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科学发展与美学理论教育研讨范文

科学发展与美学理论教育研讨范文

时间:2022-11-06 05:51:33

科学发展与美学理论教育研讨

作者:陈剑宁单位:系云南省昭通市委党校中文副教授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全新概念,是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精辟表述和严格规定。其内涵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社科、人文。其与美学的联系也是十分紧密的。

一、社会美和自然美的辩证统一

在美学中,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阔,可以说,现实生活中的美,除了自然美以外,都属社会美。人是生活的主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是构成整个社会生活的核心,因此,人的美,实践成果的美,都是丰富多彩的社会美的生动体现。人的实践活动,只要是自由的创造性的劳动,是“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活动,是充分显示了人的本质力量的活动,因此,人的劳动本身及劳动所创造的产品都是美的,包括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这些勿需多论。

社会卖践的主体是人,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重要地位,处于社会美和自然美之间。人的美主要是指人体美与心灵美这两个方面。从人体的生理形态而言,基本上属于自然美的范畴;从人体必然打上人的思想性格的烙印而言,又属于社会美的范畴。仅就此而言,人体美也可以说是社会美与自然美的统一。科学发展观,注重的是以人为本,人又是社会实践的主体,那么科学发展观就包含着社会美和自然美的统一。

人体美主要通过人体的自然性因素表现出来,人体的自然性因素是人体美的基础。人的体形富于造型美;人的肌肉饱满而富有韧性;人的肤色,在一定光线的作用下,是多么富于色调的变幻;人的姿态又是那么千变万化……人体蕴含着力量,技巧、智慧,因而人体美是自然美的最高表现形态。就是这样的人体美,也是劳动实践的产物。因为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人体的各种器官进化成今天的样子,是劳动实践的结果,人体美是人类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历史地形成的。健康、匀称、充满活力,优美的相貌,自由自在的姿态,高雅的风度等等,就是合规律性的美与合目的性的美。追求人体的美,是人对自身价值的一种发现与肯定。人的心灵美,是指人的内心世界的美,主要表现在品德、情操等素质方面;进步的、革命的人生观,是心灵美的核心,要构建和谐社会、理想社会,必须有亿万万个具有心灵美的人。不管人体美与心灵美怎样不完全等同,存在着多么复杂的情况,心灵美始终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为以“善”为突出特点的心灵美,是社会美的最高表现形态。

自然美,就是现实生活中一切自然物的美,如:日月星辰,山川草木,花鸟虫鱼,包括人类生存的空间环境等等。自然性比较鲜明,侧重于形式和多面性。自然美产生于“自然的人化”。不承认事物的自然属性与形成自然美的关系是不科学的,但片面地强调事物的自然属性的作用,绝对化,把其看作唯一的因素也是错误的。因为自然属性不过是为自然美的形成提供了某种可能性,只有经过人类的社会实践使其同人的生活发生了直接的或间接的种种联系,使自然界成为人类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即实现了自然的人化。这种可能性才会转化为现实性。这样,自然物就打上了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使人们得以直观自身,自然界成为人类可亲可感的生活环境,具有了“人化”的意义,而获得审美价值,自然物也就成为了人和人类生活的象征,显示出巨大的审美意义。

科学的发展观,就是要把社会美与自然美辩证地统一起来。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就表明其不是一般的发展观,是促使人要具备高尚的道德、理想、情操和人的感觉的解放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和独特个性等这些人的本质力量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就是强调保护人们生存的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要求人们做到与自然和谐共处,达到“天地与物我和一”的境界。协调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前人类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之一。人类社会建设与自然相互矛盾,人与自然相互分裂与对立越来越严重,已经构成了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严重威胁。原因在于人对自然失去了亲和力。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对自然除了占有还是占有。学习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就能够带动人们找回对自然的亲和力,改变人与自然的尖锐对立。因为,科学发展观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就是审美的最高理想。

