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终身发展引导下生命教育探新范文

终身发展引导下生命教育探新范文

时间:2022-04-07 08:22:00

终身发展引导下生命教育探新

大学生生命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总书记提出“青年学子要坚持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在发展个人兴趣专长和开发优势潜能的过程中,在正确处理个人、集体、社会关系的基础上保持个性、彰显本色,实现思想成长、学业进步、身心健康的有机结合,在德智体美相互促进、有机融合中实现全面发展,努力成为可堪大用、能负重任的栋梁之材”。所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大学生在身心和谐、人格健全的基础上,各种基本素质协调发展,个性、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大学教育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渠道。而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心智处于走向成熟而未完全成熟的敏感期,在情感上,他们容易冲动,反复性较大,当学习和生活不顺心或得不到理解时,易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在认知水平上,他们缺乏社会经验、生活阅历和实践能力,看问题易产生偏差。在社会节奏日益加快、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和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重重压力下,大学生们常感到精神疲惫,生活乏味,对生命的价值产生怀疑。因此,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在心理、情感、精神等方面予以及时的引导和干预,促进其全面成长成才显得尤为重要。

大学生生命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缺位

综观生命教育的发展历史,其教育理念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但在中国,由于生命教育起步较晚,缺少实践教学经验,目前仍处于学理探讨阶段;加之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颇深,生命教育的推行、普及乃至推动整个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依然需要不断的探索。当前,国内的生命教育主要集中在儿童与中小学教育阶段,且多集中在生命安全教育领域;而在高等教育阶段,尤其是在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日益充实,逐步确立的大学本科教育阶段,生命教育严重缺乏。

1.高等教育依然以专业为导向,而非以人本为导向

目前,我们的高等教育仍然是以单一的专业标准,把受教育客体区分为不同的培养对象。大一新生在入学之初即被早早地贴上了“化工人”、“生工人”、“制药人”、“机械人”等专业化严格区分的标签,标签化一方面固然有助于学生专业认同感的培养,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对个体特性的忽视,导致个体关怀缺失。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恰恰需要我们着重挖掘不同对象的个体特征,尊重人的主体性,尊重个体存在的价值,采取因地制宜的教育手段和方式,激发每个人的潜能。“以人为本”首先应当建立在肯定个体存在的意义和正视个体内外差异的逻辑起点之上,而简单的“专业”单维度显然不能满足对“人”这个复杂对象的认知需求。一个人的生命发展过程不应只是专业知识的丰富和扩展,还应包括对“生欲何求,死欲何往”等有关生存的意义、死亡的价值等问题日臻成熟的思考。一百个人有一百种活法,更有一百种价值和意义,个体的多样化和生命的绚烂岂是一个简单的“专业”就能一言概之的呢?

专业化导向的背后是高等教育重视专业教育而忽视生命主体性培育的现实,我们的大学教育依然以知识技能传授为主,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竞争意识,而对学生的个体生存体验,生命质量评估和提升缺乏积极的关注和引导。正是因为教育对个体关怀的缺失,造成了一些大学生冷漠孤僻的个性,对专业学习缺乏动力,对人生意义没有追求,与师友关系疏离,与社会严重脱节,精神上空虚无助,陷入各种焦虑之中无法自拔,甚至面对现实打击不堪一击,悲观厌世、自杀轻生。

2.高等教育依然以就业为先,而非成人为先

目前许多高校过分强调“以社会为本”的社会功能,在学科设置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完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忽略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对其人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诚然,教育作为社会文化系统的重要部分,担负着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任,但教育最直接最基本的目标在于“教书育人”,通过培养专业素质过硬、人格发展健全的人参与社会建设来实现推动社会进步的目的。如果为了迎合社会需求,将这种关系本末倒置,一味地追求“好就业”而去设置教育体系,把人变为社会的附庸,培养出来的只能是千篇一律的流水线“产品”。

