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思考范文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思考范文

时间:2022-04-10 10:18:08

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思考

摘要:人工智能的兴起,使其能在智、体、美多方面赶超人类,同时知识以数据、算法等形式加以呈现,知识的认知和获取都发生一定程度上的转向,这对传统教育是个巨大挑战。文章以后现代主义为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新内涵,认为全人格教育将是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全人格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重要特征,全人格教育是深化素质教育和体现教育终极价值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人工智能;素质教育;后现代;全人格教育

一、人工智能与素质教育

党的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发展素质教育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指能够模拟人类智能活动的智能机器或智能系统。[1]如今,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2017年11月16日,美国波士顿动力公司了其开发的类人机器人Atlas,该机器人能够完成跳跃、旋转以及后空翻等一连串高难度动作,宛如体操运动员。同年的10月19日,《自然》杂志刊文,报告了谷歌下属DeepMind公司的终版围棋程序AlphaGoZero,这个程序从空白状态学起,迅速自学围棋,已经以100∶0的战绩击败老版AlphaGo。此前,老版AlphaGo人工智能机器人通过输入人类棋谱进行强化训练,以5∶0完胜欧洲围棋冠军。而在之前的8月8日晚,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中国地震台网”公众号随即了一则由写稿机器人编写的详细报道,而完成这篇报道的时间仅为25秒。以上事件表明,人工智能正在体育、智力甚至文化领域赶超人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很可能逐步被工业化的人工智能所取代,而传统教育的核心内容如科技、知识等,正逐步以数据、算法等形式呈现。由此带来的人工智能时代教育的理念及知识的认知、结构、获取都必须面临某种意义上的转变,这种转变势必对传统的知识教育和素质教育产生冲击。目前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尚不多见,大量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人工智能对教育手段、教育途径的影响等方面。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其对教育的影响势必更加深远。正如后现代主义论述的那样:后现代世界变化的过于急促,往往超过高等教育能够重新适应的速度;我们很难预期明天可能需要什么样的知识。在这种快速转变的社会中,某些技能在被吸收前即已过时,也没有一致的知识符码可以系统地发展及教导,高等教育不再拥有知识和技能以传给新一代的专卖权。[2]后现代主义对教育的解构,为分析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试借助后现代主义视角,探讨人工智能时代赋予素质教育的新的内涵,以及深化素质教育的可行途径。

二、后现代主义的知识观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思潮最初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在哲学和其他人文及社会科学里得到广泛讨论。知识问题是后现代社会学家们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后现代社会学关于知识问题的丰富论述中,最为系统的应当是利奥塔的知识观。利奥塔在《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一书中,把“最高度发达的社会”或“后工业社会”中的知识状况称作“后现代”。他认为,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使整个社会进入了后现代时代,而且对传统的知识论提出了巨大挑战,彻底改变了对知识的获得和传播的传统认识。知识的量化和可操作性使得知识成为一种商品,由此也改变了知识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3]知识的本性就是它能通过某种渠道转变成可接受与可操作的信息。在后现代社会中,知识本身是碎裂的,永恒的价值受到挑战。利奥塔关于后现代知识观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和人工智能对知识的冲击具有一定的契合度。人工智能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知识以数据方式存在并得以快速传播和获得,人类的大脑在这些“数据”面前显得低能。相反,人工智能在接收和处理“数据”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人类无力处理大量数据,只能将手中的权力交给人工智能,传统的知识学习模式在人工智能时代被彻底颠覆。人工智能时代,算法替代了人脑的逻辑,直接对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而且算法越来越独立于人类,并能从自身的经验中学习,连发明它的工程师也不懂它做出的某些决定。就如AlphaGoZero围棋程序,只通过极短的时间自学就能达到极高的棋术,远超给它编写程序的工程师。此外,无论是在选举投票、购买商品还是选择配偶上,算法都比人更精准。不难想象,人工智能的兴起会在未来几十年内使大部分人无用,而现在孩子们在学校里学的大部分知识可能与他们40岁的世界毫不相关。[4]以后现代知识观为参照,在人工智能时代,知识被算法取代,生命也仅是数据处理,人自身的价值该如何体现?当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自己时,追求知识的教育理想该如何转向?这些都是值得思考的命题。

