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培养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范文

培养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范文

时间:2022-03-19 10:25:30

培养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

摘要:新课改后,人们更加注重以“德、智、体、美、劳”为主,全面提高人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的培养。其中审美教育对素质教育的培养具有不可小觑的作用,成为了21世纪新的发展潮流。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研究,探究其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学习传统音乐审美教育的教育价值与学习价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帮助青少年们掌握中国传统音乐美学中的精华部分,了解音乐审美的相关知识,并学会如何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如何学会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不断培养音乐素质,最终形成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

关键词:音乐美学、审美教育、学习与培养

一、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教育价值

1.音乐教育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儒家的音乐审美观,把中国传统哲学范畴的“美”与中国传统道德范畴的“美”联系在一起,认为仁德者为善,平和中庸者为美,把人们的审美价值引向为自我的道德修养,具有浓厚的伦理色彩。其中,孔子认为音乐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中体现了音乐的艺术性。孔子推崇以歌颂舜的文德为内容的《韶》乐具有美的形式与内容,《大武》是尽善未尽美的艺术,以此来强调音乐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的思想性体现在它的“教化”功能。“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关于礼”,音乐对人的思想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它能改变人的风尚习俗与文化道德。孔子推崇雅乐,不喜“郑卫之声”认为音乐在反映人们七情六欲变化的同时也影响了人们的感情变化,所以音乐体现在感情上时应当受到节制,要符合中庸之道。他希望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实现音乐的艺术性与思性的统一。孔子的主张是关于音乐审美里程碑上一个重要基石。

2.音乐教育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性道家审美价值观,以庄子的贡献尤为突出,他主张人与大自然应当是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认为无为之美是保持人的本性的根基,这一主张企图摆脱中国传统的美丑、善恶、是非、生死等对立面,突破了以儒家为代表的音乐审美价值体系,在政治思想,伦理道德之外,建构了一种天地合一的融洽之情。庄子推崇“天道”之美,符合“天道”的美,应当顺应“自然”,违反“天道”或毁坏“自然”的“美”便是“人道”。顺应“天道”之美不予修饰,即是朴素;使“天道”之美与自我天性相结合,真实的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即是率真。庄子批判“人道”与“天道”的背离,认为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自身的天性与其发展的规律,春种秋收,斗转星移,花开花败,雨过天晴……这些是自然界向我们展现的“天道”之美,是我们无法改变的规律,是人与自然平等存在的前提,牵一发而动全身。庄子感叹天地之大,向往自由,渴望将自身融入天地之中,从而忘却自我,忘却现实,忘却利益纷争,从自然中得到“美”,用自然的“美”来净化自己的灵魂,构建一种超凡脱俗,无欲无求的审美境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3.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与创新性音乐是建立在人的感情上的一门艺术,是人类古老的表达形式。它通过独有的语言符号反映并影响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任何建立在没有感情基础上的简单说教,只是一种空洞的说教。音乐教育具有传承性,汉代“乐府”是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它收集并整理了民间音乐文化并加以改编配器,为后来的音乐教育机构的产生提供了可能。隋唐时期,出现了大量的音乐机构,如教坊、梨园、鼓吹署等音乐机构的产生表明我国在音乐教育体制方面不断完善。宋代以后,经济不断发展,各种音乐教育机构层出不穷,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得以传承的一个重要手段。人类世界需要不断发展,从传承到创新已成为了一个循环,只有继承才能发展,才能完善音乐体系与音乐制度。记谱法的产生对我国音乐教育有着重大意义。从最初对曲调简单记录的声曲折,到后来的文字谱、减字谱、俗字谱以及工尺谱的使用,完整保留了中国传统音乐最纯粹通俗的音乐内容,不断推陈出新使传统音乐更为深远而广泛的流传。

二、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学习价值

1.意境是传统音乐审美的精髓意境,是中国传统音乐美学的精髓。用美学思想来阐述“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所呈现的那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象,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其中“借景抒情”是指作者在作曲时带着浓烈的主观情感去描写客观的事物,通过对事物的描写来抒发主观情感。即在编写音乐作品时只描写心中所溢出之景而不直接抒情,情感体现在对景物描写之中。在演奏时却恰恰相反奏家将自己的情感通过器乐直接抒情而不写景,绘景抒情,情以景兴。这种借景抒情的表现形式使音乐作品形象生动,情真意切,颇为动人。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对意境有独特的见解。“情浓而意远,景清而心淡”意境中的情与景是一种形影相随,相即不离的关系。天地万物情景相即,万物之情四海归一。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的“景”并非人的一己之见,它是通过客观世界的具体事物来表现的。所以,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创作时通常不会过多描写事物的外在特征,而是以情绘景,通过音乐对情感的描绘,时而张狂,时而平和,来描绘当时之景。如:《高山流水》为中国著名古琴曲,其中“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列子·汤问》)描绘了琴师伯牙无论几次弹奏,钟子期皆能听出琴声所表现的画面,因为伯牙每每弹奏之时皆将自身所见景色与自己的情感紧紧的联系起来。这种演奏时夹杂着想象与情感的音乐作品,勾勒出一副美轮美奂的意境之景。

