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6篇范文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6篇范文

时间:2022-07-10 04:05:41

高中历史教学思考6篇

第一篇: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分析

一、高中历史教学史料应用的误区

(一)历史材料应用过程缺乏必要的甄别程序众所周知,历史材料是丰富多样、形象有趣的,它主要包括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两种类型。所谓的直接史料是一些并未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而间接史料则是指一些通过中间人修订等程序的历史材料。然而,高中历史教学项目所运用到的历史材料,不管是源于直接史料还是源于间接史料,都必须符合真实可靠的原则,必须经得起事实的验证。可是,现阶段国内高中历史课程教学中就出现了一些史料不全面的现象,比如“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这一知识点,对于思想的科学内涵,教材是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的决议加以阐释的:“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但仔细看来,教材的这种提法不甚典型。关于思想的科学内涵,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做了重要补充,表述为:“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这种表述更为全面,更为深刻。因此,高中历史教师在应用史料时务必要通过仔细认真的甄别过程,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相信历史、学习历史。

(二)史料应用形式传统单一教学方法是吸引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形式,但是一些教师不善于运用历史材料,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不喜欢高中历史教学。当今的高中生思想认识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他们对知识的渴望是真实的,他们总会对知识提出疑问。但是,一些教师已经在教学中习惯了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高中历史教学时,一直在三尺讲台上叙述历史知识或者书写一黑板的笔记。其实,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也无形中添加了教师的疲劳感。所以说,高中历史教学不能只是照本宣科,还应该善用历史材料。

(三)历史材料不适应当前的教学实情就目前国内高中历史教学实践情况而言,部分教师在应用史料的过程中会过度追求历史材料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与教学目标,使得学生逐渐降低对历史课程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比如,在讲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这一节内容时,有的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资料,像这样一段课前导入:“从西周分封制到秦朝的中央集权制,中间经过了群雄割据的春秋战国,尤其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典故、成语,如唇亡齿寒、退避三舍、卧薪尝胆、纸上谈兵、围魏救赵、朝秦暮楚等,尤其为我们大家所熟识。随后进入战国后期,商鞅入秦,助秦孝公变法,使秦国后来居上,国力跃居七雄之首。从公元前230年起,秦国采取各个击破的办法开始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不到十年的时间,就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于公元前221年建立起中华民族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这样的课前导入材料丰富、进程颇丰也极具文采,但是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反而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高中历史史料教学的策略

高中历史教学所学习的历史知识只是历史中的九牛一毛。面对多如繁星的历史材料,教师应该如何利用它们成为了教学中的重要问题。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有它的地位、定义和分类,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要善于选择,善于利用。也许,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善用历史材料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善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高中生都有很重的好奇心,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因素进行历史材料的运用和教学。教师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一开始先不要讲解历史知识,而是要设置一个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历史教学的吸引力。如教师在讲解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有几个条约证明了中国逐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如果教师一开始就讲解这些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无疑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教师可以在上课前向大家展示一些历史材料,比如条约签订时的历史图片,当时人们对条约的议论文章。例如,教师可以展示《辛丑条约》签订时的条约文本,然后向学生说明,这份条约标志着“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清政府的无能让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然后,教师可向学生发问: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学生就会对这种悬念深感奇怪,一份条约材料怎么能证明中国的社会形态呢?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娓娓道来:“《辛丑条约》有几条规定,一是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二是准许帝国主义各国派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三是划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住,由各国派兵保护。”这些规定就像是自己的家里住进了坏人,而且有一堆的坏人围着你转,国家的安全和国人的生命完全不受自己的控制,这还不能说明中国沦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吗?教师引用历史材料设置悬念的方法,成功地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那么这样一来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二)高中历史课堂穿插历史材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中穿插历史材料,从而长时间地保持学生对历史课程学习的注意力。学生在听讲的过程中难免会走神,如果不能及时拉回学生的思维,那么学生很有可能对历史知识掌握得不够全面。所以,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时不时地穿插一些历史材料,这样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还能活跃课堂,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学习历史。如唐宋、明清历史知识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块瑰宝,唐宋和明清不论是在经济、政治上还是在文化、思想上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如何让学生掌握好唐宋、明清的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以及他们的区别联系,是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当教师分别讲解完各个朝代的历史以后,就可以穿插一些历史材料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本身的历史素材,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吸引力。教师可以用史料中真实、具体而生动的资源素材,来让学生真切感受古代异域的历史情境。例如,古人观《清明上河图》所述:“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引入这些历史材料,并利用这些特定的历史素材,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辨析、解读,寻求历史的本来面目,就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教师在穿插历史材料时,还要注意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这样学生就不会因为一些历史材料的羞涩难懂而陷入历史学习的迷茫之中。只有这样,教师才是善用历史材料的,才能更加吸引学生学习高中历史知识。

