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2-08-15 03:24:0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一、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需求脱节。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是围绕主流文化进行,这与思想教育的单一性、理想化相协调。但教育内容单一与现实脱节,教育方法单调乏味,缺少应有的渗透性、参与性和现实性。在多元化社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仅仅注重一些科学的理论的灌输,忽视教育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能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解决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实际问题,对于他们关注的新鲜事物和社会现象不能作出合理解释和符合实际的理念导向的引导,难以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道德认知上的困惑。过于严肃的理论往往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得学生不能用所学理论诠释现有社会状况,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的精神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与大学生现实要求分离。当前,高校政治理论课依旧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这种说教式、封闭式的教育形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空间受到限制。互联网早已普及到校园的各个领域,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网络途径获得的影响其价值取向等信息内容,极大地超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的内容。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传播方式进行各种政治文化渗透,宣传利己主义的价值取向和享乐主义的生活方式等腐朽思想,影响着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网上“灰色思想文化”的传播,极大地腐蚀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色情暴力信息,影响着大学生的身心健康,虚拟化的游戏,使部分学生沉湎于其中,网络对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负面效应日趋凸显。高校思政教育还没有通过有效的方式完全占领网络主阵地。

(三)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形成合力。高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力军主要是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学生工作者,但是近年来由于高校扩招,招生人数急剧增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人数的比例严重失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主动性和针对性。通常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渠道,但是由于受学时、合班上大课等因素的影响,思政课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非常有限,相比较而言,专业课教师与学生的接触较多,他们的言行对学生的影响更大。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专业课教师“只教书,不育人”,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忽略德育职责的现象比较普遍;学校的一些职能部门也存在着轻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倾向。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对接、呼应不够,网络、班级、公寓、社团等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尚未形成,没有形成全校范围内统一的教育体系,做到齐抓共管。

二、多元化视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举措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地推进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更显重要。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以创新求发展,以创新求实效,以富有时代性的思想内涵和精神灌注于教育实践,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到与时俱进,以适应建设和谐校园的要求。

