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3篇)范文

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3篇)范文

时间:2022-12-24 02:41:07

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3篇)

第一篇: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

声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美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在当前高校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工作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已经成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一个弊端,通过提高教师教学技能、挖掘声乐作品情感、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高校声乐教育;审美教育;学生综合素质

对审美与声乐教育的关系探讨早已有之,高校声乐教学不能仅仅作为声乐技能教学的媒介而存在,更应该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对声乐中的美进行挖掘,反观当前各高校声乐教育,这恰好也成了教学的盲点。缺乏美的声乐教学是没有生命的。本文通过对高校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进行探索,进而提出提高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能力的策略,以期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做出推动。

一、高校声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意义

高校声乐教育本身就是艺术的一种,所以要为人们的带来美的体验。在当前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不仅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然,也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然。在教学中,审美教育不仅需要具体的方式方法,还需要教师能够通过自身的人格魅力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给学生。挖掘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就是帮助学生欣赏剩余作品,观察到其中的美感。高校声乐教育中开展审美教育,能够使学生相应的在感知能力、想象能力上都有所提高。声乐艺术,就是通过声音传递情感,与欣赏者达成共鸣等。良好的声乐表现力是需要审美作为依托的。审美教育的开展,能够使学生明确何为美,以及如何创造美,但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对技术层面的整理与教学远较情感方面丰富,这也就导致,学生在日后独自走向社会后,钢琴等乐器的演奏水平较声乐演唱水平高,能够机械的唱出完整的歌,却不能将情感带入其中,以及在作品赏析中存在的误区。这些都是我们在未来发展中需要考虑到的。高校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仅有必然性,也有必须性。尽管对于声乐教学中加入审美能力教学已经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普遍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对审美教育的认知度不高,且缺乏审美教学的实践。在教学中,我国声乐教学始终集中于技术层面的教学,停留于“基础能力训练——教师教唱——情感带入”等几个阶段,当情感的带入都可以作为一项教学环节进行讲解时,已经意味着一种教学模式的形成,随着教学模式的僵化,人们反而会忽视了对审美工作的挖掘。除此之外,教师受制于自身的教学能力与素质,对于审美教育的展开缺乏明确的、具体的认知,在实践方面有所欠缺。基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审美教育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二、高校声乐教育中如何开展审美教育

1、提高对审美能力的重视程度

在教学中,首先就要提高对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认知,这是展开审美教育工作的前提与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到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意识上有所关注,才能在教学中有意识的进行方式方法的探索,也才能全面推动审美教育工作的展开。提高审美能力,就要先从源头入手,去探究声乐作为一门艺术学科其中所蕴含的美,只有将声乐进行明确的定位,加之深入的挖掘,才能全面提高对审美能力的认知与感悟。

2、挖掘声乐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声乐艺术实际上就是通过声音和乐器——这些音乐语言,为我们传递一种情感、讲述一段故事。正因如此,在声乐教学中展开审美教育,首先就要挖掘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并且不自觉的走进作者所设定的情感中。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语言的描述,带领学生进入到声乐学习中,因此,教师要不断修炼自身的语言素养,在教学中用优美简练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音乐中,才能使其中蕴含的情感被充分表达出来,再给予这些情感与前辈音乐工作者对话,这实际上就是一个简单的意境。

3、全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发展的缓慢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师的教学组织存在问题。在声乐演唱中推进审美教育,就要求教师能够全面提高自身素养。教师素养的提高,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有两方面的作用,其一就是教师根据自身的体味,将“美”的信念传递给学生,带领学生逐渐欣赏优秀的音乐作品,教师不仅要告知学生什么是美,并且要告知学生如何去欣赏,如不同的乐器有什么样的特点、不同地区的民族音乐有哪些特点等,这些较为基础的知识都需要教师传递给学生,帮助他们呢养成欣赏声乐表演的能力。在另一方面,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到学生的发展,很多时候美的感悟不是单凭教师的讲解可以实现的,更多时候是教师在日常表现出来的素质影响到学的审美判断。

4、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艺术的一个门类,声乐教学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欣赏声乐的美不仅要对声乐的方方面面有所了解,更要有足够的文化知识底蕴。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当前高校审美教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学生实现审美所具有的综合素质首先包括对乐器的了解、对声乐基本知识的了解;然后是在面对具体作品时,要关注到作品的国家、年代,作品所讲述的故事以及流露出的情感。在学校声乐教学中,可以适当补充这些知识的教学,包括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就是要不断扩宽学生的视野,进行策略性思考,实现教学目标的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其具备审美能力的基础,能够全面推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增设专门的欣赏课程或者在教学课堂直接进行引申,加入一些文化知识的传递与讲解,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审美能力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环节。

三、结论

整体而言,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加入审美教育是声乐教学发展的必须。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更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技巧,将美传递给学生。学生审美能力的养成,更多的依赖于综合素质的提高。声乐教学绝不仅仅是演唱及演唱技巧,而是要对蕴藏其中的情感及创作动机、故事等用音乐表达出来,达成与听众的共鸣,这也是声乐称之为艺术的内涵所在,因此,声乐的学生不能仅仅停留在反复的练习中。

参考文献:

[1]赵明明.在声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能力[J].音乐大观,2014,12(8):52—53.