(三)善用历史材料题进行高中历史研究项目高中历史教师要能够选择一些恰当的历史材料来进行行之有效、丰富多彩的历史研究项目。比如,历史教师可以举办历史专题课程报告活动,利用课程报告的新形式,让学生在巩固过往知识的同时了解与掌握新知识。而且整个专题报告过程均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每组学生为了更好地展现事实、阐述观点,都会前往图书馆收集、查阅资料,而后再通过小组分组讨论来科学有效地制定出呈现本组的课堂报告方案。这种学习模式能够全面、系统地提升当代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比如,查阅历史材料的过程能够让学生懂得如何进行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资料查询;在进行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生了解到团队合作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在课堂呈现本小组研究成果的过程中,学生又能够使自身的公共演讲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等等。教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运用,让学生在材料中掌握历史知识,或者是让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错误的历史情节,这些都可以增强高中历史的吸引力。教师善用历史材料,首先要选择文言文和白话文相结合的史料,以便于学生读懂材料。学生只有在读懂历史材料的情况下才能提取有效信息,正确回答历史问题。其次,教师要教授给学生在历史材料中找出有用信息的方法,例如时间、地点和思想观念等,并通过这些信息的提取回答出当时的历史概况。最后,学生还要根据历史材料的分值有选择有层次地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来回答问题。教师善于利用历史材料让学生做题,可使学生在历史材料题目中从多个角度理解了高中历史知识。这样,学生肯定在未来的学习中更加喜爱历史教学。这无疑就增强了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

综上所述,历史材料的运用不仅可以增强高中历史教学吸引力,还能提高高中历史教学水平。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目标,制定合理的史料引用计划,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历史材料对于学生促进历史学习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将高中历史教学课堂变为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主阵地。

作者:刘桂云 单位:浙江省温岭中学

第二篇:高中历史教学效益研究

一、帮助师生更深入理解历史

学生对历史的理解需要一个从认识到了解再到思考、领悟的过程,高中的历史学习不仅是单纯历史现象的教学,而是更深层次历史问题分析、历史事件评述等内在的问题。而史料这种帮助学生认识历史的资料能够让学生更加可能多地区接触历史事件、发现历史问题、思考历史人物等,所以史料总体上帮助了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历史。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中的一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教师可以根据董仲舒这个人物的史料来引导学生对历史人物的认识。比如《史记》中对董仲舒描述:“董仲舒为人廉直。是时方外攘四夷,公孙弘治春秋不如董仲舒,而弘希世用事,位至公卿。董仲舒以弘从谀。弘疾之,耐言上约:‘独董仲舒可使相缪西王。’胶西王速闻董仲舒有行,亦善待之。董仲舒恐久获罪,疾免居家。至卒,终不治产业,以修学著书为事。

故汉兴至于五世之闲,唯董仲舒名为名于春秋,其传公羊氏也。”教师把这段关于董仲舒的历史史料展示给学生后,学生就可以从材料中看到关于董仲舒这个人物的品行特点,以及关于他的真实事迹。这些内容为学生理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罢黜百家”思想提供了一定的渠道,帮助学生探索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从而掌握教材中一笔带过的抽象知识点。这种学习方式也给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机会,史料中的许多信息都涉及到许多历史问题,这也给了学生更多途径去了解更多的知识,学生在史料中感到好奇的地方会激励他们进一步去学习历史,加强自己的激烈,从而能够从历史学科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在史料中反思历史

历史除了是对过去事实的陈述外,也又蕴藏着历史背后的内在性问题,这是学生要去从表面的历史去反思的内容。高中历史教材有一定的局限性,教材对一个历史事件的概述往往无法表达出历史的本质,所以史料才能更多地去反映历史的真实,从史料中也才能更深刻去去挖掘历史本质。例如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中的“古代经济政策”这一课,在《吕氏春秋•上农》中说有这样的记载:民舍本而事末则其产约,其产约则轻迁徙,轻迁徙则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心居心。从这段史料中学生就可以关注到“重农抑商”这个政策,材料中反映到的问题就是这个政策实施的背景原因。

所以史料给了学生大量的想象空间,从“民舍本”这三字就可以抓住政策实施的关键,“国家有患,皆有远志,无心居心”则反映了国家面对“民舍本”现象所要实施的“重农抑商”对策。所以史料推动了学生从历史事实中去反思,史料给出一系列内容都是对历史本质现象化的揭露,学生对史料的探索就直接促进着对历史本制的探索。因此史料对于高中生学习历史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学生只有从客观的记载中去认识历史、反思历史,才能形成科学的历史观,才能辩证地去看待历史,甚至批判历史。

