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教育发展科学指南范文

教育发展科学指南范文

教育发展科学指南

论文十七大报告;教育;科学指南

论文摘要同志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科学指南。“论述”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指出了长期以来影响教育健康发展而又难以破解的新问题,对今后我国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论述”有关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坚持教育公益性质、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的科学创新理念,对我国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同志十七大报告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发展的指路明灯。作为教育工作者,关注和探究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对教育新问题的论述,对于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如何提升和促进教育事业健康、科学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十七大报告第八部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首先强调“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第一次把“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把教育和民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突出了教育在人类生存、发展、提升中的重要功能。把教育作为民生之首,是更科学更准确地对其本质和功能的定位。

作为党的纲领性文件,十七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把握大局,对教育的科学发展提出了全面的指导性要求。

党的教育方针是指导教育的根本方针、大政。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内涵、不同的重点。“论述”在改善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非凡强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办好人民满足的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通过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为人的生存、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人的需要是教育的出发点和目的,以前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地强调社会需要而忽视了人本身的需要,颠倒了人和社会的关系。这种思想虽然已经不再盛行,但其影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依然存在,坚持教育育人的功能,强化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就是人民满足不满足。

教育结构是一定阶段对各类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合理的教育结构的规划既立足于目前一定阶段对人才的社会需求,又符合教育长期发展的规律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既要对各类人才培养的科学分流,又要满足人对自身发展的需求。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实力有了极大的提升。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极为迫切,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民众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自身追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第一,必须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于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在一些经济落后地区,普及义务教育要做到位,还要花一定的力气。从社会和谐发展的视角看,不发达地区的教育提升尤为重要,只有把最短的一块板做长,木桶的容量才能增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应该把重点放在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到位。

第二,加快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是提升全民素质的关键举措。高中这一阶段,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基础期、质变期,这一时期人的思想最活跃、最敏感。高中阶段是基础知识基本完备、各种习惯逐步形成,开始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是可塑性、可变性最关键的阶段。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就是让每一个人在这一阶段都能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为自己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整个民族的素质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必须强调的是,目前有相当多的人对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的重要意义并没有正确的熟悉,只是把注重力集中在高中阶段的培养目标就是上大学,他们不理解中心加快普及高中教育的深谋远虑。

第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社会需求和后义务阶段教育的合理配置的矛盾日益突现出来。社会需要各种类型和不同层次的人才,人自身有各种不同的追求和喜好喜好,作为教育如何满足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是值得引起重视的新问题。一是必须拓展人才培养的渠道,非凡是当前社会十分需求各种职业的一线人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既是适应社会需求的需要,也是合理导向人才流向,充分提供不同类型的人发挥潜质渠道的需要。二是提高教育质量。随着高等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数量的递增必然要求质量的提升,这既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对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唯有质量的提升,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观念是思想的结晶,是行为的灵魂。只有新观念才能出新思想、新思路、新举措。长期以来困扰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大障碍是观念陈旧,始终围绕着一个“分”在打圈子。从小学开始就以分来排名次、排班级、排学校,大多数家长培养子女的目标就是上大学、上名校。学奥数、学艺术、参加各类竞赛的目标就是高考能加分。在我国,高考改革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总开关。但高考理念,三十年基本不变,为了以示区分度,题目越来越难,越来越绕,越来越死。高考观念不变,高考思路不变,高考内容不变,教育教学改革很难跨出根本性的一步,要减轻中小学生的负担,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只能是嘴上喊喊,面上做做,多数学校、大多数学生永远无法摆脱应试教育的藩篱。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不是给总书记写信了吗?社会各界不是在大声疾呼吗?但实际的效果怎样呢?中小学生的书包越背越重,耗在学习上的时间越来越多、考试的压力越来越大,广大青少年在应试教育中磨掉了朝气、灵气和自信,说到底这是对人性的摧残。党的总书记在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中说摘要:“更新教育观念,深化教学内容方式、考试招生制度、质量评价制度等改革,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对教育的新问题强调如此具体,要求如此明确,在我党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第一次。细细推想,这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础之举、是贯彻教育方针的基本渠道、是落实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必须从更新观念人手,抓住高考改革这个枢纽,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革办法,把中小学生从沉重而又无用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和时俱进,不断创新,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民族的内在动力。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教育必须不断发现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寻求新发展。

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这是对教育的科学、准确定位,更是充分突出教育在民族发展过程中不可动摇的地位。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兴起,养士之风盛行,诸子蜂起、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的变革。美国人说摘要:没有哈佛,就没有美国。这就是强调是教育造就了美国。明治时代日本的迅速崛起,离不开近代日本教育改革的成功。岩仓使节团在赴欧美考察期间,木户孝允在给国内写信时说摘要:“吾人今日之开化非真正之开化,为防十年后之弊病,唯在于兴办真正之学校”,“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凡此种种,无一不证实教育对人类进步发展的推动功能。非凡是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开拓和创造越来越离不开教育培养出来的各种人才。

