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互联网+审美教育在网络课程教学发展范文

互联网+审美教育在网络课程教学发展范文

时间:2022-02-03 09:58:08

互联网+审美教育在网络课程教学发展

摘要:在专业教学中融入“互联网 +”审美教育,是将互联网、审美教育、专业教育三者整合,三位一体的全新教育理念。结合“互联网 +”特色的理念和技术手段,将审美教育融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教学中来,不仅适应了本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也合理利用了本专业优势,弥补了通识类审美教育的部分缺陷。在本专业课程的融入教学实践中,教师需完成相应的角色调适,从多个教学环节进行“互联网 +”审美教育的融入教学设计,并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发挥。

关键词:互联网 +;审美教育;融入教学;网络与新媒体

“互联网 +”审美教育,在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将信息技术与审美教育深度融合,突破传统的审美教育空间,超越传统的审美教育工具手段,实现创新型、智慧型审美教学。“互联网 +”审美教育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新媒体实践中明辨是非、知晓善恶、懂得美丑,消解实践活动的功利化倾向,让实践成果能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从目前高校审美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虽然都认可“审美教育不可或缺”,但大多依赖于审美通识教育,对于有专业针对性地融入教育并不重视。高校审美课程的通识教育只是解决审美知识的普及问题,虽能帮助学生完成在一般场景中的审美过程,但要实现“审美”在“新媒体场景”中的转化,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新媒体实践活动中应用审美知识与技能,在新媒体实践活动中获得审美体验,这是审美通识教育难以实现的,而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结合紧密地融入教育教学无疑是更可依赖的途径。

一、融入教学中专业教师的角色调适

专业教师作为“互联网 +”审美教育融入实践中的施教主体,意味着要从过去的审美教育“无关者”转变为审美教育的“实践者”,从旁观到参与,从陌生到实操,变化是显著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快速地适应这一变化。

(一)提高融入教学意识

专业教师应当对审美教育和专业教育的交融关系有清晰的认知,重视审美教育也是提升专业教育教学效果的途径。一般认为,审美教育隶属于艺术教育,审美教育的承担者应为艺术类学科教师,而专业教师专司专业知识教学即可,这是对审美教育狭义的理解。审美教育,即美育,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美学家席勒提出,他认为美育就是实现人的自由或培养全面完整的人。狭义的美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熏陶教育,而广义的美育是指利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的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以耳濡目染,达到以美求真、求善。不少教育专家也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二)具有融入教学信心

专业教师应对教学有足够的信心,相信即使是非艺术专业教师也同样可以做好美育。将审美教育融入专业教育过程中来,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帮助学生实现艺术上的精通,而在于给予学生美的启迪,帮助学生有意识地将审美价值观、鉴赏力、创造力与专业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将美育思想引入中国的蔡元培先生,探索美育实施方法和途径时,就特别指出美育是渗透于各个学科中的。《美育实施的方法》一文中蔡元培先生如是说:“凡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没有与美育无关的”,“例如数学,仿佛是枯燥不过的了;但是美术上的比例节奏全是数的关系……星月的光辉,在天文学上不过映照距离的关系,在文学图画上便有绝大的魔力。矿物的结晶、闪光与显色,在科学上不过自然的结果,在装饰品便作重要的材料……”美育的发生点不局限于艺术学科,任何学科的教学素材都可以成为美育的素材,各学科的专业教师可以成为美育的承担者。专业教师无需精通各类艺术原理和技能,而是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确立与之对应的审美目标,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相应的审美素养,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完成审美教育的融入。

(三)调整融入教学方法

从教学方法研究来说,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而特别针对“互联网 +”审美教育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中的融入方法的研究成果更是凤毛麟角。实践经验不足,参照样本少,为实践和探索带来一定阻碍。在融入教育教学方面,教师都是摸石头过河。这就需要教师在融入方法探索过程中,不断地学习、试错、总结、反思,灵活调整教学方法。

二、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融入教学设计

“互联网 +”审美教育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的融入实践,是专业教育、审美教育、互联网技术与资源应用的多重融入,专业教育是基础,互联网技术和资源是依托,审美教育是提升整体教育质量的推动力。

(一)学习平台中融入

“互联网+”审美教育,是以互联网为依托的。当“网络化生存”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日常状态,互联网将成为继家庭、学校、社会三大主流审美教育空间之外的第四审美教育空间。目前,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大多已接入互联网学习平台,如中国慕课、网易云课堂、腾讯课堂、钉钉、学习通等。云学习空间打破了虚拟环境和现实环境学习的隔阂,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将丰富的审美教育资源纳入课堂教学中来,学生可以使用学习终端设备接入网络,将网络中的审美学习资源融入课堂学习中来。同时互联网的超链接功能,可实现平台内的学习与平台外的资源无缝衔接,让学生的审美体验无限扩展开来。例如 B 站的互动视频案例(这类视频按照流程图分叉剧情,多个不同剧情的片段之间可以选择跳转,不同的选择呈现不同的剧情走向结果),在传统教学空间中,学生只能作为旁观者,观看教师演示,而在互联网学习平台上,只需要一个链接,学生即可进入互动视频的沉浸式体验之中,审美感知更直接和深刻,审美知识的接受效果也更优秀。此外,也可在学习平台上建立课程学习班的共享空间,鼓励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资料,发送至共享空间,以供存档、交流、再学习之用。

