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分工理念论文:分工理念与通识教导研讨范文

分工理念论文:分工理念与通识教导研讨范文

时间:2022-03-01 09:16:19

分工理念论文:分工理念与通识教导研讨

作者:潘光辉田向东单位:广东金融学院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分工与协作缺一不可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始终是坚持专才教育的实用主义方向。1949年后我国大学学科建设体系模仿苏联模式。其大学体制的特征是以专业划分高等教育结构,试图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高级人才”。虽然这种集中化的大学培养了大批技术人才,却摒弃了通识教育原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一批工学院、农学院、医学院、财经学院由此诞生,同时浙江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名校被肢解。这次调整对“通识教育”的打击是致命的,人文学科因为“资本主义性质”被全盘否定,社会学、政治学甚至被取消了专业设置,与实用技术无关的国学则被摒弃出大学之门。1952年院系调整固然培养了大批工科、医科、师范类学生,但对人文学科、大学教育乃至民族文化的打击无疑是灾难性的,香港学者甘阳先生将之称为“大学的终结”。当今的高等教育尤其如此,一直致力于造就各种各样的工具,而忽略了作为“人”的全面发展。而大学“通识教育”的本质在于孕育学生人文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现代大学教育不同于技工学校,在技能训练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容易被训练成“匠人”,却很难成为“大师”。

与专业划分过细的“专才教育”不同,“通识教育”的做法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两种教学模式相比,“专才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适应性强,但因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其发展后劲及创造力不足。而“通识教育”注重培养的则是研究型人才,学生基础知识广博,在实际工作中有继续发展的空间。

分工深化需依靠专才教育,而协作能力的加强则需依靠通识教育。从这个角度看,专才教育作用点是提升学生的短期就业能力,而通识教育提升的是学生的长期工作和发展能力。对于学校而言,如何能够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根据上述分析,下面提几点建议:

(一)调整大学专业设置过细过专的做法

简单按照分工理论对高等教育学科体制进行设置,其结果必须是学科专业细化与窄化。近二三十年来,为适应经济体制持续改革与社会生活稳步发展的需要,高等教育学科体制也在持续改革,主要表现是专科教育、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几次调整,数量逐步减少,口径逐步加宽。与此同时,高等教育研究者与实践者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也在逐步深化,厚基础、宽口径人才及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素质与素质教育,通识与通识教育,逐步进入或回归我们的视野,并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教育部门应继续放开专业设置上的严格管制,允许高校自主开展各种通识教育探索,改革专业培养方案设置。

(二)整合校内资源,实现多学科和多系部的资源共享

探索校内的资源整合,实现多学科的资源共享。《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将高等教育5A即本科教育专业学科分为基础理论型、研究准备型与高级技能型三种类型,其中,前两种基本上属于通识教育,后一种基本上属于专才教育。在本科层次上,既有通识教育,也有专才教育。本科层次的通识教育是硕士与博士层次专才教育的准备、过渡与基础。学校可以构建多学科资源共享平台,将学科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既可以在本科层次上做到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并举,也可以在本科层次通识教育的基础之上实现高层次专才教育,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呈金字塔型结构的高层次专才。

(三)探索适合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的不同教学方式

相当多的高等教育实践者与研究者认为,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是两种课程设置类型。其实,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就其本质属性而言,是两种教育教学方式。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连同通识教育与专识教育,本质差别不是课程设置,而是课程教育教学方式。换言之,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可以有相同的课程设置,但必须有不同的教育教学方式。专才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技术主义、分析主义、经验主义;通识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偏向于科学主义、整体主义、思辨主义,表现出高度的社会关怀与人文关怀。通识教育相对于专才教育和专识教育而言,教育教学更重高度、广度和哲学深度以及思想性、创新性与人文关怀。两种教育教学方式互为补充,不能以一种否定另一种。专才教育,可以通识教育的教学方法为塔底,通识教育可以专才教育的教学方式为塔尖。同时,强化培养学生团队精神,当前高校学生考核一直针对个人,“通识教育”应该重点培养学生团队精神,一个可能的途径是考试以团队形式进行,并以团队成绩替代个人成绩。

强化培养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

通识教育强调人文关怀,这是基于普世价值的认识以及本国传统文化学习的基础之上的。对于财经类本科院校来说,在经济学、管理学和金融学等专业中的通识教育必须达到以下几个目的:第一,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完整的了解,并形成以中国文化为底蕴、具备时代色彩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培养学生对民主、平等、公正等普世文明理念的认同和实践。

合格的毕业者是社会的接班人,既要有通识也要有专才,以通识否定专才,或以专才否定通识,两种做法都不妥当。在对于人才的认识上,以一种倾向掩盖另一种倾向,不利于高等教育发展,也不利于社会发展。

被举报文档标题:分工理念论文:分工理念与通识教导研讨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