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美术教育中欣赏评述能力分析范文

美术教育中欣赏评述能力分析范文

时间:2022-05-19 03:38:43

美术教育中欣赏评述能力分析

一、有效设计,提供参照

合理有效地设计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对有效欣赏与评价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教师在根据课题设计教学时,要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学生的生活经验、本课的知识点进行分析,把握欣赏评述教学的本质。教师首先要明白,在小学“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美术教师最重要的工作是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视觉经验,并与欣赏的美术作品交融,引导其产生新的知觉心理体验。④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将相关的美术作品、艺术家进行解构,完成作品的背景、作品要素的分析,让学生看明白艺术家与作品想表达的思路,这样才有利于加强学生的认识与理解。同时目标设计要综合考虑学生的心理、生理发展水平,层层推进展开,让学生体会艺术作品的意味。以苏教版第十二册的《现代雕塑》一课为例,先来看一则案例:教学目标:认知目标:了解现代雕塑的基本知识,感受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审美特征。技能目标:以泥塑的形式设计制作一个现代雕塑。情感目标:体验现代雕塑的美,培养学生对现代艺术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了解现代雕塑的造型特点和审美要求,体验现代雕塑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内涵。教学难点:感受现代雕塑的内在意义和美感,体会中西现代雕塑的独特美。初看这样的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似乎没有问题,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样的设计其实很笼统、很模糊。因为欣赏评述是围绕教学目标而展开的,分析本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就会发现当课题的人文主题和学科教学与学生的认知水准不能吻合时,课堂教学就不能达到有效性,欣赏评述也就落实不到相关的节点上,学生也只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点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对现代雕塑本来就接触不多,对其本身的文化意义了解得也不够,已有的视觉经验在本课中又不能被唤起,学生的体验自然就被削弱了。面对现代雕塑,学生想说说自己的独特想法,但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想认真描述,但似乎又找不到比较恰当的语言。

二、创设情境,问题引导

课堂情境的创设是以学生的审美经验为节点,以结构化、综合化的生活场景图像的呈现为基础的,通过学生的主体参与,建立属于学生的知觉自我发现和融入的体验场,如色彩感知、线条感知、形式感知乃至意义感知,将学生的视觉发现以一定的艺术形象呈现出来,有利于他们积累审美经验,同时也有利于他们的感知互动与传达。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笔者在此不再赘述,而重点探讨问题引导的意义。对话是课堂互动的主要形式,通过对话可以实现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引发学生观察和思考。提问又往往是师生对话的具体表现形式,有效的问题引导可以帮助学生回忆,唤起其视觉经验,引导学生特别地观察以及引发其思考。试看以下教学案例——木板年画:问1:说起木版年画,在生活当中你在何时、何地见过木版年画呢?(回忆类问题,唤起学生的回忆与视觉经验)生:……问2:你通过哪些方面或特点确定你见到的就是木版年画呢?(加工类问题,促进学生概括年画的特点)生:……问3:老师这里有几张木版年画的作品,请你欣赏一下,看看木版年画在选材、形象造型、色彩、寓意上有什么特点?(观察类问题,给学生提出明确的欣赏目标)生:……问4:年画一般都有哪些题材呢?具体有哪些色彩?(聚焦问题,引向核心主题)这样的问题引导,可以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因为“欣赏•评述”不是简单的看与说的过程,同时也是学生思考、讨论、回忆、整理、叙述的过程。