(二)教学资源中融入

一方面,可结合教学目标和美育目标,挖掘原有教学资源的审美因子。如新媒体文案中蕴含的人文价值观、诗画意境、传统文化意蕴都是值得挖掘的审美元素。再如新媒体广告中展现的形式美、视听艺术之美也是可以提炼的审美元素。另一方面,互联网空间也存在着巨量的审美教学资源,如各类线上博物馆、文化类公众号、新媒体视频等,这些均可适当地引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的融入资源,如艺术类科普节目《艺术很难吗》既可以作为审美通识教育的分析案例,也可以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之一的《新媒体运营》课程的融入资源;“宁夏博物馆”小程序既是史学研究的参考,也是网络与新媒体技术类课程的审美样本。

(三)教学内容中融入

教学内容需符合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和审美教育目标。每一门课均有不同的教学目标,融入教育实践对教学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即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树立符合实际的审美教育目标,审美教育目标与专业课程教育目标是和谐一致的。教学目标发生了变化,教学内容也应该随之调整。教学资源可适当包装。相比传统形式教学内容,可视化、情景化、数字化的内容更有吸引力。根据学习规律,可对教学内容中涉及的教学资源进行适当的包装。教学资源本身的包装,也是审美教育融入实践最直观的范例,好的包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知识接受效果。因此,资源的选择需要重视,资源的包装也不能忽视。若文字枯燥,可以包装成可视化的视频或图片,若作品难以理解,辅以趣味的场景解说,若资源容量过大,可切分成多个小片段,以减缓学习疲劳,也能供学生进行碎片化学习。

(四)教学活动中融入

教学活动要贯穿“互联网 +”审美教育融入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充分发挥“互联网 +”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将审美教育融入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细节。课堂教学导入环节,是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刻,也是学生兴趣激发的起点,可根据教学目标,选择适当且具有审美价值的互联网产品作为课程导入的案例,通过案例的形象演示,吸引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课程知识讲授过程中,可将审美知识融入专业知识点,如引入线上美学资源,如前文提到的 B 站互动视频、各类小程序、APP 等,学生可通过互联网终端(手机、电脑等)获得与传统教学不一样的审美体验。作业布置的内容也可与审美教育结合,如鼓励学生参观考察美术馆、博物馆,观看影视艺术作品,将资料整理成文本、影像,上传至互联网共享空间。教师需要即时观测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即时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

三、融入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在教学中,学生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是教育活动的最基本的对象,但学生不仅教育的客体,更是教育的主体,要使得“互联网 +”审美教育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融入教学效果更佳,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和发挥不容忽视。

(一)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

审美活动是个性化的,审美活动中不同的人因个体差异会表现出与他人不同的个性特征。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言:“物的形象是人的情趣的返照,物的意蕴深浅和人的性分密切相关。深人所见于物者亦深,浅人所见于物者亦浅。比如一朵含露的花,在这个人看来只是一朵平常的花,在那个人看或以为它含泪凝愁,在另一个人看或以为它能象征人生和宇宙的妙谛。一朵花如此,一切事物也是如此。因我把自己的意蕴和情趣移于物,物才能呈现我所见到的形象。我们可以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欣赏中都含有几分创造性。”因此,审美教育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审美个性。教师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教学语言,鼓励学生表达个性及想法,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不要用绝对标准来束缚学生的理解与创造。

(二)鼓励学生的创造输出

“网生代”大学生有较强的审美创造性。这种创造性主要体现在创作欲和创作能力上,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他们不仅是网络资源的使用者,也是网络资源的创造者。较好的文化素养、独立的人格和思想、强烈的表达欲、技术软件的使用能力、亚文化圈子的创作氛围,都为学生内容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鼓励作品输出,是引导学生对专业知识和审美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自我检验,也是帮助学生获得成就感和升华审美素养的有效渠道,同时具有优秀审美价值的作品是对社会的有益反哺,是对“社会审丑”歪风的有力回击。

(三)任务布置适当

“互联网 +”审美教育的融入实践,是在保证原有教学目标能够顺利达成的前提下进行的。虽然在教学设计中,采取了看似见缝插针式的融入方法,但是如果沉湎于审美教育体验,而降低专业教育比重,无异于舍本求末。审美教育的融入应当是春雨润无声的温和式融入,而不是疾风骤雨般的强加式融入。因此教学任务的布置,应当根据教学目标、教学条件、学生学情来定,不能强加任务,给学生徒增负担。

四、总结

“互联网 +”审美教育的一大特色是突破传统教学空间,将学习平台延伸至互联网,并应用智慧美育的理念和工具实现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互联网与网络新媒体专业有着天然的联系,与通识类审美教育相比,“互联网 +”审美教育在本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教学,是与本专业需求更贴合的教育方式。例如,艺术老师或许能教会学生完成一幅艺术作品,而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教师则会教会学生灵活运用新媒体传播规律与传播方法,创作更适合新媒体传播环境的内容产品。“网生代”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学生,对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接纳度高,审美教育的融入,能够帮助学生认识到新时代有竞争力的人才必定是具有审美力的人才。同时,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是一个体系,而不是一门单一的课程,不同的课程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偏向,有的注重理论有的注重实践,有技能课也有知识课,在课程教学中使用单一的融入途径并不现实,因此团队教师依照各科课程的特色、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探索出适用于本课程的融入方法。

作者:罗妍 单位:浙江传媒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互联网+审美教育在网络课程教学发展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