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范文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范文

时间:2022-11-10 05:07:10

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

第一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研究

摘要:

语文具有工具性、人文性和社会性的特点,通过语文教学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介绍初中阅读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具体方式,以期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教育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包含地理、历史、政治、科学等领域的理论知识,而且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思想感情,因此,重视语文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成为提高我国整体教育质量的重要方式[1]。但是,在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一些语文教师只注重语文的工具性特点,一味强调学生的语文书面考试成绩,忽视语文人文性、社会性的特点,使得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进而降低语文教学的效率。因此,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改善语文教学现状,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成为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

一、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兴趣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阅读教学效率[2]。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把文章的独特之处点出来,引导学生品味、体会语言、意境的魅力,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仔细揣摩字句的含义,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

语言是表达情感的主要途径,仔细品读文章中的语言文字,可以了解作者的个人想法和思想感情,感受作者的情感历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引发学生的共鸣,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春》这篇散文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偷偷地”和“钻”这两个词语的好处,促使了解作者惊喜、愉快的心情。同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修辞、比喻手法运用的好处,引导学生回忆春风吹拂的感觉,帮助学生掌握文章的中心意旨,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三、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文章所创设的意境可以感染读者的情绪,净化读者的心灵,从而提升读者的精神境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带领学生感受、欣赏文章的意境,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3]。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阅读材料,营造合适的阅读教学氛围,让学生深刻体会文章的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例如,在学习《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亲自体验盲人的感觉,激发学生的同情心,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然后,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创造优美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盲孩子获得光明的困难和兴奋,促使学生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珍惜拥有,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想象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不断提高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发展[4]。例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入牛郎织女的浪漫爱情故事,让学生想象仙境的美好,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同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拓宽学生的想象空间,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自然环境、虚拟世界的特点,引导学生举一反三,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感受美、创造美,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加强阅读教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生活中所遇到的情况,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心理变化,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续写文章的结局,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六、结语

总而言之,审美教育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所以,在积极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重视阅读教学的积极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马庆会.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05:95.

[2]胡旭东.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成功(教育),2012,20:45.

[3]陆太芸.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教育研究),2012,02:6-7.

[4]宋现利.浅析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J].考试周刊,20011,41:49-50.

作者:何建华 单位:常州市新北区实验中学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要:

审美教育是指运用美学理论和美的现象,在审美关系中实施教育,以陶冶人的感情,启迪人的智慧,使人们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良好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策略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要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学生的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在语文教育中实施审美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推进和美学理论的不断发展,教师更有必要重视审美教育,通过美育陶冶性情,美化心灵,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感受到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下面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获得丰富的社会历史知识和生活知识,提高观察生活、认识生活的水平,培养高尚的情操和健康的审美观念,增强区别社会生活中的真、善、美的能力。由此可见,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有着天然的、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必须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审美教育这一神圣使命。

二、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策略

(一)用好教材,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因此,在教学时,我们除了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挖掘教材蕴涵的美感特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指导学生“朗读”,显示作品的语言美。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途径之一。朗读可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美的感受。如冰心的《纸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当时的感情,与作者进行感情沟通,从而体会到作者对母亲的刻骨铭心的思念之情。

2.指导学生“析文”,探究文章的内容之美。文本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进行理解感悟的核心。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来反映社会的,而它又以形象教育读者,影响读者整个精神世界。如《春》一文对“春花图”的描写,抓住“不让”“赶趟儿”“像火”“像霞”“像雪”等词语的描写,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想象那春花争芳吐艳的美景,再由“闭了眼”“仿佛”等词展开联想,由春花联想到秋天硕果累累,使人看到希望,加上蜜蜂“闹”,蝴蝶“飞”,衬托花美、花香,“树上”“花下”,一幅五彩缤纷的、立体感很强的春天图充分展现了出来。

3.在推敲中欣赏语言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推敲、欣赏,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又能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1)推敲传神的词语。一般地,诗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词的传神,它的精妙之处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丰富的内容。例如《荷塘月色》一文,作者用“泻”“浮”“洗”“笼”等描写月光,不同的动词,淋漓尽致地描写出了月光之美。引导学生认识琢磨这些词语,他们很容易体会出文章所表达的美感。(2)欣赏优美的句子。散文在中学语文教材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好素材。如《荷花淀》一文在对话描写上就有较为突出的成就。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认真揣摩、仔细研究,就一定能发现许多值得玩味的东西,从而体会人物性格特点乃至思想品质之美感。

4.指导学生“感悟”,体味文学作品中的思想美。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通过对作品中人物、事物、内容的分析,使学生在对作品体验基础上,由情入理,把握作者思想观点,引导学生借助语言感知形象,产生审美效应,启发学生把审美感受上升为审美意识,提高审美能力。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以松骨峰战斗、战士马玉祥救朝鲜小孩、作者与一位战士的谈话三个典型事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国际主义、爱国主义的精神。通过阅读,对学生的道德情操的涵育、思想境界的陶冶、人格结构的美化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阅读好书,在优秀作品中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阅读好书,就是在阅读中与心智一起成长。读好书,读对自己的成长有益的书,应该作为我们读书的首选。读一本好书,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好书是我们内在的生命力量,如果我们没有内在的生命力量,我们的智力、品德与心灵就会停止生长,我们也就迈向了死亡。

(三)读写结合,内化践行主体的创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需求,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与个性差异,设计教学活动,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之自觉成为审美活动的主人,从而获得主体的创美能力。语文教学应当通过读、思、议、练、评的训练环节,把知识转化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

