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语文素养教学对幼师生师德建构研究范文

语文素养教学对幼师生师德建构研究范文

时间:2022-06-28 05:32:39

语文素养教学对幼师生师德建构研究

摘要:师德建设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语文素养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蕴含着道德建设的重大宝藏,对于幼师生的师德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旨在探究语文素养教学中经典文本与师德教育的有效融合,试图为幼师生的良好师德建构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语文素养;幼师生;师德建构

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师德建设也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2012年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已经明确提出“师德为先”。然而近年来,幼儿教师体罚幼儿的事件频繁发生,引起公众的强烈关注,也反映出当下幼儿教师职业意识淡薄、价值取向严重偏差、道德素质低下等问题。幼儿师范院校是培育准幼师的重要基地,它们担负着幼师生师德教育的重任。加强幼师生师德教育,提高准幼师的进入门槛,成为当下幼儿师范院校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语文素养作为一种以培养学生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中蕴含着道德建设的重大宝藏,对于提升幼师生的道德修养和塑造高尚人格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语文素养教学中来建构幼师生的高尚师德是一项值得深思与探究的课题。为此笔者撰文以表一见之地。

一、植根于爱的教育:从“小爱”“大爱”走向“他爱”

从教师24字的职业道德规范中,我们看到涉及到“爱”的就有三组: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然而,受到当今社会功利化趋势的影响以及网络、手机等虚拟化世界的冲击,“爱”已经得不到普遍的重视,这个社会尤其是青年学生急需接受爱的教育。语文教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植根于爱的教育之中,幼师生师德建设同样应从爱的教育入手。师德建构之爱的教育首先要从“小爱”——爱自己开始。一个人首先要懂得爱自己,才会去爱别人。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会爱,更谈不上去爱别人。爱自己并不是自私自利,而是在爱自己中产生顿悟,进而去学会感恩。语文素养教学中“小爱”——爱自己的建构一是应是认识自己,认识生命真善美的本质。二是要珍惜自己,爱惜生命。三是要思考、重视自己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比如普希金的诗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诗人以普普通通的句子,向我们展示了真真切切的生活感受,表达了诗人美好的信念和审视人生的态度。在教学中,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体会面对困难坚强乐观的思想情怀,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鲜花和掌声还是荆棘和坎坷,都需要用审美的态度去看待生命和接受生命,唯有此才可以让学生树立强烈的“自爱”意识。师德建构之爱的教育其次落实到“大爱”——爱国。爱国守法是师德的基本要求,热爱祖国是每个教师的神圣职责和义务。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语文素养教学中“大爱”——爱国的建构首先应是对语言文字、传统文化等的热爱,并能进行传承和创新。中国古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其语言文字本身,就是汉语母语文化的载体。学习古典诗文,一方面要传承汉语母语,另一方面要汲取古典诗文的智慧结晶。比如像《离骚》这样的作品,我们既要领略它绚丽的辞采、参差错落的句式,又要感受它强烈的忠君爱国情愫。其次是要形成强烈的土地意识、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等。比如,诗歌《我爱这土地》就是艾青土地情结的代表作,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紧急关头,诗人向祖国捧出了一颗赤子之心,以自白的形式传达出自己对土地无限深沉的爱,更在结尾处以一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将这种爱国情怀推向高潮。这些丰富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因素,能让学生在了解、评论、学习、批判之后形成正确、坚定的国家意识,更能用先贤的行为督促和激励学生形成蓬勃向上,时刻准备为祖国献身的坚定信念。师德建构之爱的教育再次应扩展到“他爱”——爱学生、爱弱者等。师德建构中的“他爱”最主要的是师爱,即爱学生。林崇德教授指出,“师爱是师德的灵魂”,“热爱学生,是一种心态,一种责任,一种智慧。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无论是在语文素养的教学中,还是在其它的教学中,都不要把学生当成“物”、当成“对象”去看待,而要把学生当成一个个生命的个体去尊重他们,理解他们、欣赏他们。当然,爱弱者、爱陌生人,甚至是爱自然也都是“他爱”的另一范畴。语文素养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意识每一个生命的平等性,并能带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和悲天悯人的态度去关怀他们,在不自觉中形成一种善良厚道的品格。总之,语文素养教学中师德建构之爱的教育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爱的教育的文本素材,并从多个角度对其进行诠释和解读;另一方面在教与学的互动中,让学生逐步掌握爱的真谛,从“大爱”开始,落实到“小爱”,进而扩展到“他爱”中来,让学生真正懂得爱的教育应是蒙恩的教育、欣赏的教育、悲悯的教育。

二、融化于修身的教育:从修德修心到克己行正

师德的建构,是建立在教师良好的“修身”基础之上的。修身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贯通在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语文素养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修身教育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一环。笔者认为,语文素养教学之修身的教育应从修德修心、克己行正入手。修德修心,就是修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之形成健康的人格。语文素养的文本中所包含的道德品质主要有孝养至亲、敦厚谦和、持之以恒、敢于担当、见利思义、知恩图报等。比如《孔子家语》“子欲养而亲不待”,劝诫人们要及时行孝,莫到失去时才追悔莫及;《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告诉人们要把孝敬自家老人的行为普及到一切老人,把关爱自家孩童的行为惠及到所有孩童,只有这样我们的世界才能构建成一个合乐、幸福的大同世界;《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告诉人们做事情要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实现人们的理想;《荆轲刺秦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告诉人们大丈夫要有不畏强权、不怕牺牲、敢于担当、“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决心;《红楼梦》中“假语存焉”的刘姥姥在贾府落难时收留巧姐,正是知恩图报的表现。语文素养教学正是用这些高度凝练性、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文本去感染、熏陶学生,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增强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树立道德信念。而当我们把语文素养中关于道德品质的文本素材挖掘出来,并通过一定的授课形式传递给学生时,这仅是在某种程度上完成了修身教育的形式外化。但我们的目的并不只限于简单的说教,还需要化“知”为“行”,“知行合一”。也就是说通过克己行正的自律行为来完成自我道德的建构。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在位者、当政者,只有端正自己的言行,才能获得人民的信任拥护。克己行正,就是克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能够以身作则。为师者只有“正己正人”,做正直的人,行正直的事,才能深受学生的爱戴。幼师生要时刻以准教师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面对诸多诱惑时,要坚定自己的信念,并能真正践行德行教育。

三、结语

教育乃百年大计,师德建设更是重中之重。语文素养蕴含着道德建设的巨大宝藏,在幼儿教师的师德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将师德培养植根于爱的教育中,从“小爱”“大爱”走向“他爱”;另一方面也可以将师德培养融化在修身的教育中,从修德修心到克己行正,做到知行合一。这样借助于利用的经典名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和价值导向对学生进行师德教育,就达到了语文素养教学实践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邵龙宝.师德的实质与教师的人格建构[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8):211-215。

[2]马进.语文教学中“爱的教育”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4.

作者:王敏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被举报文档标题:语文素养教学对幼师生师德建构研究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sdjylw/736025.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