我国历来是重视教育的大国。非凡是改革开放30年来,教育的地位越来越被人们所认可。但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体制、机制上的原因,对教育发展所采取的力度和教育的实际地位还有较大的距离,说到底是思想观念上还没有确立“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的熟悉。教育一直处于一个既重要又可以慢慢来的尴尬境地。十七大的“论述”不仅把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部分,而且作为“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要任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是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把教育作为民生的第一位任务,体现出党中心的远见卓识,抓住了民族振兴的根本。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确保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基础是提高人的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小康社会的目标要依靠全民素质的提高来实现,小康社会的核心是“人民享有更加充分的民主权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质和精神追求”,这一切都离不开教育。“论述”对教育的定位,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民生的首要任务,为教育的科学、持续发展开辟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理念,是对教育的科学定性,是判定教育能否办成真正教育的标杆,是教育成功和否的试金石,是决定教育发展方向的一个科学的理念。

坚持教育的公益性,第一,要加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随着各级各类教育覆盖面的扩大,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各级财政应该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递增对教育的投入。这是一个长期争论的新问题,教育投入究竟应该占GDP的多少,政府官员、学者、学校工作者都有自己的看法。但横向比较,和发达国家和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投入比例相对都要低,而目前我国的教育正处于扩大覆盖面,提升质量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相对多投入一点,有利于教育长远的发展。非凡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有些地方政府认为财政收入的相当一部分都用于教育了,于是拼命整合学校,压缩教师队伍,减少对学校的投入,使学校的发展步履维艰。

第二,社会各界有责任、有义务支持教育的发展。教育公益性决定了教育是为全社会服务的,也决定了个体的成长、发展得益于教育。因而各种需要人才、依靠人才发展的企事业单位应该支持学校的发展,各种得益于教育的成功人士应该回报教育。美国高校社会捐助占经费总额的4.6%(公立学校)和13.5%(私立学校)左右。英国高校捐赠占经费来源的7%左右,日本公立学校的私人捐助占学校总收入的15%,私立学校则高达50%以上。在我国,虽然有单位和个人给学校以捐赠,但全社会没有形成对教育投入的完善制度,缺乏对资助教育的足够熟悉,没有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无私资助的习惯。同时,教育本身对社会服务的形象和公益功能没有充分展示,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缺失使人们很难产生自愿资助教育的情感和热情。缺乏社会的资助给我国教育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难。

第三,社会力量办学也应该坚持和强化教育公益性的理念。教育公益性是一个全称的概念,它决定了学校的性质、教育的功能、教育的功能,远离甚至违反了这一基本理念,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但一个时期以来,有些人误解、甚至曲解教育的性质,利用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和人们接受教育的愿望,以利润最大化的目的来办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到各类培训班,都有一些学校、机构既不花大力气探究教育规律,也不探究各类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和需求,仅仅打造一个表面的硬件,有的甚至连硬件都不具备,就像推销商品一样大做虚假的广告,招揽学生,包括国外的一些垃圾学校也跑到中国来骗取学生和家长的钱财。社会力量办学,尤其是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是促进我国教育健康发展的有益补充,因此合理的收取费用是应该的。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不是办产业,其最大的效益体现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为人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假如离开了这一宗旨和目标,把目光盯在钱上,那是民办学校最大的失败。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科学而全新的理念。把教育公平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不仅突出了教育的基础功能,而且把教育公平新问题的重要性突现出来,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十分重要的内容。

第一,必须充分熟悉教育公平的重要功能。教育公平是每一个个体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的公平,是个体成长过程中外界创造的客观环境的公平和提升个体素质的条件的公平。一般来说,在现代社会接受教育的程度经常决定了个人发展的高度。知识就是力量,教育造就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把握、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主要渠道是通过系统的教育。假如说在生产力发展低下的农耕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可以通过家庭式亲朋的传授来实现其人生追求的话,那么在现代社会知识的传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力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必须在一个多元的人际环境中,在团队的熏陶下,才能不断地提升和成熟。现代教育为个体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当今社会没有文化的个体很难展示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身的追求和人生的价值。正因为如此,教育的公平是尤为重要的。

第二,对教育公平内涵的理解。教育的公平必须体现在保证每一个个体受教育的权利、体现在个体追求受教育的机会的均等、体现在原则理念公平、政策公平和具体举措的公平。教育公平内涵十分丰富,不仅要体现起点公平、过程公平、结果公平,而且还要体现在教育资源分配公平和不同社会群体享受教育资源的公平。所谓公平不是一致,个体的差异性、喜好的多样性以及不同的追求目标和价值取向,决定了每一个人对教育的不同要求。教育公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这一系统工程中,各级政府是主导,是起决策决定功能的,教学行政部门、各类教育机构是执行的主体,是教育公平的具体实施者。例如为了保证贫困生受教育的权利和公平,2007年国家财政拿出专门资金来资助贫困生,这是一个社会赞誉、学生得益的好事情,但如何把好事办好,使应该帮助的学生都能得到资助,一方面取决于如何制定分配这笔资金的合理政策,另一方面取决于学校如何以公平、公正、公开的程序和办法最优化地落实到学生。

第三,教育公平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公平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由于经济的发展的差异、传统习惯的影响、计划经济的惯性功能、相关政府的观念、能力等原因,要实现公平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但又有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目前立即要求把所有的不公平的新问题全部解决是不太可能,也是不太现实的。即使目前所有的新问题都解决了,随着社会的发展,还会出现新的新问题。从这个视角来看,教育公平永远是在不断地发生和解决过程中的新问题。但由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关注和解决新问题的力度不同,教育公平新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不同。以为总书记的党中心极其重视教育新问题、教育公平新问题,提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为教育的科学发展,为民众的素质提高,为保证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提供了有力的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