二、形式美与内容美的辩证统一

从美学来讲,任何美都是具体的,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独特的统一体。也就是说美是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与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的统一。美的内容与形式是美的事物不可截然分离的两个方面,二者辩证地统一在任何一个美的对象之中。一般来说,美的事物的内容与形式是统一的,但这种统一在具体事物中又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对立统一:有的可能内容美,形式也美;有的内容美而形式则可能稍有逊色;有的内容平庸、空虚、甚至丑恶,而形式却甚为娇艳。人类创造的艺术品(物质成果)大多数是达到美的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形式的统一,而不会是完美无缺的绝对的统一。正因为如此,不论是社会美和自然美才会呈现出个性不同,各具特色,互不重复,多彩多姿的风貌。因此,应着重把握事物的外在形式所具有的独立的审美价值,因为日益发展的形式本身既是事物自身正常发展规律的体现,又与人类维护自己的生存需要相符合。人类不但在实践中发明它,肯定它而且还在实践中有意识地运用它。

科学发展观所追求的是一种全新的大美,它使人们的社会生活焕然一新,和谐美满,到处充满了爱,大气磅礴。在形式上寻求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呈现的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均衡、匀称、协调、祥和,美好的态势;从内容来说是人类合目的性平衡律,合规律性协调律创造美的生活的生动体现。正如马克思当年对法国社会工人联合起来由衷地赞美:“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在他们那里不是空话,而是真情,并且他们那由于劳动而变得结实的形象向我们放射出人类崇高的精神之光”。(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40页)

三、结构美与历史美的辩证统一

美都是具体的。(艾青语)美学中,具体事物形式的美是由结构体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种美的物体,都必须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律组织起来,才具有一定的审美特性。如果结构错乱,杂乱无章,一般来说应是丑的。结构的组合又可分为各部份之间的组合及总体组合两个方面。各部份之间的组合主要有匀称和比例,对称与均衡,反复与节奏。总体组合规律主要有和谐。多样性的统一、不和谐的和谐、不统一的统一等等。“周三径一、方五斜七”是制作方形和园形物体的最佳结构比例;“丈山尺树,寸马分人”则是绘画的成功经验;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黄金分割律,是结构美的经典。凡是符合黄金分割律的比例,就是美的。对称,本身就是生物体自身结构的一种合规律的存在形式,用在任何艺术形式中都能产生庄重、严肃、宏伟、朴素的艺术效果。各种物质材料按相同的方式排列,就形成单纯的反复,产生整齐一律的美。人们游行中的方阵,律诗中的音节,林荫道上不同树木间隔地排列,每一组形成一个层次,各个层次就形成反复。有规律的反复,就形成节奏,连续层次之间适当的停顿,就可以使节奏更加分明。

节奏是事物正常发展规律的体现,也是符合人类生活的需要的。如果打乱了节奏,就违反了事物的正常规律,也就丧失了美。

从构成事物形式美的总体关系来看,基本规律就是“多样的统一”。和谐,就是多样性统一的具体表现,就是寓多于一,多统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着一致性。这样的统一,又包括了两种基本类型,一种是各种对立因素之间的统一,谓之对比;另一种是多种非对立因素互相联系的统一,形成不太显著的变化,谓之调和。蓝与蓝绿,黄与黄橙,红与紫红都是同一色或同类色之间的对比,可产生和谐的色彩;音乐中利用谐音使两个以上的音按一定规律同时发响,就形成和声;古典式建筑配上古色古香的古瓶古画,就形成建筑物内外格调的协调等等。而互相对立,互相排斥的因素组合在一起,形成的和谐比非对立因素的统一更具有美的魅力。如:“蛇行线”,太极图都包含着明显的对立因素,形成对立的平衡统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等等。就是把两个明显对立的因素放在一起,收到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这些都说明了,在结构中,无论是对立,还是组合,都要有所变化,在变化中见出多样统一的美。平板,呆滞,单调的结构是不会让人喜爱的。

科学的发展观,强调的是全面的发展,表明其是一种强调整体的发展观。就要做到协调发展,使社会整体中的各个部份都必须尽量实现其功能的最优化。这样科学发展观所呈现的结构就是一种协调的结构,其各部份的功能,将不仅要实现最优化,而且将使其整体表现出形式美。科学发展观强调的是可持续的发展,这是从历史的角度对发展的审视,表明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要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这样的发展,就向人类展现了优美的历史画卷。即使从刚刚起步的现实来看,科学发展观也为人们初步展示了一幅美好的蓝图,为生活在华夏广袤大地上的人民营造了一个个美好的家园。

四、情感美与理性美的辩证统一

必须要有健康的、强烈的感情是一切艺术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情感是审美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其广泛地渗入其他心理因素之中,使整个审美过程浸染着情感色彩;其又是触发其他心理因美学研究素的诱因,能推动它们的发展,起着动力的作用。

