以分为直接岗位和间接岗位。直接岗位主要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科研人员岗位;间接岗位是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相关幼教机构的社会工作者。就儿童文学来说,围绕幼教行业岗位群设置,对应学前专业学生岗位群工作任务,在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指标体系中,儿童文学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组织指导能力、沟通合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任务,同时,肩负着叙事性思维能力、具有浓郁故事风格的语言表现能力培养的使命”[3]。在核心内容的组织上,可以分四大模块设置教学任务:韵文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幻想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叙事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综合体儿童文学文体阅读与鉴赏。课程结构可分成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经典作品鉴赏的学习、作品创编及表现三个逐层深入梯度。这样安排,既能与学前专业基本理论课程———学前教育学、学前心理学相衔接,又能与平行课程如各领域的教育活动设计、其他艺术课程互为补充,使学生能根据职业需要,激发文学学习的兴趣,在实践中体味儿童文学精神实质,在职场情境中增强对儿童文学的应用与实践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叙事性思维结构中的教育教学能力,形成高层次的职业服务技能。结合学前专业岗位任务明确课程教学内容,也能杜绝各校在儿童文学开设上学分高低不同或安排随意性的问题。

(二)实行“三个课堂”联动,重视职场演练

高校办学的目的是为社会输送人才,因此,高校在办学过程中,必须与企业紧密合作,与其共同有效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为突出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需打破传统的按教学大纲进行教学设计的学科型教学,可采用课程学习的课堂、校内课外课堂、校外幼儿园课堂“三个课堂”联动的方式,探求课程教学的改革。关于课程学习的课堂,教师可将行业岗位涉及的理论知识进行模块分解,邀请幼儿园专家一起承担不同模块的讲解任务,重点引导学生将基础理论与岗位化问题的思考融为一体,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校内课外课堂重在延伸课堂学习。该课堂要依据教学大纲设计问题语境,布置学习性任务,引导学生或收集相关案例,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选择恰当的幼儿园相关项目展开调研,进行项目策划运作训练。教师要从旁指导,并对学生项目进行点评,以此补充课堂所学。校外幼儿园课堂重在引导学生从真实情境中建立课程学习与岗位需求的关系。教师要密切联系校园合作单位,带领学生参与幼儿园项目活动的策划、教学和服务管理,书写项目方案,并邀请幼儿园岗位能手和专家对学生实习项目方案进行评估。

(三)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

儿童文学是技能课,能力训练是根本,应当建立突出能力目标的课程评价标准。而要突出能力目标并非只是安排相应实践课时,而是需要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项目课程是“按照工作的相关性,而不是知识的相关性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其内容的载体是工作任务。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能够打破“实践是理论的延伸和应用”的线性演绎思路,有效突出课程中工作实践的逻辑主线地位。比如根据“儿歌”学习单元,教师可以进行以下项目和学习任务的设计:课程教学要求知识目标理解掌握儿歌的功能与特点。能力目标

1.鉴赏表现儿歌

2.创编儿歌

工作任务

1.收集幼儿园教师运用儿歌进行教学活动或教育活动的实例

2.结合幼儿园情境,表现创编儿歌

工作任务实现路径设计

1.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材、专业网站、专业杂志等)收集整理

2.奔赴校园合作单位进行课程任务实操训练

3.整理相关工作,制作PPT汇报交流

为保障工作任务的实施,任课教师在单元授课前,需编制相关的任务单、分组单、评价单、成绩记录单等,提前落实实训幼儿园,联系幼儿园教师。评价单可以将“学生掌握儿歌知识程度、学生在项目实训中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能力、小组合作的能力”等作为评价内容,由幼儿园任课教师、课程教师、实训小组长给学生共同打分。课程教学总体按照“教师提出任务(活动设计)→学生完成任务(成立工作小组,幼儿园行业专家协同指导)→任务汇报(学生整理相关工作,制作PPT交流汇报)→学生自评互评→小结、知识归纳、总结提高”的过程来展开。通过上述基于工作任务的项目化单元课程设计的方式,能够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真正达到了围绕职业能力的形成组织课程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这样的方式可以是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作者:吕丹 单位:杭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陈向明.搭建实践与理论之桥———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2]徐国庆.职业教育课程的学科话语与实践话语[J].教育研究,2007(1).

[3]徐增敏.儿童文学应用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021

被举报文档标题:儿童文学的发展及影响(6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