作者:陶娟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中学

第三篇:分层教学法视域下历史教学

一、正视兴趣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在进行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理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才华和个性的舞台。比如,对于会跳舞的学生,教师可以组织一场古舞会;对会唱古代戏曲的学生,可以在课前唱一首活跃一下上课气氛;对喜爱旅游的学生,可留给他们调查家乡历史的作业;对善于言辩的学生,可以组织一场辩论会等等。当前学习讲究交流与协作,应加强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比如可以在历史学习中,针对某一历史场景让学生去演短剧。

二、分层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1.合理划分学生层次分层教学首先是对学生进行分层,具体的分层方式有多种,如知识基础分层、能力分层、兴趣分层等,其中能力分层是最为常用的一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可划分为三种层次。第一种层次的学生,就是平常我们口中的“尖子生”,他们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是很强的。该层次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快速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而且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一步加深理解。同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牢固,且学习成绩也比较优秀;第二种层次的学生与第一种层次学生相比,虽然其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略显低下,但对于学习需求而言,也可以满足。通常情况下,该层次学生的学习成绩不会产生太大的浮动,成绩比较稳定;第三种层次的学生属于“后进生”,其领悟能力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差,即使老师在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是一般教学方式对其进行历史教学,但还是无法完全有效的理解所讲授的知识,表现得有些吃力。

2.不同层次学生的教学策略根据不同层次学生能力的不同,教学中应采用不同的策略。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可设计出有一定难度的课堂问题和教学情节,鼓励他们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扩大相应的知识面;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布置问题和作业时,采用正常的教学方式设计教学情境即可;第三层次的学生由于能力方面欠缺,在教学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心血。首先,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情境中,不要有太大的难度,主要遵循简单易懂的原则,不能急功近利;其次,不要使提问的问题难度过高,应保持问题简易度,从而促使学生顺利理解所学的知识。最后,对所布置的作业,应以巩固基础为目的,切莫使作业难度加大。

以《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为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第三层次的学生,可提出问题:(1)明清时期都有哪些进步的著名思想家,以及其进步思想;(2)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思想主张。对于第二层次的学生,问题的提出可稍微增加一些难度:(3)明清时期的三大思想家,以及其思想主张;(4)明清时期儒家思想是如何得到促进的?并对此进行评价?对于第一层次的学生,教师则应更进一步的增加问题难度系数:(5)跟欧洲的启蒙运动相比,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主要体现在哪些地方?(6)相比古代的民本思想,明清时期对君主专制的批判思想有什么进步?

三、结语

高中历史教学中,通过采取分层教学的方法,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成绩都能够得到提升。另外,教师对第三层次学生进行教学时还要注意到,有些学生其实是有着较强的领悟能力和学习能力,其无法认真学习的原因是受到了家庭或者自身性格、兴趣等因素的影响,这个时候教师就应该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引导教化,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

作者:蔡燕燕 单位:江苏省启东市东南中学

第四篇:研究性高中历史教学

一、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历史情境的创设。历史知识中有些内容单纯通过文字,较难被学生理解。要是创设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相应的问题进行探讨,就可以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就现阶段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很少在课堂上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使得学生不能够根据相应的问题展开思考,这样就局限了他们的思维,使学生不能深入思考历史现象。所以,由此看来,为了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可或缺。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专题五“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中第一章“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历史问题情境。针对“开辟文明交往的航线”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很多相应的问题,比如“欧洲先后有哪些航海家开辟了航线”、“开辟航线的背景和原因”、“这些航海家分别航行到世界上的哪些地方”以及“航海事件给以后带来了什么影响”等问题。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就会对部分知识进行回顾和思考,从而对这些问题的答案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主动研究这些问题。由此看来,教师应该注重历史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二、营造历史探究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研究性学习离不开探究氛围。一个好的探究氛围可以激励学生不断地发言,使学生深入思考所学内容。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太注重探究氛围,整个课堂主要以教师为中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得到发挥。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营造历史探究氛围,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并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样做,才能够更好地营造历史探究氛围,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历史教学。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九“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中第一章“美苏争锋”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营造历史探究氛围。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对“美苏争锋”的看法,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感受到自由发言的乐趣。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美苏争锋”的影响,鼓励学生自由发言。学生针对该问题,认为“美苏争霸造成两极格局”,然后教师鼓励学生继续说出其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思维。由此看来,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综上所述,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历史课堂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将研究性学习方式应用到教学中来,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探讨所学的历史知识。首先,教师应该、开展合作小组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其次,教师应该创设历史问题情境,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最后,教师应该营造历史探究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作者:周虎成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明达中学