三、学会观察,培养思维意象

中国画艺术的学习,最讲究一个“悟”字,在中国画艺术中有“妙悟不二”之说。“悟”的关键点就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要有一种特殊的心源观照,以自己的心去观物。如果要把这个“悟”放到小学美术课堂上来落实,那就是“发现”,只有发现了才能悟出其中的奥秘与道理,并建立起触及心灵的体验。如果一名小学生在作品欣赏时发现了什么,并提出了看法甚至是质疑,这样的教学就达到了有效性。那么如何才能有所发现?这就需要学生通过观察形成思维意象。“意象”本是现象学的一个概念,在小学美术学习领域,特别地看即跳出视觉经验,要看到独特的属于个人的风景。美术家的“看”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视网膜成像的物理现象,他们的“看”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自我意识的拥有,这种“看”即发现特别。学生有了这种看的意识,在观察的时候就会发现“事物的本身状态”,其眼前的事物或现象会与其心理产生一种特殊的图式,思维就能产生某个意念,这个显现产生的作用就是“思维意象”。以苏教版第十二册教材《听音乐、画音乐》一课为例,感觉、嗅觉、听觉本身就非常抽象,很多人更是缺乏这些能力表达自己的知觉体验。只有引导学生“看见”音乐,才能抓住美术学习的本质。所以针对这类课程,教师需要借助“符号”这个概念来说明问题。符号本身是抽象的,但它又具有一定的形象,学生可以通过这个路径探究符号背后的含义。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提供一些代表不同声音的符号让学生比较、感受,同时与大师的作品结合起来欣赏,这样学生就很容易获得对符号的心理体验,就有了知觉的基础,然后将个体体验到的独特知觉与创作相结合,形成思维意象,自然也就丰富了“欣赏•评述”的学习过程。(本文来自于《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美术教育研究》杂志简介详见)

四、唤起知觉,建立体验

新版义务教育美术课标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是这样要求的: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感受、欣赏、表达等这些过程节点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统一在知觉的变量过程中。那么何为知觉呢?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过程就是形成“知觉概念”的过程,如,一提到“苹果”,人们就会以形状、颜色、气味等一系列特征来获得关于苹果的图式形象,这就是一个知觉的过程。美术教育要唤起知觉,目的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知觉经验,并改变这种思维和审美习惯,使他们获得一种从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的视觉形象,这种眼光,即上面所提到的思维意象,意在创造一种主观感性的视觉意象,同时如果学生在看的过程中感情也参与其中,那么这种感情触动对知觉的唤起也是十分有效的。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光和多维度的思维方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知觉,只有知觉建立了,才会有体验。真正的体验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一种由心的发现,学生的每一次体验都应该是一个新的发现,所谓的“发现”,就应该是学生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根据教学主题所生发出的境界,是学生创造的独特的、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一个新的世界。⑤如苏教版第八册《花灯》这一课,学生发现了什么、看见了什么就叫体验,这个体验不仅仅是了解花灯的基本知识和结构造型,还包括对花灯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意义的思考、疑问和认识。

五、看、说、写能力的重构

这里的重构指的是教师按照课题,根据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找出适合本学段、本堂课的欣赏评价体系,欣赏什么、怎么评述,先对这些情况进行分析,让学生形成看、说、写的基本能力与素养,在此基础上解构,再重构,引导学生将其内化,最终形成视知觉能力,同时也发展了“欣赏•评述”能力。学生在“欣赏•评述”中,看、说、写的重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情感要被唤起,需要运用美术的表达方式进行自我表达,这是一个心与物的重构过程。当学生真正理解了作品的本质,能运用自己的经验进行表达时,有效的“欣赏•评述”自然是水到渠成,“欣赏•评述”在这个层面的实践也就有了一定的高度,这也是“欣赏•评述”教学值得研究的问题。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整体要求与推进来提高学生的欣赏评述能力,实践表明是可行的。教师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学生的评价就有了参考和目标;教师创设有效情境、问题引导,学生的体验就会更深刻;学习观察、唤起知觉,学生有了思维意象;最后达到看、说、写的能力重构。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能够在美术学习中独立思考,能自主欣赏评价、有所体验,就已经证明了上述方法的可操作性、合理性、有效性。通过有效的欣赏评述,美术的学习过程最终成为学生感知唤醒、审美成长、生命感悟的过程。

作者:金波单位:江苏常州市新北区泰山小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美术教育中欣赏评述能力分析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msjylw/644542.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