1.阅读思考内化学生创造美的能力。读,即读书读报,是信息的吸收。学生读通,读懂,读出感情,就能使作品的丽词佳句,优美意境及人物精神,缜密思路和观点主张积累于学生胸中。思,即边读边思。

2.写作欣赏中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写是信息的输出,是信息吸收后转化为内在能力的表现。教师要根据学生学情提出不同的要求。让学生把阅读中感受到的美,用文字和图画表现出来,这就是创造美的过程。总之,在大力提倡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的时代,开展好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良好的影响,有利于推动整个教育的发展,而且对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都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元甲 单位:贵州省习水县习酒镇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

摘要:

素质教育的内容之一是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学会审美。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美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和整合这些教学资源,提高中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素质教育;教学资源

审美教育“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它可以使人的品格完善,心胸开阔;在全面发展人的性格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融入课堂教学,常抓不懈。语文是美育因素较多的一门学科,语文课本里的美无处不在;新课标下的中学语文课本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古今中外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优秀文学作品,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自身是美的结晶,有很高的审美价值。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解决语文教学“学生负担过重,效率太低,学得太苦、太累”这个“少、慢、差、费”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语文教师应该努力地挖掘美,引导学生鉴赏美,使他们在这些文化瑰宝前受到强烈的感染,形成感情共鸣、思想体验,从而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1.以优美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审美要求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语文里的大量文章文质兼美,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品析语言、加强朗读方法进行审美教育,使情感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运用声情并茂的开场白,唤起学生的情感需求,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的情景中,迅速进入角色。比如,在朱自清的《绿》这篇课文时,可以这样开讲:春天给人们无限希望与蓬勃的活力,秋天,也以特有的魅力使人们感受到永不衰竭的生机;朱自清先生在一九二四年秋天,写的散文小品《绿》则是把对光明和理想的执著追求满蕴在对一潭秋水的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描绘中;今天,就让这篇优美的散文带领我们去领略浙江仙岩中梅雨潭那神奇的景色,那醉人的绿吧。当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情景中,就会带着对美的憧憬和审美的期待,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引起强烈的感情共鸣。

2.通过品析词语内涵发展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好的文学作品都有“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意境。如何把学生领进作品的意境中进而探索其深意呢?靠想象、联想。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的翅膀,飞越文字的直接意境,理解那蕴藏在词句深层中的“言外之意”的间接意境。如《沁园春•雪》中“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三句是写想象中的“晴日”风光,等到天晴,迎来一轮红日,便为这雪景增添了异彩:“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表现了作者对雪后放晴的绚丽景象的向往之情,又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革命成功的思想感情。又如《荷塘月色》是篇诗意盎然、构思精巧、立意高远的散文。学习此文要根据作者描述的荷叶、荷花、荷香等展开联想。比如,欣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舞女的裙”这个比喻句,可引导学生联系学过的《爱莲说》中的文句,自身体验、想象,用语言描述“出污泥而不染”,宽大、微曲的荷叶的轮廓。通过运用想象,品味艺术境界,感受景语的情语,使学生得到美的陶冶,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3.在加强课文诵读中激发学生的创造美

学生不仅有感知美,而且有鉴赏美的能力。同样,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也有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应根据的年龄特点,结合课文的学习,安排学生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创造美的活动。语文教学中的表情朗读是学生所喜爱的一种活动,它既是一种欣赏过程,又是一种在创造的过程。朗读者仿佛置身于课文的意境中将自己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交融,将作品中主人公的情感态度融合到生活体验中,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然后通过朗读时的音调、姿态、表情,再现课文中的艺术形象。比如在教《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时,可以采取表情朗读法进行授课。这篇课文抓住济南冬天“响晴”的特点,描绘了一幅幅济南冬天特有的动人冬景图。课文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课文中“最妙的是下一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作者在这里写尽了薄雪覆盖下的小山的美妙可爱。济南冬天小山的淡雅、温柔尽收读者眼底。这样优美的语句无需仔细分析和讲解,只要让学生通过有表情的朗读,就能体会其中的妙处,同时充分享受到再创造的快乐。

4.通过作文和书法教学,使学生感知美

作文主要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参观、游记,把祖国大好河山、名胜古迹、春夏秋冬之美用文字的东西记录下来,体味大自然之美,从而培养学生审美情感与审美情趣。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渗透美的教育,使学生的视觉在课堂阅读的基础上放飞到现实生活,领略到生活中实实在在的美;让学生领悟到情感是与生活紧密结合的。要让学生明白:只有一个熟悉生活、热爱生活、又对生活富有挚情的人,才能写出精妙的文章。教师平时应提醒学生观察生活中美的事物,体会生活中美的情感,留意生活中美的形象,然而学生通过构思立意、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将生活中的这些美再现于习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创造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是书法训练。汉字作为方块字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本身含有美的因素:线条美、结体美,等等。因此,语文教学实施美育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书法课教学,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诵读历代流传下来的书法墨宝文字,让学生感知书法的用笔美、结体美、墨韵美,等等,让学生体会书法家在字里行间倾注的情感心志。

5.结语

将美育融于语文教学中,可以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可以教文育人,让学生学会“读书做人”。这正是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审美情趣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引导。教学艺术,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本领,更在于鼓动、唤醒、鼓舞。所以,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自己思考,要给学生留有想象的余地。教师必须把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看成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地担负起这一重任,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熏陶渐染、潜移默化”的美学教育,培养其热爱生活,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延梅.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国校外教育,2013(23).

[2]陆琨.浅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基础教育研究,2012(05).

[3]刘云霞.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新课程(教研版),2010(04).

作者:田连杰 单位:康县周家坝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初中语文审美教育探析(3篇)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