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析范文

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析范文

时间:2022-08-10 10:37:57

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析

摘要:在分析通识教育理论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通识教育要内容自成体系、要体现时代特征和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分析了就业导向、思维惯性和政策支撑三方面制约因素,提出了动态性、全面性、融合性和整体性四方面的通识教育支撑体系。

关键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思考

西方通识教育起始于19世纪,美国哈佛大学是该领域教育实践的引领者,提出了“培养一个有教养的人”的教育理念[1]。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试点改革的通知》,正式提出“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北京大学、上海复旦大学等本科院校成为发展先驱者,在课程设置、实施方式和政策建议等领域提供改革建设实践经验[2]。高职院校教育特性决定通识教育不能简单舶来本科院校研究思路,需要从自身出发,逐步建立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由“岗位人”向“职业人”转变的通识教育理念。

一、通识教育内涵分析

工业革命带动社会化大生产,专业化分工成为发展主流。亚当•斯密在其代表作《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将会促进科技创新,带动技术进步,加快经济发展。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成为时代特征,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表现在行业,体现在企业,落脚在工人的知识与思维。科技快速发展缩短了知识更迭周期,学科之间渗透、融合不断演进。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结论,从18-21世纪知识更新周期由80-90年,缩短至2-3年。按照知识折旧定律,在校习得的知识仅占需求的10%,90%的知识需要通过不断学习获取。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未来教育发展有“四大支柱”,即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3]知识经济发展趋势要求教育要主动适应时展特征,应培养具有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内的科学知识和学习能力的人才[4]。正如钱伟长校长所说,“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的人,是一个爱国者,一个辩证唯物主义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的人、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门家。[5]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目标定位

通识教育内容要自成体系。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构建知识统一体。割裂知识体系,突出单体领域,学生在知识、能力、思维和情趣方面就可能被专业化和片面化,成为“单向思维取向的人”[6]。树立系统化教育理念,明确通识教育目标定位,在人文、社会和自然三大领域丰富知识体系,提供学生辩证思维和综合视角来观察世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这是克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生培养弊端,也是契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社会需求。正如纽曼所言:“大学存在的事实本身,就说明了所有知识门类的统一性与整体性。”[8]通识教育体现时代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说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等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成为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时展的产物,高职通识教育要以面向区域及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需求为导向,其目标定位就要充分体现时代特征。当前,山东省发展最显著的时代特征是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议、“一带一路”发展倡议,高职通识教育目标定位要充分结合十强产业“四新”和“四化”发展特征和“走出去”的发展内涵来明确目标定位。要着眼高素质人才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职业教育要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工作能力、职业转换能力以及创业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重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9]。高职通识教育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培养,综合运用哲学、教育理论和多元文化理论,强调掌握获得与运用知识的方法论,注重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强化对“有教养的人”的能力训练,强调对岗位变化和职业转变的适应性[2]。

三、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制约因素

高职通识教育发展的制约因素可以概况为就业导向、思维惯性和政策支撑。学生就业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是高职院校考核的重要指标。就业导向下的高职教育突出专业课程设置,强化专业技能培养,专业课程体系的主体地位得到不断稳固和强化。高中文理分科,大学专业设置成为教育发展模式,学生固定思维。惯性导致了教育的单向和思维的单向,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片面,错位了人才培养的时序和定位。通识教育是体系化教学活动,涉及组织机构、发展定位、课程设置、教师遴选和动态评价等多个层面,需要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但院校资源配置不均衡导致发展进程缓慢。

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支撑体系

发挥好通识教育的素质提升作用,体现出通识教育人才培养价值,需要进行高职院校课程设置理念的结构性变革和课程教授内容的整体性重构。在通识教育支撑体系构建的过程中:一是要定位好发展目标,体现动态性,通识课程设置要充分结合社会发展需求,体现时代背景,发展定位要有时代特征,发展理念体现时代需求。二是要确定好发展思路,体现融合性,要实现科学与人文、自然与社会、西方与东方、艺术与实践以及历史与现代等多个层面知识的结合与统一。三是要设置好课程体系,体现整体性,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来考量和设置,要完善课程设置理论基础,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互补性和延伸性。四是要完善好制度体系,体现全面性,应具体考虑通识教育组织管理机构设置,课程开发与申报、课程学分设置、授课教师遴选、学生动态评价和教授效果评估等制度。“通”是学科之间的相通,“识”是思维能力的体现,“通”的方式是课程体系的重构,“识”的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克拉申“i+1”理论所阐述的原理,在具备一定知识的基础上,受教育者就能以原有知识为核心,向外汲取各学科知识影响,实现视野不断拓宽,思维更加辩证,审美更趋高雅。高职院校需要在借鉴、吸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改革要求,探索适应自身发展特点的通识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求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罗索夫斯基,H.罗索夫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下)[J].黄锦坤译.通识教育季刊,1994,(6):59-72.

[2]李曼丽.哈佛核心课程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1998,(2):29-32.

[3]沈民权.QV德育:中职学生职业化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26):1-8.

[4]周月玲.哈佛大学核心课程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7.

[5]钱伟长.教育和教学问题思考[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87-188.

[6]张立平.“学习型社会”建设视域中的高校通识教育研究[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3,(16):17-20.

[7]楚学枝.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以秦皇岛某高职学院为例[D].秦皇岛:河北科技师范学院,2015.

[8]纽曼.大学的理想[M].徐辉等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33.

[9]李建华.大学的理想与理想的大学——赫钦斯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00.

作者:李彩云 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策略探析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

精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