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生命教学视野下幼儿艺教的意义论述范文

生命教学视野下幼儿艺教的意义论述范文

时间:2022-04-03 02:59:42

生命教学视野下幼儿艺教的意义论述

幼儿艺术教育之生命性,可以为认识生命之美奠基

“生命教育”是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的一个概念。从生命教育近半个世纪的实践历程来看,它首先是针对青少年自杀率不断上升这一残酷现实,作为预防未成年人自杀的权宜之计被提出来的。后来随着生命教育的深入开展,人们逐步意识到,人的生命不仅包括人的自然生命,更包括人的精神生命。在生命美学视阈下,生命教育可认为是根植于生命美学基础之上,旨在让个体认识、理解和体验生命之美,从而促使个体珍惜生命、热爱生命、绽放生命之美的教育。因此,生命教育的目标是:认识生命之美,激发生命意识;热爱生命之美,提升生命品质;绽放生命之美,实现生命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意识及实际行动过程,通常可分为三个阶段,即认知阶段、情感阶段、意志阶段。认知阶段的目的是了解事物“是什么”;情感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事物“有何用”或“有什么价值”的问题,并且与之建立相应的情感联系;意志阶段的目的在于解决“怎么办”及“实施什么行为”的问题。从广义角度来看,情感、意志也是一种认知活动,只是情感侧重于从意义的角度进行认知,而意志侧重于从行为效应的角度进行认知。因此,认知是情感的源泉,情感又是意志的源泉。“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情感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和积累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

所以,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都必须以正确认识生命之美为基础和前提。艺术教育是以艺术作品为媒介进行的教育。艺术作品的素材往往来自于大自然,因此,对于艺术有时候难免会有这样的错觉:艺术即对大自然的模仿。但很显然,艺术家并不是为了“模仿”而创造艺术品。如果仅仅是为了“模仿”,那么,普通人的摄影也将强于大师的绘画。对于艺术作品,首先人们看到的,或是艺术语言,或是艺术形象,也或是其他能直观感受到的东西,之后人们体会到的,是艺术作品的意蕴,即隐涵在艺术作品中的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和精神。实际上,艺术不是在“模仿”,而是在“表现”或“表达”。艺术“表现”或“表达”的,是艺术家以其敏锐的艺术触角在生活中扑捉到的生命的律动。马克思曾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

人类之所以需要艺术并创造了艺术,也是因为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能充分体现生命力与生命意识的活动。艺术从一开始,就与人的生命结构、生命形式存在着内在的相似性。直到今天,艺术仍然是对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或“表达”。所以,苏珊•朗格说“:你愈是深入地研究艺术品的结构,你就会愈加清楚地发现艺术结构与生命结构的相似之处。”

郭沫若也曾说:“艺术与人生,只是一个晶球底两面。”正是由于艺术结构本质上是艺术家所把握的生命结构,所以作为艺术作品的一幅画、一支歌或一首诗就与一件普通的事物不同,更能传送生命的气息。以梵高的《向日葵》为例。我们知道,自然界的向日葵也是一种生命的存在,毫无疑问也隐涵着生命的气息。很明显,梵高画中的向日葵与自然界中真实的向日葵有所不同,然而,梵高的向日葵大胆奔放的用色,以及那股以螺旋的涡流向外喷射的金黄色烈火,更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激情,以致让人对生命充满幻想和希望,这是自然界中真实的向日葵所难以达到的。梵高的向日葵之所以能感染我们,正是因为梵高所画的向日葵就是梵高自己,恰如我国“书如其人”这句古话。向日葵经梵高所画,便不仅仅是向日葵,而且也是梵高对自身生命的体验和提炼。由于艺术同构于生命,所以真正的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生命的关照,都是艺术家真诚对待生命而获得的心灵的应和。

由于同构,隐涵于艺术作品中的艺术家的生命认识和生命理解,也会促使欣赏者认识生命和理解生命。艺术家迸发于艺术作品中的生命力,也会促使欣赏者生命力的迸发。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本质上就是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是认识生命之美的基础性工作,也是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实现生命价值的必要前提。