第五篇:传统文化下高中历史教学

一、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将所学内容“嚼碎”之后喂给学生,他们的教学方式总体来说还是十分单一的,久而久之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从而丧失学习历史的兴趣。根据新课改的相关要求,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方式中包括很多图片、音频和视频文件,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历史知识。这是原本的教学方式所不能达到的效果。由此看来,教师应该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历史教学,让学生产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从而提高它们的历史水平。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中第二章“儒学的兴起”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可以以“孔子”为例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在课下查找一些和“孔子”相关的影视作品,以及相关的历史体裁的文化作品,让学生在课堂上对这些作品加以赏析。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使学生更加形象地认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俗,进而在文字部分的学习中加深自己对于孔子观点的体会,并且更好地理解孔子提出儒家思想的原因和影响等内容。由此看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的方式,让学生将所学的历史知识与影视作品相结合,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

二、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

对于高中文科生来讲,他们平时的学习任务就较为沉重。要是教师只是让学生通读课本,学生就可能为被课本中密密麻麻的文字所烦恼,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高中文科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增加形象生动的部分,或者开展相应的课堂活动,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习,可以增强自身学习的兴趣,更好地认识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学生根据这样的学习方式,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进行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这部分的知识点的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在课堂上教学中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师可以开展“历史故事知多少”的课堂游戏,让学生自由抢答。当然这样的游戏过程建立在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上。教师应该鼓励学生针对“儒家代表人物的代表观点”进行游戏竞答,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综上所述,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的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必须予以重视。传统的历史教学存在很大的弊端,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多注重传统文化教学,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道德素养。首先,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历史教材,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其次,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最后,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营造有效的教学氛围。

作者:杨静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田家炳中学

第六篇: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一、强调人文精神教学主题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知识点的复杂性和无系统性,高中历史课本中表面的知识联系性较弱,需要高中生通过自主预习、质疑和教师讲解、指导才能增强知识的联系度。但作为历史教师不能单纯地按照历史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讲解,这样只是照搬传统的教学方法,把分散性的知识灌输到学生脑海中,是无法提高教学效率的。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结合当下教学计划和调整教学内容,促使教学内容符合历史教学改革的要求以及高中生的学习心理。

高中生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很容易因为历史知识的枯燥乏味产生厌烦的心理。所以历史教师需要强调人文精神教学的主题,指导学生挖掘历史知识中蕴含的魅力,把枯燥繁琐的历史知识赋予时代的内涵,防止把历史教学演变成为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和背诵,忽略该课程应呈现的人文精神。为了更好的达到人文精神的教学目标,历史教师需要更新教学思维,完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历史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辩论活动,让学生围绕人文精神教学专题进行辩论,就生活中发生的某个实践,阐述自己的观点,并在阐述的过程中指出人文精神的体现。可以把人文精神的抽象概念转变为具体的概念,让学生在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历史知识。在具体的“孔子的思想在时下有无价值”辩论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班级人员划分为两组,一组持支持的态度,一组持反对的态度,通过课堂辩论,可以让学生从其他角度加深对历史史实的印象,从而明确孔子思想的现实价值,更好地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

二、开展人文精神实践活动

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能自主将具体知识加以应用及处理好实际问题。因此,历史教师需要把历史知识还原到生活实际当中,通过开展具体的人文精神实践活动培养高中生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以增强历史教学的趣味性和实践性,又能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历史知识的魅力,从而激发自身探究历史知识、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教师可以组织社会调研,让学生通过参观历史博物馆、游览历史名城等形式加深对历史知识的印象。同时教师还可以开展模拟经营社会活动,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且典型的朝代,并根据朝代把班级学生划分为小组,然后再进一步的思考探究,进而深挖并体会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比如《古代商业的发展》一课,教师就可以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将班级分成两组,一小组学生模拟唐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另一小组可以模拟宋朝时期的经营方式进行经营,然后让学生思考下唐宋时期经营活动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等等。教师通过创设具体的历史场景,不仅可以让学生在玩的同时学到历史知识,还可以让他们体验到对明显朝代商业发展特点的理解与掌握,更能较好的呈现出这些朝代所表现的人文精神。

总之,历史教师需要从高中生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教学改革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丰富教学内容,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育他们的人文精神,由此让他们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健康全面的发展。

作者:范明 单位:江苏省海安县曲塘中学

被举报文档标题:高中历史教学思考6篇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jxlw/675418.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