一切艺术创作、审美欣赏都是与情感密不可分的。审美活动中情感的特点和作用历来都受到美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们的高度重视。首先,情感之所以美,因其作为一种精神性的愉悦,不同于单纯的生理情感。其次,审美情感比一般的情感往往包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内容。再次,审美情感由于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性,所以有着寓热于冷的情感再体验的特点。正因为如此,情感对美感的形成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作为美感物态化形式的艺术作品,不论是侧重于抒发情感的表现艺术,或者是侧重于描绘现实的再现艺术,作者的情感脉络都是作品的内在结构线索潜含在作品之中的。情感就如同饱含着思想的磁石,吸引着原本是散漫零乱的意象,并把它们联结成,聚拢成生动而完美的意象体系。因此,可以说,没有情感之美,就不会有艺术作品。也就是说,看不见摸不着的情感美是通过作品的表现形式体现出来的。如文学作品中,情感是往复流动,缠绵不尽的,诗歌才会有复沓之美;杜甫诗的“沉郁”之美其实就是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感之美;小说叙述的疾徐,疏密和虚实之间,其实也暗含着一种情感上的节奏美。鲁迅《狂人日记》的调子如急管繁弦,多跳跃性短句,作为狂人的内心独白正好闪现出他暴风雨般的愤激之情;《祝福》的调子则徐缓而低沉,如同为祥林嫂不幸的一生谱写沉痛的哀歌。例子太多了,不必再举。

美学界、文艺界有的人否认艺术作品中要有理性美,其实是偏颇的。我国古人早已说过:“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就说明了,艺术作品不只是限于抒情,还应从情感进一步升华到理性的高度。大量的文艺作品中言理或通过写景抒情最后点出意蕴,意旨上升到哲理的高度就是最好的说明。如杜甫的《奉先咏怀》、《北征》、《北哀》、《蜀相》、《诸葛》诸作。但需注意言理之美,不能赤裸裸地说教,而是要“带情韵以行,勿近论文面目耳!”(清•沈德潜)也就是说,理性美的言理要用形象说话,是渗透在形象中的论述,并且是符合艺术形象发展逻辑的、包含着强烈情感的言理才美。

审美需要理解。理性美,最基本的特点是始终渗透在感知、想象、情感诸因素之中,并融合一体,构成一种非确定的多义性的认识。感知由于统觉作用使情感渗入表象,使表象得以活跃而进入想象。在想象过程中,感知成份由于表象的再现、组合和改造而转化为情感体验,情感的逻辑暗含着生活的逻辑,便把理智成分孕涵其中了。正如刘勰所言:“神用象通,情变所孕,物以貌求,心以理应”。

从欣赏的角度而言,理性美,不论对何种艺术品,读者除了通过对作者描写的景、物、人,抒发的情感得以愉悦,享受外,还望得到思想上的提高,得到普遍的、本质的认识,把感受、情感升华到理性。而深刻的哲理一旦凝聚激情形成美好的形象深深地打动读者的心灵,在读者的脑海中扎下了根,就会产生巨大的理性力量左右着人们的行为。近代大学者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现相无相,立说无说”。道出了审美中情感与理性融合一体的特点。

科学发展观,提倡的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民本情怀,是以亿万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基础的,体现了人世间最无私、崇高的、动人的情感美。科学发展观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而归纳出,并发展了的社会科学,其不仅包涵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大美,还揭示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真和善:一方面,体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为目的,而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达到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以人为本就是要通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随着人的全面发展,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必然不断增强,从而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还体现了理想和现实的辩证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既是以人为本为目的的,也是以人为本所追求的价值理想。以人为本实现了目的和手段的辩证统一,以求真务实为基础,就能够把人的现实发展和人的价值追求辩证地结合起来,使人们在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地实现其价值理想,又在实现其一定价值理想的基础上不断地追求更高的价值理想,从而使现实的人的发展和其价值理想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些都给当代中国人以无比深刻的理性的启示。

综上所述,科学的发展观,不仅给当代中国人如何科学地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中国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指明了方向,而且其丰富的美学内涵使我们对传统的美学如何与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被举报文档标题:科学发展与美学理论教育研讨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mxlljylw/61223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