三、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新内涵

人工智能时代,传统知识教育的模式必然被颠覆,素质教育的价值将进一步凸显。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经过后天教育和社会环境的影响,由知识内化及其他实践活动作用而成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人的素质包含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四个要素。[5]“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最初主要是针对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的局限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全民素质为目标,强调内化的教育,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正如前文所述,人工智能在“智”“体”“美”等单方面都有望超越人类,但论及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恐怕人工智能永远无法企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素质”将是人类区别于人工智能的重要标志之一,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素质教育特别是在技术极其发达的“后现代”,更有其特殊意义。素质教育是通过对教育者内在素质的培养达到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浸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在人工智能时代,这样的教育目标和理念更具有时代的积极意义。然而,反观当下的素质教育思想或模式,更多是面向全体,关注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注重群体水平的整体提升,而忽视了作为群体的人的多样性与作为个体的人的多面性。相较于人工智能的工业化、同质化特征,对个体的素质教育在现今的素质教育实践中明显表现不足。这就提醒教育者应更多地关注人的个体性,把教育者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来看待,进而根据人格的多样性、丰富性,全面地认识到人的性格有共通性的同时也有差异性,应针对人格的差异来进行教育、培养。因此,在人工智能时代,实施素质教育时需要更多地关注受教育者的个体特征,注重个体的完整人格,即赋予素质教育“全人格教育”的内涵。

四、基于全人格教育的素质教育人格教育

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提出“观止并重,律己修身”的人格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19世纪中叶德国教育家阿道夫•第斯多惠提出培养“全人”的主张,20世纪六七十年代,全人教育思潮在西方兴起,自80年代始,世界各国的教育逐渐由单纯重视智力开发转向同时重视健康人格培养。进入90年代后,美国提出“整体人格教育”方案并在学校实施,初步形成了由教育的理想、教育的形式及要达到的社会目标与个人目标等组成的整体人格教育模式。[6]20世纪初,中国著名教育家潘光旦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全人格”教育思想,即从全人格的角度理解人,以全人格的模式塑造人,培养健全、和谐、完满的人。“全人格教育”既是体现一种教育理念,同时也是一个方法论的概念并兼有目的的涵义。潘光旦认为,健全的人格体现在智识、情感、意志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及和谐发展,无所偏废。他认为关于智识的教育,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关键是授以学习的方法,对情绪重在培养,对意志重在训练,健全的人格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益处。[7]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全人格教育是相对于传统智力开发的教育提出的人格培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方法,全人格教育强调把人格差异作为教育资源进行开发,以全人格的模式培养人,其主要功能是培养人格。人工智能时代,“人格”将是人与人工智能最主要的区别,全人格教育还将承载起使“人”区别于“人工智能”这一历史使命,意义深远。健全的人格,不仅应该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应该具有坚定的意志以及独立思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观念。人工智能时代,信息的高速传播、知识的碎裂化、永恒价值的消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的存在感的迷失以及自我价值的缺失。而健全的人格,将是人有效抵御这种冲击的精神武器,是人之区别于“人工智能”的重要特征,是教育价值的终极体现。健全的人格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标准,终极目的是为人的发展提供基点。人工智能时代,全人格教育具有良好的时效性,将全人格教育思想深入贯彻到素质教育中,是深入发展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朱巍,陈慧慧.人工智能:从科技梦到新蓝海——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分析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6,(11).

[2]陈大兴.后现念下高等教育的知识追求与现实转向——基于利奥塔后现代知识观的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2,(8).

[3][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后现代状态——关于知识的报告[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4][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未来简史[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7.

[5]胡深.素质论[M].北京:华艺出版社,2000.

[6]高德胜.人格教育在美国的回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

[7]潘乃穆,潘乃和,编.潘光旦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作者:罗妤;黄平林;余先德

被举报文档标题:关于人工智能时代素质教育的思考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zjyjxlw/71322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