幼儿艺术教育之早期性,可以为热爱生命之美奠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是人的生命发展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初始阶段,也是各种素质培养的奠基阶段。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而言,尽管幼儿年龄尚小,但在幼儿期进行生命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幼儿会注意到自然界的四季更替,花草树木的生长和凋敝,甚至会提出“我是怎样来到这个世界的”“死了的人去了哪里”等问题,这表明幼儿已经开始了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正是因为幼儿这种对生命的初步关注和思考,启示了我们在幼儿时期进行启蒙性的生命教育是可行的,也是十分必要的。

遗憾的是,实际生活中成人往往对幼儿的这些问题采取了被动或回避的态度,因为成人认为幼儿还无法理解此类严肃的问题。有研究显示,家长在和儿童谈论关于死亡或死亡事件的话题时,有52.6%的家长采取“当孩子问的时候才会谈论”,有42.1%的家长从未和孩子谈论过,这表明在谈论关于死亡或死亡事件的话题时,绝大部分家长是被动的。实际生活中我们也不难发现成人对孩子生命问题的回避,比如说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说的是孩子问妈妈:“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呀?”妈妈支支吾吾“:你呀,从垃圾桶里捡来的。”必须指出的是,对幼儿此类问题的被动或回避,将会给幼儿的身心发展带来不良的负面影响。由于幼儿会通过电视、电影、游戏、童话等了解死亡,但电视、电影、游戏、童话等对死亡的描绘,或者夸大,或者扭曲,或者神秘,因此,无法让幼儿获知死亡的真相,无法让幼儿正确理解死亡。有关调查表明,中班幼儿已掌握了死亡概念的一些客观内容。

但很显然,对死亡概念的一些客观内容的掌握,并不表明幼儿明白了死亡的意义,已经理解了死亡。如果幼儿对生命的好奇与疑问,得不到父母、老师的正确引导,极容易产生片面的或错误的生命认知,以致被笼罩在死亡的神秘面纱之下,从小就生活在莫名的恐惧甚至是恐怖中。因此,在幼儿时期就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以让幼儿从小就懂得生命的珍贵,从而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这决定了我们必须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对于幼儿来说,因为他们年龄尚小,还处于一种意识懵懂状态,所以还不能够用理性的思维来认识和表达世界。毕加索曾说过“:孩子生来都是艺术家”。因此,通过艺术教育对幼儿进行生命教育可以说是符合孩子天性的最好的方式。艺术是人们把握现实世界的一种方式。只有真正发自内心的情感,才能够感动别人。艺术创作时如果没有真诚的注入,没有真情的流露,那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作品是不可能打动别人的。无论古今何种艺术形式,在本质上都是审美的。前苏联的斯托洛维奇在《审美价值的本质》中写道“: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称为艺术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意义,都能够产生美的成果,创造审美价值,因为它是按照美的规律完成的。”

由于真正的艺术作品本质上都是美的,所以当幼儿面对真正的艺术作品时,会处于喜悦的心理状态中,即通常所说的审美愉悦。浮士德在生命的最后一瞬间,情不自禁地呼唤“: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在浮士德的呼唤声中,我们不难感受到当他面对“美”时所体验的那股强烈的情感。审美愉悦是感染人、启发人、吸引人去参与审美、参与艺术活动的重要因素。

正如前文所述,艺术同构于生命,所以,当幼儿面对艺术作品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等同于面对生命时所产生的积极心理感受。因此,审美愉悦也可以说是生命愉悦。让幼儿感知和认识美的形态、萌发美的情感的幼儿艺术教育,实际上也是在让幼儿感知和认识生命的形态、萌发生命的情感。从个体的发展历程来看,幼儿期是人一生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启蒙的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美育手段,给予幼儿德、智、体、美等多方面的熏陶和启迪,对幼儿的性格、气质志趣、理想的形成和发展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写道“:童年是人生最重要的时期,……所以,今天的幼儿将成为什么样的人,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如何度过童年,童年时代由谁携手领路,周围世界中哪些东西进入了他的头脑和心灵。”我国陈鹤琴先生也说过“:我们知道幼稚期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语言、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因此,通过幼儿艺术教育,从小培养幼儿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情感,使他们形成正向的生命观,对个体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幼儿艺术教育之艺术性,可以为绽放生命之美奠基