[2]王雷.音乐院校声乐教学中的音乐审美心理要素研究[J].音乐创作,2016,19(2):71—72.

[3]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11(5):136—137.

作者:王思维 单位: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第二篇:音乐教学中审美教育探析

摘要:

音乐教学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旨在提高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审美能力,从而实现素质教育增强学生综合能力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进步的根本宗旨。通过分析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从而分析与挖掘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融合入审美教育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审美教育;具体对策

音乐是一门独特的情感艺术,它可以通过美妙的声音,节奏的韵律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进而提高人的审美观,美化人的行为。小学音乐教育是推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手段,也是促使小学生获得独特审美感受的关键与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我们要始终关注音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注重音乐教育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欲望,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并树立乐观向上、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从根本上提高小学音乐教学的现实价值与深远意义。

一、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推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首先,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提高学生音乐感知能力的必然要求。在小学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教师鼓励学生通过倾听了解与感悟音乐的内在美,体会音乐旋律与节奏的变化之美与跌宕之趣,从而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音乐鉴赏习惯与极高的音乐感知能力,为学生今后的音乐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创作潜能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在促进小学音乐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融合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音乐想象与联想的时间与机会,让学生在回味音乐的同时调动联想与想象,或是在头脑中描绘一幅美好的图画,或是积极构思自己的“音乐小调”,使学生从小养成积极思考与主动创新的良好虚席习惯,帮助学生实现全面的发展与进步。第三,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增强学生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的主要方式。一般来讲,小学音乐教学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实施审美教育时必须调整教学方式与教学理念,从而为审美教育的普及提供优质的教学环境。其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是教师经常会选用的课堂教学方式,不仅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实际情况,同时能够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全面提升小学生的音乐素养与综合能力。第四,积极实践审美教育是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前提与基础。兴趣使学生的导师,只有全面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与欲望才能使学生始终保持高昂的学习劲头,有效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机、高效渗透审美教育能够灵活课堂教学氛围,丰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带来新奇独特的体验与感受,有效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在小学生心中埋下热爱音乐的种子,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接触音乐、感受音乐与学习音乐。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推行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营造轻松、和谐、愉悦的音乐教学环境,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从学科属性上讲,音乐属于人文艺术教学的范畴,更加需要去积极构建轻松、和谐、愉悦的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放飞音乐想象力,并调动听觉器官去感知美妙的音乐世界。比如,在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与设备、并根据歌曲的主要内容与节奏变化选择相应的影像,让学生徜徉音乐世界中并体会音乐试图描绘的美好世界,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二)精心选择音乐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感悟能力

音乐教学内容是传递音乐美感与推行审美教育的基础与前提,合理、科学、新颖的音乐教学内容能够唤醒学生的音乐潜能,注重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是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重要手段。审美教育是一个复杂、综合的教育体系,既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音乐能力,如音乐鉴赏能力与音乐感悟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全面了解音乐的情境美、韵律美、格调美、节奏美等,因此,教师要立足音乐教学任务与教材,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音乐教学内容。我国民族众多,音乐教学资源丰富,教师可以将少数民族的特色音乐引入音乐教学课堂,鼓励学生去分析各个民族音乐的独特之处以及风格特色,满足小学生的音乐审美渴望,使学生从不同的音乐种类与多样的曲风中体会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魅力,产生心灵与情绪上的音乐共鸣。

(三)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与机会,提升学生审美表现能力

小学生具有极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与舞台,既增强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同时使学生感受音乐学习的乐趣与获得审美愉悦感。比如,在鉴赏“外婆的澎湖湾”一曲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教学模式,鼓励小组成员根据歌曲内容与节奏韵律独立编排舞蹈,并在课堂教学时间通过小组互评与自评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多角度与多方面的情感体验,既提高小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与音乐实践能力,又能够提升与增强小学生的审美表现能力。

(四)鼓励学生及时记录自己的音乐感悟,提高学生审美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是小学音乐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教师应该坚持不懈地推行审美教育,将学生审美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音乐教学的各个环节,并引导学生去创造美与表现美,使学生的个性创作能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展现。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音乐教学应在把握了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的基础上,引导他们直观感受音乐美,激发他们的审美欲望,鼓励他们参与到审美活动中来,以百花齐放的审美标准评价学生的学习,充分调动他们艺术创造的积极性,为小学生创设音乐学习的新天地,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与创新思维,从根本上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素质化、全面化、现代化发展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小美.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科教文汇,2009,(04).

[2]吴敏.小学音乐教学如何进行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8,(09).841.