(一)思想政治教育进研究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科学。它是以解决人的思想认识、立场观点为核心的社会实践活动。只有不断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着力探寻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发挥其教育的实效。在研究中,应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为根基,以哲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研究为方法,聚焦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现实性内容和规律性问题进行研究,侧重于新时期历史条件变化及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产生重大影响作用等课题研究,坚持服务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的宗旨,力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与德育战略研究相支撑、理论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相交融,对策性、应用性与操作性研究相匹配的综合性、整体性研究特色。坚持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相结合,把理论研究成果运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进研究室”,具体的做法是,依托学校的政治理论教学部成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室,着力加强对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鼓励和提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破解大学生教育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用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去支撑教育、教学,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研含量。通过这种方式,不断深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以研究室为平台,经常深入基层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及其学生进行调研走访、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工作中的棘手问题、新奇问题,学生关心的焦点问题、热点问题等。通过系统调研,收集和整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重点、难点、热点、敏感点问题,其中既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这样的宏观战略问题,也包括“大学生网恋现象的探讨”这样的普遍性问题,还包括“如何看待及应对大学生‘微现象’问题”之类的学生最新思想动态。与以往以“体系建构”为导向的学科建设有所不同,创新形成以“问题导向”为主的应用型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有利地推动理论成果在实践中的运用。增加思政教育的说服力和教学的感染力,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目前面对互联网领域中意识形态竞争的日益激烈,如何积极开发、利用网络教育资源,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新空间,是我们必须面对的课题。对于自称为“网上新一代”的当代大学生,只有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青年网民的网络生活中去,引导他们形成健康有益的网络生活,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从争夺网络思想政治阵地的高度出发,树立网络战略观念,按照“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3]的要求,及时把真实的信息和科学的理论贯穿于网络。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范围。通过网络渠道与学生平等交流与对话,真诚地回答他们所关心的问题,为其排忧解惑,形成网上教育教学互动。在交流中启发青年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地去探索真理,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自觉、自发地学习科学的理论。创建和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专题网站,以此为载体,牢固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信念操守,外化为其行为准则,达到思想政治教育“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当前世界已经进入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微时代”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利用微传播,上传大学生喜闻乐见、贴近生活的言论、图片等,与学生拉近距离,使得思想政治工作的覆盖面更广,形式更多样,互动性更强。可利用3G网络、QQ、手机等方法和手段,开展舆论引导,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例如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开展征集“励志语丝”、“反腐倡廉亲情寄语”等活动,引导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中。通过建立“师生信箱”、“情感热线”等打造网络民意平台,让学生与教师有一个直接对话的平台和宣泄不良情绪的出口,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工作者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另外,利用手机方便、快捷的特性,编辑党和政府最新出台的方针、政策以微信的方式向学生发送,利用短信、飞信与学生交流和互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进班级。实行“德育导师制”育人模式,选派德育导师直接指导学生,使思想政治教育进班级,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德育导师和学生的选配以基层学院为基础,为每个教学班分配一名德育导师。原则上各学院德育导师指导本院学生,数量不足的由其他学院或部门的导师补充。德育导师的选拔条件极为严格,由校内具有中层副职及其以上党政领导职务,或具有副高级及其以上职称的教职工,或具有中级职称的中共党员,以及全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担任。对德育导师的工作要求具体明确,要求德育导师要做好五方面工作:第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引导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培养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行为规范、提高其明辨是非的能力和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第二,全面了解和掌握被指导学生的基本情况。在校级“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基础上,学院成立院级“德育导师制”领导小组,为每班选配一名德育导师,学生以宿舍为单位或分组成立自律小组。德育导师定期主动深入班级与学生谈心交流,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情况,按时向学院及学校领导小组反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第三,坚持“深入宿舍、深入班级、深入小组”的制度。德育导师每半月要召集自律小组组长座谈一次,深入宿舍一次,组织一次思想品德教育活动。第四,坚持“定期总结,定期汇报”制度。德育导师把开展的活动及时记录下来,每月向学院“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汇报一次,每学期向学校“德育导师制”工作领导小组交一份书面工作总结。发现特殊情况,及时汇报。第五,配合学生党员发展工作,及时向学院党总支汇报入党积极分子和预备党员的思想品德表现情况。“德育导师制”深受学生欢迎,学生遇到思想、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困惑,都会主动与导师取得联系,寻求指导,获得帮助。“德育导师制”针对学生存在的思想问题,联系实际,有的放矢;并将学生反映的共性问题、意见和要求及时反馈给学校。一方面有利于学校全方位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主动应对可能发生的事件;另一方面能够站在更高的层面上给予指导,有利于学生坚定正确的信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德育导师制”具有的桥梁纽带作用,缩短了学校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学生愿意敞开心扉,与德育导师谈心事、谈思想;“德育导师制”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和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完善了党员、干部和教师联系学生的制度。以德育导师制为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全员化、个性化、亲情化,建立了一支全员参与的思想政治队伍,使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四)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学生公寓是大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人格的形成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具有很大的影响。应形成以“公寓管理为基础,融学生党团工作、学生教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于一体”的新型教育管理模式,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进公寓工作有了扎实的体制保障。推进学生党团组织进公寓。随着高校的扩招,学生多为流动教室,无形中加大了以班级、年级为单位开展党团活动和对其成员管理的难度。只有不断根据新情况,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才能增强党团组织的凝聚力和吸引力。根据公寓的规模和学生的分布情况,在现有基层学院、年级、班级学生党团组织的基础上,尝试以学生公寓楼为单位,建立公寓临时学生党团组织,全面负责公寓楼各专业学生的入党启蒙教育、党员发展管理、党员教育管理和团员的教育管理等工作。学校在学生入党和预备党员转正之前要考察发展对象在学生公寓的日常行为表现,在学生评优、评先中也要考核学生在公寓内的平时操行。公寓党团组织的建立,扩大了学校党建工作的外延。在范围上,使原来仅在基层学院、班级范围内发挥学生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延伸进公寓生活园区;在内容上,由主要抓党务工作延伸到为学生排忧解惑和公寓生活园区的素质教育;在组织发展和先进评比上,把党员发展、评优评先工作由学院、班级延伸到公寓生活园区。此外,党团组织以公寓为阵地定期开展具有公寓特色的实践教育活动。如“党员示范宿舍”、“党团员志愿者服务日”等活动,极大地发挥了党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推进辅导员、德育导师进公寓。在每栋公寓楼设立学生辅导员办公室,遴选政治素质高、责任心强和具有丰富育人经验的优秀辅导入驻学生公寓,深入学生中间,直接了解住宿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困惑,及时疏导学生的不稳定情绪和处理突发事件。德育导师进公寓,便于深入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既能掌握公寓的学生动态,及时为学生排忧解惑,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并加以引导,使工作有的放矢。推进校园文化进公寓。学生公寓是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公寓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奋发向上,开拓进取。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定期举办公寓文化节、科技节、艺术节、摄影展、书画展、风采展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营造浓郁的公寓文化氛围,把创造和谐公寓工作落实到的大学生日常生活中,渗透到校园文化的建设中。在公寓楼层内的通道、走廊悬挂名言警句、风光摄影、优美图画,节能提示;利用网络、宣传栏、知识竞赛等形式,在学生公寓倡导节约,理性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在公寓生活区植树、种花、种草,为学生提供优美温馨的生活环境。上述做法增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性和实效性,使公寓真正成为融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生活服务、文化熏陶为一体的“第三课堂”。

作者:张阳单位:中州大学德育教学部

被举报文档标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xzzjylw/652097.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