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章网 资料文库 同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范文

同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范文

时间:2022-03-04 17:22:18

同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

摘要:留守儿童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时期出现的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同伴关系在留守儿童的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同伴接纳对儿童的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同伴拒绝、同伴侵害会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理扭曲、学业危机、品德不良等问题。综合历年来中小学留守儿童同伴关系的研究,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并提出了教育建议。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同伴关系;教育建议

一、留守儿童及其心理健康问题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国家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逐渐衍生出了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1]。步入新时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具体体现,而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留守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研究表明,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中,友谊支持起主导作用,父母支持仅起锦上添花式的增强作用[2]。因此,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问题。2016年11月,民政部、教育部、公安部公布的对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的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0~16岁留守儿童共有902万[3],这一数字每年还在以惊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儿童期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期间,由于社会经验少、心智发展不健全,儿童的心理极易受到社会、文化、家庭、同伴等的影响。由于父母监护不力、隔代抚养溺爱、自身心理韧性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相较非留守儿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儿童对父母的依赖逐渐降低,同伴成为留守儿童归属感和安全感的重要来源之一,良好的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二、同伴关系及其分类

同伴关系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4]。同伴关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得到他人认可和接受,能带来较强的群体归属感,即同伴接纳;另一类是不容易受到个体所在的群体的欢迎与接纳,易遭受到同伴的忽视和排挤,即同伴拒绝[5]。同伴拒绝和同伴接纳代表着某个群体中的成员对于某一个体的社会态度倾向。以往的研究倾向于将同伴关系分为同伴拒绝和同伴接纳两种,而同伴侵害也属于同伴关系的范畴,它与前两者共同构成了儿童同伴关系发展的重要背景。

三、同伴关系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一)同伴接纳对留守儿童的积极影响

同伴接纳作为同伴关系的积极方面,对儿童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保护和促进作用。

1.给予留守儿童情感支持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留守儿童通过交往,增进与同伴之间的情感交流并建立友谊,同时在集体中得到同伴的肯定和赞许,将会获得依恋感、亲密感、同盟感和归属感。这对于留守儿童进一步发展其他需要,最终达成自我实现的需要具有重要意义。除此之外,同伴之间的平等性还给留守儿童提供了安全感,增强了他们的自主感。

2.引导留守儿童形成良好品德

皮亚杰认为,儿童品德发展分为自我中心阶段、权威阶段、可逆性阶段和公正阶段,这些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连续发展的统一体[6]。道德教育的目标就是使儿童达到公正阶段,使他们认识到道德规范是在相互尊重和合作的基础上制定的,而积极的同伴合作可以帮助达到这一教育目标。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打工,父母在行为示范、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面给他们的指导极少,隔代教育又具有溺爱、纵容等诸多弊端,因此,积极的同伴关系便成为留守儿童拓展认知视野、形成良好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助力。

3.促使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

良好的同伴关系是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的保障。儿童的理想抱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同伴的影响。学习行为是学生在个体和环境的多重因素影响下发生的,环境与个体之间持续、多变的交互作用影响着个体的学习成绩。其中,同伴的影响非常重要,尤其是亲密友伴之间在行为与态度上的彼此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同伴团体。拥有亲密朋友的儿童趋向于更高水平的幸福感和低水平的沮丧情绪,而幸福感与良好的学习行为、学业成就等密切相关。

(二)同伴拒绝与同伴侵害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研究表明,没有被同伴接纳的儿童,更容易出现学业危机、心理扭曲、品德不良等问题,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6]。同伴拒绝与同伴侵害更是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

1.引发或加重心理问题

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易被关注,其他长辈无法及时察觉并对其加以引导,因此留守儿童易出现自我封闭、性格孤僻、情绪失控等心理问题。被同伴拒绝的留守儿童,会接收到来自同伴的更多的负面信息,引发或使其心理问题加重,危害身心健康。同伴侵害则会增强留守儿童的歧视知觉,使之感受到更多的不公平体验,导致他们产生诸多心理问题。留守经历会使儿童产生孤独感,长期的孤独体验可能会使更多的行为问题出现在留守儿童身上,对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学业发展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7],使他们由此产生敌对的归因偏差,无法正常处理消极事件。心理韧性是指个体面对压力、挫折或逆境时,仍能有效应对和适应的心理因素,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资源。同伴侵害会削弱留守儿童的心理韧性水平,使其面对困难事件时表现退缩,缺乏积极应对的能力[8]。

2.导致学业不良

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监管,较普通儿童更难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逃学、辍学现象在这一群体中屡禁不止。被同伴拒绝的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获得同伴的帮助要比其他儿童少,长期的同伴排斥还会导致儿童消极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研究表明,高学业成绩水平儿童与中等学业成绩水平、低学业成绩水平儿童的同伴接纳存在显著差异,即儿童更喜欢与学习成绩优秀的同伴相处[8]。因为聪明能干、学业优秀的同伴在某些方面更可能给人以帮助。而被拒绝的儿童通常被认为对学习活动缺乏兴趣,缺少自我肯定,有更多冲动行为,很少被教师偏爱[9],被同学当作差生等。因此,学业问题较多的留守儿童更不容易获得同伴友谊,由此引发恶性循环。

四、增强留守儿童同伴接纳的教育建议

第一,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采取民主的家庭教养方式。父子亲合、母子亲合在降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方面具有重要保护作用,不仅能够直接降低儿童的孤独感,而且能够调节同伴拒绝与儿童外化问题之间的关联。因此,父母要与儿童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积极的亲子关系会让儿童感受到爱与被尊重,进而在与朋友交往时形成较为积极的同伴关系。家庭成员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用平和的态度对待留守儿童,采取民主的方式与他们交流,而不能一味采取放任或严厉的态度,需要综合儿童的生理水平、所处环境与心理发展等各方面因素,恩威并施,引导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同时,父母应该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品德修养,为儿童作表率。第二,学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发展同伴关系创造契机,提供指导。同伴之间交往的距离越近、次数越多,关系越亲密。为此,学校应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给学生讲明良好同伴关系的意义,积极组织各种形式的人际交往活动,为学生提供交往的平台和机会,增强留守儿童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提高其行为水平和社会认知水平。加强人际交往指导,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尊重、宽容,拥有和谐健康的同伴关系。教师要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关注,若察觉他们有交友困难,要积极帮助其解决问题,或开展专门的人际交往技能训练,例如移情训练、观察学习、角色扮演等。

作者:宋若飞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被举报文档标题:同伴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和教育

被举报文档地址:

https://www.meizhang.comhttps://www.meizhang.com/dyjy/lsetlw/753603.html
我确定以上信息无误

举报类型:

非法(文档涉及政治、宗教、色情或其他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内容)

侵权

其他

验证码:

点击换图

举报理由:
   (必填)