在就业率这个紧箍咒的约束下,所有的教学手段、教学目标都是直指就业标杆的。以至于有些老师发出这样的感叹:学生们对于学什么并不感兴趣,他们只在乎毕业以后能不能找到工作。极端的就业导向造就了学生们急功近利的心理,在就业指挥棒的挥动下,他们“被”上课、“被”考证,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反倒无暇认真思考。就业率压倒一切,教育的“育人”功能却逐渐被淡化。抹煞了个体价值的人、被剥夺了个体主动性的人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充其量只能算是改造社会的工具。这也是为什么许多大学生会产生这样深深的困惑:学习是为了什么?活着是为了什么?在象牙塔的光环逐渐退去的同时,天之骄子们突然发现“自我迷失了”,面对前途的迷惘,面对生命的困惑,对自己存在的否定,对他人生命的淡漠,引发了一桩又一桩的惨案,为生命教育的缺位敲响了警钟。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主要内涵

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基本内涵是通过生命认知教育、生命实践教育和生命发展教育,达到大学生珍惜生命存在、注重生命质量、凸显生命价值的目标。

1.生命认知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

生命认知教育即大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的教育。它是大学生生命教育的起点。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之存在。生命只有存在,才能谈得上生命发展与质量问题。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而生命于每个人只有一次,生命为我们提供了品尝爱与恨、苦与乐的机会,为我们提供了幸福的体验,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思考如何有意义地活、珍惜生命的存在,让他们认识到任何伤害自己和他人生命的行动都是对生命之存在的践踏。其次,让大学生尊重生命之个性。生命是独特的,每个人因其不同的性格、气质、兴趣和爱好,造就了不同的生命个体,每一个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但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而生命的鲜活和可爱正体现在它的缺憾和个性上。我们要引导大学生学会善待自己,宽容他人,无需为自己的过失耿耿于怀、自暴自弃,也不必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强求他人、为他人立法。第三,要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死亡。正确地面对自我之死和他人之死,理解生与死是人类自然生命历程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最后,激发大学生追求生命价值的意识。人的生命是有限的、短暂的,如何度过一生是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哲学问题。人们只有找到生活的意义,才能自觉地朝着这个方向前进,才能勇敢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困难,从而创造有价值的人生。无论我们在生命的路途中遇到什么样的挫折,都不能因此而沉沦,因为实现生命之价值需要自强不息的坚强意志。

2.生命实践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生命修养

生命实践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指生命个体积极投入到日常工作、生活、学习及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践行生命价值。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大学生生命实践教育强调实践活动的重要性,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存感受,提升生命修养。人生总要面对各种各样的磨难、失意和痛苦,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他人等诸多方面的压力,现实生活绝不可能一帆风顺,只有通过不断参加各类活动,加强生存能力和生命修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塑造的能力,正确对待人生道路的顺畅与坎坷,正视生命进程中的机遇与挑战,科学认识生命历程的丰富多彩,学会面对怀疑与冷落,学会坚强,学会抗争,积极发现生命的真谛。

3.生命发展教育:提升大学生生命质量

发展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永恒追求。生命发展教育是指生命个体在不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悦纳自我的过程中发展并实现自我,它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大学生生命发展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实现生命个体对自身价值的肯定,获得美好与幸福的体验。要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信仰,让大学生懂得拓展生命的宽度,达到提高生命质量的目的;要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实现生命的延续,追求人生的境界。

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多维路径探索

1.宏观路径:构建生命教育的思想体系

(1)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大学生成了高等教育流水线中的“产品”,很多高校以专业知识为中心,以学习成绩为目的的教育价值取向,容易导致学生经验世界的分离和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忽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化学生的生命意识,找回生命成就感。对学生的人文关怀首先体现为对学生的尊重,即尊重学生生命的独特性、自主性。