由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主观意识及实际行动过程通常可分为认知阶段、情感阶段和意志阶段不难推知,认识生命之美,激发生命意识是生命教育的最低层次目标,热爱生命之美,提升生命品质是生命教育的中层目标,而绽放生命之美,实现生命价值是生命教育的最高层次目标。生命的最高价值在于生命具有创造性。兰德曼说“:人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

然而,涉及到艺术、科学与创造的关系,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曾有过误解,即认为创造活动主要与科学思维有关,而与艺术活动无关,艺术活动仅仅是创造活动之余的消遣和点缀。培根就劝过科学家要像个自然的征服者,应该把力量集中在专门的科学目的上,而不必细致地学习艺术。但是,实际上许多实践研究证明:艺术教育是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途径。艺术活动的开展不但能够提高幼儿的审美力,丰富幼儿的想象力,更可以形成幼儿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创造素质。因此,幼儿艺术教育之艺术性,可以为绽放生命之美,实现生命价值奠基。

众所周知,西方自16世纪开始,科学进入分析阶段,日渐与艺术分离。分道扬镰使科学和艺术在各自的领域里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同时也给两者都带来了巨大的困窘。我们知道,科学思维主要属逻辑思维,由人的左脑专司,艺术思维主要属形象思维,由人的右脑专司。人的心智的健全发展,既需要左脑和右脑一定程度的分工,也需要左脑和右脑一定程度的合作。若思维长期集中在大脑的某半球内进行,则容易产生心态失衡乃至心理畸型,所以牛顿患有神经过敏症,而梵高患有抑郁症。在古希腊神话里,缪斯既是主管科学之神,也是主管文艺之神,相当于科学院院长兼文化部部长,表明人类早就认识到,科学与艺术是一体的。我国庄子在《天下篇》里也提出“:判天地之美,折万物之理”,可见在庄子看来,作为艺术的“判美”与作为科学的“析理”也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的。

法国作家福楼拜说“:科学与艺术在山脚下分手,在山顶上会合。”1957年11月,前苏联抢先把世界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美国朝野大为震惊,急忙奋起直追,83天后也把自己的人造地球卫星送上了太空。美国一直自认为是20世纪科学技术的超级大国,因此,尽管只落后了83天,还是让美国大伤面子。美国于是开始认真反思本国的教育问题。10年后,一些教育家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美国的科学技术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落后。也就是说,是美国科技人员的文化艺术素质较低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为此,美国哈佛大学特发起“零点项目”,旨在验证文化艺术背景是否是导致美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零点项目”之所以用“零”命名,是因为研究者们认为他们对艺术教育的认识是一片空白,因此可说是“nothing”,是“零”。数十年过去了,哈佛大学的研究者们越来越发现,艺术思维和科学思维是人类两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互相弥补、互相促进。

我们知道,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我国科学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事实上,历史上我国科学技术水平曾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这一点,已被李约瑟等人的研究所揭示。但我们也不要忘记,我国曾一直注重艺术素质的培育。我国古代的教学内容有所谓的“六艺”之说,其中有相当比例即为艺术类内容。我国古代文人大多追求多才多艺,力求“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笔者以为,这正是我国古代科学技术之所以能处于世界前列的深层次原因。遗憾的是,到了近代,面对率先进入工业革命的西方社会,我国倍感科学技术的落后,由此我国教育日益注重科学,而日益忽视艺术。笔者以为,这也正是近代以来我国始终缺乏高、精、尖科技人才的原因。庆幸的是,我国有识之士已意识到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艺术教育必须从娃娃抓起,正如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说“:人类社会底根本改造总当从人底改造做起……人底根本改造应当从儿童底感情教育、美底教育着手。”

幼儿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对幼儿的精神会起着一种感化、净化、升华的作用,有助于幼儿美的人格的生成。“美的教育旨在培养美的人格,美的人格是自由人格的表征,它要表现的是对人性异化的一种否定,对人的自由人格的一种肯定。”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性人格即是自由性人格。因此,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将有助于其生命成长中创造活动的产生,有助于生命之美的绽放,有助于生命价值的实现。

作者:何涛宏单位:广东省财经职业技术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生命教学视野下幼儿艺教的意义论述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mjylw/61730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