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范文

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范文

时间:2022-07-18 04:23:41

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

摘要:

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有着重要作用。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紧紧围绕这一工作重点,积极开展了审美教育的实践探索,即创设审美的育人环境、打造审美的教师团队和培育审美的学生主体,将教育要素与美学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审美教育;制度文化;人本管理;创造力

自从人类有了“美”的观念,有了对美的追求之后,就开始并不断地创造“美”,人类社会便在“美”的历史长河中不断追逐前行。从人类个体来说,有仪表美、行为美、言语美等;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有家园美、建筑美等;从伦理学角度来说,有亲情美、爱情美、人性美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学校作为培养人的关键机构,就更应该将有关“美”的人性、理念与行为等传递给学生,让他们在美的浸润和熏陶下,认识美、欣赏美、创造美,并通过塑造“美”的人,构建“美”的社会。事实上,审美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广大中小学校“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必须把握教育特点和规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勇于创新,不断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学生全体,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并用审美的眼光对待教育,对待教师,对待学生。基于此,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在学校管理实践中,积极践行“审美教育”思想,将教育要素与美学思想有机结合起来,以共同促进师生的健康发展。

一、创设审美的育人环境

创设审美的育人环境,是践行审美教育的基石。审美的育人环境主要包括富有美质特点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一)创设审美的物质文化学校物质文化是学校内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的文化形态[1],是学校文化的外壳,奠定着学校文化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其组成部分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校的物质结构本身和硬件构成,如学校建筑、绿化与美化,内部陈设与布置等;二是蕴含在这些物质上的思想、规范和价值,如教室墙壁上悬挂的一些“名人名言”,能对师生的行为举止起到规范的作用。作为生活学习于其中的个体来说,校园这个小环境对个体的影响是直接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有什么样的校园环境就会造就什么样的人,尤其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知识技能的掌握、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养成等,都会有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因此,学校首先创设富有审美特点的物质环境,积极打造“审美校园”“审美教室”“审美宿舍”,使校园具有审美意蕴、审美功能,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能愉悦地生活于其中,能感受美与欣赏美。例如,学校针对现代社会越来越缺少“地气”,缺少自然之气的现状,研究决定将操场南面的一块空地(原打算建设停车场)栽种上一排柿子树,并逐渐成了课下师生们最爱光顾的地方,给师生们留下了难忘的回忆。不少爱好美术的学生画出了一幅幅以柿子树为题材的作品,其中有几幅在青岛市举办的艺术节中获得了奖项。

(二)创设审美的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长期以来在师生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价值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系列规章制度、道德规范和管理方法,是学校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有美感的学校制度文化,也因为“审美”而少了几分冰冷,多了几分亲切,更富有人文色彩和亲和力,更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是学生成长的地方,但成长不是枯燥难耐的过程,而是富有活力的生命灵动。例如,不少学校为规范学生的行为,规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但统一的着装容易导致学生缺乏青春的活力,缺失生命个性的张扬。所以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这样的制度:每周三为学生“着装自由日”,在这一天,学生可以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只要不是“奇装异服”就行,其他时间穿着校服。这样的制度规定虽然看似简单,但却给学生自主发展留足了空间,满足了学生追求个性的需求,既符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又符合学校规范化的管理制度。因此,创设审美的制度文化,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求,用“美”来武装学生、感染学生。

(三)创设审美的精神文化学校精神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经过反复的积淀、选择、提炼与发展起来的精神成果和文化观念,[2]具体表现为学校人际关系、校风校气、群体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和思维方式等。在管理实践中,学校积极践行“审美”管理理念,用审美的思维关注管理活动、教育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等,培育审美的精神文化。例如,学校努力让师生具有美的仪表(朴素、整洁、得体、大方)、美的品格(积极、向上、善良、坚持、有梦想)和美的行为(有礼仪、懂规则、明事理)等。这种“美”的精神文化逐渐成为学校师生行为活动的主流文化,推动学校教育健康、良性和持续发展。同时,学校还根据每个年级及班级的不同情况,结合青少年成长的认知规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例如,学校向七年级学生提出了整体的审美理念———“学会感恩”“讲究文明礼仪”“求实求真”;在七年级审美教育的基础上,向八年级学生提出了“懂得自省”“学会调适”“青春阳光”的要求;在前者的基础上,向九年级学生增加了“敢于自信”“追求理想”“勇于拼搏”等内容。

二、打造审美的教师团队

教师是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执行者和践行者,所以学校打造一支具有审美、创造美能力的教师团队是实施审美教育的关键。事实上,培养教师审美、创造美的能力需要学校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让教师能有一种积极的、阳光的、审美的心态去审视学校生活中的一切。那么如何才能提升教师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呢?

(一)民主管理,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民主管理的要义是以人为本。“以教师为本位”的学校管理才能让教师感受到幸福,才能有助于教师创造美。首先,学校从民主理念的角度出发,设计和制定一系列学校的民主管理制度,确保所有教师都享有基本的民主权利。如学校建立了“我为学校发展献言建议”制度,公开学校管理团队的多种联系方式,畅通教师与管理者之间的联系渠道,让教师能够随时随地将自己的看法、建议甚至是批评反馈给管理团队。其次,为实现民主管理,学校积极探索多种不同的方法,以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如依靠群众的方法(即充分发挥教师群体的智慧优势,为学校的建设和长远发展提供最有效的智力支持)、鞭策激励的方法(采用多种方式,调动教师参与学校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与疏导协商的方法(解决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意见不一致、不协调的问题)等。最后,为确保民主管理不流于“形式”,学校制定并采取一定的制度和措施来保障。如学校高质量地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推进校务公开、推行问责制等,将教师参与管理活动作为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改进工作促进学校和谐发展的契机,对教师的建议、批评“如果可行,立即去办”,“如果不可行或需要择机而行,就做出当面或者书面的答复”。