作者:戴丽凤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实验小学

第三篇: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

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音乐是情感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加强对当代学生音乐审美的熏陶。这就要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要以审美教育为主线指导整个音乐教学过程,让学生从中参与音乐生活、接受音乐熏陶、享受音乐的美。

关键词:

音乐教学;审美教育;欣赏;体验

学校要做好教育工作,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和德育是相互结合、密不可分的。如果用一句话更加贴切地来形容美育与德育,那就是“美育与德育就像一对亲姐妹”。它们互相影响,互相包容,互相渗透。审美教育能提高人们对美的鉴赏、对美的追求!它能陶冶人们的情操,对人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形成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美育还能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音乐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而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我们通过音乐教育,运用生动的音乐形象让学生在情感上产生激动,思想上发生共鸣,从而真正地体验到美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德育是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总称。美育包含着德育,德育渗透在美育之中。下面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探讨一下审美教育贯穿整个音乐教学的重要性。

一、利用德育因素帮学生选择积极健康向上的歌曲

我国优秀的音乐文化是世界闻名的,为了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在音乐教学中我们可以从选择歌曲上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应该采取以美助德的主张。如《嘎达梅林》《十面埋伏》《花木兰》《苏武牧羊》等,这些作品深深蕴涵了我们伟大祖国的悠久历史文化。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深深了解到我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在。《春江花月夜》《百鸟朝凤》《玛依拉》等,这些歌曲可以加深学生对祖国大好山河的热爱,对现实生活的赞美及对美好理想的向往;《黄河大合唱》《国际歌》《我的祖国》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抗日救国时期如火如荼的革命战争战斗的场面;等等。这些歌曲都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无时无刻地激励人们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

二、教学生唱歌的同时,让学生体验到创造美

(一)首先要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演唱歌曲前要先做发声练习。比如,学生全体起立并且抬头、挺胸、收腹、提臀,呈两脚开立自然站姿。这样便于用好气息和呼吸;发声练习的时候,提醒学生将口腔打开,舌头伸平,抬笑肌,每个音都要从口腔中立起来。这个时候,学生会经常出现因控制不住音高力度而把肩膀抬得很高或者身体倾斜、下巴不由自主地向前伸、呼气和吸气时都会有响声……这些错误我们都要及时发现,提醒并加以纠正。经过长期训练,学生的坐姿、站姿就会更加端庄而优美,充满自信。

(二)优美的歌声可以陶冶情操,提高对美的感受和鉴赏,约束人的言行歌声美妙动听的人,言谈举止一定十分得体,表现出很好的修养。不会粗野,不会乱说乱吼。热爱音乐的人是用自己的歌声去表现生活,表现内心的喜悦和忧伤。用歌曲的情绪去感染人和教育人。因此,教师要通过音乐教育使学生热爱音乐,用动听的歌声来陶冶情操,从而提高个人修养。

(三)在歌唱中进一步体验美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创造性地融合具有生活节奏、生活情趣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愉快地交朋友,缩短心理距离。通过抒发情感歌唱的魅力潜移默化、感染、陶冶等方式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更加深切地体会到音乐带给自己的高层次情感。

三、寓教于乐与德育相互渗透

“寓教于乐”是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美育是通过对美的认识,理解而起作用的。人在美的观念满足中得到愉快,得到精神享受,同时也在美的感染中受到教育。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依靠优美动听的音乐本身为德育培育良好的情感基础。例如,《爱我中华》这首歌曲演唱起来轻快活泼,表现出一种人们载歌载舞的愉悦之情。通过歌词和曲调使人们认识到民族团结是国家繁荣昌盛的前提。五十六个民族关系着整个国家的命运。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大到国家,小到集体,我们都应该团结一心,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从而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优秀的民族音乐渗透着民族文化精髓。一曲《黄河大合唱》激发了多少抗日热情。听过古词《满江红》的人也无不被其壮怀激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所震撼。我们通过学习优秀的民族音乐作品,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强不息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四、美育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

精神音乐教学有利于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音乐课堂上的合唱、合奏以及课外各种形式的合唱比赛等都体现了时代的精神面貌,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对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荣誉感和团结精神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每个参加合唱、合奏的学生通过统一训练在乐曲的表演上形成统一的节奏。团队的成员们(学生)在一起相互配合、团结合作表演出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与力度。每个人都要自觉地保持合唱、合奏在旋律、力度、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形成一个具有统一的意志和共同情感的集体。学生通过合作最终都会自觉、自愿地接受纪律的约束,从而有利于培养他们遵守纪律、协调统一、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

五、结语

总之,一名音乐教师,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也要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基础;既要掌握审美素质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还要逐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观念和道德情操。通过美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音乐的鉴赏能力和艺术修养的同时,能够让他们更加快乐地成长是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于秀蓉.小议音乐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7(9):149.

[2]欧占枝.谈新理念下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新乡教育学院学报,2006(1):138-139.

作者:王静冬 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第二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声乐教育中的审美教育(3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