2.自然万物是传统音乐美学的主要题材在中国传统音乐作品里,多以描写高山流水、鸟语花香、四季变迁、节日庆典为题材。古人把音乐艺术看作是精神世界与物质世界相联系的艺术,在作曲时,往往会借自然之景来暗喻人生道路或以自然之景来比喻内心情感。比如,唐代诗人刘希夷所作《代悲白头翁》中提及“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以自然界的花朵来暗喻时光的一去不复还,事物不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而一个人却会因为时间的变化而改变。又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将“水深千尺”与“不及情深”相联系,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汪伦与李白真挚纯洁的友谊,空灵而有余味,自然又不失情真。因此,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中大量涌出以“自然万物”为音乐创作的主要题材并非偶然,而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共鸣罢了。

3.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中国传统音乐作品在编写时通常采用“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虚实结合是传统音乐作品的基本特征,它是把抽象的事物与具体的事物相联系,即把眼前之景与发生过的回忆之景或是未发生的想象结合起来的一种写作手法。虚与实是相对的,它体现在音乐作品中,通常包括三种意思:(1)实,以直接描写自然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拟物体形象间接描写的内心想象为题材来进行音乐创作。(2)实,以描写自然界真实存在的物体形象来进行音乐创作;虚,指想象中的物体形象及活动来进行音乐创作。(3)在一定程度上,实就是音乐创作的大量描绘;虚仅仅为一个音符,一个休止符的延长与停顿。如:清朝唐彪的《读书作文谱》“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其中,眼见为实,心想为虚;虚实结合,趣味从事;已然为实,未然为虚;身临其境,怡然自得。人们常说“弦外之音”也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创作手法,以想象来描写真实,使音乐形象更富有生机。

三、中国传统音乐审美的培养

1.积累丰富的音乐审美经验音乐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对一个人在认识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等方面有着极大的帮助。在我国传统民族音乐作品中,有大量优秀音乐作品值得我们学习。譬如:根据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谱写而成的《阳关三叠》,琴歌音调空灵久远,高潮部分“遄行,遄行长途越渡关津”情真意切,曲调高昂,表达了作者对远行友人的牵挂,和对前路漫漫,路途坎坷的担忧,“历苦辛———”曲调悠扬,渐缓,加强了惜别的情调,更体现出了作者对友人的关怀之情。在鉴赏作品时,不仅要去听去赏,还要进行讨论与分析,分析这首歌曲的调式调性、旋律起伏、节奏强弱、题材选择及内容编写上的特点等有什么积极或消极之处,值得我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会正确鉴赏。同时受教育者们还要扩展自身的音乐视野,多听,多思,多想,多多了解音乐文化知识。

2.发展和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音乐审美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是在音乐审美经验积累的过程中逐步产生与发展的。音乐审美能力是人们在对音乐作品进行价值判断时所需要的对音乐艺术美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等能力。魏晋琴家嵇康所著《广陵散》,乃著名十大古琴曲之一。全曲旋律激情昂扬,热血澎湃,把聂政刺韩相的故事充分的展现在了听者的眼前,歌颂赞扬了为父报仇的事迹和他聂政敢于反抗和斗争的精神。全曲围绕着聂政的不幸命运和其对复仇的宁死不屈两个部分为主题,不断地交织、起伏、变化,使听者动容闻者落泪,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与思想性。在对中国传统音乐作品进行赏析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乐曲的作者和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民族特征、创作目的及艺术价值。其次要了解作者在作曲时运用的创作手法,如乐曲运用的体裁、调式、和弦、乐器等。最后我们在欣赏音乐作品时要静心聆听,细细品味乐曲间的呼吸,旋律的起伏与节奏的快慢,在脑中形成画面仿若身临其境。通过中国传统审美教育的研究,可以丰富受教育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发他们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使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能善于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为祖国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建设作出不屑的努力。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曾说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对音乐的学习不能只单单地停留在教与学的阶段,更多的是把他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为生活添上“美”的色彩。

参考文献:

[1]都臣.对“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认识和思考[D].西南大学,2008.

[2]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

[3]张景艳,谢莉莉.以美养美、美善合一———谈孔子的音乐审美观[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2(2).

[4]李欣枕.音乐美学的史学视野[D].西安音乐学院,2017.

[5]尹婷.浅析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学特征及人文意义[J].戏剧之家,2015(6).

作者:黄文君 隋 欣 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培养中国传统音乐的审美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