(二)发展“长板”,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木板。事实上,这种理论存有很大的局限性,如一代文学大家钱钟书,如果他努力地补数学,那么“钱学”就可能不会存在。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仅仅只盯住教师的“短板”,而要更多地关注教师的“长板”,并采取一些适当的措施,努力让教师的“长板”变得更长,这样才会更好地带动其短板的进步,进而促进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相反,如果管理者过多地关注教师的短板,就会限制其“长板”的发展,那么教师的努力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自身的不足,但他的长处或许会在“补短”的过程中渐渐被消磨掉。因此,学校提出“让教师的‘长板’成为教师的一面旗帜”的管理理念。在这个理念的引导之下,学校立足教师实际,努力为教师发展“长板”提供一系列的帮助和指导。例如,针对一些教师希望能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审美专业理论素养的情况,学校主动为他们购买一些审美教育类的学术性书籍和报刊;每学期都会邀请校外学术专家为他们开一次学术讲座;积极与相关报刊、出版社进行联系,为教师公开发表或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提供机会、搭建平台。

(三)共创共享,打造幸福教师团队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共同创造美,享受师生共同创造美的过程中的教育幸福。虽然我国传统文化形容或将教师角色定位为“蜡烛”“孺子牛”“人类灵魂工程师”等,但事实上教师职业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奉献和牺牲,如果教师工作“只苦不甜”“只出不进”,体验不到“美”的情感,那么教师就失去了持续发展的空间,他们的奉献也不可能会持续长久,教师幸福也就无从谈起。真正的审美教育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创造美、享受幸福的过程,可以说,教师既是美的创造者,同时也是幸福的创造者;既是美的享受者,同时也是幸福的享受者。与之对应,学生不仅应是美和幸福的享受者,也应该是美和幸福的创造者。由此可见,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不仅仅是单一为了“奉献”(创造美),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教师也应该在此过程中享受到自己奉献后所体验到的幸福。例如,学校在发展的进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赞、感人至深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学校每年在教师节当天都会隆重举行“感动弘文校园人物”以及教学、管理、科研先进表彰活动,让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老师颁奖,让老师体验到幸福快乐。在美妙的音乐中,主持人用情朗读颁奖辞的时候,很多老师留下了幸福的泪水。

三、培育审美的学生主体

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是践行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学校教育就是要逐步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的引导和培育,并坚持不懈地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做出努力。创造力就是“主体———个人或者组织以独特新颖、不同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学校审美教育而言,创造力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学生有自我发展的能力、自我反省的能力、求真求善求美的能力和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形成,标志着学校育人工作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一)在集体活动中促进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集体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延伸和扩展,具有休闲娱乐、价值导向和育人的功能。事实上,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与道德品质的提升与学校集体活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基于此种考虑,学校以现行的行政班级为基础,制定了班集体的常规活动,如各种主题班会活动、读书日活动、学生一日班主任活动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不仅能充分发展学生的审美爱好、审美特长以及其他方面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而且能促进同学间、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增强自信心和审美情趣,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的审美认知发展需求。此外,学校还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是学生社会化的必然选择,它可以让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在活动中开拓视野、思考生活,提升审美能力,形成正确的审美价值观。例如,学校经常开展的传统活动项目有“春季远足踏青活动”“革命老区英雄人物事迹调查活动”“团员志愿队社区服务活动”等。实践证明,这些多种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审美认知,学生在一次次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升华了审美思想,懂得了“美”的道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二)在思辨中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美是一面镜子,可用来发现和确认自己。让学生学会欣赏美,具备鉴赏美的能力,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人既是感性的,同时也是理性的。所以人对万事万物存有一种感性的认识,会产生一种感性美———凭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到的客观实在,从而给人以美感享受;同时人对万事万物也存有一种理性的认识,能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运用抽象思维而得到关于事物内部本质联系的认识,在此过程中人会对事物产生一种理性美———通过理性的思考超,超越感性认识,进而会使人进入一个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但由于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审美的心理和生理条件还不够成熟,他们往往缺乏对理性美的感知能力,所以中小学校要在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努力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使学生能对理性美产生正确的认识———辨别真与假,分清善与恶,认清美与丑。基于此,学校在审美教育过程中,时常会组织各种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之中逐渐明辨是非,分辨美丑:通过对社会或者校园的一些现象展开讨论,如目前学校欺凌事件时有发生,我们针对这一现象,利用班会,让学生充分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问题所在,懂得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懂得如何跟同学正确交往,懂得什么样的言行是合理的、是美的,什么样的言行是恶的、是丑的,让学生在思辨中产生对“美”的深刻认识,帮助学生在思辨中提升鉴赏美的能力。

(三)在个性展示中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中学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学生在此阶段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创造能力强。所以学校在审美教育中要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个性特长,选择属于自己的学习生活方式。进一步而言,提升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学校就要为学生搭建发展自己独特魅力的舞台,这样便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开阔他们的眼界,使学生生活更加生动有趣,能让学生对自己的未来产生更多的想象和追求。例如,学校每学期都会举办“科技周”“艺术节”“体育节”“文学活动周”等一系列的活动,将学生个人的爱好融入集体的活动之中,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艺特长,引导他们加入创造活动的行列中去,并要求创造出形式多样、富有吸引力和表现力的活动,以切实提升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任顺元.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育人观[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306.

[2]学校管理工作指导小组.学校公共与文化的规范化管理[M].沈阳:辽海出版社,2011:131.

作者:徐玉红 宋芝文 单位:青岛市黄岛区弘文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审美教育的实践策略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