(2)加强以生命关怀为主的大学生信仰教育

高尔基说:“智慧是用来做事的,对于灵魂来说,靠的是信仰。”雷锋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信仰是人的行动指南,而行动则是受思想支配表现于外的活动;针对当前大学生信仰缺失的状况,通过开展理想信念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活动,对青年学生人格与心理加以锤炼,使其追求真正意义上的心灵教育,充分调动他们的内心情感,从而美化其心灵,陶冶其情操,升华其精神。大学生有了信仰,才能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找到合理的生存生活方式,彰显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不断地肯定自我,掌握命运,促进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2.中观路径:构建生命教育的组织体系和课程体系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生命教育的实施离不开学校教师的积极参与,学校要充分发扬教师的主导性,鼓励并创造条件吸引和组织教师从事大学生生命教育。教师如果自身生命意识缺乏或对学生缺乏尊重和关爱,缺乏心灵的教育和感化,极有可能会引发学生生命意识淡薄和对生命的漠视。因此,只有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觉醒、充满生命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生命的健康成长。所以,学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专业特点和学科结构,有计划、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加强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与培训,使他们更加系统地掌握开展生命教育的知识,从而建立一支素质高、能力强、技能专的生命教育骨干师资队伍。

(2)整合学校、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生命教育的强大合力

生命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固然是生命教育的主渠道,但它绝对离不开社会和家庭的大力支撑。社会各方面必须密切配合,共同担负职责,如政府机构要指导成立专职或挂靠的生命教育机构,为实施生命教育提供组织保障;社区应开展积极的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与环境保护、关爱健康、法制教育等工作融为一体,营造良好的人文社区环境;新闻媒体和网络要引导社会公众树立科学的死亡观;在家庭中,营造温馨、关爱、欢乐、宽松、民主的氛围,为孩子带来快乐、幸福的生命体验也十分重要;作为家庭教育的主导者,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教育孩子学会认识生命现象和懂得生命的珍贵。因此,学校、社会和家庭三者应该形成立体教育的合力,使三方面教育形式在内容上保持适当的平衡和一致,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一个全方位的良性教育环境,从而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性。

(3)开发课堂教学潜能,构建生命教育的课程体系

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生命观的最直接有效的办法,是在高校开设专门的生命教育课程,如台湾一些大学开设生命教育概论、人生哲学、死亡社会学等必修课程,大陆的东海大学开设生命发展与关怀、自然科学与信仰等课程,也有一些其他高校开设了相关的选修课。但到目前为止,高校中具有较为完善的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少之又少。针对这一点,笔者建议,高校应本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传授与生命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开设一系列包含必修课和选修课的生命教育课程,给大学生传授系统的生命知识,并使其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生命价值和意义的理性认识,让学生珍惜并尊重生命、欣赏并体验生命。

3.微观路径:构建生命教育的项目体系

(1)心理辅导的网络化建设:在心理问题的疏导中强化生命意识

加强高校的心理健康网络化建设,加强纵横向的多级多维模式探讨,配备专职心理咨询教师,培训一批兼职心理咨询师和一批关心同学发展的优秀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实现每个学生与心理咨询人员的对接,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出现的各类心理问题,疏解他们的心理压力。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倾诉的渠道,把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使消极情绪不至于积累下来。只有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问题,深入细致地开展心理引导工作,才能使我们的生命教育工作做得扎实,起到切实有效的作用。

(2)实践育人的有效探索:在生命实践中提升生命质量

在高校中实施生命实践教育,组织参与学生组织和社团文化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意识,在实践中感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考察、支教、探险、露营等让学生感受社会、体验成功、体验苦难,更加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组织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扶贫助困,引导大学生学会关爱和施予,从而增强生命的责任感,体验和感悟生命的快乐;通过组织大学生到德育教育基地(如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参观,让大学生学会欣赏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与意义。同时,邀请社会名家开展生命教育主题讲座,名人名家具有积极的榜样示范和引领作用,通过他们可以更好地传播和示范生命存在的意义和如何使生命更富有价值。

(3)新型方式的引入:在生命关爱中体现生命价值

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助人方法,以尊重生命价值为理念,运用科学的方法与技巧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人群改善社会功能,解决生活适应问题。学校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实务领域,是指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术,对正规或非正规教育体系中的全体学生,特别是处境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帮助学生解决其所遇到的某些问题[12]。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方法技巧、操作空间均与生命教育相契合,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生活、促进其健康成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实施生命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因而,应用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方法能让困难学生在感受关爱中实现生命价值。

作者:钱嫦萍孙秀慧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终身发展引导下生命教育探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mjylw/617349.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